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小學數學說課稿精選15篇

小學數學說課稿

小學數學說課稿精選1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數學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考官你們好,我是今日的X號考生,今日我說課的題目是《小數乘整數》。

  現代教育理論說,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而數學教學更要適應學生和個性發展需要,所以從這一角度出發,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開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準確理解教材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小數乘整數》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小數乘整數》的資料,本節課是小學數學的數的計算的方向。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小數的加法和整數的乘法,同時本節課的學習對之後學生學習小數乘小數的計算能夠起很好的鋪墊作用。

  二、說學情

  合理的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現代教學理念的觀點要求教師須充分了解學生情景。對於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有了必須的知識儲備,能夠在教師指導下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絡,同時仍有注意力不易集中的性格特點。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採取靈活的教學方式。

  三、說教學目標

  在對教材和學情的合理認識下,我確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會用列豎式計算解決小數乘整數的應用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探索過程,提高運算本事。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增強數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在教學目標確立下,根據授課資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列豎式計算小數乘整數的方法。因為豎式計算中比較難理解的是算理,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小數乘整數豎式計算中的算理。

  五、說教法和學法

  陶行知說過: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明白的交給學生。基於此,為了突破重點、解決難點,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我結合本節課的資料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採用了講解法、練習法和小組討論等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下頭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新課匯入

  首先在匯入環節,我會大螢幕展示出售西瓜的示意圖,並提問:夏天一千克西瓜元,買3千克西瓜共花多少元錢

  由情景問題引出本節課課題《小數乘整數》。

  利用生活中購買西瓜的情景問題匯入,能夠讓學生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的事實,並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將學生的思緒從課間活動中牽引到課堂學習中,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設計很好的貼合了小學生的性格與認知特點。

  (二)新知探索

  接下來在教學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環節,我主要設計3個教學活動。

  在第一個教學活動中,由學生列出橫式,我會讓學生自我嘗試解決這個問題,經過回顧之前學習的小數加法,學生不難想到利用小數的加法,將3個經過列加法豎式的方式算出結果為。

  那裡我會進一步問學生們:還有其它的解題方法嗎

  那裡會有學生將元換算成8角,繼而算出花了28角,也就是元錢。

  之後我會向學生提示,對於小數乘整數還能夠經過列豎式計算。那裡讓學生回顧整數乘整數的豎式計算,並向學生們講解乘3的列豎式計算方法,經過講解學生們能夠理解本節課的難點:3乘8個十分之一就是24個十分之一。

  這一過程學生能夠初步認知小數乘整數的列豎式計算方法。利用由元到角的換算抽象出乘3的豎式計算能夠用3乘8個十分之一,再按照整數乘法的豎式計算方法計算更有利於學生理解。

  為了進一步得出豎式計算小數乘整數的演算法我會設計第二個教學活動,向學生提問:冬天西瓜漲價,一千克元,買3千克共花多少元錢讓學生自我嘗試列豎式計算。

  那裡我會想學生們提示:在計算乘3時能夠用3乘8個十分之一,在計算要用3乘什麼

  學生不難模仿乘3的豎式自我寫出乘3的豎式。在這我會向學生強調乘數能夠表示235個百分之一。

  接下來是我的第三個教學活動,也是這節課的重點。向學生們提問:用計算器計算課本試一試的三個題,思考它們的乘數和積有什麼關係你發現了什麼並與同桌交流。

  學生不難能夠發現第一個乘數的小數位數和積的小數位數相同。順勢我和學生們一齊總結得出小數乘整數的列豎式計算方法:小數乘整數先按照整數乘法算出積,再點小數點,乘數有幾位小數,積就有幾位小數,小數點要對齊。

  經過計算器計算得出結果,比較積與因數的小數位數,更容易讓學生思考並和同桌交流總結出小數乘整數的豎式計算方法。這樣設計能夠鍛鍊學生的觀察與總結歸納的本事。

  到那裡新知探索的3個活動就結束了。學生在對小數乘整數的演算法的認識基礎上很容易類比得出後面小數乘小數的豎式計算方法。

  (三)課堂練習

  對於鞏固提高這一環節。公眾號:小明開講啦

  這樣的練習能夠加深學生對小數乘整數列豎式計算的演算法的印象。

  (四)小結作業

  在課程的最終我會提問:今日有什麼收穫

  讓學生們回顧:小數乘整數的演算法是什麼在計算過程中要注意什麼

  為了更好鞏固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我會佈置作業:

  自我課後出幾個小數乘整數的算式,列豎式算一算。

  七、說板書設計

  為了更好的體現我這節課的重點,遵循直觀的原則,我這樣設計我的板書:

  (略)

小學數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角的畫法》是學生直觀認識銳角、直角和鈍角和角的分類以及掌握了角的度量的基礎上教學的,這節課的內容按給定的角的度數畫角並能靈活的運用三角板中的角來拼出新的角。學習這些內容,對於進一步學習空間與圖形的知識以及發展空間觀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會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數畫角,並透過練習進一步鞏固角的有關知識。

  2.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透過學習,使學生經歷畫角和練習的全過程,進一步鞏固角的有關知識。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使許感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絡,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會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數畫角

  教學難點:用三角板拼角以及靈活的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四、說學情。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很多大小不同的角,但對角的畫法的知識接觸很少。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以形象具體思維為主,學生的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的能力較弱,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在這節課中,我用最直觀的教學和總結的三步法讓學生感悟畫角的方法,同時結合三角板讓學生透過活動來拼出特殊的角。既讓學生學會了畫角,又鍛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五、說教法學法。

  1、教法

  本節課最突出的教法就是利用180°量角器直觀動態的演示畫角的步驟和方法。另外還運用了各種教具讓學生來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學法

  學法是學生再生知識的法寶。在整節課的探索活動中,我設計了自主學習、同桌合作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在具體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歸納概括的能力。

  六、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

  1、說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種角。

  2、我們已經認識角,會用量角器量角,會進行角的分類,怎樣畫角呢?今天我們來學習畫角。

  板書課題:畫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學角的畫法

  問:量角的工具是什麼?

  說明要畫一個指定度數的角,也要用量角器來畫。

  出示例題:畫一個65°的角

  (1)請同學自學角的畫法,書P42

  (2)試一試

  讓學生拿出量角器、鉛筆、練習本,按書上的步驟一步一步地畫一畫。

  (3)說一說

  請學生說說你是怎麼畫的?學生一邊說,教師在黑板上示範,最後教師講解說明。

  2、做一做(P42、2)

  分別畫出45°、105°的角

  讓一名較好的學生板演,其餘學生在練習本上畫。教師巡視,注意畫的步驟。

  3、(1)介紹三角板中的角,並讓學生活動,看能組成那些角,

  (2)讓同學根據三角板中的角,畫一些特殊的角。

  三、鞏固練習

  1、P43、2選擇合適的方法畫出下列各角,並說說它們分別是哪一種角。

  10° 45° 60° 90° 105° 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別畫出15°、75°、150° 165°的角。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說一說。

小學數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圓柱體是一種常見的立體幾何圖形,圓柱體物品大量存在於幼兒周圍,幼兒在生活中、建構中經常接觸它們、使用它們,是幼兒熟悉的,但是幼兒對圓柱體的認識是模糊的,不能很好的與實際相結合,因此,在大班幼兒認識平面幾何圖形和球體的基礎上,我設計了本次教學活動。活動內容認識圓柱體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既符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透過圓柱體的認識可以進一步幫助幼兒正確地認識和區分周圍物體,發展空間知覺和空間想象。

  (二) 活動目標

  根據《綱要》要求“要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結合我班幼兒的發展水展水平,我確定了以下三個貼近幼兒最近發展區的活動目標。

  1、認知方面:感知圓柱體的基本特徵,會辨認圓柱體。

  2、能力培養;觀察、比較、發現圓柱體與球體的不同,並樂意講述自己的發現。

  3、情感態度:養成整理材料的良好學習習慣。

  (三) 重難點

  根據可接受性原則和發展性原則,我確定本次活動的重難點為感知圓柱體的特徵,會辨認圓柱體。透過讓幼兒動手進行探索式操作,在操作中有目的地充分體驗,再進行集體教學,組織討論,引導發現,運用課件條理歸納,最後再分組操作,在層層深入、循序漸進中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四)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用不同感官、不同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已認識過球體。

  2、物質材料準備:

  (1)教具:若干圓柱體形狀的物品、小球;課件,多媒體裝置;“圓柱體家”。

  (2)學具:每人一塊小圓柱體積木,一個圓形紙板;筆、記錄紙;棉線;硬幣每人10個。

  二、說教法

  為了達到完美的教學效果,我除了以親切的形象、飽滿的情緒影響幼兒外,還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採用集體教學與分組活動相結合的形式,運用操作法、引導發現法、課件演示法、交流討論法,最大限度地給予幼兒學習上的支援。

  三、說學法

  同時,我注重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在活動中讓幼兒自己動手動腦,運用多種感官學習,即透過觀察、比較、操作、記錄、討論、練習等學習方法,從感知入手,以感知體驗為主要渠道,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透過視覺和觸覺的聯合行動,在與材料、同伴、老師的互動中,感受球體和圓柱體的不同、發現圓柱體的特徵,與教師、同伴交流圓柱體的特徵,並透過判斷、練習等一系列過程,不斷獲得圓柱體的知識和經驗。

  四、說活動過程

  綜合以上內容,結合本次活動的活動目標,我將活動設計為“開始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三個環節。

  (一)開始部分

  1、讓幼兒玩球體、圓柱體物品,對比感知不同點。

  活動一開始,教師以請幼兒玩玩具的形式引題,讓幼兒自由選擇材料,在玩中調動已有球體知識去對比、感知圓柱體的特徵,從而明確兩種幾何體的區別。

  2、師幼共同歸納球體、圓柱體的不同點。

  教師提出問題:你剛才玩的玩具是什麼形體的?球體、圓柱體長得有什麼不同?滾的時候有什麼不同?讓幼兒講述自己的發現,教師再做示範歸納。

  (二)基本部分

  1、操作記錄,感知圓柱體的特徵。

  教師讓幼兒動手進行探索操作,操作前提出“你們覺得圓柱體上下這兩個面是不是一樣大的呢?上下是不是—樣粗的呢?”等問題讓幼兒思考,為幼兒的感知、測量環節有效地設定了懸念。之後讓幼兒帶著問題,透過用圓形紙片比上下兩個面的大小;用圓形紙片比一比、用棉線量一量等操作和觸控,觀察積累有關圓柱體的多種體驗,使感知活動有目的地進行,逐步深化,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

  2、分享討論,歸納圓柱體的特徵。

  從幼兒學習特點出發應該是操作探索在前,演示、講解在後,在分組操作的基礎上,進行集體教學,組織討論:圓柱體到底長得什麼樣?教師用課件演示,讓幼兒動腦思考、動口表達,把在分組活動中分散的、表面的、感性的體驗進行整理、條理歸納,引導幼兒發現:圓柱體上下都是一樣大的兩個圓形、側面一樣粗,放倒了能滾動。這樣有利於感知經驗的昇華和認識的深化,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3、觀察判斷,辨認圓柱體。

  出示課件,讓幼兒從各種圖形中辨認圓柱體。辨認變式、非正置的圓柱體物品,既鞏固了圓柱體特徵,又改變了幼兒只對典型特徵的圓柱體單一、刻板的認識,使幼兒克服思維定式,進一步形成相應概念,鍛鍊思維的靈活性,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4、聯絡生活,說說圓柱體的物品。

  幼兒到了大班,表象思維有了一定的發展,因此可在積累感知經驗的基礎上積極運用表象學習數學。讓幼兒聯絡生活經驗說說有哪些東西像圓柱體,如:牛奶罐、薯片筒、圓鉛筆等等,雖然大小高低不同,但都是圓柱體形狀的。這樣在感知的基礎上發散思維,有利於幼兒能動地建構圓柱體的知識,也能讓幼兒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感受生活中的數學。

  5、 分組活動,鞏固深化對圓柱體的認識。

  幼兒數學知識的鞏固有賴於練習活動,因此教師讓幼兒藉助分組活動,深化學習。根據目標和不同幼兒的需要,提供程度不同的材料,使材料貼近幼兒的最近發展區。

  (1)操作:用許多硬幣變出高矮不同的圓柱體。

  (2)作業單:按箭頭方向用紅筆沿虛線連成一個圓柱體;找出四周的圓柱體,從1開始接著編號,將個數寫在方形的格子裡。

  (3)操作:從籃子裡找出圓柱體的物品送到“圓柱體的家”,不是的說說理由。

  (4)作業單:說說哪些物品像圓柱體,像的打“√”,不像的說說理由。

  活動前交待幼兒按規則、要求操作,在操作中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有利於幼兒從各自不同的程度上向前發展,又鞏固加深他們對圓柱體的進一步認識。

  (三)結束部分

  1、以積極的態度評價幼兒的活動情況。《綱要》指出,評價要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幼兒,因此不管對能力強的還是弱的都給予積極評價,培養自信心,不抹殺學習興趣。

  2、組織幼兒整理活動材料,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為入小學做準準備。

  (四)活動延伸

  1、數學區:繼續投放作業單讓幼兒感知和尋找圓柱體

  2、美工區:用長方形紙做圓柱體,利用圓柱體紙筒進行製作活動。

  3、體育遊戲:趕小豬——用棍趕“小豬”(球體、圓柱體)。

  4、家園配合:引導幼兒繼續尋找日常生活中的圓柱體。

  一個數學知識點不是隻依靠一個集中數學教學活動就能解決的,數學教育還應與生活、遊戲結合起來。因此,教師設計了延伸活動,讓幼兒在區角、遊戲中進一步深入進行多方探索,持續積累經驗,鞏固所學知識;同時讓幼兒回家尋找有關圓柱體的物品,進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數學。

  

小學數學說課稿4

  一、教材

  1、教學內容:

  這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P75的內容《分數的基本性質》。

  2、教材與前後知識間的聯絡:

  《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以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以及整數除法中商不變的規律這些知識為基礎的。同時又是後面學習約分和通分的理論依據,而約分、通分又是分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因此這部分內容不僅在單元中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對學生的後繼學習也有重要影響。

  3、教材重點:

  探究分數的基本性質的過程。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能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

  難點:自主探究出分數的基本性質。

  4、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經歷探索分數基本性質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類推及動手實踐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

  5、過程與方法目標:

  是學生經歷觀察、操作、討論中,以自主探究、合作分享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交流中進一步完善對分數基本性質的理解。

  6、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在主動探索新知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二、說教學理念:

  1、以學生髮展為本,著力強化主體意識。

  2、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和知識經驗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變學數學為做數學。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過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猜想、驗證、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

  三、說教法

  主要採用創設情境,引導探究,引導自學,合作探索相結合等教法。

  四、說學法

  學生主要的學習方法是自主發現、操作體驗、合作交流,有順序的觀察題、對比分析、概括總結。

  五、說教學過程

  我將創設情境,動手體驗、自主探索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運用“操作――發現法”、“觀察、歸納”法進行探究。為此,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我覺得如果根據教材的安排來匯入,顯得有些平淡,也不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設計了一個媽媽給三個兒子分蘋果的故事。媽媽分別給三個兒子分得蘋果的1/2、2/4、4/8,分得的結果看似不公,實則相同。並讓學生作為裁判來評一評,看誰分的多,媽媽是不是偏心。這樣一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就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同時,我又把這一懸念暫時先放一放,等學生理解並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後,學生就會恍然大捂。原來,三個兒子分得的蘋果實際上是一樣多的,只不過是平均分的份數不一樣的,其中表示的份數也不一樣,但大小卻是相等的,誰也沒有吃虧。這樣的設計,不僅使教學結構更加完整,前後呼應,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理解和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二個環節是動手體驗,形象感知。

  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以分數的大小相等這一概念為基礎的。因此我讓學生用三張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紙代替蘋果分別折出1/2、2/4、4/8,並用彩色筆塗上顏色。這樣既幫助學生複習了分數的意義,又為學習新知識作了準備。接著讓學生觀察比較塗色部分的大小,再請學生交流,彙報實驗過程及結果,使1/2=2/4=4/8這個結論讓學生自己“做出來”,而不是老師講出來。這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自主探索的教學理念。

  這種教學方式能有效地改變學生原有的一個整數對應一個大小的習慣性思維,初步體會到分數“形變值不變”的獨特之處,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第三個環節是深入探究,得出規律。

  這一節環節我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既然這三個分數大小相等,那這三個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數之間藏著什麼秘密呢?你們能找出它們分子分母各自按照什麼規律變化嗎?首先,讓學生自己觀察,把自己的發現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引導學生觀察:從左往右得出什麼規律,反過來從右往左又得出什麼規律。然後請學生再舉幾個這樣的例子,進行交流,有了這些較為豐富的感性認識,再總結出規律。最後學生們會概括得出: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不變。(老師板書)預計學生不會把相同的數中的0除外,因此我會問同時乘和除以0也可以嗎?讓學生思考並得出0不能作為分母不能作為除數,所以0要除外,最後讓學生重新完整的敘述一遍,老師揭示課題。最後提出問題,我們剛才是藉助圖聯絡分數的意義來說明分數的基本性質,這個性質能不能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和商不變的性質來說明呢?啟發學生用商不變的性質來說明分數的基本性質,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絡,從而培養了學生遷移能力。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學習方法。

  最後一個環節是鞏固新知,拓展延伸。

  學以致用是探究學習的又一個基本特徵《分數的基本性質》說課稿教學反思。因此我精心設計了練習題。首先是題型變化豐富

  練習中,我除了安排一些基本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填空外,我還安排了一些判斷題、口答題、填圖題、並要求學生不改變分數的大小,把分數改成分母是30的分數的題目。題型的豐富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次是練習難度的層次性。數學題目經常出現有些學生吃不了,同時也有部分學生吃不飽的現象。為此,除了基本的練習題外,我還逐步加深難度,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分數的分子加上10,要使分數的大小不變,分母應該加上幾?難度的加深,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解題能力等都有了明顯提高,真正把培優補差工作落到了實處。

小學數學說課稿5

  一、課題

  人教版數學教材第五冊第一單元91、92頁的《分數的初步認識》。

  二、教材分析

  《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又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

  因為從數到分數無論是在意義上還是在讀法和寫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他們都有著差異。這一部分的認識是比較抽象,較難理解的內容。

  認識幾分之一又是這部分最基礎的知識。因此在教學上,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透過大量的具體事例直觀的使學生理解分數的含義,幫助學生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

  學好這一部分的內容,即為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作了鋪墊,更為小學生以後的學習小數和進一步系統的學習分數打下了基礎。

  三、說教學目標

  每一節成功的數學課,都必須確立一個明確的目標,並且緊緊圍繞這個目標展開教學活動,才可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從以下三方面來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認識幾分之一,感悟幾分之幾;會正確地讀寫分數,知道分數各個部分的名稱。

  2 .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數的過程,透過直觀演示、操作、觀察,小組合作一系列學習活動,感受幾分之一的形成過程。

  3 .情感與態度: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和自主學習精神,體會分數在生活中的價值,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四、說教學重難點:

  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初步掌握簡單分數的寫法和讀法,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教學難點:理解分數的意義並能完整的表述分數的含義。

  五、說教法學法俗話說: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結合這節課的具體情況,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法與學法的設計著眼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並與同伴進行交流。教師只給予適當的幫助和指導,並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創設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氛圍,讓學生會學、愛學。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我覺得,有效的數學學習,應該是學生經歷和體驗知識形成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這節課我主要採用了自主探索,動手實踐,觀察發現,合作交流等方式引領學生展開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六、說教學程式:

  (一)情境匯入,認識分數

  1.創設情景:“分蘋果”

  2.揭示課題:分數

  [設計意圖:思維始於疑問,而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是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點。

  因此,課始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景不僅將分數產生在平均分的前提下表現出來,而且使學生探究意識也孕育而生】

  (二)動手實踐,自主探究。

  教學例1;

  (1)分月餅【設計意圖:學生能體會到分數的產生是來源於生活中的,並且是在平均分的情況下才產生的分數,著重突出“平均分”,使學生“於無疑處生疑”,而後透過解疑感悟分數的實際意義。】

  (2)學生透過折一折,塗一塗,畫一畫,動手操作,自主探索1/2 【設計意圖:啟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從具體的物體圖形的一半出發,溝通一半與新知1/2的聯絡。】

  (3)分數的讀法和寫法及各部分的名稱。

  【設計意圖:在教學中對教材進行適當的處理,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從簡單入手,屬於知識性的教學。】

  (4)舉例生活中的1/2

  (5)學生舉例其他分數

  (6)創造其他分數

  (7)說說自己所創造分數的意義【設計意圖:給學生創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他們自己動手分圖形,在小組合作中感悟、去比較、去解決新問題,將學生提升學習的主人,促進學生的參與意識,強化學生的思維。】

  2.教學例2

  (1)學生自己動手摺一折1/4

  (2)展示學生1/4的不同折法【活動是透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學生主動地去嘗試建構1/4的意義,整個環節從操作實踐開始,以準確的數學語言描述完成,既重視操作,又重視知識點的學習,著眼於設疑和解惑,形成有意義的建構。】

  (三)分層練習,鞏固提高。

  1.折一折。

  2.看圖填分數。

  3、找一找生活中的分數。【設計意圖:緊緊圍繞本課的重點,分層練習,有效地鞏固所學知識,透過各種不同層次型別的練習,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調節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興趣。

  同時練習注重了層次性,開放性,發展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人人都能從中有各自的收穫,盡顯潛能。】

  (四)質疑反饋,總結評價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綜上所述,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教師遵循學生獲得和應用概念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在自己的具體活動中主動參與學習,經歷一個“體驗——感知——理解——概括——運用——提高”的認知過程。

  以上是我對《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認識幾分之一》的教學設想,不妥之處請老師們批評指正。謝謝。

小學數學說課稿6

  一、說教材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表內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認識裡面的內容。表內除法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後學習除法的基礎,它是較難理解的數學概念。而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學習的基礎的基礎,對除法學習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教材設計了各種情境,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在編排時從分東西引入,展示兩種不同的方法,把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稱為平均分。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緊接著向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充分參與平均分各種實物,透過看一看、擺一擺、分一分、說一說這些活動,讓學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學生由多次經歷的“平均分”的過程,找出平均分的方法,並在頭腦中由感性思維而形成抽象思維,為學生認識除法打好基礎。建立表象——動作思維——抽象思維, 這是一個根據小學生年齡特點而設定的螺旋式的知識上升的過程。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學生動手操作知道“平均分”的含義能按要求對物體進行平均分,初步瞭解平均分的方法;

  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與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讓學生透過觀察,動手操作,體驗“平均分”的含義。懂得從不同角度進行平均分,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性,靈活性。

  情感發展目標:

  透過小組的擺,分,觀察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培養學生(大多獨生子女)的平等意識。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知道“平均分”的含義,瞭解平均分的方法

  難點: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為認識除法打好基礎。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自主探索、情境演示法、嘗試指導法。

  學法:小組學習、合作交流。

  五、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小紅花

  學具:小棒

  六、說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1、從生活實際出發,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如動手操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努力實現三維目標;

  3、立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4、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情境和氛圍。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採取了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如創設故事情境、實踐操作情境等。

  5、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結合班情、學情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本課就根據學生的需要對教材的例題、練習都作了處理。

  (二)教學設計的過程

  第一流程:創設情境 引入課題

  低年級的孩子喜歡生動有趣的故事,因此我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說:“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分東西。比如:老師給我們分本子;分蛋糕。現在我們一起來聽聽猴子媽媽給猴子兄弟倆分桃的故事。想不想聽?”

  教師一邊講故事,一邊演示課件。(從前有座山,山上住著猴媽媽和她的兩個雙胞胎孩子。有一天,猴媽媽到山那邊摘了6個紅紅的桃子,她一進門,就給了猴哥1個,把剩下的5個全給了猴弟弟。猴哥一看,可不高興了:“媽媽!媽媽!你偏心!你不公平!”猴媽媽笑了笑,從猴弟弟那兒又分給他一個,可猴哥還是不滿意,說:“媽媽!媽媽!你還是不偏心!”猴媽媽看了看,說:“好好好!從弟弟那再分給你一個。”猴哥看著自己眼前的3個桃子,高興地笑了,說:“媽媽!現在這樣分才公平!”

  聽完故事,學生思考:為什麼猴哥說現在這樣分就公平了?由學生回答找到答案——同樣多。

  “對,同樣多,也就是平均分。我們今天就一起去研究研究“平均分”好嗎?”

  師板書,“小小研究員們,你們準備好了嗎?表現好老師可要發獎品哦!”

  (設計意圖:這樣用故事引入,既會引發他們的興趣,又讓他們明白數學與生活有聯絡,使他們願意參與到數學的學習活動中來。用上小小研究員的稱呼,更能激發學生的成就感。)

  第二流程:建立表象 理解新知

  1、創設情境

  師:“小朋友們,你們喜歡春天嗎?”

  師:“春天到了,陽光明媚,花兒開了,草兒綠了,到處都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瞧,二(1)班小朋友明天要去春遊了!”

  師出示課件,請小朋友觀察他們買了哪些食品。(①許多的礦泉水、麵包、橘子、糖果等食品②把這些食品兩個兩個的分一類或三個三個的分一類。)

  2、觀察食品的分法(任意分——平均分)

  提問:看了大螢幕,你們想說什麼?(如:麵包每份都是2個也就是每份的數量相同。可讓學生自由地說)

  3、建立平均分的表象

  根據學生的回答,由麵包或礦泉水再次引出平均分。

  師板書: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學生讀,找出關鍵詞。

  師:“你還能從圖中找出哪些東西是平均分的?”

  判斷練習,分得同樣多的打“√”,不是同樣多的打“×”。

  (設計意圖:本節注重讓學生在春遊的情境中自主發現平均分,完整地敘述平均分,在學生意識中形成一個平均分的表象。在進行敘述平均分的過程中,運用這樣的語言:你認為他說的怎樣,誰能比它說的更好?讓學生互相評價,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第三流程:實踐操作 提升新知

  把全班學生分成每4個人一組的學習小組,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給予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自主探索研究。

  1、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幾根?

  小組彙報分法。(1個1個地分;2個2個地分…小組合作時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教師在彙報交流時,進行分法的最佳化)

  2、把15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幾根?

  透過小組合作平均分,在經歷平均分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會用簡潔而完整的話敘述平均分的結果。

  3、把16根小棒平均分,有幾種分法?

  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彙報交流後,做課件中的填空練習。

  這是一道開放創新的綜合練習,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平均分知識靈活創新地解決實際問題,併為下節課包含除作準備;同時,能在最後的結果中發現“被除數不變,除數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規律。

  (設計意圖:實踐操作,讓學生在分東西的時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透過讓學生說分的過程,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再次操作,透過分實物,觀察,交流,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全過程,體現分法多樣化。 )

  第四流程:評價總結 深化應用

  1、學生總結(教師一邊補充一邊展示課件)。

  2、師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

  師:“今天這節課,小朋友表現得非常棒,老師要獎給你們每組12多小紅花。來!小朋友掌聲表揚一下自己!”

  師:“請你們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以最快的速度分好小紅花!”

  3、思想教育

  師:“嗯!小朋友們確實表現不錯!那,還記得老師剛開始講了個什麼故事嗎?”

  “那,老師有一個問題,要是你是我們故事中的猴哥哥,你會怎麼做呢?”

  (設計意圖:向學生滲透思想教育,生活中並不是處處都要平均分,小朋友們要互相禮讓。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能互相謙讓,我們的周圍、我們的世界才會更美好!)

小學數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及學情

  《分數的意義》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在這一單元中,《分數的意義》十分重要,學好這部分內容,將會對後續建構真分數、假分數等概念以及學習分數基本性質、分數四則運算、分數應用題等內容奠定堅定的基礎。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並且知道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理解不僅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許多物體看作的一個整體也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進而總結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基於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編排情況,我確立該課如下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知識目標: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及意義。

  2、能力目標:透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並形成分數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實踐、觀察及創新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教學的重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的難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

  二、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經歷一個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使學生透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以學生髮展為立足點,以自我探究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參與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使學生觀察、操作、口頭表達等能力得以培養,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以開發與增強。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創設情境、動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即把問、說、講、

  做的權利和時間交給學生,力途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全課以“實踐匯入,喚醒已知—動手操作,創造分數—媒體演示,揭示產生”三大主線貫穿全課。

  三、說教學流程:

  (一)遊戲匯入,激發興趣

  做“說一不二”遊戲

  (1)2塊橡皮泥:1+1=? 錯了!一塊橡皮泥再加一塊橡皮泥等於一塊。

  (2)5塊糖:你猜2+3=?

  2+3怎麼等於1呢?(5塊糖放進一個袋子裡,不是一袋糖了嗎?)

  (3)50+50=?反應太快了!怎麼等於“1”呢?這100個蘋果不是就是“1”

  筐蘋果嗎?

  (4)誰也舉一個說一不二的例子呢?

  透過遊戲匯入,使學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產生對學習分數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對分數單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為後面突破難點奠定基礎。

  (二)動手操作,創造分數

  1、動手操作,感知意義

  學生四人一組為單位,每組有一套學具, 8顆棋子、2塊糖、10粒豆子、一幅熊貓圖等,然後讓學生選一種或幾種學具自己動手創造分數,並提出要求:在創造分數的過程中,你可以動手擺一擺、分一分、說一說、你把誰看作了一個整體,你是怎樣分的,創造了一個怎樣的分數。學生操作、彙報交流展示的是學生把不同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所創造的分數。(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直觀地感知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都可用分數來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數的意義。

  2、師生互動,理解意義

  在學生初步感知意義的基礎上,採用師生互動的形式,藉助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意義。互動分為兩次,第一次藉助小旗圖,(課件)以教師首創了一個分數1/2為例,啟用學生的思維,“還是這幅圖,你能創造不同的分數嗎?”激發他們創造的慾望,學生動手操作一定會創造出不同的分數如(課件)。第二次出示熊貓圖的辨析題(課件)教師引題“當我們把6只熊貓看作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由於教師給出了三個答案,進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學生辯解、交流中,知道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這個整體的三分之一。(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直觀的幫助學生感知份數與個數的不同,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數的意義,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3、深化整體,總結意義

  在上一環節成功教學之後教師小結“剛才我們把8面小旗,6只熊貓分別看作了一個整體。”從而再一次揭示了一個整體,透過直觀演示、使學生明確單位“1”可以是一個圓、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由此拓展“我們還可以把什麼看作一個整體”,學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會說“我把一張餅看作一個整體,把4個棋子看作一個整體,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個整體,把全校師生看作一個整體等等,從而深刻體驗了一個整體的含義,進而引出單位“1”。最後藉助一組練習題,透過對1/2、3/5兩個分數意義的理解,逐步總結出分數的意義,即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進而揭示課題,完成板書。

  4、巧妙練習,強化意義

  比如為“1/4”這一分數配圖(課件)教師提出要求“大家看這裡有一個分數,你能試著給它配幾幅圖嗎?配出一幅的是達標,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優秀。”藉助激勵性的語言,學生們一定會躍躍欲試,可能會出現許多不同的作品。那麼同是分數1/4,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為學生假設的整體不同,也就是單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來的圖是不一樣的。藉助為分數配圖這一環節,從另一個側面進一步強化了分數的意義。

  (三)媒體演示,揭示產生

  其內容就是分數的產生過程,其目的就是創造一種寬鬆、愉悅的氛圍感受數學文化。(課件)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導、點撥,學生是在一種自主、自動的時間和空間中,透過自己的思考,達到學習目標的。實現了先進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機融合。

  (四)反饋練習,拓展創新

  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資訊及時調控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知識,達到訓練和提高的目的。為了能使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相結合,讓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我設計下列練習:

  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圖中的塗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數表示圖中的塗色部分對嗎?為什麼?

  以上兩道題是基本練習題,目的是: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3、遊戲“奪紅旗”

  男、女各一隊,派代表到前面奪紅旗,但要聽老師指揮,拿對了紅旗歸這一隊,錯了機會自動轉給下一隊,老師當發令員,其他同學當小小裁判員。女同學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學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學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獎給全班。

  此題設計加深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又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徵,同時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

  (五)、全課小結,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關於分數還有很多很多的知識哪!同學們課下繼續去學習、去探究吧!”教師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了下節課。

小學數學說課稿8

  一、說教材。

  我授課的內容是蘇教版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三冊第六單元中的《認識釐米》。“認識釐米”是“空間與圖形”知識板塊中的內容。課程標準要求在教學中,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發現知識,形成技能。

  “認識釐米”是長度單位教學的開始。教材首先讓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用問題情境引起學生思考,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從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釐米”作單位,並透過看、猜、量等學習活動形成釐米的長度表象。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進行測量。併為以後學習長度單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打下基礎。

  根據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情感與態度目標:

  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其進一步感受生活裡的數學事實。

  3、解決問題目標:

  透過引導學生操作、觀察、分析、討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估測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的品質。

  教學重點:

  掌握1釐米的實際長度,學會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依據是課標對低段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板塊的具體目標以及本課在長度單位教學中的地位。)(體現在:認識1釐米和量手掌與數學課本的寬度、一柞的長度。)

  教學難點:

  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依據是課標的要求與學生的認知水平。)(體現在:找1釐米長的物體。)

  二、說學法

  1、學情分析:

  長度單位學生是第一次進行接觸,這部分內容是教學上比較難的,也是生活中經常要遇到的實際問題。但學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從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釐米。

  2、學法指導:

  在教學用釐米量的活動中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要求他們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使他們在發現知識,形成技能的同時還獲得了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三、說教法

  根據課程標準與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為了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創設情景。

  課標強調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所以在教學初我創設了一個生活情境,把學生喜聞樂見的小動物——可愛的小螞蟻帶入課堂,根據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親自體驗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增強學生的直接經驗,同時也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與探索的興趣。

  2、動手操作。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七、八歲的兒童好奇,好動,有較強的求知慾,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據學生的這一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結合教學內容,恰當設定操作的過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學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說教具學具

  根據學生認識特點,本節課採用實物學具米尺、20釐米長的直尺、圖釘、小正方體等,引導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建立1釐米的表象並進行測量。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讓學生運用觀察、操作、討論等多種方法學習新知,創設一種寬鬆、和諧、活潑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認知的發展。具體的教學程式安排如下:

  一、創設情景,誘發興趣。(用時3分鐘)

  首先電腦顯示。教師激趣:“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小夥伴,它也非常愛學習,有一天,它就沿著我們的一條課桌邊爬了一次。”課件出示小螞蟻在課桌上爬行,並替小螞蟻提問:“小螞蟻給同學們留下兩個問題:它爬的是哪條課桌邊?它爬的這條課桌邊實際有多長?你有沒有辦法給它量一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學生感到疑惑之時,引出“課題:認識釐米”。

  [好奇是小學生的心理特徵,這樣設計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心理上產生懸念,處於一種“心求通而未及”的最佳心理狀態,並以高昂的情緒投入學習。]

  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用時1 6分鐘)

  新課教學,我分兩大塊進行。

  第一塊:

  感知1釐米。分4部教學。

  (1)認識尺子。

  多媒體顯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尺子的共同點,認識長短不同的豎線--刻度線,以及不同的數,釐米(CM),使學生對尺的認識更深刻。

  (2)認識1釐米。

  讓學生了解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就是1釐米,接著讓學生觀察自己尺上的1釐米長度。然後我組織學生研究,尺子上從哪裡到哪裡也是1釐米?學生回答時電腦顯示這些線段。

  (3)建立1釐米的表象。

  先讓學生用手比畫1釐米,再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找1釐米長的物體。在我出示幾樣1釐米的物體給學生看的基礎上,學生列舉。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1釐米的實際長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認識幾釐米

  讓學生知道2釐米、4釐米有多長呢?學生拿尺介紹兩者的長度,同時介紹認的方法。滲透量長度的方法。

  第二塊:

  學習測量方法。分3部教學。

  (1)量小棒長度,掌握測量方法。

  我讓學生獨立測量,再全班討論,互相啟發,嘗試得出如何測量物體的長度,然後用多媒體驗證量的過程。在初步測量的基礎上,在讓學生當小評委:

  [這樣既有利於學生的主動參與,使每個學生都有充分表現的機會,又有利於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

  (2)矯正測量方法。

  在初步測量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當小評委:

  師:小螞蟻看到同學們用尺子準確地量出了小棒長度,深深感到尺子的作用,於是,他組織幾隻小螞蟻開展了測量活動,請小朋友們當評委。

  進一步加深正確測量方法的印象。

  三、鞏固應用,理解掌握。(20分鐘)

  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既是檢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種手段,也是使學生加深理解和鞏固知識的重要方式,為此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第一層次:操作性練習。

  完成練習2,3。

  [透過量、看、填寫的練習,檢查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並及時鞏固所學知識,這樣可以增加課堂的容量,達到練習的目的。]

  第二層次:開放性練習。

  1、估測:開展“火眼金睛”活動,測量自己,自己中手掌的寬度,一紮的長度,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瞭解身上的尺子。

  2、斷尺量小刀。

  第三層次:發展性練習。

  電腦顯示課始圖,讓學生回答:“現在能知道長多少了嗎?”學生測量出課桌的長度,讓學生進一步瞭解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同時為後面的學習埋下伏筆。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帶著問題出課堂。

  [這一層次的練習,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

  四、總結課堂,評價學生。(1分鐘)

  及時總結本課知識,評價學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釐米,還有更大的長度單位,我們今後還會學習他們。

  六、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板書簡單明瞭,重點突出,讓學生一眼就能看清本節的知識重點,便與學生記憶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本節課板書設計如下:

  認識釐米

  測量工具----尺子

  長度單位:釐米

小學數學說課稿9

  一、說教材

  (一)說課內容

  “圓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第四單元“圓”中的第一節課。這節課的內容包括:圓的特徵、圓心、直徑和半徑。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圓和已經較系統地認識了平面上直線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習曲線圖形的開始。它與“圓的周長和麵積”、“軸對稱圖形”的學習關係十分密切。所以正確樹立圓的表象,掌握圓的特徵,是本課的首要任務。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大綱要求以及學生的認識特點、年齡特徵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裡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2、使學生透過觀察、猜想、動手操作等數學活動過程認識圓,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四)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因為這是今後系統地學習“圓”的知識的重要基礎。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知識間的內在聯絡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

  1、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認知規律,這節課採用演示、操作等直觀方法進行教學。透過教師的`教具演示和學生的畫、折、量等動手操作,使學生獲得充足的、豐富的感性材料。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透過敘述操作過程,把感知經過思維轉化為表象,並在教師的指導下,抽象概括出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

  2、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問題,引導學生透過自主學習去思考問題,掌握知識。認識圓的特徵,探索求證圓的特徵的方法,使學生在自主的活動中學會學習。

  (一)激趣:

  生活匯入(西瓜、奧運五環)引出圓是平面圖形。用圓的原因是比球更直觀,例舉生活中的圓。

  (二)初步感知:

  1、設疑引起思維衝突:直尺畫圓(圓的特徵)圓是一條曲線圍成的封閉圖形。

  2、透過看古人畫圓、多媒體畫圓、嘗試畫圓,師板演,二次畫圓,總結圓規畫圓(畫圓步驟:定點、定長、旋轉圓規)定點不能移動,定長不能改變。

  (三)認識半徑

  老師想把剛才畫圓的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畫出來,應該從哪一點畫到哪一點,用手指,可一畫幾條,無數。區分圓上、圓內、圓外。

  (四)認識直徑

  讓學生上來用直尺擺,還可以怎麼擺,無數條,關鍵是什麼。

  (五)認識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讓學生在自己的圓裡,一條半徑,再畫一條、再畫一條,透過量一量,得出半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強調在同一個圓內,所有的半徑相等。再透過量一量或折一折,半徑、直徑的長度有什麼關係,得出:D=2RR=D/2

  為什麼有些圓大有些圓小,是不是你們的圓規質量有問題?

  定長決定大小,定點決定位置

  (六)鞏固:

  找一找,哪些是直徑,哪些是半徑?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培養,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七)拓展:

  生活中的圓的作用,車輪,把對圓的認識延伸到點的軌跡,為後續學習作鋪墊。

  這一練習的設計,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意在學生對圓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後,就讓學生運用剛才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的問題。這時,出示多媒體課件,加以驗證。學生積極思考、熱情高漲,學習興趣極大地被調動起來。

  這節課利用多媒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讓學生在成功中享受喜悅,增強信心,實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目的。學生不僅認識了圓的各部分名稱,學會了畫圓、而且掌握了圓的特徵,半徑直徑之間的相互關係,更重要的是透過學生的主動探究過程,使學生從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走向素質的提高;使學生學會了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培養和發展。

  三、教學反思:

  我能按新課標的精神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學習方式,並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學習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圓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探究圓的各部分名稱及特點,我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熱情,並透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感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以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新知,同時在活動中培養學生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識,教師僅僅作為一名“參與者、合作者”參與活動。課堂氣氛活躍,每個教學環節緊湊,教學導語清晰、連貫能吸引學生。

  圓的認識是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直線平面圖形認識的擴充套件,是對曲線圖形的初步認識.本課的教學注重聯絡生活實際引入學習內容,加強操作實踐,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力求體現新課程的理念,注重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熱情,透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引發學習思考,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感受。簡要歸納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1、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從學生感興趣的車輪為什麼做成圓,車軸放在輪的中央,讓學生帶著生活中問題學習數學知識,讓學生觀察圖片、觀察實物,最後引導學生概括圓的概念。整堂課始終處於現實背景中,緊密聯絡生活實際,教師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啟發學生原有認識,構建數學模型,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價值。

  2、重視學生的操作實踐活動.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有利於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的理解.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無論是在對圓的各部分認識中,還是對圓的特徵的探索,教師都讓學生透過折一折、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動,去進行自主探索發現,獲取圓的有關知識,掌握圓的特徵.注重學生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數學。

  3、充分發揮現代資訊科技的作用.新的課程理念指出,要充分發揮現代資訊科技在學生學習中的工具作用,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數學學習活動中去.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透過多媒體計算機的輔助作用,創設學習情境,直觀、形象、動態地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感受到圓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廣泛運用,體現數學的價值,同時,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建立清晰的概念。

小學數學說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五冊P100~P102《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平面圖形的周長。

  二、教學目標

  這是一堂概念與計算相結合的課。針對這一特點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生活實際,本課時的知識、能力、情感目標分別為:

  1、 結合具體圖形,透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並能指出具體圖形的周長。

  2、 結合具情境,透過觀察、度量及比較、歸納能活動,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3、 能運用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感知圖形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

  三、教學重難點

  周長的概念以及周長的計算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這個知識的掌握與否直接影響到今後學習的各種圖形的周長計算,因此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能用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等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四、教具學具準備

  1、 多媒體課件。2、 樹葉圖片。

  五、教學過程

  1、探索對比,引入概念。

  在生活中,學生更多的遇到的是具體圖形,而特殊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會出現得比較少,所以在第一個層次我採取了從一般到特殊的教學模式。以常見的樹葉為例抽象出周長的概念。首先創設一個具體情境:為了迎接五城會的到來,小瓢蟲星星積極開始了體育鍛煉,每天都會到青葉操場上跑步。用多媒體演示小瓢蟲星星在青葉操場上兩次不同的跑步路線,一次沿著青葉的邊沿從樹根出發最後跑到終點剛好跑完一週,另一次還是沿著樹葉的邊沿從樹根出發但是最後沒有跑回樹根,離一週還差一點。在此同時教師揭示周長的概念:剛才星星第一次跑的是樹葉一週的長度,也就是樹葉的周長,我們把一個圖形一週的長度叫做這個圖形的周長。透過兩次不同爬行過程的比較,學生的腦中形成了周長完整的表象。在這一教學層次中不是把周長的概念教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具體的觀察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比較,合作交流,為學生對周長的認識提供感性材料,最後再水到渠成的揭示周長的概念。

  2、動手操作,落實概念。

  在學生的具體觀察,比較後,教師揭示了周長的概念,學生對周長有初步認識之後,出示多種具體圖形,讓學生動手自己在手中的卡片上描一描這些圖形的周長,從而使學生對知識進行類化使學生體會到概念是對具有共同特徵的許多具體內容的概括。小學生思維正處於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思維過程對具體形象存在著依賴性。在學生直觀認識了周長了之後,透過描一描周長這一操作活動,拓寬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建立豐富的表象,進一步認識了周長的意義。

  3、因勢利導,探索發現。

  在學生對周長有感性的認識之後,讓學生理性的思考,分小組討論要求出這些圖形的周長怎麼辦?討論估計有三種情況:①用繩子量套在圖形上,在把繩子拉直用直尺量繩子的長度②把圖形簡下來在直尺上滾動③量出各條邊,再把各條邊相加。我們可以發現各種方法都存在著一定的缺陷,用繩子量不方便,存在誤差;滾動剪下來的小實物可以,大實物、畫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圖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先量出組成該圖形各條邊的長度,把各條邊相加得出該圖形的周長。但是量幾條邊呢?透過觀察發現有的圖形沒有必要把所有的邊都量出來,相同長度的邊只需要量一次就夠了。

  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計算,透過學生的主動參與,有以下幾種做法:

  長方形的周長:①4+2+4+2=12(釐米) ②4×2+2×2=12(釐米) ③(4+2)×2=12(釐米)

  正方形的周長:①3+3+3+3=12(釐米) ②3×4=12(釐米)

  在學生展示出不同演算法之後,進行討論,讓學生歸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計算方法。

小學數學說課稿11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性目標:使學生掌握一個最簡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的規律,並能應用規律靈活、熟練地進行判別。

  2、發展性目標: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發展學生觀察分析、推理判斷能力,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創新性目標:透過觀察、操作,小組合作等學習策略的應用,激發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求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教學模式的更新

  本節我選用了“猜想——探究——發現——引伸”的教學模式來教學。以猜想提出為起始,大部分時間是學生在“動”,檢驗——質疑——發出1——舉例——質疑——發現2——最後引伸。我力求突出學生的“親歷性”,即知識讓學生去探索,規律讓學生去發現,結論讓學生去歸納,培養學生具有創造性學力和發展性學力,開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不僅掌握規律,還學會數學的思想。

  三、教學內容的創新處理及教學過程

  1、提出問題————“猜”

  創設:老師能一下子“看出”練習題中哪些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的情境,與學生做練習計算的費時費勁對比,讓學生知道可以用“看”的方法,判別一個最簡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進而讓學生猜一猜:老師能判別的方法是看什麼,怎麼看?

  2、自主探究————“探”

  ⑴給學生自由的猜想與討論:

  看什麼?(分子)怎麼看?

  (分母)(奇數、偶數、質數、合數?)

  ⑵過程分兩塊:

  一探一發現:

  是在學生髮現發看分母的基礎上,引導討論到底看分母的什麼特點?(老師必要時加以引導,使學生探索中獲取新知:一個分數,分母中含有2或5兩個質因數外,不含有其他質因數,這個分數就能化成有限小數。

  二探二發現:

  讓學生在再舉的例證中檢驗、修改得出一個分數必須是一個最簡分數。

  學生參與了探索規律的全過程,體現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創新精神。

  3、引伸問題————“引“

  討論⑴:

  為什麼一個最簡分數,分母除2和5外,不含有其它質因數,這個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反之,這個分數不能化成有限小數呢?

  在這個環節裡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不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使學生的思維活動達到高潮,體現了學習數學的樂趣所在。

  討論⑵:

  一個最簡分數里所含的質因數2、5的個數與它化成小數時,所得的小數位數有什麼關係呢?

  這題僅做為課後的思考題,讓我們學生的思維能延續拓展到課外去,使學生永保一顆求索的心。

小學數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1—5的認識和加減法。這部分教材是數概念中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開始。在這一階段透過讓學生初步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藉助於生活中的實物和學生的操作活動進行教學,為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和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打下紮實的基礎。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透過教學使學生學會從實際生活中抽象出數,理解基數、序數的含義,數的認、讀、寫、數的順序,學會比較數的大小,並會認、會讀、會寫這5個數。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口頭表達的能力,滲透數學來源於生活,理解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並運用於生活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

  3.情感目標:透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1—5各數的基數、序數的含義。

  本課難點是:滲透集合、對應、統計等思想。

二、說教法

  1.情景教學法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新課開始,電腦出示"野生動物園"的圖,讓學生仔細觀察這幅圖,4人一組充分說一說這些美麗畫面上都有些什麼,並有序的一一數出,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舉例說明法

  在學生認識了1—5各數的含義以後,要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用1—5中的任意一個數說一句話,透過學生舉例說明,既培養了學生的數感,又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獲得用數學的體驗。

  3.發現法

  教學1—5各數的大小比較的時候,教師發給學習小組一些圓片,讓學生自己擺一擺、比一比,透過擺圓片,讓學生髮現在1的基礎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礎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從而瞭解數的順序,得出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教師的作用是組織發現活動,關注活動中的學生,使學生在探索中學習新知,親歷探索過程。

  三、說學法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觀察比較以及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法、觀察比較法也是本節課中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要方式,同時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1. 觀察法

  觀察主題圖的畫面及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來是很好的學習方法。例如,教學主題圖時,觀察目的明確。教師透過讓學生觀察畫面上都畫了什麼,觀察結束後組織討論,你怎樣看就會又快又不數丟物體呢?這一安排不僅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而且教給學生觀察的思維方法。

  2、實踐操作法

  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透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學1—5各數的大小比較的時候,透過學生動手擺圓片,親身感知、體驗數的順序,從而得出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培養學生透過動手操作獲得知識的能力。四、說教學程式

  本節課主要由五個環節來完成;

  (一)觀察探究,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1、圖片引入,讓學生看看圖上都有些什麼,要怎樣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會丟, 明確要按一定的順序觀察。

  這樣教學設計提供了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抓住孩子愛玩的特點,積極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從圖過渡到數,建立數的概念

  1、從圖過渡到數。同學們都說有1頭大象,那麼,除了大象,還有什麼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樣的思路教學2—5各數的認識,這樣就讓學生很好的體會到數字來源於生活,從而把數學與生活緊密地聯絡起來。

  (三)聯絡生活實際,學會運用數

  在學生認識了1—5各數以後,設計遊戲,讓學生在自己身上、教室裡、家裡找一找、數一數,並用學過的數說一句話。

  這樣就讓學生把生活實際與數學較好的聯絡起來,學會在生活中運用數學解決問題。

  (四)動手操作圓片,學會比較數的大小

  1、認識數的意義以後,讓學生自己擺圓片,擺一擺、比一比,哪個數大,你是怎麼想的?滲透了自然數的計算單位和相鄰兩個自然數相差1.

  2、認識數的大小以後,進行猜數遊戲,如5的前面是幾?3的後面是幾?還有可能是幾?透過反覆練習,學生較好的掌握了數的大小比較這一知識點。

  3、最後學習寫數。寫數是本堂課的另一個重點,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學生對1——5各數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導學生規矩、工整的寫數。這一教學環節就要充分利用電腦軟體的直觀性,清楚的顯示1——5各數運筆的軌跡,先讓學生觀察、感知,再透過描紅、獨立書寫達到預期的效果。

  這樣的設計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想象力,充分體現新課程的讓學生親身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這一理念。

  (五)鞏固深化,拓展延伸

  1、新課講授完以後,出示練習題。如:"想想做做"中找朋友、看數畫圈、看圖寫數等使學生進一步建立數與形的聯絡,更好的理解和認識1——5各數。

  2、最後設計了一些用1表示1個整體的題目,如:1盤香蕉、1串葡萄、1雙襪子等,滲透單位"1"的概念。

  五、總結全課

  這節課很快就要結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說說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覺得最成功的是什麼?

  整堂課設計,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在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嘴表達、動手實踐,自主探究中學習知識,課堂上將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學生參與面廣,學得愉快,學習效果好。

小學數學說課稿13

  說 教 材

  一、說教材分析及構思

  本節知識,是在 “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編排的。方程是表示等量關係的一種模式,學習方程最重要的方面是能夠根據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找出等量關係列出方程。教材編排時,創設了多方面的問題情境,使學生透過對多個例項的討論,發現了方程能刻畫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從而體會到方程的作用,併產生積極的學習願望。這對於學生學習方程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設計預案時,基本遵從教材體系。

  方程是等式裡的一類特殊物件,傳統教材都用屬概念加種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數→方程”的線索教學方程的意義,考慮到方程是在刻畫生活中的等量關係時產生的,所以,在北師大教科書裡沒有從方程和等式的內涵上作太多比較,但等式是方程的生長點,為了有利於方程概念的建立,教學時適當藉助天平加深對天平的理解是必要的。天平兩臂平衡,表示兩邊的物體質量相等;兩臂不平衡,表示兩邊物體的質量不相等。讓學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觀情境中體會等式,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教材的三幅情境圖,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認識方程。處理時,對於第三幅情境圖,是一個重點,根據學生認識的深入程度,可適當讓學生體會到等式的“值等”和“意等”,並允許學生根據不同的認識找到不同的等量關係,列出不同的方程,但主張學生根據明顯的數量關係列方程。然後在此基礎上總結抽象出方程的含義。練習強調學生在按照“數量關係--等量關係—方程”這樣一個過程,透過想一想,找一找,說一說,寫一寫等不同的形式學會用方程來表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體會到方程的作用,為以後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堅實基礎。

  二、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理解並掌握方程的意義,弄清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係。

  2 、能力目標:正確地應用方程的意義辨別方程,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分類思想。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思考的學習品質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學習中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3 、情感目標:加強師生的情感交流,使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獲取新知;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教學重點: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學難點:正確區分等式與方程的含義。

  以上是根據新課標要求、教材特點和學生認識特徵而確定的。

  說 教 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 “ 以學生髮展為本 ” 必須為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提高提供更為有利的條件。那麼教師只能透過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及教材特點,這節課,我主要採用 “ 直觀教學法 ” 、 “ 演示操作法 ” 、 “ 觀察法 ” 等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得他們能夠積極自主地,充滿自信地學習數學,平等交流各自對數學的理解,並透過相互合作共同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我設計瞭如下三個方面的教學手段:

  1 、用直觀的操作和演示,讓每位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理解和歸結出結論。

  2 、恰當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努力促進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實現。

  3 、充分利用身邊的事物,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能在輕鬆、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圍中理解、掌握知識。

  說 學 法

  為了使學生獲取 “ 方程的意義 ” 這部分的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知識的自信心。讓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識,培養學生探索、發現和創新能力。

  說 教 學 過 程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渠道,根據教學要求為實施教學計劃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我將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四部分。

  一、藉助生活經驗,感悟等量關係

  1.從蹺蹺板感受平衡

  師:大家都玩過蹺蹺板吧?這兒有一個簡易的蹺蹺板(展示圖)現在老師坐在左邊, A同學坐在右邊,會出現什麼情況?沈老師坐在左邊,請籃球名星姚明坐到右邊,會出現什麼情況?接下來,我還坐在左邊,讓啊啊老師坐右邊,結果蹺蹺板平衡了,說明了什麼?如果用一個數學符號來表示這種情況,你用哪個?

  設計意圖是從學生熟悉的遊戲引入,既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了“平衡”,又能較好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從天平感受等量關係

  師:這是我們在科學課裡用到的天平,(展示一天平圖) 我在右邊放了一個300克的砝碼,請你們在右邊放你喜歡的東西,要讓天平平衡,你會放什麼東西?(學生自由說,師引導學生體會到只要放上的東西的質量是300克都行)展示天平圖(左右一樣重):看看這幅圖,誰能說一說這兩種東西的質量關係。 設計意圖是,學生自由放東西的過程中能較自主的體會到等式的“值等”

  二、探究學習,發現方程。

  (一)具體情景中感受方程

  1.展示天平圖四(一平衡天平,左放一小砝碼和一草莓,右放一大砝碼):這裡面有相等關係嗎?誰來把這個相等關係說出來?(根據學生回答多媒體出示)接下來我告訴你這兩個砝碼的質量,現在只有草莓的質量是未知的了,我們選一個字母來表示。左邊的質量可以怎麼表示?(根據學生回答出示)右邊的質量呢?(出示)這兩個質量?(相等)(板書x+20=30),我們就得出了這樣一個表示兩邊相等的數學算式,可以簡單的叫它等式。學生藉助天平分析數量關係,從而找到一個等量關係,在根據這個等量關係得出一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2.出示88頁的月餅圖:(另處的內容不出現)

  你從圖中獲得了什麼數學資訊?(4塊月餅的的質量一共是380克)

  你所說的“是”在這裡是什麼意思?(相等、等於)

  那這裡有沒有一個象前面那樣的相等關係?(有)

  老師可不明白了,這裡可只有月餅這一種東西,誰和誰等啊?學生回答,出示:4塊月餅的質量=380克

  等號的左邊是什麼?右邊的380克表示什麼?(出示4塊月餅的質量),哦,原來兩邊表示的是同一個意思!非常聰明的4、2班。如果用字母y表示一個月餅的質量,各位高手,你能寫出一個等式來嗎?(板書)

  如果我說5個月餅的質量是475克,你還能寫嗎? 厲害厲害。藉助月餅圖讓學生體會到等量關係其實是值的相等和意義的相等。

  3.出示88頁水壺圖的左半幅:

  夏天來了,天熱了,各位高手也要多喝水了。看看,東西挺多的,有水壺,有杯子,有熱水瓶,它們都是用來做什麼的?它們的盛水量之間還有這樣的關係。你發現這裡面的相等關係了嗎?(同桌互相說)把你找到的相等關係在紙上寫出來。如果每個熱水瓶能裝z毫升的水,你能根據你找到的相等關係寫出等式來嗎?試一試,在紙上寫一寫。(師巡視)誰來說一說你找到的相等量關係是什麼,你寫的等式又是什麼。指出z在數學裡為了和2相區分,一般要在中間加一點。這道題的相等關係很多,把你認為最好找的找出就可以了。(估計學生中的情況有: 2z +200=20xx; 2z=20xx-200; 20xx-2z=200)讓學生找最直接的等量關係,寫最直接的方程,不提倡學生掌握多種方程,但要求每個學生清楚自己是依據哪一個等量關係列的方程。作好幾種特殊情況的處理:如形如x=……型別。)藉助這一較複雜的情景圖,讓學生體會到如尋找相等關係,如何用含有未知數的等式來表示生活中的相等關係。

  4.出示圖片,(一大杯水和一小杯水,小杯水質量已知,總量已知)請仔細觀察這幅圖,然後按要求獨立完成。誰來把你的等式說給大家聽一聽。你是怎麼想的?放手讓學生經歷分析數量關係——尋找等量關係——建立方程的過程。

  (二)總結抽象,認識方程

  請同學們觀察我們列的幾個算式,它們有什麼共同點?(都有一個未知數(板),都是等式)像上面這些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板)。

  方程,在我們國家有悠久的歷史,請看短片。既然方程在我們國家有這麼悠久的歷史,那老師要考考大家,看你是不是真的認識它了。展示。今天,我們又認識了一個數學朋友——方程(板課)接下來,老師要考考大家,看你們是不是真的認識方程了。設計意圖是,認識方程,並瞭解方程的歷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行思想教育。

  (三)及時練習,辨析方程

  1.認方程(出示),辨析方程,並說理由,較深入認識方程的特點。

  2.寫方程。(看來大家和方程還真的很熟了,你能寫出一個方程嗎?寫在紙上,誰來說一說。大家都說得很好。)變式訓練,多角度強化對方程的認識。

  三、解決問題,運用方程。

  在我們生活學習中,會遇到很多的數量,用我們今天學的方程(板課)可以很輕鬆的表示它們之間的相等關係。

  1、看圖列方程:

  展示(1)題,這個方程怎麼寫,在紙上寫出來。x+20表示什麼?50+20又表示什麼?兩邊相等,不錯。

  展示(2)題:這道題的等量關係是怎樣的?怎麼列方程?很能幹,列方程就是先找等量關係,再寫方程。

  展示(3)(4)題,學生獨立思考,做題。完成的可下位與同學交流。指名說結果。

  2.根據題意列方程。樹上原來有x只小鳥,飛走了6只,又飛來了8只,樹上現在一共有23只小鳥。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運用方程,體會方程。

  3.根據方程編數學情景。X+5=12,x÷8=6(大家都有能夠根據數學情景寫方程了,反過來,你能根據我的方程編數學情景嗎?同桌相互說來聽聽。現在我請一位勇士來說一說。)逆向訓練,有助於學生開闊數學視野。

  四、 總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學了什麼內容,你覺得方程在數學裡、在生活裡有什麼用?老師覺得今天大家很能幹,其中,有46個孩子表現超級棒,有X個孩子還如果再認真一點,全班50個孩子就都超級厲害了。請大家根據我們班今天的表現情況寫一個方程。準備好了,跟老師一起說:x加……為我們自己的精彩鼓掌。這樣,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總結,學生易於接受。

  五、 個性作業。(課件:A組:書90頁第(5)(6)題,B組:哥哥有180枚郵票,弟弟有60枚,哥哥借弟弟的郵冊看了後,弟弟發現兩人的郵票一樣多了。你認為發生了什麼事情?你能寫出一個方程嗎?你能想辦法驗證你寫的方程是否正確嗎?)分層對待,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同時又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的慾望。

  說 板 書 設 計

  板書: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x+20=30

  4y=380

  5y=475

  2z+200=20xx

  x+200=450

  這種設計既體現了新知識的形成過程,又滲透了探究新知的思考方法,突出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小學數學說課稿14

  一、說教材:(我對教材的認識)

  1、說課堂教學指導思想及課程標準:

  根據新課標的指導思想:學有用的數學和應用數學的思想,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動手探究問題的能力與協作精神作為指導設計本課教案。

  2、說教材地位、特點、作用。

  本冊書的數學問題基本都來自於學生身邊熟悉的事情。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特點。本課內容“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在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及不等式的基本性質之後學習,這一部份內容又是後繼學習的基礎,並且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非常重要。本節內容共3課時,本課為第一課時。

  3、學生情況分析:

  初一學生比較的活潑,參與的意識較濃,對於解一元一次方程較為熟練;但在理性分析問題的能力較弱,對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轉化能力——建模思想較差。

  4、說教學目標:

  鑑於上述原因,參照新課標要求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如下:

  a知識目標:

  ①能夠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決具有不等關係的實際問題;

  ②進一步體驗不等式的解法;

  b能力目標:

  ①發展學生由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能力;提高計算能力。

  ②培養學生對一類問題建立一種數學模型,類比以及分類的數學思想。

  c情感目標:

  ①強化用數學的意識從而樂於接觸社會環境中的數學資訊,願意談論某些數學話題,能夠在數學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

  ②透過探索數學問題,增強學生之間的配合,敢於面對數學活動中的困難,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功感。

  重點:①由實際問題中的不等關係列出不等式;

  ②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難點:列一元一次不等式描述實際問題中的不等關係。

  二、說教法與學法指導

  1、說教法

  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發展過程,結合本節課實際情況,我採取了:

  ①觀察,分析討論——師生互動

  ②在解法探究中採取由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方法,靈活運用;讓學生體驗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並且採用多媒體教學,有利於學生討論活動的開展。

  2、學法指導

  學會用一元一次不等式模型來解決問題,鼓勵努力克服困難;多角度認識問題,學會探究問題的方法。

  三、說教學程式

  1、提出問題,分組討論,交流(我把這一活動分解為4個小問題)(大約15分鐘)

  2、由上面的問題出現的不等式而探究不等式的解法,讓學生利用不等式的性質類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總結不等式的解題過程(約5分鐘)

  3、鞏固解題方法,給出2個簡單的不等式,讓學生在黑板上來做(約5分鐘)

  4、拓展與發展,給出問題2(第三個活動)沒有分解成小問題(指導學生先獨立,後合作探究)建模的思想(大約12分鐘)

  5、小結:讓學生談談對本節課的認識和收穫(大約3分鐘)

  不同層次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認識,我將作恰當的補充。

  讓學生思想感情上的昇華——克服困難的品質。

  四、說板書

  我把問題1的解題過程分步書寫,讓學生能從中體會研究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的知識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五、說作業:P1401—4,9

  評價上課效果,對本課的內容鞏固,反饋作用

小學數學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通分》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通分和約分一樣,也是分數基本性質的應用,同時通分還是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基礎,教材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出發,體現了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絡,教材以分數的大小比較為線索,由特殊到一般的分數大小的比較,體現了把知識從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和歸納的過程。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確的把兩個分數通分。

  能力目標:在教學中滲透數學轉化的思想,透過自主的探究,小組合作,使學生經歷分數的大小比較和通分的過程,體現了知識的遷移類推的思想。

  情感目標:從生活中提煉出數學思想,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通分的方法,並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的達到教學內容,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教學難點:運用通分的方法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新課標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我遵循講練結合,引導啟發,點撥的教法。

  2:學法: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在學法的選擇中,體現合作交流中學,學後合作交流的思想。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設計了一個情境小問題,“六一兒童節就要到了,你想在那一天做什麼呢?”然後匯入情境問題:去年六一兒童節那天,去遊樂園玩的小朋友有很多,這些小朋友有的玩“激流勇進”,有的玩“瘋狂老鼠”,遊樂園的管理人員做了一個統計,在這些小朋友中,有5/6的小朋友玩了“激流勇進”,有3/4的小朋友玩了“瘋狂老鼠”,同學們,請你們說一說,玩哪一項遊戲的人比較多呢?讓學生獨立思考後發表意見,明確異分母分數的比較,進而引出課題,板書課題。透過這樣一個問題情境,自然引出本課要探究的重點內容,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對主題的思考,為學生學知豐富了情趣,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伏筆。

  (二)、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1:教學例4時,先出示世界地圖,並提出問題。上學生看世界地圖觀察、判斷,然後給出條件並使學生明確,要比較陸地面積和海洋麵積的大小,只要比較這兩個分數就行了,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說方法,說結果,說理由,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比較同分母分數的大小方法,明確通分母分數比較的方法。在教學比較同分子分數大小時,先讓學生獨立完成73頁“再比較一下”,然後老師提出問題,上下兩行分數相比較,有什麼不同點,怎樣比較同分子分數,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比較同分母分數、同分子分數大小的方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獨立完成73頁做一做,然後彙報方法結果。

  2:教學例5時,在例4的基礎上,自然而然的提出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子怎麼比較大小呢,課件出示例5,提出問題,黃豆和蠶豆哪個蛋白質的含量比較高,明確只要比較2/5和1/4這兩個分數的大小就好了,接著引導學生明白這兩個分數的特點。然後小組合作交流,比較大小的方法,彙報時,有的同學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比較,有的同學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把這兩個分數化成同分母分數或同分子分數進行比較,之後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喜歡的方法,並說明理由,然後明確為了便於分數相加減,所以我們來學習把異分母分數化為同分母分數,此時引導公分母的概念,引導學生討論,有什麼數做公分母,怎樣把異分母分數化成同分母分數。最後引導學生用化成同分母分數的方法完成例5,之後全班交流,在此基礎上,總結通分的意義,概念和方法,板書通分概念,之後在做一做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讓學生先觀察,根據分母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課堂小結。

  (三)結合實踐,學以致用

  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首先是直觀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完成教材75頁第1題,接著鞏固通分的方法,完成75頁第2、3、5題,最後是通分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完成75頁第4、6題,練習題的設計從淺到深,讓學生體驗了成功的感覺和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課堂總結。

  (四)評價與反思

  整節課,我透過三個環節的教學設計,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理念,由情境圖匯入,在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最大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