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設計方案> 【精華】設計方案模板合集6篇

設計方案

【精華】設計方案模板合集6篇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條不紊地開展,時常需要預先開展方案准備工作,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計劃。優秀的方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設計方案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設計方案 篇1

  一、活動目的:

  透過十四歲生日儀式,指導青少年珍惜十四歲的青春年華,邁好青春第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集體主義觀念及社會責任感,為進一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讓學生在成才軌跡中留下難忘瞬間,為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矗

  二、活動物件:

  八年級全體學生

  三、活動時間:

  4月10日一天

  四、活動地點:

  共青森林公園

  五、活動準備:

  1、家長給孩子寫一封信,表達父母對孩子的殷切期望,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

  2、本年級準備一首童年歌謠,要求參加本次活動的學生都會唱。

  3、每班準備2個文藝節目(歌、舞、小品、朗誦、遊戲等)。

  4、每位學生準備一張6寸彩照,在照片背後寫一個心願。

  六、活動議程:

  1、金色的童年

  唱童年的歌謠,做童年的遊戲。

  2、火紅的青春

  ⑴ 校領導為火炬手點燃火炬,繞場一週

  ⑵ 十四歲宣誓

  ⑶ 校領導青春寄語

  ⑷ 學生給班主任敬獻禮物。班主任員說一句心裡話

  ⑸教師代表發言

  ⑹ 讀家長來信

  ⑺ 學生代表傾吐心聲

  ⑻ 文藝聯歡

  3、美好的祝願

  ⑴ 班主任和班長為同學們分發蛋糕

  ⑵ 點生日蠟燭

  七、活動總結:

  1、舉行“十四歲的我”徵文活動

  2、總結表彰優秀組織獎

  【範例】----

  【活動目的】

  十四歲是與童年揮手作別的時候,也是人生旅途的又一個十字路口。意味著告別童年的花園,步入青春的殿堂;意味著由稚嫩轉向成熟;意味著嶄新的征程和美麗的前景。同學們開始步入了令人驚羨、放飛遐想的青春期,成為了一個個英姿勃發、活力四射的青年,開始了激情滿懷、動感魅影的花樣年華。

  我們組織初二學生集體過生日,參加十四歲生日主題活動,其目的在於讓同學們重溫金色的童年生活和純真的少年生活,學會感恩,學會交往,促進學生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共同營造和諧的成長氛圍,邁好青春第一步。

  【活動物件】初二年級隊員

  【活動方案】時間:20xx年5月9日

  地點:東方綠舟

  【活動議程】 7:45分學生到校

  8:30分學校發車

  9:45分抵達東方綠舟

  10:00分儀式開始

  11:15分參觀遊玩

  14:30 分發車返回

  【儀式安排】第一篇章:序曲(齊唱《少年先鋒隊隊歌》,交待儀式的目的)

  第二篇章:青春年華

  1、 回顧金色童年和少年時代

  2、 校領導致詞

  3、 家長寄語(家委會)

  4、 所有隊員看父母寫給他們的信(背景音樂:《母親》)

  第三篇章:青春閃光

  1、教師寄語(老師)

  2、班主任送祝福 (背景音樂:《同一首歌》)

  3、學生獻花

  第四篇章:青春告白

  1、 學生自創配樂詩朗誦《》(內

  容為:和父母、老師、夥伴和自己的對話,以感恩、交往、和成長為主題)

  第五篇章:和諧班集體建設

  第六篇章:青春萬歲

  1、 送上生日蛋糕(背景音樂:《生日快樂》)

  2、 吃生日蛋糕

  3、 許下美好的願望,裝進許願瓶,集體收藏。

  4、 噴響14支彩花(儀式高潮)

  5、 集體拍照留念

  【分散活動注意事項】

  1、聽從導遊和帶隊老師的安排,不隨意擴大活動範圍,不隨意進行危險遊戲的操作。

  2、注意聽清楚集合時間、集合地點。

  3、分散活動時,要以小隊為單位,不得獨自行動。

  4、準時到集合地點集合。

  十四歲生日活動

  【準備工作】

  1、校旗

  2、音樂cd刻盤

  3、照相機

  4、老師的聯絡方式

  5、邀請家委會參加(8:00到校)

  6、發言落實:校領導、年級組老師、家長代表(新空間提供發言稿)

  【年級動員】

  1、到校時間7:45,發車時間8:30

  2、等車時間班主任進班安排動員、安全教育

  3、車輛安排,分班人數交給跟車老師,上下車清點人數

  4、分組安排,以5-6個位一組

  5、學生安全問題:不帶球、不能借腳踏車、在導遊和老師帶領下活動不得擅自擴大活動範圍、不隨意進行危險操作

  6、穿校服、戴紅領巾、校徽,帶筆

  7、分發跟團老師聯絡方式

  8、年級組學生動員

設計方案 篇2

  活動名稱:

  小小廚師

  活動目標:

  1 複習詞彙蘿蔔,土豆,青菜,黃瓜,辣椒,茄子,初步瞭解蔬菜的概念

  2 會說所學蔬菜的名稱

  3 初步掌握和使用句子”我要××”

  活動準備:

  菜籃子一個;蓋布一塊;蘿蔔,土豆,青菜,黃瓜,辣椒,茄子的實物各一份;灶具玩具若干

  活動過程:

  1 出示各種蔬菜,教師引導幼兒一一說出各種蔬菜的名稱,注意各種蔬菜的特徵(形狀,顏色,表皮特徵等)

  老師今天買了一籃子蔬菜,小朋友一起來看看老師籃子裡都有什麼蔬菜?

  2 學說句子----”我要××”

  小朋友們真能幹,認識這麼多蔬菜,那我們今天做菜請客人老師吃好不好?

  請助教老師作示範,問助教老師要什麼蔬菜,引出句型”我要××”

  3 延伸活動:桌面遊戲----我會做菜

  4 教師小結:小朋友們做的是什麼菜?我們去請客人老師品嚐好不好?

設計方案 篇3

  設計意圖: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家裡比較嬌慣,表現出的心理特徵是自我為中心,缺乏互相謙讓、互相關心的良好品德,與人相處、協商、合作的能力較差。而《小羊過橋》這個故事形象生動,富有很強的教育性,故事情節、角色對話通俗易懂,幼兒比較容易接受。透過學習幼兒能從中得到教育,明白相互謙讓也是一種美德。活動中我首先讓幼兒走獨木橋,其用意在於透過這一環節讓幼兒感知獨木橋的特點,獲得過橋的體驗,同時也為以下的環節做鋪墊,使活動有動有靜,動靜結合,讓不同領域得到整合,幼兒得到綜合的學習,使活動形式更豐富,接著再結合課件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該課件聲形並茂,使得幼兒的多種感官得到刺激,更容易理解故事的主要情節。

  活動過程實錄

  一、活動目的:

  1、理解兒歌主要內容。

  2、懂得同伴間要互相謙讓、不爭吵、不打鬧。

  二、活動準備:

  影片動畫、情景創設(一條河、河面上有一座獨木橋)、(小白羊、小黑羊)頭飾、兒歌磁帶。

  三、活動過程:

  (一)遊戲“走獨木橋”進入教室。

  1、幼兒走獨木橋入室,提問:獨木橋什麼樣的?剛才走獨木橋的時候有什麼感覺?

  2、幼兒自由發言,師總結並交代兒歌的名稱。

  (二)聽錄音,把握兒歌主要內容。

  提問:1、兒歌叫什麼?有誰?2、發生了什麼事?

  (三)欣賞動畫,理解兒歌內容。

  1、引導幼兒觀看動畫,並提問:兩隻羊走到獨木橋中間,小白養和小黑羊說了什麼?

  2、兩隻羊越吵越兇,互不相讓,後來怎樣啦?為什麼會這樣?

  3、你想對兩隻羊說些什麼?

  4、小結:小白羊和小黑羊沒有互相謙讓結果掉河裡了,平時小朋友要怎樣做到互相謙讓呢?

  (五)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帶頭飾表演故事。

設計方案 篇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從秋天的聲音中體會秋天的美好。

  3、仿照詩歌的形式,續寫詩文。

  教學準備:錄音帶(適合做朗讀背景音樂)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題:

  1、師:秋的腳步輕輕,可我們還是分明聽到了秋的聲音,不信,你聽!(錄音響起)同學們,請閉上你們的眼睛,仔細聆聽,想像一下,你的腦中會出現怎麼樣的畫面。(音樂中師範讀全詩)

  2、你覺得這秋天的聲音美嗎?生:秋天的聲音很美。

  師: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聽聽秋的聲音吧,出示課題《聽聽,秋的聲音》

  請學生讀課題,讀得美一點。

  二、欣賞朗讀,感受詩情。

  1、學生初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

  2、檢查

  3、感知內容:你在詩中聽到了哪些聲音?學生回答

  4、你最喜歡的是哪種聲音?(是否可以小組合作學習)

  (其中的哪一種因學生說了拿來體驗感悟)(朗讀和想象、說話

  結合)

  (1)、“刷刷”是黃葉道別的聲音,(看課件)

  黃葉從樹上一片一片地掉下來,你看著像什麼?黃葉對大樹媽媽說:“

  ”哦,你能用你的朗讀把它們的飄飄灑灑表現出來嗎。呵,多美的黃葉啊。

  (2)“蠷蠷”蟋蟀振動著翅膀,和陽臺告別的歌韻。蟋蟀要到哪兒去了呀?(看課件)

  蟋蟀在唱著“

  ”朗讀指導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雲,撒下一陣暖暖的叮嚀:“

  ”他們在說些什麼呢?(課件)捨不得走,因為這兒的秋天很美麗。朗讀表現。

  (4)一陣陣秋風掠過田野,發出“

  ”的聲音,(課件)這是秋風送來的豐收的歌吟。秋風吹過,田野裡

  果園裡

  ……人們的心裡

  你能用朗讀表現麼?

  配樂朗讀1----4節。

  三、聽聽,走進秋,走進這遼闊的音樂廳,你好好地去聽秋的聲音,你還能聽到哪些秋的聲音?

  學生髮散說,師引導到詩歌的形式,為寫打下基礎。用聽聽,秋的聲音……這樣方式來說。

  師:是啊,秋的聲音,我們已經說了好多,還有好多好多……把你聽到的聲音也像這個小詩人一樣把它們寫下來好嗎?

  出示:聽聽,

  秋的聲音

  四人小組合作,寫詩,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組合作寫的詩,有感情地朗讀給同學聽,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來。

  師小結:是啊,秋的聲音,在每一片葉子裡,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裡,在每一顆綻開的穀粒裡,聽到秋的聲音,我們的心裡多麼——()

  就用我們的朗讀來表達我們的喜悅吧!

  感情朗讀。

  擴充套件,可以欣賞一首寫秋的詩歌,送給大家作為禮物。

  佈置作業。

  1、為自己寫的詩配上畫。

  2、蒐集有關秋的詩歌,畫面,歌等

  3、感受秋天寫詩:看看,秋的色彩——————

  聞聞,秋的味道——————

設計方案 篇5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從字裡行間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學生對資本主義社會里貧苦兒童悲慘生活的同情。

  2、體會作者由現實生活展開的合理想象。

  3、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4、有感謝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從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種種幻想體會她的悲慘生活和作者的合理想象。

  教學難點:

  從最後三個自然段的含義深刻的語句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劃分:

  兩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體會作者由現實生活所展開的合理想象。

  3、學習生字新詞。

  4、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透過學文,體會小女孩的悲慘生活和作者的`合理想象。

  教學難點:

  從最後三個自然段的含義深刻的語句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同學們,你愛讀童話故事嗎?你們都讀過那些童話故事呢?

  2、學生自由說自己讀過的童話故事。

  3、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丹麥著名的作家安徒生的一篇名作《賣火柴的小女孩》。

  [ 由孩子們自己熟悉的童話故事引入課題,使學生產生知識共鳴,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出示要求,自學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把課文讀準確、讀通順。

  (2)讀後想一想,你想用什麼樣的句子來評價小女孩的命運?

  2、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問題。

  3、讀後彙報。

  (1)檢查自讀情況:讀一讀你覺得最難讀的句子,然後選一兩句讀給大家聽。

  (2)學生自由說:讀了這篇課文,你想用什麼樣的句子來評價小女孩的命運?

  4、師提煉:小女孩處境可憐,命運悲慘。

  [ 以讀為主線,提綱挈領,強調對文章的整體把握,為分組探究設下伏筆。]

  三、再讀課文,自主探究。

  1、出示自學要求。

  (1)默讀課文,畫出具體的語句來說明自己的觀點。

  (2)畫出句子後,試著把這些句子讀好。

  2、學生自由研讀課文,教師巡迴指導。

  3、分組合作,彙報交流。

  (1)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彙報。在此環節中,不硬性規定內容,學生暢所欲言。如:“小女孩的命運很悲慘”,“小女孩很可憐”“小女孩也希望過上幸福的生活”等等都可以。只要學生能夠結合文中的語句,比較準確的表達出自己的見解就可以。形式不限,手段不限,長短不限。把課堂真正變成學生的“討論場”“表現場”。教師需結合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彙報表達,進行適時的點撥。

  (2)全班交流:把你認為最能體現小女孩命運的語句讀給大家聽,並說明理由。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這一部分的設計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用讀讀——議議的方式,培養孩子們閱讀的獨特性和思維的求異性。]

  四、引發矛盾,深入探究。

  1、大家都說小女孩的命運悲慘,但是課文中最後三節卻寫到了她的快樂和幸福,這是為什麼呢?請大家把課文最後三節默讀一遍,想一想這個問題。

  2、學生自讀,思考。

  3、以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師巡迴指導,適時點撥。

  4、小組派代表彙報學習結果。

  [ “矛盾處見真知”,利用矛盾性問題,以疑促讀,讀中解惑,使學生在讀、悟、議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感受。]

  五、回顧全文,昇華情感。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感人的故事。(播放賣火柴的小女孩的錄影片段)

  [ 用播放錄影的方式回顧全文,給學生以想象、回味的空間,促進學生情感的昇華。]

  六、質疑問難。

  1、剛才大家欣賞了這篇精彩的童話,現在你還有什麼問題沒有解決的嗎?

  2、學生自由提問,全班合作解決。(有價值的且無法馬上解決的,師予以歸納,留待下一節課討論)

  [ 讓學生的共同合作來解決剩餘的疑難問題,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七、佈置課外作業。

  1、從文中摘抄你喜歡的好詞好句。

  2、把《賣火柴的小女孩》這個童話講給你身邊的人聽。

  [ 促進學生的閱讀積累,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設計方案 篇6

  按照國家規範(GB/T17993-20xx)中的規定,檢測站應具備科學的佈局與總體規劃等,其中包括了檢測線路設計、檢測間設計、工位檢測、計算機分析系統等,然而一些檢測站在設計中還不能完全把握規範的要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況,造成一些車輛不能順利完成檢測,部分檢測專案不能順利完成。所以應對設計過程進行規範和全面考慮,從而提高檢測線的高效性。

  1 檢測流程與車間設計

  1.1 檢測線流程設計

  在設計中對流程的設計應考慮到場地的位置、面積、形狀等,合理的對檢測線流程進行設計,其目標是最大限度的提高裝置與人員的檢測效率。車輛檢測流程包括:資料檢查、車輛登機、外部檢查、車輛上線、輸出報告等。在流程設計中應儘量提高每個點的自動化,降低人為參與。如:利用車檢前車輛進入檢測線時,對其車牌進行影片檢測,這樣就可以簡化登記的流程。

  1.2 檢測間設計

  檢測間設計的合理性是保證檢測站安全與高效的重要基礎。設計前應按照檢測專案在檢測功能上進行分類與組合,這樣才能保證檢測的高速度。當檢測業務量較少時可以將安全檢測、環保檢測、綜合性檢測等組合在一個檢測車間。當需要設定多條線路時可以將同樣的專案進行分離,成為一個單獨的安全、環保、綜合檢測車間。為了保證檢測質量、外觀等都應單獨檢測。

  1.3 車間佈局設計

  檢測車間應按照場地情況設計,直線、並列、L型等都可以採用。如果設計直線型佈置,將車間按照形成線路佈置。佈置在直線中是為了保證車輛的順利進出,檢測車間應保留空間,拉長了車間的佈局,不利於場地的管理,且輔助裝置費用較高。所以如果條件允許可以佈置為並列型、L型等。並列型就是將兩個或多個檢測車間並列佈置,優勢是可節約場地,缺點是檢測中需要頻繁調頭。所以設計時應按照實際需要進行合理組合與設計。

  1.4 檢測距離設計

  檢測中車間之間應保持距離,保證車輛在檢測過程中的執行暢通,設計最長的車輛為20 m,根據此類汽車的軸距與轉向角度等進行設計,確定轉彎的直徑等,然後再確定檢測車間進口與出口。通常車間在縱向佈置的進口的形成道上30 m內並有建築。

  2 車間佈置與技術需要

  2.1 基本原則

  每個公職的佈置應滿足一項或幾項檢測專案的工作需求,但是每一個檢測工位的耗時應進行合理安置;各種裝置的檢測不應相互干涉;工位佈置必須保證車輛的前後銜接,對整個場地面積進行充分的利用,從而節約基建費用。

  2.2 佈置依據

  工位佈置應參照檢測站的業務與檢測專案的需求而確定,如僅接收交通部門的委託進行檢測,則可以根據運營車輛綜合性能要求和檢驗方法的規定進行合理的專案安排與檢測工位設計。

  2.3 工位距離設計

  為了保證工位之間的檢測相對獨立,保證檢測的高效性。各個檢測裝置的距離要根據檢測車輛的長度與軸距來進行計算。例如:六軸車最大的長度為20 m,第一軸到最後的距離為13.5 m,所以為了保證檢測裝置的相對獨立,如第一軸檢測制動,最後的軸不能在軸重臺上,所以必須考慮距離為13.5 m。

  2.4 其他要素

  檢測車間設計時還應考慮其輔助系統的設計,如通風、照明、消防等,在各種線纜管道的設計中需在裝置的佈置上進行合理調整,利用輔助設施將電纜溝、橋架等將強電弱電進行區分隔離,埋設管線應按照裝置進行預埋,所有的計算機與儀表等都需要增加防雷設計。

  3 計算機網路設計

  3.1 網路搭建原則

  計算機網路的設計,需要符合科學、規範、可靠、安全等原則,即突出其合理性也應有適用性,總體方案應提出總體目標和技術規範,如檢測能力、工位節拍、故障率、埠節點、資料庫結構、人機互動需求、硬體裝置配置或者受控裝置等需求。

  3.2 功能實現

  在設計時應保證系統達到對每一個工位都進行控制的需求,即保證系統的連續性,其功能必須符合總工位計算機系統所能達到的技術功能,檢測車間的任何工位都應具備自檢功能與控制需求。

  3.3 符合檢測流程需求

  在網路設計的時候,應按照工位佈置、檢測專案、檢測裝置的具體情況設計整個網路,尤其是網路控制與資料的傳遞必須符合檢測的流程,即按照相應的檢測專案對檢測資料進行分類與處理,並實現對各個節點的控制。

  3.4 資料處理

  在系統設計處理方面,應考慮到資料庫的架構、容量、安全、使用許可權、介面設定、報表輸出等,同時應對資源的共享予以保證,對資料的備份與互動都應符合資料安全的需求。最後應按照檢測的要求輸出相應的資料,與車型資料、限制資料、車輛資訊等進行配合,生成一個最終的檢測結果,實現檢測鑑定與評價自動化。

  4 結束語

  運營車輛檢測線的設計是實現自動化檢測的重要基礎,其設計的合理與否將直接決定檢測過程的效率。在設計中除了應保證符合國家規範外,還應根據實際的要求進行檢測車間、裝置等合理的組合與調整,以獲得智慧化與準確性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