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美術教案> 實用的美術教案模板彙編五篇

美術教案

實用的美術教案模板彙編五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美術教案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美術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欣賞自然界及藝術作品中的動物,感受動物的形體美、色彩美、動態美,從內心產生喜愛之情。

  2、讓學生在電腦的遊戲中發散思維,表現自己眼中可愛的動物。

  3、感受動物的形體美、色彩美、動態美,從內心產生喜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操作電腦,利用電腦畫出自己喜歡的作品。

  教具學具:電腦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按常規進行

  二、講授新課:

  1、引導階段:

  (1)老師手上有一封“邀請涵”你們想知道上面寫的是什麼嗎?

  同學:我們動物王國的明星正進行時裝表演。想邀請××班同學一起欣賞。

  (2)欣賞動物世界的錄影

  (3)討論:

  A、想想你最喜歡哪位動物明星的表演,你能模仿出來讓其他小朋友去猜一猜嗎?

  B、你覺得哪位動物明星的服裝最美,請你描繪一下它的美麗所在(從形體、顏色、花紋等方面展開。)

  小結:動物世界真的很奇妙,威武的獅子,溫順的小羊,可愛的螞蟻……形形色色,說也說不過來。動物的形象各異,服裝更是千奇百怪。瞧,它們的服裝每個都各具特色。

  2、發展階段:

  (1)賞析藝術家表現動物的美術作品。

  引導思考:你覺得這些動物漂亮嗎?你喜歡嗎?為什麼?

  (2)揭示課題及學習內容: 除了用畫畫、剪紙之外,我們還可以用什麼表現手法來表現動物們的可愛形象呢? (今天我們來用電腦表現動物)

  (3)利用WINDOWS畫圖程式中的各種工具設計製作一幅有趣的電腦繪畫作品。

  三、學生作業,教師輔導:大膽自由的創意和繪製

  四、收拾整理:

  五、課後拓展:繼續探索電腦繪畫的神奇世界。

美術教案 篇2

  添畫人像

  課時:2課時 課程型別:造型與表現 授課時間:5月14日—18日

  教學目標:

  瞭解人物頭像的基本結構和特徵。學習人物頭像的畫法,運用發散思維添畫人像。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想像力。

  教學重點:

  欣賞和了解人物頭像的表現方法,學習利用頭像的一半創造性地添畫另一半。

  教學難點:

  發散和想象,運用不同方法進行表現。

  教具準備:

  教學課件,人物頭像圖片、繪畫用具。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檢查學生學具準備情況,穩定學生情緒。

  二、引入新課:

  1、引導學生欣賞人物頭像課件

  2、分析人物頭像的表現方法。五官有什麼特徵?

  三、講授新課:

  1、播放教學課件。人物頭像切割圖——展示新增過程。

  提問:你對片中哪些地方最感興趣?新增部分運用了哪些方法?新增部分有哪些地方體現了想像和誇張?

  2、組織學生交流:你準備利用什麼方法?怎樣表現?

  3、教師演示:利用實物投影演示:利用線描方法添畫人物頭像的一半。

  4、展示並分析相同的一幅畫,分別利用油畫棒、水粉、黑白畫等方法進行表現的藝術效果。

  5、引導學生欣賞並分析書中的學生優秀作品。

  問題:人物頭像有什麼特徵?利用了什麼方法進行新增的?新增部分有哪些是值得學習的?

  四、作業要求:

  利用正面人物頭像圖片,剪成一半貼在作業紙上,可以採用與圖片相同的方法或其他方法添畫人像的另一半。

  五、學生作業:

  學生完成作業,老師指導學生進行藝術實踐活動。

  輔導要點:圖片切割的方法和貼上位置、工具的選用、創新的表現、根據學生的水平差異進行不同程度的有針對性的輔導。

  六、小結評價:

  組織學生評價作品。

美術教案 篇3

  活動準備

  欣賞各種漂亮帽子的圖片。

  適合時裝表演的背景音樂。

  每組2個盛好膠水的塑膠小盤,擦手毛巾或海綿等。

  做好的帽子範例一個(參照幼兒用書第2冊第16-17頁《會變的小碗》)。

  寶寶人手一個紙桶帽(大碗泡麵紙筒做帽筒,圓形紙殼做帽沿,將大碗麵桶插入扣好的圓形紙殼中)彩色紙片或小彩色皺紋紙團。

  活動目標

  體驗創造的樂趣和成就感。

  能用彩色紙片或紙團裝飾帽子。

  願意將自己的作品拿給其他小朋友看。

  活動過程

  1、帶領幼兒欣賞漂亮帽子的圖片,引導幼兒欣賞圖片中帽子的各種樣式、顏色及圖案,選擇自己喜歡的帽子圖片。

  2、展示漂亮的帽子,激發寶寶的製作興趣。

  教師戴一頂提前製作好的漂亮帽子展示給寶寶。“我的帽子好看嗎?也給寶寶戴戴看。”“帽子太少了,不夠分的,我們也來做一頂漂亮的帽子吧!”

  3、教師示範,指導寶寶製作漂亮的帽子。

  教師示範,選擇彩色紙片或小紙團蘸膠水粘在帽筒或帽簷上進行裝飾。寶寶選擇材料製作,教師進行指導。

  “小紙團粘粘牢,壓一會兒”“小紙團不要粘在一起,有點距離才好看。”

  戴上帽子和寶寶一起展示,表演。

  寶寶戴自己製作的帽子,隨音樂自由表演。

美術教案 篇4

  學習領域:

  設計應用

  教材簡析:

  電話,現在已經是每個家庭都擁有的通訊工具了,用簡單的材料來製作電話,可以讓學生體驗材料帶來的美感,以及創造的樂趣。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利用泥、紙盒等材料設計、製作電話機或手機,體驗材料帶來的美感。

  2.透過欣賞相關資料,啟發學生用誇張、變形、重組等方法,製作與眾不同的電話機。

  3.強調豐富的想象,體驗創造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1.能否在製作方法上有所創新。

  2.能否突破電話常規的造型與色彩進行大膽的想象與創造。

  教學準備:

  師生共同準備墊板、彩泥、紙盒、剪刀、膠水、牙籤、彩紙、彩筆等材料。各個時期的電話模型。教師範作,各種電話的彩色招貼畫。

  教學活動過程:

  第一節

  施教時間:9月22日——9月24日

  活動一:

  教師帶來各個時期的電話模型,引起學生興趣。以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了解電話的發展歷史遺蹟電話的一些知識,欣賞一些電話的造型。

  引導學生討論:你在超市、商店、別人家裡,還見過什麼樣子的.電話?我們將來的電話會是什麼樣子?

  活動二:

  欣賞達利《蝦形電話》《唇型沙發》及同齡人運用彩泥製作的電話作品。

  以“玉米形電話機”為例,師生共同探討可以運用哪些彩泥的製作技法來表現。

  討論完後,教師迅速的現場示範一個。

  活動三:

  引導學生把生活中常見的建築、人物、五官、字母等常見的東西,透過誇張、變形、重組等方法運用彩泥之作出與眾不同的電話機,體驗造型的快樂。

  學生製作,教師指導。

  活動四:

  “電話超市特賣會”,作業展示,引導學生以介紹產品的形式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構思與製作。

  教師發給每一組幾張“代幣券”,組裡派代表購買大家感到最滿意的電話,最後評出“最受歡迎的商品”。

  活動五:

  收拾與整理。

  佈置下一節課帶紙盒子及其它製作工具、材料。

  第二節

  施教時間:9月24日-9月26日

  活動一:

  教師出示自己用紙盒製作的雙屏翻蓋手機裝作與學生通電話步入教室,引起學生興趣。

  教師將這個手機傳給各組看看,請孩子們說說老師是怎樣將盒子改造成手機的。

  活動二:

  教師將自己帶來的各種電話、手機的彩色廣告發到各組,請同學每研究一下,並將大家帶來的材料堆到一起,看看最適合做哪一種電話。

  教師以學生們都很熟悉的“天線寶寶”形電話為例進行示範。請學生從自己組的材料中找出一個最適合做這個電話的盒子交給老師。大家一起討論怎樣將盒子改造成需要的形狀。

  教師根據大家討論的結果對盒子進行剪、切、貼等改造。並根據大家的建議進行貼、畫等造型。

  啟發學生考慮可以怎樣來製作凸起的按鍵。

  活動三:

  鼓勵學生透過動腦與合作,運用誇張、變形、重組等方法,利用盒子、彩色紙、小釦子等材料製作出與眾不同的電話。

  學生製作,教師指導。

  活動四:

  “電話傳情”表演,每組推選兩位同學拿著自己製作的電話表演打電話,在表演過程中交流情感,分享快樂,體現電話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方便。

  課後拓展:

  瞭解生活中常用的電話號碼,如火警、查號臺等。

  札記:

  學生們對於手機的熟悉和樂於表現的程度遠遠超過了對電話的熱情。他們熟悉新上市的每一種收集的樣式、功能特點,對手機上的每一個按鍵、插口都瞭如指掌。這讓我既興奮又擔憂:他們能很快的用彩泥或紙盒將手機表現出來,但讓他們大膽的運用誇張、變形、重組等方法制作出與眾不同的電話卻很難。於是我讓孩子們想向未來世界的通訊發展,想向未來的材料,一點點的啟發,鼓勵,這才使得他們放棄了對實物的“克隆”而轉向了想象製作。看來孩子們對錶現物件太熟悉了也不好。

美術教案 篇5

  一、複習匯入。

  1.抽讀生字卡片。

  2.照樣子說一說。(用小黑板或幻燈片出示)

  (潔白)的紙 ()的小樹 ()的雨絲 ()的風

  ( )的小鳥()的房子 ()的太陽 ()的小朋友

  (不停)地轉 ()地畫 ()地吹 ()地想

  3.判斷句子對錯,認為句子對的舉右手,認為錯的用雙手在胸前交叉,並說說錯在哪裡。(用小黑板或幻燈片出示)

  ①“程”和“陳”都是後鼻音。

  ②“旗杆”和“筆桿”的“杆”都念“ɡān”。

  ③風,看不見,摸不著,誰也畫不出來。

  4.課文中寫了哪幾個小朋友,分別是怎樣畫出風的。

  二、練讀對話,感受人物特點。

  1.文中的幾個小朋友真了不起,他們能把看不見的風畫出來,真讓我佩服。請同學們自己挑選一個角色,在四人小組中分角色朗讀課文。

  2.抽一組反饋,評讀。

  3.說說你喜歡文中的誰,為什麼。

  討論交流,穿插朗讀句子,讀出各自的語氣。

  ①宋濤:敢於提問,並能主動修正自己的意見。

  讀第二段。(心裡很得意,認為風畫不出來,想為難陳丹和趙小藝。)

  板書:誰能畫風?

  讀第五段。(驚喜、大聲。受到小藝的啟發突然明白風是可以這樣畫的,所以非常高興。)

  讀第七段。

  ②趙小藝:自信,肯動腦筋。

  讀第四段。

  比較句子:趙小藝說:“我能!”

  趙小藝眨眨眼睛,想了想說:“我能!”

  (第二句寫得比較具體,看出趙小藝愛動腦筋。她經過思考以後非常自信地回答。)

  板書:我能!

  讀第八段。(小藝積極思維,想出更多的方法。)

  ③陳丹:善於向別人學習。

  讀第三段。(“誰也畫不出風”為難的語氣)

  讀第六段。(“我也會畫風了。”高興)

  板書:我也會

  4.分角色讀2—8段,一邊讀一邊想象他們當時的動作、神情。

  6.齊讀最後一段。

  “三個小朋友正說著,畫著,忽然吹來一陣風,畫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動。一張張畫顯得更美了。”

  為什麼畫兒顯得更美了呢?(風兒吹動畫面,旗子似乎飄動起來,風車似乎轉動起來,我們臉上也似乎有風輕輕拂過,真舒服啊!)

  三、創編詩歌,拓展練習,描繪美景。

  1.宋濤、陳丹、趙小藝能透過風吹過景物的變化,把無影又無蹤的風畫出來,你們能畫出風嗎?(板書:我們也能!)請你也用“風來了,風來了,風把 吹 了,風藏在 裡。”這樣的詩句,畫一畫風。

  風來了,風把海浪捲起來了,風藏在捲起的海浪裡。

  風來了,風把風箏吹得高高的,風藏在高高放飛的風箏裡。

  風來了,風把黃葉吹落了,風藏在飄飛的落葉裡。

  ……

  2.愛動腦筋的我們把看不見摸不著的風變成了一首首詩,一幅幅畫。葉聖陶老爺爺也把風變成了詩――《我們知道》。師生一起配樂朗讀,感受美妙的文字。

  我們知道

  誰也沒有看見過風,

  不用說我和你了。

  但是樹葉在枝頭顫動的時候,

  我們知道風在那兒了。

  誰也沒有看見過風,

  不用說我和你了。

  但是林木微微點頭的時候,

  我們知道風正走過呢。

  誰也沒有看見過風,

  不用說我和你了。

  但是河水泛起波紋的時候,

  我們知道風來遊戲了。

  3.啟發想象:聲音、氣味與風一樣,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如果由你來畫聲音、畫氣味,你會怎樣畫?討論。

  四、補充練習

  根據課文第九段,仿寫句子。

  大掃除後,教室顯得 。

  一場大雨過後,樹葉顯得 。

  , 顯得 。

  五、寫字指導。

  轉:右邊“專”的第三筆“豎折撇”一筆寫成。

  眨:注意右邊“乏”各筆的位置。右邊第一筆平撇稍長,第三筆橫撇的橫略向上傾斜,最後一筆平捺。

  學生書寫“烏、顯、忽、杆、眨、轉、斜”7個字。教師巡迴指導,及時糾正錯誤的握筆姿勢和書寫姿勢。

  六、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課堂作業本》第五題。

  板書設計:

  15 畫 風

  誰能畫風?

  我能!

  我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