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美術教案> 小學美術教案模板集錦5篇

小學美術教案

小學美術教案模板集錦5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美術教案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美術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綜合分析

  雕蘿蔔在我國食文化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藝術魅力獨特。透過雕蘿蔔的教學實踐活動,觀察、比較、瞭解蘿蔔雕刻的藝術特點。根據蘿蔔形狀、質地、顏色進行雕刻,掌握雕刻方法。提高學生對生活物品的審美方能力,激發美化生活的願望。

  (二)教學目標

  ①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②透過賞析瞭解雕刻的藝術特徵。

  ③掌握雕蘿蔔的一般方法。學會根據蘿蔔的外形、質地、顏色進行雕刻。

  二、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收集飲食文化有關雕蘿蔔的資料及國外不同藝術風格的雕刻作品。

  ●學生準備雕蘿蔔的工具及各種顏色、形狀的蘿蔔。

  (二)教學過程:

  ●賞析:中外優秀雕刻作品,闡述個人見解。

  ●感受:嘗試各種蘿蔔的顏色、外形、質感,展開聯想。

  ●討論:師生共同探討,蘿蔔雕刻藝術。

  ●:學生作品,展示成果。

  ●有條件的學校可採用“請進來”的方法進行嘗試教學,如:請廚師到課堂現場表演蘿蔔雕刻。

  ●採用遊戲教學,編故事,分角色進行製作,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學習建議:

  ●是否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創作過程,體驗美術與生活的關係。對秋天的感受。

  ●是否基本掌握蘿蔔雕刻的方法,並靈活運用。

  ●是否具備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

  四、教師教學隨筆

小學美術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應知:透過觀察和體驗,瞭解卵生動物的孵化過程,知道哪些動物是卵生動物。

  應會:能夠展開回憶和聯想,自由大膽地用繪畫方式透過個人或小組合作完成一件表現小動物破殼而出時的作品。

  情感:能夠體驗生命誕生時的艱難和獨立自主的精神,感受生命力的頑強以及獲得新生的喜悅和自豪,從而更加熱愛生命、珍惜生命、關注生命。

  教學重點:

  啟發學生回憶與聯想動物出殼的生動情景,利用多種方法開啟學生的思路,鼓勵創新、表現出生動的畫面。

  教學難點:

  表現自由性和不同動物的特點,透過欣賞、鼓勵等多種方法解決問題。

  學習材料:

  1、孵化過程的圖片資料、美術教具等。

  2、鉛筆、水彩筆、繪畫紙、卡紙等。

  教學設計:

  一、歌曲匯入。

  1:播放歌曲《小雞出殼》。師生跟著音樂感受小雞出殼時歡快的節奏。

  師:這首歌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情景呢?小雞從哪兒出來了?

  (生回答:小動物要出殼了)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出殼了》。師畫出小雞出殼的情景。

  2:出示課題--出殼了

  二、感知體驗。

  1、師:只有小雞是從殼裡出來的嗎?

  生說出自己知道的卵生動物。

  師:老師這裡有一些從殼裡出來的小動物的圖片,看看哪些是你不知道的?(課件出示出科小動物的圖片2-9)

  2、師:你們知道那些小動物從殼裡出來後的樣子嗎?

  生說自己見到的小動物出殼後的樣子。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小雞出殼的情景,看看和剛才的小朋友說的一樣不一樣。

  3、播放小雞出殼的影片(課件10師配音)

  瞧!生命的誕生是多麼神奇呀!

  剛才的小雞在出殼的時候它的爸爸媽媽幫它了嗎?(生:沒有)小動物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從殼裡鑽出來。這樣它們才能獨立的生活下去。(播放課件11)

  同學們猜一猜小雞從殼裡出來後會說些什麼,幹些什麼?(課件12)

  生回答教師出示課件(13-16)

  4、師:你想不想體驗一下小動物從殼裡鑽出來的感覺?讓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小動物出殼的遊戲。(師配音,生做動作)

  5、師:你是什麼寶寶呀?你是用什麼方法從殼裡鑽出來的?(生回答)

  6、師:好不容易從殼裡鑽了出來,多麼奇妙呀,如果能把這美妙的一刻畫下來,那該多好啊!瞧!真有幾位寶寶把它畫了下來,看看他們畫的是些什麼小動物,又是怎樣畫的?

  (指導從蛋殼的形狀和蛋殼裂開的樣子觀察)

  7、小組交流:你想表現小動物破殼而出的情景,還是它們見到媽媽時的畫面?

  (指導學生注意構圖和背景的新增)課件17 8、請你們試著畫一畫小動物破殼而出,來到這個世界時高興的樣子,表現它們見到媽媽時的情景。(課件18)

  三:指導學生創作

  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創作一幅小動物破殼而出的作品。

  作業要求:

  1.構圖完整,能夠突出主要內容。

  2.注意主題和背景的顏色,背景的顏色襯托突出主體。

  3.畫面中要注意媽媽和寶寶的關係。

  小畫家們,動筆吧!(教師巡迴輔導)

  四:作業評價。

  請同學把作品張貼到前面的黑板前,說說自己喜歡的作品,並說明原因和感受。

  1、學生自評,互評。

  2、教師點評。

  3、說說這節課的收穫。

  五:教師總結。

  今天我們大家一起見證了生命的奇蹟,其實每個小動物的出生都需要爸爸和媽媽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呵護,所以我們都要珍惜生命,要關愛那些和我們一樣有生命的小動物,只有這樣我們的生命才會多姿多彩。

  六:課後拓展。

  出示圖片,提問:人有可能從蛋殼裡出來嗎?下去以後收集人是從哪兒出來的資料。

小學美術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a) 能夠說說曲、直線及物品帶給自己的感受。

  b)能夠用繪畫、剪貼、綜合等方法表現曲線、直線的畫面。

  2、學習策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3、透過收集不同的直、曲材料進行創作,培養學生留心生活細節與自主創新意識。

  教學重難點:

  1、引導透過反覆欣賞、觀察使認識直、曲線在畫面中的作用

  2、利用身邊的材料的曲、直特性巧妙創作一幅圖。

  教學課時:1課時

  課前準備:“曲”或“直”的物品和膠水、剪刀等。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檢查學生用具準備情況

  二、講授新課:

  1、教師出示掛圖:直線形的蜘蛛網,曲線形的蜘蛛網。學生觀察說出兩張蜘蛛網的區別,及兩者的不同所帶給人的不同感覺。

  師:“這節課我們談論‘曲’與‘直’。”(教師板書“曲曲直直”。)

  2、師:“在課前老師先帶你們一起去看看線條家族中的曲曲直直”。

  (1)、播放課件《線的認識與表現》,瞭解直線與曲線的型別及它們給人們的感覺。

  (2)、繪畫中的線具有豐富的表現力,線有許多的變化,這些變化使線的美感具有無窮的魅力。線的種類大體有直線和曲線兩類。直線有:垂直線、平行線、斜線、折線和交叉線等。曲線有:弧線、波浪線、螺旋線等。不同的線給人的感覺不一樣。

  (3)、欣賞範圖:這是幅山澗流泉的照片,流水形成的優美曲線會給我們柔和、流動、輕快的感覺;而另一幅岩石圖,挺拔的直線會給我們明快、簡潔、力量的感覺。垂直線給人莊嚴、挺拔、高潔、希望和正直的感覺;霍克納作品《更大的水花》使用許多水平線,水平線有平和、安定、靜止的感覺。螺旋線則有變化、運動、緊張和不安的感覺。規則的曲線、使人感到明朗、整齊圓滑有序;自由曲線則顯得活潑、優美、生動、柔和。

  3、師:你們也帶來不少曲與直的物品,互相觀察、細心觸控、再跟同組的同學介紹,一起感受一下,特別要討論一下這樣的直或曲的物品帶給你什麼感覺。 學生小組討論,師注意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交流討論習慣。

  學生分組介紹,討論。

  4、直與曲物品展示。

  5、圖片欣賞,分析:作品中的曲線、直線或材料用得好嗎?

  三、學生作業,教師輔導:

  師:用你們手中的材料,想一想可以組成什麼樣的作品?

  四、小結:作品展示,評出有創意的作品。

  五、環境收拾整理

  教學後記:

  曲直是周圍世界常見的兩種狀態,學生們都能說出大量身邊曲直的例子,讓學生假設世界上僅存在曲或直一種狀態,成為本節課的高潮,課堂氣氛也異常活躍,學生會自主發現曲直各有各的美。

小學美術教案 篇4

  課題:會爬的玩具

  課時:2課時

  學習領域:設計*應用

  教學目標:

  1.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標新立異與積極思考。

  2.啟發學生運用多種材料進行創造,體驗創造的樂趣。

  3.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能否標新立異,大膽、積極的思考。

  2.能否利用不同的材料進行創造。

  3.能否獨立完成作品。

  教學準備:

  教師:各種會爬的玩具的實物、各種紙材、剪刀、膠水、顏料等。

  學生:把以前美術課上學做的會搖的、會滾的玩具都帶來。各種紙材、剪刀、膠水、顏料等。

  教學活動過程:

  第一節

  施教時間:5月24日——5月25日

  活動一:玩一玩

  玩一玩以前美術課上學做的會搖的、會滾的玩具,回憶什麼原理使得他們會搖、會滾。

  教師展示會爬的玩具,發給四個組一組一個,大家一起玩一玩,並透過協作討論說說自己組得到的玩具是以什麼形式爬的,你感覺它是運用了什麼原理(或是像什麼動物一樣)爬的。

  每組派代表上來展示並闡述觀點。

  活動二:探索,解疑

  四個組都以“在葉子上爬的蠕蟲”為研究物件,研究一下它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每一部分是什麼樣子的,怎樣的組合使得它會爬的。

  拆一拆,議一議,寫出簡單的觀察報告。

  交流。教師總結、概括。

  1.一片葉子,上面開兩個小口。

  2.用以前學過的摺疊紙條的方法作一條蟲子。

  3.用較硬的卡紙製作一長一段兩條紙條

  4.將他們貼上、插接到一起成為會爬的玩具。

  活動三:

  每個人試著做一做,可以自己嘗試著改變葉子的形狀、顏色或直接利用掛曆紙表現葉子。

  試著在葉子上改變切口的方向或者改變操縱桿的形狀來改變蟲子爬的方式。

  學生展示作業,以蟲子是否能流暢地爬為目標進行自評與互評、師評。

  佈置思考作業:還可以怎樣製作會爬的玩具?

  下節課講相關製作材料帶來。

  第二節

  施教時間:5月26日——5月28日

  活動一:

  各組派代表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回家研究的會爬的玩具。

  思考:這些作品都利用了哪些動力使它會爬的?

  討論、總結:

  紙條或線的拉力,風力、下滑力……

  學生中有獨創性的想法應及時鼓勵,即使無法做到,也應保護、表揚;也可鼓勵學生使用多種材料進行創作。

  活動二:

  鼓勵各組同學從交流中獲取新的思路,製作出與眾不同的會爬的玩具。

  教師看到學生在製作過程中遇到困難,應及時引導,適當幫學生克服困難。

  活動三:

  當學生們的作品完成後,可讓學生們展示,並請學生說說他們的設計思路;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評一評、議一議。有的學生作品製作得不夠美,可以提議大家幫他找到問題所在並修改一下。

  課後拓展:課後可讓學生充分利用青島的地方資源,如:貝殼等動腦筋再做一個會爬的玩具。

  札記:

  在自己合作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們的創造合力使我唏噓不已:三班有幾個平時“淘”的令人頭疼的男孩居然用硬紙板作了一棵樹,樹上打了兩個孔做成了軌道;由於平時“敢於”觀察,他們做的'毛毛蟲惟妙惟肖;兩條線繩拉著毛毛蟲爬上爬下,乍一看,嚇得女生哇哇大叫。看著他們那從來沒有過的成功的笑容,我深深的體會到一位家長在為自己孩子的調皮辯解時說的:“在淘氣的過程中,他們未必學不到知識。”

小學美術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一)綜合分析

  本課是5年級第一學期“鞋”單元的第三課。學習本課在於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將想象變成現實,是人類創造性的最高體現。能否將想象最大限度以最合理最完美的形式製作出來是衡量人綜合素質程度、動手能力的尺度。本課透過引導啟發學生將自己設計的鞋用不同材料製作出來,訓練學生的動手製作能力。在教學活動中,學生要學會在鞋的基本型上對鞋進行創造性設計裝飾。己的創造性的聯想思維。透過這種訓練,達到培養學生想象力的教學目的。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欣賞設計風格不同的鞋並嘗試將自己設計的鞋製作出來。難點是啟發學生將自己設計的鞋用不同材料製作出風格獨特的鞋(包括對鞋進行創造性設計裝飾)。

  (二)教學目標

  ①引導學生欣賞設計製作風格獨特的鞋。

  ②引導啟發學生將自己設計的鞋用不同材料表現出來。

  ③透過創作活動,訓練學生的動手製作能力。

  二、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各種材料製作的鞋的圖片。

  ●學生進行各種材料的準備:彩紙、紙盒、泥、線繩、顏料、以及其他能用上的材料。

  ●要求準備的製作工具:剪刀、膠水、膠帶、活泥水等。

  (二)教學過程:

  ●匯入:鞋的作用。出示一隻普通的鞋和一隻工藝品鞋。

  ●討論:帶學生討論鞋的作用,既可以穿在腳上做生活用品,也可以做成裝飾美化用品。

  ●欣賞:教師出示各種工藝品鞋的圖片或實物,引導學生觀察欣賞。

  ●討論分析:可以用來做工藝品鞋的材料有哪些?請學生觀察思考後列出各種材料。檢查一下自己所帶的材料裡有沒有這些材料,對自己所帶的材料進行再思考,進行分組討論,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可以做什麼樣的工藝品鞋?

  ●創作:用自己手中的材料,開動腦筋,製作一隻工藝品鞋。

  ●遊戲:開一個鞋子博覽會,“推銷”自己的作品。

  ●:組織學生展開自評和互評。鼓勵學生的自我欣賞和互相欣賞。

  三、學習建議:

  ●針對學生是否在鞋的設計中表現出創意進行。

  ●針對學生是否在創作中有意識的運用形式美的原理進行。

  ●針對學生製作過程是否安全有序進行。

  ●針對學生是否能利用不同材料進行製作進行。

  ●針對學生是否能用語言對自己或者同學的作品進行評述進行。

  四、教師教學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