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小學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小學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小學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五年級數學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

各位老師:

  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下面我將從:

  一、教材分析(教學內容、學情、地位作用、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二、教法學法

  三、教學過程

  四、板書設計

  四個方面去說課。

  一、教材分析

  教學內容:本節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

  二、節課的內容。

  學情:本節課既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同分母分數相加減和通分知識的基礎上的拓展,又是後續將要學習異分母的帶分數加減法、分數加減混合運算以及分數、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基礎。

  地位作用:本節課是小學數學的重要內容,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同時也是形成數學思想的典型章節(即轉化思想)

  在整個教材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使學生理解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要先通分的道理,並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自主探究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與態度目標: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並加深環保的意識

  教學重點: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法則的實際應用及轉化思想的滲透

  二、教法、學法

  教法:針對學生處於思維能力和數學化能力的發展階段,注意力難以持久的特點,本節課主要採用情境教學法、啟發教學法和多媒體教學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知識的層次與深度,有力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學法:學生透過觀察發現、啟發探究、課堂討論三個維度去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

  三、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從四個環節進行展開:複習匯入,探索新知,鞏固強化,課堂小結。

  複習舊知:本環節我設計兩種題型:通分和同分母分數計算,這樣既可以對所學知識進行及時複習鞏固又可以運用到下面的教學中。

  情景匯入:本環節我會出示一篇關於生活垃圾的文章,一方面可以加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另一方面可以順利的匯入新課。

  探索新知:本環節我設計的思路是:先啟發引導,再自主探究。首先我出示生活垃圾分類的扇形統計圖,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後出示第一個問題:廢金屬和紙張是垃圾回收的主要物件,它們在生活中共佔幾分之幾?學生們很快能列出算式1/4+3/10=?但是學生知道分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於是我啟發引導學生利用剛才所複習的知識進行思考,然後讓他們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去合作探究,這樣一來他們會滲透這樣的轉化思想:因為同分母分數可以直接相加減,所以先將異分母分數通分再進行加減。從而得出這樣的結論:分母不同的分數,要先通分才能相加。接下來我會用多媒體出示孩子的思考過程及結論,這樣一來就可以滿足學生的自我實現的需要,使學生有成就感,提高興趣。下面自主探究的過程我會出示第二個問題:危險垃圾多還是食物殘渣多,多多少?讓學生自己解決該問題,並透過以上的學習總結出本節課的重點: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異分母分數相加減,先通分然後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方法進行計算。同時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計算結果,能約分的要約分。

  鞏固強化:數學是一門重在練習的學科,所以相應的練習題是很必要的。本環節我會讓學生訓練做一做的計算和改錯以及練習二十二的第四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在不同層次的題目上對本節課知識進行鞏固和應用。

  課堂小結:一節課最後的總結是很必要的,所以我主要的總結思路是:以“學了什麼?怎麼用?注意什麼?”為問題幫助學生梳理新知識,有效的鞏固和掌握要點。

  四、板書設計

  我用簡單的文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化異為同

  通分

  取締以前的概念性教學,有利於學生的自主探究。

小學五年級數學說課稿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五年級數學下冊第四單元《最大公因數》的第一課時。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等幾方面展開說課。

  一、依據課標說教材

  《課程標準》對本課教材作了以下要求:1、瞭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2、能找出兩個自然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最大公因數是在學生已經理解和掌握因數的含義,初步學會找一個數的因數,知道一個數因數的特點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既是“數與代數”領域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進一步學習約分和分數四則運算的基礎。對於學生的後續學習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樣的編排,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也符合《數學課程標準》第二學段的目標要求。

  二、基於學生定目標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規律,結合教材特點及課標要求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探索找公因數的方法,會正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

  2、透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增強合作意識,發展數學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3、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發揚勇於探索、自主學習的精神,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以學定教說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為此,課前我對部分學生進行調查分析瞭解到:

  1、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有93的學生能熟練找出一個數的所有因數,87的學生能正確表述 “因數的含義、一個數因數的特點”。

  2、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有97的學生喜歡以“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學習。

  根據學生情況,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能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難點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關鍵是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

  針對教學重點,我從教學實際需要出發,作到分層遞進,由扶到放,讓學生主動探索,獲取知識。針對教學難點,我主要遵循三條原則: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和循序漸進原則。整個教學過程著重突出探、疑、動、悟。

  在學法上我採取讓學生用動手操作、自主操作、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主要講究重操、重學、重習、重實。

  四、基於活動定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於是,我決定以“數學活動”為主線,從“四導”入手:導新、導學、導練、導總結展開教學。

  (一)創設情景,設疑導新

  3月11日,日本發生了9.0的大地震。我國政府發揚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在第一時間給日本捐送了救災物資。我家孩子也在家折了一些千紙鶴想寄給日本的小朋友,她折了紅色千紙鶴10個,黃色千紙鶴15個,要想讓它們分別裝入信封,每種顏色的一樣多並且沒有剩餘,每個信封可以裝幾個?最多裝幾個?同學們想不想幫他回答這個問題呢?學完本節課“最大公因數”我們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

  這一現實情景的對話設計,積極引導著學生進入今天的數學探究之中。這一環節著眼一個“疑”。

  (二)動手操作,導學探究。

  1、操作實驗、感知概念

  出示例題:用邊長是整分米數的正方形地磚把長16分米,寬12分米儲藏室的地面鋪滿,使用的地磚都是整塊。“請同學們想一想,按這個要求,可以選擇邊長是幾分米的地磚呢?...看來,一下子解決這個問題有些困難,我們可以藉助學具來完成。”這一過渡性的語言,把學生帶進小組合作,動手擺一擺、畫一畫的探究之中。

  透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彙報,同學們可能找出了邊長是1分米、2分米、和4分米的正方形地磚正好把貯藏室鋪滿。學生在動手

  操作中感知形成的表象,為抽象數學概念提供了直觀支柱。

  2、聯絡舊知、建立概念

  請同學們結合因數的知識想一想:正方形的邊長1、2、4和長方形的長和寬有什麼關係?

  透過小組討論交流,學生可能會說出:1、2、4既是16的因數又是12的因數;也可能會說,1、2、4是16和12的共同的因數;1、2、4是16和12公有的因數等。

  從學生解決問題,發現規律的過程中,有效地引導學生髮現要使正方形的地磚是整塊的,它的邊長必須既是16的因數又是12的因數。接著把16和12的因數,透過羅列的方法寫在黑板上,(板書)同學們不難發現,1,2,4既是16的因數,又是12的因數。引導學生說出:16和12的公因數是:1、2、4。16和12的最大公因數是:4。所以地磚的邊長可以是 1 dm、2 dm、4 dm,最大是4dm。接著讓學生總結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板書)最後用集合圈形式的展示,讓學生懂得了,公因數和最大公因還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來表示。使學生更直觀,更清晰,更形象地理解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的概念。

  學生憑藉對因數概念的理解,積極參與、動手操作、討論交流,經歷了抽象概念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獲得了數學概念,也獲得了數學方法。有效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

  3、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現在讓我們解決怎麼裝千紙鶴的問題,可以怎麼辦?”同學們用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知識解決了問題。(因為10和15的公因數是1、5,最大公因數是5,所以每袋可以裝1個或5個,最多可以裝5個。)這一活動,使學生切實體會到了數學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設計意圖】:“活動是數學教學的生命線”,本環節我力求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探究,在探究中互動,在互動中發展,在發展中提高。這一環節主要著眼於“探”、“動”。

  (三)分層導練,鞏固新知

  有梯度練習的設計,意在能讓學生更好的鞏固新知,並能在此基礎上有所提高和拓展。為此,我把練習的設計分為三個層次:

  1、基本練習 :準備一些數字卡片,1、2、3、4、6、9、12、18,按老師的口令站隊,是12的因數的站在左邊,是18的因數的站在右邊,這樣就有一些同學不知道該站在哪邊,老師再明確: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的,請站在中間。透過遊戲鞏固了學習知識,也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因數和公因數的聯絡和區別。

  2、開放提高: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數。在兩個學生用列舉法板書之後,讓學生想一想,還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學生可能會想出:列舉出27的因數,再看哪些是18的因數,從而找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也可能會想出:列舉出較小數18的因數,再看哪些是27的因數,從而找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針對學生的回答,我採用激勵性的評價語言:“你真了不起,發現了快捷、有效的好方法。”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透過這個練習,進一步突破了教學難點。

  3、拓展應用:育才小學六(2)班有男生24名,女生30名,參加了爭當“環保小衛士”活動,如果男女生分別進行分組,每組人數一樣多,每組可以有幾人,最多有幾人?當學生找出可以施行的方案後,老師又追問:“如果是你,你認為每組幾人比較合適?” 學生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同時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

  【設計意圖】:三個層次的練習做到了有趣、有益、有層、有度。這一環節主要著眼於“悟”。

  (四)引導總結,完善建構

  最後讓學生說出這節課知道了什麼,有什麼收穫。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歸納小結,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提煉昇華的作用。

  五、師生參與成板書

  好的板書是學生掌握知識的網路圖,因此本節課我的板書設計突出以下幾點:(1)條理清楚,層次明確。(2)突出重點,與課堂小結相呼應。

  總之,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自主的建立概念、理解概念、應用概念。張揚了學生的個性,放飛了孩子的心靈!

小學五年級數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最小公倍數第一課時。是引導學生在自主參與、發現、歸納的基礎上認識並建立並理解最小公倍數的概念的過程。

  2、結合學情與新課程標準對本環節的要求,分析教材編寫意圖:

  五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更為豐富,新課程標準要求教材選擇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素材,採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淺入深地促使學生在探索與交流中建立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瞭解了整除、倍數、因數以及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透過寫出幾個數的倍數,找出公有的倍數,再從公有的倍數中找出最小的一個,從而引出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接著用集合圖形象地表示出4和6的倍數,以及這兩個數公有的倍數,這一內容的學習也為今後的通分、約分學習打下的基礎,具有科學的、嚴密的邏輯性。

  (二)對教材的處理意見

  1、教材中鋪磚對於理解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意義,比較抽象,不利於建立對概念的理解。所以把“原來鋪牆磚”的題目改為“找兩人的共同休息日”來建立概念。原因有三:首先,學生的學習內容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其次,有效的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再者,課堂中最有效的時間是前15鍾,做好這段時間的教學,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從而把這一比較難理解的環節放在後面。

  2、新授課中補充生活例項,引導學生從意義的理解來,解決實際問題,透過解決問題來理解意義。理由是:數學教學應密切聯絡學生的現實生活,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

  3、課堂習題進行了有明確針對性與目的性的改變。(後述)

  (三)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教學目標

  (1)理解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意義。

  (2)透過解決實際問題,初步瞭解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某些應用,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3)滲透集合思想,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教學重點

  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建立。理由是:《標準》中要求4—6年級的學生能找出10以內任意兩個自然數的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應放在學生對數的概念的認識上。

  3、教學難點

  運用“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生活實際問題。理由是:《標準》中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讓學生透過觀察、操作、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技能。但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普遍較低,所以要達到《標準》中的要求這無疑是重點中的難點。

  二、說學法

  1、學情分析

  小學生的動手欲較強,學生認識數的概念時更願意自主參與,自己發現。再者,學生個人的解題能力有限,而小組合作則能更好地激發他們的數學思維,透過交流獲得數學資訊。

  2、學法指導

  透過動手,讓學生在月曆紙的上動手找一找,圈一圈;透過動口,在概念揭示前,學生動口說一說。給學生機會說動手之後的感悟,還可以在個人表達的同時傾聽他人的說法。

  三、說教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達到《標準》中的要求,也為了更好的解決教學重、難點,我將本節課設計成寓教於樂的形式,將教學內容融入一環環的學生自主探索發現的過程中。

  1、利用情境引入新課,透過月曆探索新知。

  學生在月曆上找日期,清楚形象的看到兩個數的倍數關係

  2、順其自然地滲透概念,初步理解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學生探索後,用自己的語言梳理新知,學生便能在環環相扣的教學程序中順理成章的理解概念,溝通二者之間的聯絡。

  3、創設問題情境,嘗試應用,方法提煉。

  結合教學內容特徵,創設富有生活情趣的問題情境,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知識背景,鼓勵學生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啟用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解題技能。

  4、鞏固練習、不斷刺激,不斷鞏固提升。

  四、教學具準備:

  印有月曆紙、多媒體課件。

  五、具體的教學過程:

  我設計的總體理念:讓學生在自主參與的基礎上感悟、理解、應用、鞏固。將直觀演示與抽象思維相結合。我的教學流程如下:

  (一)、利用學具,匯入新課(本環節為解決教學重點)

  1、學生在預先發放的月曆紙上按照老師的要求,在上面找出4和6的倍數的日期。

  2、引導學生觀察所找出的日期數,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髮現日曆上的有特徵的數,從而引出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

  3、把生活問題提煉為數學問題,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

  (二)、創設情境,應用知識:(本環節為解決教學難點)

  1、出示同學排隊的題目。理由是:用富有生活問題的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再次打通生活與數學的屏障。

  2、合作交流解決問題,方法提煉。

  (三)、練習鞏固(講清練習的層次)

  1、學會用最基本的方法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2、用這樣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1)找生日。基本——拓展

  (2)鋪牆磚。用數學方法來解釋生活現象,隱含著求公因數與求公倍數的聯絡。

  (四)、課堂小結

  學生回憶整堂課所學知識。學生透過這一環節可以將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回顧、按一定的線索梳理新知,形成整體印象,便於知識的理解記憶。

小學五年級數學說課稿4

  一、教學內容的說明

  《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是青島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個內容。學習本內容之前,學生已清楚理解分數的意義,明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商不變性質等知識,這些都為本課學習做了知識上的鋪墊。本課在小學數學學習中起著承前啟後、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既與整數除法的商不變性質有著內在的聯絡,也是後面進一步學習約分、通分、分數計算的基礎。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歸納分數基本性質的過程及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解決實際問題。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為了更好地體現數學學習對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根據本節課的具體內容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知道分數基本性質與整數除法中商不變性質的關係。能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把一個分數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數;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及動手實踐的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在觀察、猜想、驗證等探索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探索--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合情推理能力,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問題意識及合作意識。

  情感與態度:使學生在分數基本性質的探究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感受到數學的嚴謹性,及滲透事物是相互聯絡、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體會分數的基本性質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學方法的選擇

  教法:樹立以“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學定教”的思想,為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在探究分數的基本性質過程中,採取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觀察、分析,充分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進行歸納整理,採取遷移教學法、引導發現法組織教學。

  學法: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學習例題的過程中學生主要採用自學嘗試法,獨立自主地學習將分數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同的分數,並嘗試完成做一做,達到檢驗自學的目的。透過觀察、比較、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來進行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參與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愛好,同時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

  四、教學媒體的運用

  在教學媒體方面,我選擇了多種教學媒體綜合運用的方式,最佳化數學的學習過程。正方形紙片,彩筆,直尺等學具準備;透過多媒體教學課件等教具準備,將現代資訊科技的運用融合到數學課堂中。

  五、教學過程的設計

  為了全面、準確地引導學生探索發現分數的基本性質,實現教學目標,我努力抓住學生的思維生長點組織教學,設計了“創設情境,引發思考——複習舊知,引出新知——動手實踐,初步感知——引導觀察,發現規律——鞏固練習,加深理解——課堂小結,任務結尾”六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發思考

  1、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動畫,故事引入:上課伊始我利用阿凡提為三兄弟分地的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親自動手比一比,從直觀上讓學生感受到這幾個分數大小可能是相等的。而這幾個分數的分子和分母都不相等,可分數卻相等,這其中有什麼規律呢?

  2、利用資訊科技,創設有趣的故事情境,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紛紛發表自己的不同看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揭示課題。

  (二)複習舊知,引出新知

  1、要解決的問題

  (1)再現學生的原有知識,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絡,作好遷移的準備。

  (2)向學生滲透事物之間相互聯絡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使學生經歷猜想的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

  2、教學安排

  (1)動手操作表示分數

  (2)交流分數引導猜想

  利用新舊知識的類比進行猜想,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大膽猜想,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絡,滲透猜想是一種合情的推理。

  (三)動手實踐,初步感知

  1、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學習經驗找到與1/2大小相等的分數,既能驗證1/2=2/4=4/8,又能說明與1/2相等的分數有許多。

  2、運用所學知識說明9/12與3/4大小為什麼相等?

  (1)學生透過自主探索、合作互助的學習方式,自主選擇探究的學具和方法,充分尊重學生個人的思維特性。這樣設計給學生提供的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引起多種知識和方法的整體構建,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可能會從如下幾方面證明:

  ①折

  紙比較的方式

  ②畫圖觀察的方式

  ③用分數、小數的關係發現

  ④運用商不變的規律發現

  ⑤其他方法發現

  (2)組織交流證明方法和結果,交流時教師及時引導學生針對學生的不同方法給予不同的評價。

  (四)引導觀察,發現規律

  1、解決的問題

  (1)觀察發現分數的基本性質

  (2)培養學生觀察--探索--抽象--概括的能力。

  2、教學安排

  (1)提出問題:透過驗證這兩組分數確實相等,那麼,它們的分子、分母有什麼變化規律呢?

  (2)全班交流:不論學生的觀察結果是什麼,教師要順應學生的思維,針對學生的觀察方法,進行引導性評價①觀察角度的獨特性②觀察事物的有序性③觀察事物的全面性等。(注意觀察的順序從左到右、從右到左)

  引導層次一:你發現了1/2和2/4兩個數之間的這樣的規律,在這個等式中任意兩個數都有這樣的規律嗎?引導學生對1/2和4/8、2/4和4/8每組中兩個數之間規律的觀察。

  引導層次二:在1/2=2/4=4/8中數之間有這樣的規律,在9/12=6/8=3/4中呢?

  引導層次三:用自己的話把你觀察到的規律概括出來。

  引導層次四:除了有這樣的規律,你還觀察到了什麼?(以上注意兩個方面:1。觀察順序2。數的拓展)

  (4)引導學生初步總結分數的基本性質並板書: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不變。

  在這一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在觀察與分析、探索與思考的基礎上不斷生成新問題,發現並歸納出分數的基本性質。讓學生經歷了觀察發現、抽象概括的整個過程,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讓學生回答阿凡提說了什麼話?師生共同討論!

  (五)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1、解決的問題

  (1)完善對分數基本性質的理解。

  (2)回憶探究發現規律的全過程,再次體驗探究的方法。

  (3)對學生自主練習實施分層評價,在練習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應用意識,在評價反思中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2、教學安排

  透過質疑反思、步步深入的交流活動,學生對分數的基本性質探究更深入,理解更完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解決實際問題

  基礎層次題是分數基本性質的直接運用,提高層次題是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設計分層練習以求達到鞏固知識的效果,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體現情感性、、趣味性、層次性、開放性,力圖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穫,不同的學生透過測試評價,都能建立起自信。

  (六)課堂小結,任務結尾

  為了使學生對本節課所學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感知,我讓學生共同回憶本節課研究了哪些問題,透過這些問題的解決你有哪些收穫?使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分數的基本性質,感受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同時增強對遷移推理、猜想驗證等數學思想的認識。

  運用你今天所學的知識,試試能否為三隻小狗找到自己的家遊戲,透過提問方式找到前兩隻小狗的家以後緊接著追問剩下的房子是第三隻小狗的家嗎?

  出示思考題

  6/9=4/6

  (通分、約分的方式都能得到正確的結論,思考的過程對後面通分、約分部分學習起到較好的鋪墊作用。)

  六、反思課堂教學評價

  《新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瞭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情感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是課堂教學的催化劑,是師生情感的黏合劑,我們要善於用教師的激情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是課堂教學充滿生命活力的關鍵要素。因此,我注重“過程與結果”相結合;注重“動手操作與動腦思考”相結合,“奠定基礎、獲得方法與情感體驗”相結合,努力透過多元多樣的評價,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學,建立學生學習的自信。

  以上是我對分數的基本性質這節課的.說明,透過設計給我以許多新的思考,很不成熟,但我仍然深切地感受到,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課堂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評價方式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懇請在座的專家批評指正,謝謝!

小學五年級數學說課稿5

  一、 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本課題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九冊第二單元“相遇問題”第一課時的內容。

  2、教材簡析:

  相遇問題是行程應用題的一部分。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一個物體運動的有關速度、時間 和路程之間數量關係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是研究兩個物體在運動中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數量關係。這部分內容又是今後學習較複雜的行程問題及工程問題的基礎。例如數學書58頁-8題(長沙到廣州的鐵路長699千米,一列貨車從長沙開往廣州,每小實行69千米。這列貨車開除後1小時,一列客車從廣州開往長沙,每小時行71千米,再經過幾小時兩車相遇?)、58頁-11題。同時,由於相遇問題中術語較多,如相向、相背、同時、相距,並且速度和的概念學生不易理解,此類題目的發展變化也比較多,因此也是應用題教學的難點。

  3、教學目標:

  (1)透過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有關相遇問題的術語:同時、兩地、相向、速度和等,形成兩個物體運動的空間觀念。

  (2)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引導學生學會分析相遇問題中速度、時間、路程這三種量之間的關係,掌握相遇問題求路程的解題方法。

  (3)經歷比較、最佳化等學習過程,發展數學思維能力。感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4)培養學生細緻的審題習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生分析:

  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對空間感缺乏認知能力,所以首要解決的就是一些術語的理解,行程問題在生活中我們常遇到,卻很少用專業的詞語去表述所以我特意設定了真實場景、電腦演示、文具模擬幫助學生建立對於物體位置移動的空間想象感。

  我班的大部分學生都屬於龍洞本村的孩子,平時的家庭輔導僅僅限於檢查作業是否完成。雖然三、四年級就開始對應用題的數量關係進行訓練,不過一小半的學生仍然感到吃力,對於三步應用題經常會做卻不會寫數量關係,講不清楚道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比較差的,比較習慣尋找題目特點,套用相對應的方法。一部分學生能夠利用分析法從具體問題出發,找到解題的方法,對於一部分學困生,抽象概括出性 速度和Χ時間=路程 這個公式是比較困難的,所以從複習、探討問題到解決問題我的步子都比較小,多讓學生講解算式的含義,幫助學困生記憶、理解方法。

  基於學生情況,我選擇了例2“兩個工程隊合開一段地鐵。同時各從一端開鑿。甲隊的進度12米/天,乙隊的進度14米/天,經15天打通。這段地鐵長多少米?”對“進度”是多角度的,理解差的可以看作是前進的速度,也可以看作工作效率。

  練習的設定從基礎題到提高題有一定的梯度,儘量照顧每一層次的學生。

  三、說教法

  教法:透過情景教學,創設最佳學習情景,充分發揮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優勢,緊扣教學內容,科學直觀地演示兩個物體相對運動的情景,這樣把數學問題轉化成動態的數學模型展現出來。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探究,激發學生興趣,啟用思維,逐層推進,分散難點,增強感性認識,建立表象、抽象規律。

  四、教學流程:

  教學重點:掌握相遇問題求路程的算理和解答方法。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速度和”的含義。

  教具準備:課件

  學具準備:兩塊橡皮(或兩隻筆)

  (一)、 創設情景、逐步感知

  幫助學生理解相遇、相向、同時

  師請兩位學生從教室兩頭相向走—相遇—相揹走到頭,讓學生圍繞走的方向、走的結果、走的路程幾個問題進行觀察。兩個學生走走停停,學生可以觀察不同時間裡的運動結果,走了的路程、還有多少路程。這段活動需要一些時間,但對整體認識行程問題有好處。

  考慮學生的基礎、教學目標,我對教材進行了重組。將準備題和例1合併,併為以後的工程問題做鋪墊,特意設定了例2,修地鐵。首先學生透過情境演示(兩學生表演相遇)理解“相遇”、“相向”、“同時”,對相遇問題建立一個初步的直觀的認識;再透過電腦課件的演示,加深“速度和”的理解,知道隨著時間的變化,物體的位置將發生移動;最後學生可以利用簡單的學具來模擬相遇過程。透過這3個過程在學生腦海中逐步建構物體移動的空間模型。

  (二)、 探究問題、加深理解

  (大螢幕出示:小強和小麗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對走來,小強每分鐘走100米,小麗每分鐘走50米,4分鐘後兩人相遇。)

  1、 根據這些資訊,你想提點什麼數學問題嗎?

  問題1小強和小麗一共走了多少米?

  問題2:小強走了多少米?小麗走了多少米?

  問題3:小強比小麗多走了多少米?

  2、 透過問題2複習: 速度×時間=路程

  3、 這節課重點來研究:小強和小麗一共走了多少米?理解 相距

  (兩地共有多少米? 甲乙兩地有多少米? 甲乙兩地相距多少米?)

  4、 生上來板書:(1)100×4+50×4 (2)(100+50)×4

  5、 反饋:板書算式。同學們對他們的解法有什麼疑問就提出來?(每一步各表示什麼?)

  6、小結:(100+50)表示他們兩個人1分鐘走的米數,他們走了4分鐘,就是4個150米。(課件演示)

  速度和×時間=路程 (師板書數量關係,齊讀)

  7、再實踐,同桌合作,用橡皮代替兩人,演示相遇的過程。

  學生可能會有個難點問題:為什麼不列成(100+50)×(4+4),如何處理,體現突破難點?

  可以用課件演示大家走路花的時間是共同的4分鐘,或者可以用這個例子來解決:上數學課,你一節課多少分鐘?他一節課多少分鐘?他兩這節課多少分鐘?那我們大家這節課上了多少分鐘?

  根據條件學生提出幾種問題,這些問題也很好的將學過的知識過渡到要學的新知識;透過電腦演示分析過程,學生很容易知道“兩人每分鐘共行多少米?”,“經過4分,兩人相遇”的條件,形象地揭示速度和、相遇時間、總路程之間的關係,加深學生對第二種解法的理解,也驗證了學生的第二種解題思路,從而順利突破了教學難點。

  (三)、解決問題,概括方法

  (大螢幕出示:兩個工程隊合作修一段地鐵。同時各從一端開鑿。甲隊的進度12米/天,乙隊的進度14米/天,經15天打通。這段地鐵長多少米?)

  先指導學生審題:進度可以理解前進的速度,那就是行程問題,“經過15天打通是什麼意思?地鐵的的長與進度有什麼關係?地鐵的長可以透過什麼去求?還可以透過什麼去求?”

  1、能獨立解決嗎?

  2、說說它們相同的地方?

  (大螢幕出示剛才做過的兩道題目)

  3、小結

  這個例題的設定使得本課更具有開放性,一是為工程問題打下了基礎,也放開了學生的思維,避免應用題中經常出現的對號入座的現象,

  三、 階梯練習,擴充套件思維

  1、學生彙報生活中類似問題。

  2、基礎練習(只列式,不計算)

  (1)兩列火車同時從甲乙兩站相對開出,客車每小時行60千米,貨車每小時行40千米,經過4小時兩車相遇,甲乙兩站相距多少千米?

  (2)四(1)班為準備聯歡會摺紙花,男同學每小時折136朵紙花,女同學每小時折164朵紙花,他們共同折了2小時,一共折了多少多紙花?

  (3)甲乙兩個打字員合打一份文稿,甲每分鐘打35個,乙 每分鐘打40個,兩人同時打15分鐘完成任務。這份文稿一共有多少個字?

  生獨立解答,並說出算式的含義。

  3、 擴充套件練習

  最後,我們來表演一下相遇問題怎樣?

  (請兩生上來,分別給他們一個速度70和80,老師手中拿時間4分鐘)

  第一種情況:同時出發,4分鐘後相遇。求路程?

  第二種情況:同時出發,4分鐘後兩人還相距200米。求路程?

  第三種情況:同時出發,相遇後,兩人擦肩而過,4分鐘後兩人還是相距200米。求路程?

  4、提高練習

  (大螢幕出示題目:小張和小李在環行操場跑步,兩人同時從A點出發,反向而行。小張每秒跑4米,小李每秒跑6米,經過20秒在B點相遇。操場的跑道長多少米?)

  如果時間不夠,留帶課後完成。

  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練習時,我對教材作了處理,力求形式多樣,條件問題開放,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啟迪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本課基本練習,要求列式不計算,是希望將更多的時間放在對算式的理解上,將時間留給學生說算式的含義,列式的理由,說的形式由點帶動面,即由好生帶動差生,(差生可以仿造說)到同桌互說,藉此進一步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求路程的算理和解題方法,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小學五年級數學說課稿6

  今天我要為大家說的課題是:北師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扇形統計圖》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扇形統計圖》是北師版小學數學新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第一課時。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歷了簡單的資料統計過程,認識了簡單的統計表,認識了1格表示多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折線統計圖,這一節課是在以往知識的基礎上的深化。本節內容和以後經歷資料統計的過程,認識複式統計圖有很大的聯絡,因此在小學階段佔據了一定的地位。

  數學思想方法分析:現代公共媒體已經大量使用統計圖表表示資訊,能看懂統計圖表是現代公民必備的數學素養。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讓學生會看圖表、會分析圖表中的資料並進行必要的推斷。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制定如下目標:

  認知目標:使學生認識扇形統計圖,瞭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

  能力目標:從扇形統計圖中獲取資訊,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體會數學來源與生活。

  三、教學重點、難點:

  瞭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

  四、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學生用計算器。

  五、教法、學法:

  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本節課我致力與做好引導者的角色,透過引導學生複習舊知,引入新知——探索交流,獲取新知——拓展延伸三個環節獲取新知識。“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現代社會更需要會學習的人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比較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在寬鬆、和諧的氛圍中感受數學的魅力,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六、教學程式及設想: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知。

  1.由現實生活的飲食引入:課前和學生進行談話,說說你家裡一天主要吃些什麼,並對學生進行健康飲食的教育,讓學生知道飲食對健康的重要性。

  2、課件出示小麗一家三口一天各類食物的攝入量,並讓學生用條形統計圖表示表中的資料。學生獨立製作條形統計圖,後展示,學生評價。

  3、引入新知。

  讓學生觀察表格資料,要求算出各類食物的攝入量佔總攝入量的百分之幾,後讓學生思考:從條形統計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類食物的攝入量,能看出每一類食物的攝入量佔總攝入量的百分之幾嗎?由此引出本課新的知識點是:扇形統計圖。

  (這一環節由生活中最平常

  的飲食入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透過複習條形統計圖,喚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透過引入新知,激發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二)探索交流,獲取新知。

  1、認識扇形統計圖。

  課件呈現扇形統計圖,讓學生說說你看到的扇形統計圖是什麼樣的?為什麼叫扇形統計圖?讓學生了解扇形統計圖是用扇形面積的大小(佔圓面積的百分之幾)來表示各類數量的多少(佔總攝入量的百分之幾)

  (這一環節是讓學生透過自己的觀察,對扇形統計圖有個初步的瞭解)

  2、瞭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

  先讓學生自己觀察,後與同學交流,並讓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再加以概括出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從扇形統計圖中能夠清楚地看到各類食物的攝入量佔總攝入量的百分之幾。並與條形統計圖的特點作對比。

  (這一環節是讓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來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並且透過多元化的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即時練習。

  在學生了解了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後,課件呈現課後的“說一說”。讓學生讀一讀統計圖中的各類資訊,並說說自己的體會。

  (這一環節讓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拓展延伸。

  1、課件呈現課後的“試一試”。

  (1)一年級與五年級學生作息時間的分配有哪些不同?

  (2)根據統計圖用計算器算出他們每天上課、自習、校內外活動、三餐及洗漱、睡眠的時間。

  2、課件呈現本班同學某次測驗的分數段,讓學生說說你獲得了哪些數學資訊。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加深對扇形統計圖的理解,再次體會數學與學習生活的密切聯絡。

  (四)總結評價:

  說說你對自己這節課的表現滿意嗎?你認為這節課哪位同學表現最好

小學五年級數學說課稿7

  一、說課內容

  北師大版數學五年級上冊數學與生活<迎新年>

  二、說教材

  (一)本節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及結構特點

  本節課屬於綜合應用的內容,透過課堂的學習將本冊前幾個單元分數的再認識,可能性等知識加以整合,進一步加強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問題的結合,以提高學生綜合實踐的能力。本節課教材中安排的3個活動:節日裡的活動,長跑接力和有獎遊戲,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性,趣味性與挑戰性,能較好的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數學應用的意識,綜合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1、利用所學分數再認識,可能性等知識進行綜合運用,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在生活中挖掘數學問題,尋找數學問題,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3、在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傾聽表達等能力,促使學生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

  4、透過活動,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解決問題,在遊戲中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的興趣,培養良好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利用所學分數再認識,可能性等知識進行綜合運用,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難點: 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法

  以“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為基本概念,讓學生在教師富有啟發性的語言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獲得知識與發展。

  四、說學法

  (一)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在學習本課內容前已經已經學習了分數的再認識,倍數與因數,以及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等知識,本課的教學主要是運用前面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應用。因為有很多的學生對於以上所學知識能理解,所以在實際生活中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還有待在活動中鞏固和提高

  (二)學法指導

  1、自主探究法

  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運用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成功的喜悅。

  2、合作交流法.

  課上設計同桌互說、集體彙報等交流活動,完善學生的想法,構建自己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教學流程

  (一)談話匯入

  師:同學們在愉快的學習中即將迎來新年,新年裡你們一定會計劃做許多事情,說給同學們聽一聽。

  生:我要練習跳舞。

  生:我要去商店買東西。

  生:我要學畫畫。

  生:我要回奶奶家。

  生:我要回姥姥家。

  生:我要和老師、同學開聯歡會

  ……

  師:可見同學們在迎新年的這個節日裡想做的事情太多了,那麼同學們想不想淘氣、笑笑班節日裡的活動呢?

  生齊:想

  師:那就讓我們共同走進淘氣、笑笑班迎新年的活動(板書課題:迎新年)

  [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有利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究知識的*]

  (二)探究活動

  活動之一:迎新年

  師:請看淘氣和笑笑班所有同學節日裡的活動。

  (PPT出示教材第91頁的表格)

  生:仔細觀察PPT中的表格

  師:從表格中你能獲取什麼數學資訊?

  生:……

  師:根據大家獲取的資訊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

  生:自由提問題.大家合作解決這些問題.從而把表格填完整.

  生:表格中應分別填3/10 1/5 3/20 1/4 1/10

  [根據表格,學生能夠自主提出問題,解答問題.因而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和空間]

  活動之二:長跑接力

  師:剛才對我們對淘氣、笑笑班新年裡的活動進行了統計、分析,可我們學校新年也有活動安排,那就是準備舉辦一次長跑接力活動。共有5個接力點,你想一想,5個接力點的位置應該在哪裡?(生都陷入了沉思,稍候有一小男孩舉起了手)

  生1:老師,這5個接力點包括起點和終點嗎?

  生2:我認為包括,圖中加上起點和終點共5個點,不正好嗎?

  生3:我認為5個接力點不包括起點和終點。你看吧,如果包括,那中間一共才3個點。

  生4:就是,剛才題中說的是5個接力點,絕對不包含起點和終點。(迫不及待)

  (這時,下面很多同學發出了“就是”的聲音,都同意生3與生4的看法)

  師:五個接力點都在長跑路線上,請根據下表確定位置.(PPT出示書中插圖)

  (學生們有的拿鉛筆先試著輕輕地分著,畫著,像是在估計著調整著,有的是拿著尺子在量線路的長度,還有的標過又用橡皮擦擦重新又開始算……)

  師:現在誰能來說一說你是如何想的,如何做的。

  生1:我是根據分數進行估計的。

  生2:我是用眼睛大致估計的。

  ……

  師:課件上做的有可以拖動的點,點著它並拖動就可以放線上路的任意位置。

  師:大家覺得這五個接力點確定得公平嗎?

  生:討論一翻後認為不公平.

  師:怎樣設計才公平呢?

  生討論後彙報:如果線路的總長為整體1,那每個接力點的位置該是

  生1:1/6、2/6、3/6、4/6、5/6

  生2補充:1/6、1/3、1/2、2/3、5/6。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演示5個公平接力點的位置.

  [充分發揮學生集中的智慧,利用多次討論來解決接力點的設計位置,探討接力點設計的是否合理等問題,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推理能力]

  活動之三:有獎遊戲。

  師:新年裡的活動可真豐富,許多有獎遊戲等著大家來選擇呢?

  (媒體出示課本第92頁活動(2)的內容)

  師:你覺得哪個遊戲得獎的可能性大?你願意參加哪個遊戲?

  生1:我選第3個遊戲,因為得獎的可能性大。

  師:那它得獎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2/4。

  生2:也可以是1/2。

  師:其它2個遊戲的得獎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5:第一個紅球的可能性是1/10,綠球的可能性是1/5。

  生6:我認為第二個遊戲得獎的可能性較難得出。

  師:為什麼?

  生6:因為每場電影的人數是不同的,所以難以確定得獎率。

  師:那你們最願意參加哪個遊戲?

  (很多同學都選擇遊戲3)

  (三)知識的運用

  師:昨天讓大家調查生活中的有獎遊戲,讓我們把調查的內容在小組內交流一下,看哪一種遊戲最有吸引力。

  生:彙報交流

  (四)總結與佈置作業

  這節課我們在迎新年的一個個遊戲活動中用學過的知識解決了那麼多的問題。大家學以致用,真了不起!課下請你也來設計一個有吸引力的遊戲?

小學五年級數學說課稿8

 (6)利用關係,類推公式

  透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了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並且在剛才的實驗***作中,也有學生擺出了正方體,因此學生很容易就能夠由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推匯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需要注意的是用字母表示公式時,使學生明確三個a相乘也可以寫成a3,3寫在a的右上角。

  (三)鞏固練習,擴充套件應用

  練習是數學中教學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為了加強學生的理解,使學生能正確運用公式,我設計了多層次的練習:

  1透過讓學生完成教科書第33頁的“做一做”的第一題,先讓學生動作***作,這樣有助於學生理解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的關係,掌握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

  2.做第33頁“做一做”的第二題,鞏固剛學過的“立方”的知識,要使學生弄清,什麼情況下可以寫成一個數的立方,一個數立方應該怎樣計算。做題時,如果發現學生把3個相同數連加與連乘混淆起來,教師應及時糾正。

  3.完成練習七第1題,讓學生運用公式計算。

  4.完成練習七的第7題,要注意這道題算式的運算順序。

  5、拿出課前準備得長方體物體,同桌合作計算出它們的體積。

  學生明確求體積應先量出它的長、寬、高,再進行計算。這樣設計,既能使學生加深對計算長方體的計算方法的掌握,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動手***作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全課,質疑解惑。

  (1)讓學生說說這節課學習了什麼?還有什麼疑問。

  這樣設計目的對新知識進行一次全面的回顧,梳理,內化的過程,同時培養學生總結概括能力和回顧與反思的習慣

小學五年級數學說課稿9

  本節課是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找規律》中第一課時內容。這一內容是學生在四年級時學習了兩種物體間隔排列的規律,以及對幾種物體進行搭配或排列的規律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而且在低年級的學習中,學生也多次經歷尋找數或圖形簡單排列規律的過程。這節課,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尋一些數學規律,並應用規律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初步培養探索規律的意識和能力。 本節課我分這樣幾個環節來進行教學。

  (一)遊戲導放,體驗規律,揭示課題。

  男女生記憶力大比拼,一下子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初步讓學生感受第二組數有序、重複出現的規律。從而引出課題。

  (二)觀察場景,感知物體的有序排列

  這個環節,我以國慶節的情景作為匯入,出示教材例1的場景圖,讓學生認真觀察,透過觀察,找出盆花 、彩燈、彩旗的排列規律,學生邊講解,課件圈出規律,直觀體驗物體的有序排列。

  學生看出各種事物的擺放順序並不難,但說不到位,所以課中要提高交流的質量, 如盆花,學生同位交流中一般說 “一藍一紅一藍一紅這樣排列的”在集體交流中我引導學生理解“2盆為一組重複排列”。

  (三)自主探究, 體會多樣的解題策略。

  本環節,我給學生創設了這樣的一個平臺,先是提出這樣的問題:照這樣擺下去,左起第15盆什麼顏色的花?接著讓學生就這個問題自主探究、討論、交流得出解決問題的三種策略,即是畫一畫、數一數、算一算,尤其注重分析計算法。讓學生理解算式中每個數的意義,特別是除數和餘數,突破難點。然後引導學生透過比較認識到計算法的簡便實用。最後引導學生逐步歸納出用計算法解決類似的問題應注意三點:(1)找準物體的規律;(2)分組、確定除數;(3)列式計算。

  (四)提高練習,加深理解。

  練習中的第二大題,前兩題讓學生說說重組後圖形的排列規律,解決問題,鞏固新課,讓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得出:“總數一樣,每組規律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每三小題是開放題,學生找到“每組第二個是三角形”這個規律,設計圖形,學生在觀察不同的設計中感受到,“不同的規律也可以透過設計得到相同的答案”這時學生對算理的深入理解,解決問題技能逐漸熟練。

  (五)生活萬像,再現規律。

  最後,多媒體播放日升日落、四季更替、月圓月缺、紅綠燈、十二生肖等大自然和生活中的規律現象。讓學生深切體會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連繫,近一步體驗數學規律的價值。

小學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0

  一、本節課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下的設計理念:

  數學是人與人之間精神層面上進行的交往。課堂教學中的交往主要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它需要運用“對話式”的學習方式,採取多種教學策略,使學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發展能力。新課程中對學生的情感、體驗、價值觀,以及獲取知識的渠道都有悖於傳統的教學模式,這正是教師在新課程中尋找新的教學方式的著眼點。應該說,新的教學方式將伴隨著教師對新課程的逐漸透視而形成新的路徑。要破除原有教學活動的框架,建立適應師生相互交流的教學活動體系;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實現教者與學者感情上的融洽和情感上的共鳴;給學生體驗成功的機會,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我認為教師角色的轉變一定會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教育的長足發展,在未來的教學過程裡,教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造豐富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援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教學情境的營造是教師走進新課程中所面臨的挑戰,適應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教學情境不是文字中的約定,也不是現成的拿來就能用的,需要我們在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中去探索、研究、發現、形成。

  二、教材分析與處理:

  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揭示了組成三角形的三個角的數量關係,此外,它的證明中引入了輔助線,這些都為後繼學習奠定了基礎,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也是幾何問題代數化的體現。

  三、學生分析

  處於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有能力自己動手,在自己的視野範圍內因地制宜地收集、編制、改造適合自身使用,貼近生活實際的數學建模問題,他們樂於嘗試、探索、思考、交流與合作,具有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他們渴望體驗成功感和自豪感。因而老師有必要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間,同時注意問題的開放性與可擴充套件性。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在情境教學中,透過探索與交流,逐步發現“三角形內角和定理”,使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過程,並能進行簡單應用。能夠探索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體會方程的思想。透過開放式命題,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學中,透過有效措施讓學生在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反思中,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進行富有個性的學習。

  2.能力目標:透過拼圖實踐、問題思考、合作探索、組內及組間交流,培養學生的的邏輯推理、大膽猜想、動手實踐等能力。

  3.德育目標:透過添置輔助線教學,滲透美的思想和方法教育。

  4.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良好的師生關係下,建立輕鬆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樂於學數學,遇到困難不避讓,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在合作學習中增強集體責任感。

  五、重難點的確立:

  1.重點: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探究與證明。

  2.難點: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的證明方法(新增輔助線)的討論

  六、教法、學法和教學手段:

  採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教學。

  採用對話式、嘗試教學、問題教學、分層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以達到教學目的。

  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懸念引入

  一堂新課的引入是老師與學生交往活動的開始,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心理鋪墊,是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破除疑難心理、乏味心理的關鍵。一個成功的引入,是讓學生感覺到他熟知的生活,可使學生迅速投入到課堂中來,對知識在最短的時間內產生極大的興趣和求知慾,接下來教學活動將成為他們樂此不疲的快事了。

  具體做法:丟擲問題:“學校後勤部摺疊長梯(電腦顯示圖形)開啟時頂端的角是多少度呢?一名學生測出了兩個梯腿與地面的成角後,立即說出了答案,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嗎?”待學生思考片刻後,我因勢利導,指出學習了本節課你便能夠回答這個問題了。從而引入新課。

  二、探索新知

  1.動手實踐,嘗試發現:要求學生將事先準備好的三角形紙板按線剪開,然後用剪下的∠A、∠B與完整的三角形紙板中的∠C拼圖,使三者頂點重合,問能發現怎樣的現象?有的學生會發現,三者拼成一個平角。此時讓學生互相觀察拼圖,驗證結果。從觀察交流中,互學方法,達到生生互動。待交流充分,分小組張貼所拼圖形,教師點評,總結分類,將所拼圖形分為∠A、∠B分別在∠C同側和兩側兩種情況。對有合作精神的小組給與表揚。

  (將拼圖展示在黑板上)

  2.嘗試猜想:教師提問,從活動中你有怎樣的發現?採取組內交流的方式,產生思維碰撞。此時我走到學生中去,對有困難的小組給與適當的引導。之後由學生彙報組內的發現。即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等於180度。

  3.證明猜想:先幫助學生回憶命題證明的基本步驟,然後讓學生獨立完成畫圖、寫出已知、求證的步驟,其他同學補充完善。下面讓學生對照剛才的動手實踐,分小組探求證明方法。此環節應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討論、發現、體驗的時間,讓學生在交流中互取所長,合作探索,找到證明的切入點,體驗成功。對有困難的學生要多加關注和指導,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藉此增進教師與學有困難學生之間的關係,為繼續學習奠定基礎。合作探究後,彙報證明方法,注意規範證明格式。此處自然的引入輔助線的概念。但要說明,新增輔助線不是盲目的,而是為了證明某一結論,需要引用某個定義、公理、定理,但原圖形不具備直接使用它們的條件,這時就需要添輔助線創造條件,以達到證明的目的。

  4.學以致用,反饋練習

  (1)在△ABC中,已知∠A=80°,能否知∠B+∠C的度數?

  解:∵∠A+∠B+∠C=180°(三角形內角和定理)

  ∴∠B+∠C=100°在△ABC中,

  (2)已知:∠A=80°,∠B=52°,則∠C=?

  解:∵∠A+∠B+∠C=180°(三角形內角和定理)

  又∵∠A=80°∠B=52°(已知)

  ∴∠C=48°

  (3)在△ABC中,已知∠A=80°,∠B-∠C=40°,則∠C=?

  (4)已知∠A+∠B=100°,∠C=2∠A,能否求出∠A、∠B、∠C的度數?

  (5)在△ABC中,已知∠A:∠B:∠C=1:3:5,能否求出∠A、∠B、∠C的度數?

  解:設∠A=x°,則∠B=3x°,∠C=5x°

  由三角形內角和定理得,x+3x+5x=180

  解得,x=20

  ∴∠A=20°∠B=60°∠C=100°

  (6)已知在△ABC中,∠C=∠ABC=2∠A,求(1)∠B的度數?(2)若BD是AC邊上的高,∠DBC的度數?

  第(6)題是書中例題的改用,此題由輔助線輔助課件打出,給學生以圖形由簡單到繁的直觀演示。

  透過這組練習滲透把圖形簡單化的思想,繼續滲透統一思想,用代數方法解決幾何問題。

  5.鞏固提高,以生為本

  (1)如圖:B、C、D在一條直線上,∠ACD=105°,且∠A=∠ACB,則∠B=——度。

  (2)如圖AD是△ABC的角平分線,且∠B=70°,∠C=25°,則∠ADB=——度,∠ADC=——度。

  本組練習是三角形內角和定理與平角定義及角平分線等知識的綜合應用.能較好的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於獲得一些經驗。

  6.思維拓展,開放發散

  如圖,已知△PAD中,∠APD=120°,B、C為AD上的點,△PBC為等邊三角形。試儘可能多地找出各幾何量之間的相互關係。

  本題旨在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個性思維。

  三、歸納總結,同化順應

  1.學生談體會

  2.教師總結,出示本節知識要點

  3.教師點評,對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合作,大膽思考給與肯定,提出希望。

  四、作業:

  1。必做題:習題3.1第10、11、12題

  2.選做題:習題3.1第13、14題

小學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1

  一、 說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找規律》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5單元的第一課時。教材涉及的具體內容是讓學生探索並發現一些簡單週期現象中的規律,根據規律確定是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麼物體或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關係的規律的基礎上,運用學生原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體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現實的情境中感悟新知,靈活運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本班學生對生活經驗及學生認知規律,結合新課程標準要求和本課知識特點,我將本課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 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發現簡單週期想象中的排列規律,能根據確定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麼物體或圖形。

  (2) 讓學生主動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體會畫圖、列舉、計算等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最佳化的過程。

  (3) 讓學生在探索規律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絡,獲得成功的體驗。

  3、 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班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本課的教學內容,我制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經理探索和發現規律的過程,體會畫圖、列舉、計算等多樣化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掌握用除法的方法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是:能確定幾個物體為一組,在有餘數或沒有餘數的情況下這樣確定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麼物體或圖形。

  二、說學情

  根據學生在以前已經學習過有關找規律的內容,探索過一些簡單規律,初步積累了一些探索規律的經驗。現在,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尋一些數學規律,並應用規律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初步培養探索規律的意識和能力。

  三、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本課的內容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新課程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哦採用了猜遊戲、分析、觀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比較與練習的方法來學習。這樣,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了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 說教學程式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本節課我分為五個環節組織教學。

  (一)體驗規律,揭示課題。

  (二)觀察場景,感知物體的有序排列

  這個環節,我以國慶節的情景作為匯入,出事教材例1的場景圖,讓學生認真觀察,透過觀察,找出盆花是按一盆藍、一盆紅;彩燈是按一盞燈、一盞紫、一盞綠;彩旗是按兩面紅、兩面黃這樣的規律排列,從而感知物體的有序排列,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三)自主探究, 體會多樣的解題策略。

  本環節,我給學生創設了這樣的一個平臺,先是提出這樣的問題:照這樣擺下去,左起第15盆什麼顏色的花?接著讓學生就這個問題自主探究、討論、交流得出解決問題的三種策略,即是畫圖發、列舉法、計算法,這裡注重分析計算法。然後引導學生透過比較認識到計算法的簡便實用。最後引導學生逐步歸納出用計算法解決類似的問題應注意三點:(1)找準物體的規律;(2)分組、確定除數;(3)列式計算。

  同時讓學生懂得計算結果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得數有餘數;一種是整除,如果有餘數,餘數是幾?這個物體就和每組中的第幾個相同,如果好似整除,這個物體就和每組中的最後那個相同。這一環節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鞏固練習,加深對計算法的理解

  練習是新知識的鞏固,提高環節,又是後續知識的準備和鋪墊,因此適度、適量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為了能讓學生透過適當的練習來鞏固新知,形成技能,提高思維能力,我特設計了兩大道練習題,第1大題是基本訓練題,透過這道題的練習,不僅能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又能及時瞭解學生掌握新知的情況。第2題是開放題,透過這道題的練習,學生透過動手、動腦等活動,對於規律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同時加深對計算法的理解。這道題學生的參與度廣,不但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

  (五)全課小結,拓展延伸。

  這環節,先讓學生自己談談:透過今天學習,你學會了什麼?你覺得自己表現這樣?透過學生自己小結,對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進一步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然後舉例生活中的一些週期現象供同學們欣賞。如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月圓月缺……這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從而產生親近數學的情感,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小學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一)說教材內容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實驗教材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真分數和假分數》,本節課包含兩道例題,分別給出一組表示分數的圖形,學生觀察、比較每個圖形所表示的分數,它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想一想:這些分數比1大,還是比1小?為什麼?在這基礎上,概括出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和特徵。這是一節概念課,本節課是在分數的意義和分數與除法關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透過學習真分數、假分數,可以使學生比較全面地理解分數概念,也有利於培養學生關於分數的數感。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真分數和假分數,理解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掌握真分數和假分數的特徵,能辨別真分數和假分數。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過分類、舉例、合作、探究等學習活動或方式,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歸納、概括等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發展學生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學生利用數學知識感悟生活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三)說教學重難點

  二、說學情

  1.說學生的知識經驗。

  學生在三年級已有了初步認識分數的經驗基礎,但那時主要是從部分與整體的關係角度來學習的,認識的分數都是真分數,而現在,引入了假分數,這就需要學生打破原有的認知結構。

  2.說學生的技能態度。

  因真分數在學生心中根深蒂固,而假分數表示什麼?在單位“1”不夠取的時候怎樣理解?在生活中假分數又有怎樣的現實意義,學生並不明白。因此,建構對假分數意義的理解是個關鍵,同時也是難點。教學中引導學生“經歷”“感受”和“體驗”概念的建立,結論的探索過程顯得尤為重要。

  3.說學生的特點風格。

  五年級的學生在數學知識的學習上都存在對直觀形象的知識點較為容易理解和掌握,但對於枯燥無味的概念性的知識點,學生學習起來:首先是學生學習起來沒有興趣,其次是對於枯燥無味的概念性的知識點學生學習起來也無從下手。

  三、說教法

  新一輪的數學課程改革,強調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注重學生的自主發展,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在思考中學會思考,在交流中得到提高,變“學跟著教走”為“教為學服務”。我嘗試“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探索。課前讓學生先學:透過讀、思、悟、做、疑,即研讀教材,認真思考,感悟新知,嘗試實踐應用,深入分析質疑,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課堂透過交流彙報收穫,討論解決自學中問題,而後全班彙報,解決問題,拓展知識。實踐證明,把課堂學和教的主動權給學生,課堂是開展師生互教互學的過程,學生興趣很高,教學質量也得到顯著提高。

  四、說學法

  本課教學採用“自主、探究、交流”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索與交流的時間,讓學生在觀察、分類、比較、交流等活動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升思維水平,提高抽象、概括等能力,而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五、說教學過程

  (一)說整堂課的設計思路及程式

  本節課的設計就是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讓他們在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在整個的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教師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學生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大膽放手,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突出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對新知識沿著理解、掌握、熟練地過程不斷前進,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尤其在“怎樣用畫圖來表示?”這個環節中,使學生在對比、辨析、不斷地矛盾衝突和解決的過程中,加深對假分數意義的理解,從而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還有在給分數分類這個環節中,透過讓學生自主分類、說標準,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本節課自始自終都使學生在充分的資訊的相互交織中、不同思路的相互促進中、充分感受與體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說主要教學程式與環節的理論依據

  第一部分:創境激疑(4-6分鐘)

  1.聽成語,說分數,老師說成語,學生說出相應的分數,師生共同評價。

  2.複習“分數的意義”。

  3.複習“分數單位”。

  4.匯入新課:同學們,這些都是我們在上節課學習的內容,今天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有關分數的知識“真分數和假分數”。看到這個課題,同學們可能有些疑惑,生活中的商品有真有假,怎麼分數也有真有假呢?你們想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個謎,好嗎?

  【設計思路:透過分數遊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併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透過複習上節課的知識,讓學生進一步熟知分數的意義,我學習新知識打好基礎。】

  第二部分:互動解疑(13-15分鐘)

  1.認識真分數。

  (1)出示例1資訊窗,讓學生分別塗色表示出下面各分數,

  並說一說把什麼作為

  並說一說把什麼作為單位“1”。思考:這些分數的分數單位

  分別是多少?它們各有幾個相應的分數單位?

  (2)比較資訊窗中2個分數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分子都比分母小)。

  (3)聯絡情境圖想一想:這些分數比1大,還是比1小?為什麼?

  (4)指出:像1/4、3/4、2/5這樣的分數都叫做真分數。你能再舉幾個真分數嗎?

  提問:什麼樣的分數叫做真分數?真分數有什麼特點?

  板書: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叫做真分數。真分數小於1。

  2.認識假分數。

  (1)出示例2資訊窗,指導學生根據分數的意義用分數表示出下圖各分數。下面這幾個你還能解決嗎?(提示:把誰當作單位“1”,分數單位是多少?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生嘗試回答!

  (2)聯絡圖例想一想:這些分數有些什麼特徵?比1大,還是比1小?為什麼?(5/5=1,10/5和11/5都大於1)

  (3)像5/5、10/5、11/5等都是假分數。誰能說說什麼樣的分數叫做假分數?假分數有什麼特徵?

  板書: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數,叫做假分數。

  假分數大於1或者等於1。

  【設計思路:練習的設計由易到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得到不同的鍛鍊,既鞏固了新知,又深化了新知,使數學教學變得更有活力、更有價值,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第三部分:啟思導疑(3-4分鐘)

  我會創造真分數和假分數

  師:大家明白什麼是真分數和假分數了嗎?下面我們進行“創造真假分數”比賽,老師任選兩組同學,看哪組同學說的又快又好。

  師:大家說的都非常好!相信你們也能寫出三個不同的真分數和三個不同的假分數!先寫出來,再和同桌讀一讀。開始吧!

  誰願意把你寫的分數讀給大家聽?誰還想給大家說說?

  生:1/23/46/55/58/7(答案靈活)

  師:誰能給大家舉幾個等於1的假分數?你來說!(強調:分子分母

  相等的分數是特殊的假分數。)

  師:大家不但會區分真分數和假分數,還會自己創造真分數和假分數,真厲害!

  【設計思路:在學生會區分真分數和假分數的基礎上,讓學生透過自己創造真分數和假分數,進一步加深印理解。】

  第四部分:實踐運用(10-12分鐘)

  1.“瞧我的”用分數表示陰影部分,並判斷是真分數還是假分數?

  3.判斷。

  (1)假分數都比1大。()

  (2)分母比分子大的分數是真分數。()

  (4)假分數的分子不小於分母。()

  4.按要求做題。

  (1)說出四個分母是7的真分數。

  (2)說出三個分數值是1的假分數。

  第五部分:總結評價(2-3分鐘)

  1、透過這節課的學習,誰來給大家交流一下你的收穫?

  2、用一個分數來評價一下你自己在這節課中的表現

  【設計思路:梳理新知,對照目標,反饋評價,提高教學效益,培養學生歸納小結的良好習慣。】

  (三)說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安排

  教學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因此要上好一堂課就必需使教與學緊密結合起來。在這個過程中,只有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才能使學生的學帶有積極性,也只有這樣學生對知識掌握才能更靈活、更牢固。因此開課伊始,我讓學生通成語遊戲,聽成語,說分數:一分為二、百裡挑一、十拿九穩、十全十美、百發百中。老師說成語,學生說出相應的分數,師生共同評價。透過成語遊戲、進行匯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後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說出學過的分數,並選擇自己喜歡的分數進行自主探究畫圖塗色表示分數的意義,並讓學生自己說一說畫圖塗色的過程,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在潛移默化的複習分數的意義。

  其次,重點引導學生探究用分數表示塗色部分、分數在5/5表示10/5、12/5上,並讓學生自己說一說塗色的過程,在說這個分數5/5或10/5時,出現了不同的答案,這就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和教學的突破點,引導學生在說這個分數的時候就是在教學假分數的意義,讓學生會說這個分數的意義,那麼這節課的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了,在透過比較分數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和引導觀察圖形的塗色部分,以及學生根據分數的意義理解假分數與真分數的內在聯絡,對這些分數進行比較,並在交流彙報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想法,從而形成表象,進而以歸納的方式抽象出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本質屬性,理解概念,牢固地掌握概念,正確地運用概念。

  最後,學生透過自主探索與交流彙報,提升了思維水平,提高抽象、概括等能力,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個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從學生練習反饋來說,學生對真分數和假分數意義掌握不錯,能正確區分真分數和假分數,從而達到這節課的目標。

  (四)說突出重點與突破難點的策略

  重難點突破設想主要有以下兩點:1.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突出知識的形成過程。自主探究是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本設計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在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真分數和假分數的特徵,同時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2.滲透數形結合思想,幫助學生構建概念。數學思想蘊涵在數學知識形成、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學生在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透過獨立思考繪圖、交流彙報,逐步感悟數學思想。本設計為學生提供了直觀素材,用分畫圖的形式數表示出各分數的意義,比較各分數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突出了教學的直觀性,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這樣的設計有利於幫助學生理解概念、辨析概念、構建概念。已達到突破重難點的教學。

  (五)說教學媒體、教具的選擇與使用

  教學課件一套,教學投影儀,教學用A4紙條,課件的選擇讓學生更直觀的學習。

  六、說板書設計

  設計理由:本次板書設計主要分為二個部分:課題及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什麼叫做真分數和假分數,真分數及假分數的特徵,大於1或小於1的情況、這樣設計是為了讓真分數和假分數的特徵比較直觀的呈現和展示在黑板上,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

  板書設計:

  像1/4、3/4、2/5這樣的分數都叫做真分數真分數小於1

  真分數和

  假分數

  像5/5、10/5、11/5這樣的分數都是假分數假分數大於或等於1

小學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3

  一、說內容

  《找次品》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現實生活生產中的“次品”有許多種不同的情況,有的是外觀與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標準等。這節課的學習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觀與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質量有所差異,且事先已經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輕(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測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個次品。

  二、說教材

  “找次品”的教學,旨在透過“找次品”滲透最佳化思想。最佳化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運用它可迅速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此前學習過的“沏茶”,“田忌賽馬”等都運用了簡單的最佳化思想方法,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最佳化意識。本節課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的基礎上,再透過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運用最佳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仔細閱讀教材後,發現教材的編排結構比較重視數學知識的邏輯順序。例1安排了從5個物品中找次品,僅要求學生說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進行規律的總結,讓學生感受到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例2安排了9個待測物品,要求學生歸納出解決問題的最優策略,讓學生經歷多樣化過渡到最佳化的思維過程。教材這樣安排,考慮了學生的思維過程,但是對於剛經歷找次品的學生來說,為什麼要找次品?5個次品是否難度過大?找次品平均分成三份是學生在觀察9個待測物品的測量過程中,比較得出的,“為什麼平均分成三份是最優方案”教材沒有涉及,學生的疑惑是否會更多呢?

  基於上述考慮,我把教學目標定位在:讓學生初步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的基本解決手段和方法。2.學生透過觀察、猜測、試驗、推理等活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最佳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3.透過觀察多個待測物品時,讓學生體會到最最佳化策論的成因。

  三、說教法

  在教材中,非常突出的一點是教材比較重視新課程背景下學生之間的小組討論和探究。確實經過小組討論,學生之間可以互相補充,迅速達到多種策略的有效補充。但是同時存在的問題是,該教材內容偏難,如果僅透過交流,勢必優秀生言之灼灼,而後進生聽之糟糟。因此我在執教時選用了學生安靜思考,人人動手的形式,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再視情況交流。在反饋中逐步得到提高。

  四、說設計

  (一)課前遊戲。課前遊戲主要是讓學生明白至少需要多少次的含義,為新課教學掃清學生認知上的障礙,出現不必要的過多的糾纏。

  (二)、情景匯入,激發興趣。

  (設計意圖:“美國挑戰者號失事”作為引入,讓學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個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讓學生從血的教訓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領悟到嚴格檢驗的必要性,同時把人文教育滲透在教學中。)

  (三)、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安排了3個層次)

  首先安排了從3個正品中找出一個次品來,就是從3瓶菠蘿片中找出一瓶少了3片的(這樣設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學生喜聞樂見,也為下面探究如何找次品作好鋪墊,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表現欲。增加課前準備題三瓶中找次品,利於學生進入研究狀態,也考慮照顧到中下層次學生。)

  緊接著我刻意安排了4這個環節(設計意圖:多了4這一環節,它的作用就是為後面研究5和9中找次品打基礎,看似渺小,其實起奠基作用,讓學生感悟從4箇中找就要比3箇中找多了1次。為接下去體現劃歸的數學思想做準備。也為最佳策略的成因探索埋下伏筆)

  最後安排5箇中找次品,僅要求學生說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進行規律的總結,讓學生感受到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

  (四)、嘗試解決實際問題,尋找最優方法。

  首先透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嘗試稱出從9箇中找出次品的方法,以及發現最佳方法。教師引領學生如果是3的倍數的數,為什麼要分成3份,以及為什麼而且要平均分成3份對最佳策略的成因作出推理和解釋。接著用12去驗證發現的規律的正確性。最後運用規律解決27、81、243個…中去找次品。讓學生感悟這裡其實有規律可尋。

  (五)、留與懸念,課餘激發探索興趣。

  這裡主要探索非3倍數的最佳策略並且完善找次品的規律,即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儘量平均分成3份,保證有兩份數量相同,並且只和第三組差1個,所用的次數是最少的。這是否是最優的方法

  (六)、學習反思:

  對全課進行輸理,回顧找次品的方法和最佳策略。

  五、說體會

  教完以後,體會最深的就是這個難度的教材,教到什麼度是合適的?對於最佳策略的成因還有沒有更好的、更有說服力的相通的解釋方法?教師的反饋怎麼樣能更有層次一些?課上下來還是覺得問題多多,但自己覺得還是在雲裡霧裡。很希望能得到專家和同行們的幫助和指點。謝謝各位!

小學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小學數學第九冊(蘇教版)第94頁例1、及相關練習。

  2.教材分析:這部分內容教學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透過學習,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現實問題中基本數量關係的理解,增強分析問題的條理性和嚴密性;另一方面能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常常是多樣的,知道同一個問題可以用不同的策略。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經歷用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能透過不遺漏,不重複的列舉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對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舉”的特點和價值,進一步發展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和嚴密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信心。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經歷用“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能對資訊用“列舉”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能有條理的一一列舉,並對有關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進行分析 。

  二、說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過用操作、畫圖和列表的策略解決問題,列舉的策略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初步的接觸,只不過是沒有加深認識。本班學生能自主探究一一列舉的策略,對資訊的分析和策略的“有序”,自己能不能有條理的解決,這時就需要其他的探究方法或老師的引導了。

  三、說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中,教法和學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著學法,學法裡體現著教法,二者共處於教學過程之中,在一定條件下又可以互相轉化。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我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

  上課時用多媒體課件情境引入。教師加以敘述,把學生帶到情境中去開展學習活動。充分利用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既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使學生自覺進入學習的佳境。

  2.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法

  讓學生在例題的探究中,透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在學習例題之後,出示練習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在練習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這些活動有利於養成學生動手實踐的良好習慣和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

  四、說教學準備。

  我為學生準備了課件,每組3張表格、一捆小棒,。

  五、說教學流程:

  我的教學流程大致分為三個板塊:

  (一)激趣匯入

  (二)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三)鞏固策略理解,靈活解決實際問題。

  這裡首先說激趣匯入:從學生熟悉的花圃著手,透過幫王大叔,激勵學生去設計方案。把數學與學生的生活情境相結合,讓數學生活化。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去探究例一。這樣設計的意圖是:從生活中去引入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使學生的思維活起來。

  下一步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化抽象為具體,化複雜為簡單。讓每個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在動手操作中激發創新的潛能,體驗到發現的樂趣,成功的愉悅。

  1.動手操作

  讓學生用準備好的小棒擺一擺,交流討論該怎麼擺?從中知道圍法的多樣化。讓學生分工合作,邊擺邊填表一。學生在無序的排列中,從中感悟到要想圍出花圃,就必須要找出長方形的長和寬。(這樣設計的意圖是:學生先自主動手操作,讓學生整體感知方法的多樣化。填表是把日常生活抽象成數學問題,是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一個重要步驟,這裡我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探究。)教師巡視學生操作情況,及時引導需要幫助的小組。

  2.展示策略

  學生操作完成後,我使用多媒體把學生彙報的結果一一列舉出來。(出示完整的表格是為了讓學生體會“一一列舉”時的“有序”)。讓學生初步感悟用操作的策略容易出現重複和遺漏,為後面的有序列舉教學做好鋪墊。

  3.提升策略

  這是一個師生互動的環節。出示表格,讓學生分析表格中的資訊。這裡老師只是引導,而學生才是發現這種策略的主體。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設計意圖:利用表格這一步驟既是加深對“一一列舉” 策略的理解,又是對“一一列舉”形式的最佳化。)

  4.比一比最佳化策略

  讓學生在操作,畫圖,列表的過程中,感受到方法是多樣化的,但是我們可以在不同的方法中找到最合適的,達到了真正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5.發現規律

  透過表格讓學生去發現規律。這裡鼓勵學生多說,當學生有困難時,老師再適時引導。(設計意圖:透過比較讓學生在發現新的知識,鍛鍊學生的觀察能力。)

  6.拓展提升

  王大叔決定建造一個新花圃。他選中了一塊長方形土地,面積正好是30平方米。還是用1米長的木條圍花圃,怎樣最節約木條呢?

  讓學生自主探究,再請學生到前面彙報講解。(設計意圖:透過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在自主探究進一步感知一一列舉的策略,領悟有序的重要性。)

  最後是鞏固策略理解,靈活解決實際問題。(出示課件)

  1.這裡再次出示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設計意圖:透過再次出示生活中的網站更新,起到首尾呼應的作用。讓學生感受數學問題來源於生活,應用已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把抽象的問題條理化,把生活的問題數學化,真正達到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7.講解科學家尤拉的故事鼓勵學生,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信心。在這問題中學生髮現了正方形,那麼就引導學生髮現當週長一定時,圍出的正方形面積最大。(設計意圖:透過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充分挖掘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全課總結

  這裡出示課件總結,讓學生認識到其實策略沒有好壞,關鍵在於運用。找出合適的策略來解決問題才是最重要的。(設計意圖:透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和學生的回憶總結,提高對有序列舉方法的深刻領會以及應用。)

  《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評課記錄

  姜堰區實驗小學三水校區 遊曉暇

  秦彩豔:

  教者課前準備比較充分,能緊緊圍繞目標,依託教材展開教學。這節課的重點是學生經歷用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能透過不遺漏、不重複的列舉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教學中,能充分利用例題情境,學生透過擺一擺、圍一圍、看一看、畫一畫、說一說等有效手段,發現一一列舉策略的價值,在列舉的過程中能注意不遺漏、不重複。

  曹衛琴:

  遊老師這節課的最大特點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始終圍繞問題展開。讓學生結合情境自己提出問題,再透過不斷的變式練習,引導學生透過看一看、說一說、議一議等手段,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啟發了學生思維,整個教學過程顯得自然、流暢,似行雲流水,學生參與度高,教學效果明顯。

  閔愛芳:

  這節課的教學效果留給我的思考很多,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要突出以學生為中心,考慮學生的需要,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要給予關注,及時、有效、科學地評價,注重評價方式的多元。

  王燕:

  今天聽了遊老師老師執教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感觸很深。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學會用操作、畫圖和列表來解決問題,對這些策略解決問題的價值已經有了一定的體驗和認識, 一一列舉是我們生活中解決問題時常用的策略之一,在列舉的時候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複、不遺漏,對發展思維也很有價值。教者透過讓學生自主探究發現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找到適合的策略。

  周健:

  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使學生學會用一一列舉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遊老師無論是精心的教學設計,巧妙的課堂構思,還是學生的積極配合,踴躍發言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劉梅:

  遊老師這節課給我印象最深是引導學生認真審題,在理解題意後,讓學生從已有的資訊中去發現問題。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理解一一列舉的方法,並能主動運用這種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教學中,所呈現給學生的例題:如用22根柵欄圍長方形花圃,有幾種圍法?需要首先讓孩子明白為什麼我們要選擇一一列舉的策略,選擇其他方法容易出現什麼問題?這一點遊老師做的比較到位,她透過展示了幾位同學的作業情況,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有的答案重複了,有的答案遺漏了,為了防止類似的情況發生,接著老師順其自然的提到了一一列舉法,讓孩子在遇到問題和困擾後接受起來比較容易些。

  譚紅海:

  這節課,老師注重培養孩子靈活使用一一列舉法。使用一一列舉法書上主要是列表法。這種方法雖然可以但不實用。一、上課時孩子沒有充分的時間去動手操作,畫表格。二、這種方法相對來說不是最方便和最容易讓孩子接受的。讓學生在小組交流中發現問題,並學會用合適的策略來解決問題。

  孫亮:

  教師在例1探索後又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拓展。王大叔決定建造一個新花圃。他選中了一塊長方形土地,面積正好是30平方米。還是用1米長的木條圍花圃,怎樣最節約木條呢?老師讓孩子放手自己去解決。及時搜尋各種教學資源,投影展示、交流。明確在一一列舉時遇到情況複雜的必須先分類,在有序的一一列舉。最後指導學生藉助表格解決這個問題,同時小結揭示“一一列舉”。這樣學生接受起來順其自然。

小學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5

  一、教學目的:

  1、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義。

  2、理解、掌握約數和倍數的意義,知道約數、倍數的相互依存關係,滲透辨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3、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4、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自學、討論等方式的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二、教學準備:

  1、兩張卡片。

  2、多媒體演示課件。

  評析:為了體現當今新的教育觀,即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使兒童掌握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還要有目的去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所以制定的目標體系全面、恰當。

  三、教學過程:

  (一)複習整理、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義。

  1、整除的含義。

  ①讓學生在小卡片上寫一道除法算式。

  ②黑板上展示學生的除法算式。

  評析:學生的學習材料是自己尋找的,而不是教師或書本給定的材料,它們來源於學生自己,這樣的學習,可以使學生一開始就處於積極狀態,使學生對學習充滿著興趣,學生樂於繼續學習下去,而無須教師強迫學生學習。

  ③教師提出問題:

  A、哪一道除法算式的被除數能被除數整除?

  B、在什麼情況下,才可以說“一個數能被另一個數整除”?

  ④讓學生分小組合作、交流,解決以上兩個問題。

  ⑤學生交流完畢,每小組派代表彙報本小組研究成果。

  評析:讓學生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即給了學生一個人人參與、自主探索的機會,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識;又使學生在平等、自由、真誠悅納的情意關係中學會了與人共處。

  2、抽象概括整除的概念。

  ①師:如果用字母a表示被除數,用字母b表示除數,在什麼情況下,a能被b整除?

  ②生:略。

  ③師:讓學生完整地概括整除的意義。

  評析:由於學生對整除的含義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所以透過學生討論,師生對話,抽象概括出整除的概念,這樣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可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鞏固練習。

  ①下面哪一組的第一個數能被第二個數整除?

  A、17和54

  B、9和7

  C、3.6和1.2

  D、10和10

  ②下面四個數中誰能被誰整除?

  A、2

  B、3

  C、6

  D、12

  評析:概念初步後,為了有效鞏固,恰到好處增加了練習,練習題設計時,考慮到不同學生的發展,增加了開放題,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又加深了學生對整除的理解

  (二)新知教學,瞭解約數和倍數的意義。

  1、提出問題,看書自學。

  ①在什麼情況下,a是b的倍數,b是a的約數。

  ②約數和倍數中的數一般指什麼數?不包括什麼數?

  ③你能仿照書中的(例1)舉一個例子,說明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倍數,另一個數是這個數的約數

  2、學生自學,並回答問題及舉例、說明理由。

  評析: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去自學,這樣的學習,即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又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及自學能力。

  3、明確約數和倍數的關係。

  根據例項提出問題:45能被15整除,能不能單獨說45是倍數、15是約數,為什麼?

  生:略。

  師生共同小結:約數和倍數是相互依存的關係,不能單獨地說一個數是倍數或約數。

  評析:透過以上的學習,學生明確了一個數是否是另一個數的倍數或約數時,必須是以整除為前提,約數和倍數是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獨立存在。突出了教學的重點,準確地把握了教學關鍵。

  4、鞏固練習。

  ①下面每組數中,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約數?

  A、36和9

  B、7和14

  C、45和45

  D、1和100

  ②下列數中,誰是誰的倍數?誰又是誰的約數?

  A、1

  B、2

  C、6

  D、12

  ③遊戲。

  規則:老師出示一個數,看你手中的卡片是否符合老師提出的條件,符合的請舉起你的卡片。

  a、我是12,12能整除誰?你們是我的什麼數?我又是你們的什麼數?

  b、我是19,誰是我的約數?

  c、我是2,誰是我的倍數?

  d、我是1,誰是我的倍數?(小結:1是所有自然數的約數)

  e、讓全體同學舉起卡片,讓具有數字6的同學指出自己的約數

  評析:練習題設計時,考慮到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發展,即有層次,又有坡度,形式又有多樣。即重視基本知識的訓練,同時還將知識性、趣味性有機地結合。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敏捷。透過練習,即鞏固了知識,又使全體學生不同程度得到了發展

  (五)回顧反思,談各人的收穫。

  師:今天我們研究了什麼?又是怎樣研究的?你有什麼收穫?

  評析:讓學生總結本節課學習的方法,並談自己的收穫,這個過程不僅使學生明白了許多道理,而且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誘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的收穫不僅只有知識,還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學生體驗到學習之樂,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反思:

  素質教育的重要著眼點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改變學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學條件下所形成的那種偏重於記憶和理解、立足於接受教師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形成一種主動探究知識、並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學習方式,這是一種有利於終身學習、發展學習的方式。為了倡導這種學習方式,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筆者在設計約數和倍數的意義這一課時,採用了以問題為中心,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以合作交流、討論、自學等形式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有了切實的落腳點。

  綜觀整堂課,教師教得非常少,而學生講得非常多,學生之間合作交流多,學生自主學習多,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和參與者,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僅積極參與每一個教學環節,切身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嚐了成功的喜悅,而且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滿足了學生求知、參與、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