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科學教案合集9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鼓勵幼兒大膽參與活動,體驗活動的快樂。
2、培養幼兒的觀察興趣,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引導幼兒進一步感知圓形的特徵,能按大小,顏色分類,並擺出自己喜歡的圖形。
[活動準備]
1、幼兒每人一套大小。顏色不同的止片
2、課件“有趣的圓形寶寶”第一部分是圓形寶寶自我介紹,第二部分是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圖形物品。
3、故事《小兔找太陽》的課件。
[活動過程]
1、匯入以“圓形寶寶”來做客,引出課題,引導幼兒初步認識圖形的基本特徵。
2、開啟多媒體課件,圓形寶寶出場,圓形寶寶小朋友們好,我是圓形寶寶,你們喜歡我嗎?小朋友,我還有許多夥伴,你們能幫我找一找嗎?
3、引導幼兒想一想、說一說周圍生活中帶有圓形的物體。
幼1:太陽是紅紅的,圓圓的、紅燈籠是圓的;
幼2:吃的餅乾是圓圓的,甜甜的,大蘋果是圓的;
幼3:我媽媽騎的是電動車,車輪是圓的,跑的可快了……
師:小朋友說的都很好,那小朋友找一找我們教室裡什麼物品是圓形的,自己衣服上哪些東西是圓形的嗎?
幼:老師,我知道,吊扇轉起來是圓形的。吃飯的碗口是圓形的,我的衣服上的花是圓形的……
師:小朋友們回答的都很好,興趣都很高。
4、圓形寶寶:小朋友們我還有許多小夥伴呢,今天我把他們也帶來了,和大家一起做遊戲好嗎?
師:圓形寶寶帶來的小夥伴,藏在桌子上的紙袋裡,現在小朋友把他們請出來吧。
遊戲“快快拿”小朋友按老師的要求拿出卡片。
教師分別拿出:紅大圓、黃小圓、紅小圓、藍大圓、最大的圓、最小的圓。
5、欣賞課件“有趣的圓形寶寶”
圓形寶寶:小朋友們,玩得開心嗎?告訴你們一個秘密,我還會變魔術呢。遊戲“拼拼擺擺”引導幼兒用大小,顏色不同的圓形進行組合拼擺,並說出自己擺的什麼物品。
6、圓形寶寶:我給小朋友們帶來一個好聽的故事,請大家欣賞。
提問:小兔為什麼把氣球、紅蘿蔔和紅燈籠當成了太陽?
[活動延伸]
製作“有趣的圓形寶寶”貼上畫,引導幼兒把拼擺好的畫面做貼上畫,並進行添畫,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點評]
本節活動設計適合小班年齡特點,開始由圓形寶寶匯入,提高幼兒學習興趣,中間穿插玩遊戲,變魔術的形式,激發幼兒的參與能力和動手能力。最後由講故事的形式結束。本節譚始終由圓形寶寶慣穿全課,圓形寶寶是孩子容易接受的可愛形象,小朋友們都很喜歡,更使幼兒在生活中積累了不少關於圓形的知識。
科學教案 篇2
一、製作意圖:
豐富幼兒的動手操作材料,增加操作的興趣。
二、教育價值:
1、鍛鍊幼兒手眼協調能力
2、鍛鍊幼兒的點數能力
3、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
4、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5、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三、選用材料:
塑膠桶、塑膠膜、塑膠盒、串珠、輔助材料
四、製作方法:
1、將塑膠桶裝飾成娃娃(五官及大嘴巴)
2、將壓好膜的紙捲成管後進行裝飾,在娃娃的兩側安上兩個塑膠盒,放小珠子(小珠子分兩種不同顏色)
五、適應年齡:
4――5歲
六、操作地點:
桌子上、地毯上、玩具櫃上、小椅子上等
八、做作方法:
倆人同時開始喂娃娃,將串珠從各自的塑膠管中喂娃娃(珠子分兩種不同顏色,並同時結束,兩人在從娃娃的大嘴巴中取出珠子,清點各自的珠子有多少,多者為勝。
九、建議:
塑膠管(壓膜管)可以一樣長,也可以長短不一樣,讓幼兒輪流使用,並且感知管的長短不一樣,喂珠子的快慢也不一樣。
十、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並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整個活動既讓幼兒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護環境的必要性,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個活動在中班開展是非常有意義和有必要的。
科學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如何充分利用和發揮幼兒園現有環境中的有利因素及其潛在教育功能,讓幼兒在環境中接受數教育,同時得到潛移默化的情感薰陶,從而產生親近自然、關愛自然的情感是本活動的宗旨。本次活動把課堂搬進了大自然,把隨處可見的落葉這一自然物作為幼兒練習數數的工具,既節省了教師製作教具的時間,又巧妙地發揮了環境中事物的潛在教育功能。透過撿落葉和數落葉的遊戲情節,為幼兒創設了一次親近自然的絕好機會,讓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既獲取知識,又得到情感的薰陶。
活動目標:
1.親近自然,產生關愛自然的情感
2.練習目測數群,嘗試先目測一部分,再接著數完全部的方法進行8以內的數數
重點難點重點:學習目測一部分,接著數完全部的數數
方法難點:能較快地目測5以內的數群
物質準備:學具:標有5、6、7、8點子卡片的布條若干,點子排列如圖1;標有5、6、7、8朵花的紙袋若干,如圖2。場地:帶幼兒到園內落葉較多的大樹下
活動過程:
一、練習按點子數撿落葉
1.老師:"小樹葉離開大樹媽媽,落了一地,好美啊。我們來玩一個撿落葉的遊戲吧。(出示帶點子卡片的布條)請小朋廢看清卡片上有幾個點子,就撿幾片葉子,再用布條把葉子捆成一捆。"
2.幼兒自選點卡,目測卡片上的數群,聽音樂撿落葉。
二、檢查點卡和樹葉的匹配情況討論:你們怎麼知道卡片上有幾個點子的?你發現怎麼數速度最快?(重點學習"接數"的方法,即先目測一部分,再接著數完全部的方法)
三、再次練習按接著數的方法撿落葉鼓勵幼兒多次取不同卡片,撿、捆紮樹葉,比一比誰撿得又對又快。
四、給落葉裝袋。
1.出示4只貼花紙袋,請幼兒給紙袋編號(如圖2)。
2.請幼兒將剛才捆紮的樹葉,放入與其對應數字的紙袋中。
延伸活動:請孩子們把落葉帶回教室,放在區角繼續練習數數,也可進行手工貼上等活動。
活動反思:
本次數學活動,教師巧妙地利用了自然環境中的落葉進行了數數練習,自然地滲透了環境教育。整個活動以"撿落葉"的遊戲形式貫穿始終,趣味性極強。最後的"裝袋"遊戲既檢查了幼兒的數物匹配能力,也讓幼兒再次練習了目測數群后接著數的方法。孩子門邊聽音樂邊撿落葉,學中有玩,玩中有學,心情特別輕鬆愉快,從而油然而生一種與自然親密無問的情感。
科學教案 篇4
一、活動目標
1、能有意識地注意媽媽的特徵,能結合自己的感受來描述媽媽的典型特徵。
2、初步幫助孩子瞭解自己與家人走失以後自我保護的能力。
二、活動準備
1、PPT。
2、收集媽媽背影的照片。
三、活動過程
(一)完整欣賞故事
1、菲菲和媽媽到公園裡去玩,結果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情?
2、引導幼兒完整欣賞故事:誰來幫助菲菲找?菲菲找到了媽媽嗎?
(二)分段理解故事
1、邊看PPT邊提問:
(1)菲菲怎麼會把媽媽弄丟的?她是怎麼做的?丟了媽媽的菲菲心裡會怎麼樣?
(2)警察叔叔來幫菲菲找媽媽,假山前的哪個人是菲菲的媽媽嗎?為什麼不是?
(3)出示圖片三:菲菲的媽媽的頭髮是怎麼樣的?菲菲最喜歡媽媽什麼?
(4)出示圖片四:菲菲在哪裡找到了媽媽?他看見媽媽是怎麼做的?(撲向媽媽的懷抱)。幼兒可以學一學其動作。
2、找到了媽媽,菲菲應該對媽媽說些什麼?
3、議議:如果你走丟了該怎麼辦?引導幼兒運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說說自己的辦法。
(三)生活經驗交流
1、說說自己媽媽的樣子,最喜歡媽媽的什麼?你有把媽媽弄丟的時候嗎?在哪兒?後來是怎麼找到的?
2、每天放學的時候,你有把接你回家的人弄丟嗎?
(四)遊戲:
猜媽媽背影出示照片,請小朋友猜一猜,這是誰的媽媽背影?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能細緻觀察梧桐樹葉葉脈的結構特徵,初步瞭解葉脈的作用。
2.能用較清楚的語言講述自己的觀察,理解詞語:主脈、側脈。
活動準備:
1、《梧桐樹葉脈的秘密》記錄單(梧桐樹葉形狀的紙片若干),人手一個放大鏡。
2、葉脈書籤、葉脈圖片、葉脈PPT、梧桐樹葉以及其他園內幼兒常見的樹葉等。
3、幼兒已經觀察過落葉的現象,撿拾過落葉,繪畫活動中給"梧桐樹葉"塗過色。
活動過程:
1.欣賞幼兒繪畫作品,引發對葉脈的關注。
(1)教師:秋天到了,梧桐樹的樹葉都飄落下來了。昨天。我、們用筆把這些美麗的梧桐樹葉都畫了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小朋友眼中觀察到的梧桐樹葉是怎樣的。
(2)(引導幼兒關注畫有葉脈的樹葉)這幅畫好像和別的有點不一樣,這些線條是什麼?(引出葉脈)小朋友們畫的葉脈是什,麼樣的?
2.觀察梧桐樹葉的葉脈,探索其結構。
(1)自由觀察實物。
●教師:我們仔細看看梧桐樹葉的葉脈到底是怎樣生長的。請每人拿一片樹葉觀察,你覺得觀察哪一面會把葉脈看得更清楚一些呢?
●教師巡迴指導觀察,及時肯定有的小朋友既能觀察葉子的正面又能觀察葉子的反面。
(2)細緻觀察並交流。
●教師出示葉脈:我們一起看一看、說一說葉脈是什麼樣的`。
●認識主脈和側脈。
提問:你發現葉脈了嗎?有幾根非常明顯的葉脈?(引出主脈)主脈是從哪裡生長出來的?一直長到什麼地方?除了主脈,還有其他的葉脈嗎?(引出側脈)側脈是怎樣生長的?
(3)用放大鏡觀察細脈。
教師:除了主脈和側脈。還有其他的葉脈嗎?我們用放大鏡來仔細看看,你看到什麼啦?你發現了葉脈的什麼秘密?(幼兒用放大鏡觀察時,引導幼兒順著葉柄向下看,發現葉脈由粗到細、像許多的管子連線在一起、像一張大網等秘密。)
(4)幼兒在記錄單上繪畫自己觀察到的葉脈。可邊用放大鏡觀察邊繪畫。
3.討論葉脈的作用。
(1)教師:葉脈為什麼會長得像一張網?為什麼會粗細連在一起,一直生長到葉片的各個部分?葉脈有什麼用?
(2)(觀看PPT)葉脈輸送養分:植物透過根在泥土裡吸收水分和養料,然後傳送到身體的各個部分。為了傳送養料,植物從根的末端開始,經過莖到葉子的位置,這些管子藏在莖裡面,平時是看不見的,但是到了葉子裡面就變成了更細更小的分叉的管子。它們就是葉脈,我們從外面就能看到。
(3)支撐葉子:葉脈就像我們身體裡的骨頭,把葉子支撐起來。
4.拓展。
(1)教師:除了梧桐樹葉長有葉脈,其他的樹葉也有葉脈嗎?幼兒自己選擇不同形態的葉子進行觀察、比較。討論交流:它們有葉脈嗎?它們的葉脈是怎樣生長的?和梧桐樹葉的葉脈一樣嗎?
(2)小結:樹葉的形狀不同,葉脈生長的形狀也會不同,但是它們都會有葉脈,葉脈可以幫助樹葉輸送養料和水分,還可以起到支撐樹葉的作用。
活動延伸: 1.收集更多種類的樹葉,觀察並記錄它們的葉脈。
2.教師記錄並組織幼兒討論他們自己提出的關於葉脈及植物的問題,引發幼兒對植物的學習興趣。
評析:秋風吹起,落葉似彩蝶在空中飛舞,它引發孩子去追趕,去擺弄……章麗老師利用幼兒園內隨處可見的梧桐樹葉,引發幼兒"探索葉脈的秘密",不僅能促進幼兒認知的發展,而且可以進一步激發幼兒對植物的好奇心。本次活動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幼兒知道了一些關於葉脈的初淺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幼兒對身邊事物和科學現象主動關注的態度和親近大自然的積極情感。
幼兒的學習是自身經驗不斷積累的過程。在實施課程時,教師要特別關注孩子的學習活動經歷,使後一個活動成為前面活動的繼續。本次教學活動一開始,教師先讓幼兒在畫板前互相欣賞自己前一天畫的梧桐樹葉,一方面感受樹葉的色彩豐富和美麗,另一方面自然地引出新話題:××小朋友畫的樹葉上還有一些線條,為什麼會有這些線條?這些線條叫什麼?幼兒探索的積極性自然被激發出來了。
"觀察"是本次科學活動的重要方法。應對"能細緻觀察梧桐樹葉葉脈的結構特徵"這一目標,教師在這一環節又分為四個步驟層層推進:
1.自主觀察葉片。先由幼兒獨立觀察自己手中的一片樹葉,自主發現梧桐樹葉葉脈是什麼樣的。教師指導時注意關注幼兒是怎樣觀察的,是否觀察到葉的正面、反面,看到了一些什麼。
2.交流觀察結果。面對PPT放出的大大的葉片,孩子們敘述自己觀察到的葉脈的特點,在共同分享中擴大認知經驗:梧桐樹葉上有主脈,還有從主脈上生出的側脈。引出繼續觀察的新話題:梧桐樹葉上還有什麼秘密?
3.深入發現細脈。在放大鏡的幫助下孩子進一步發現了葉片上的秘密:有許許多多相互連線的細脈,葉脈像網一樣分佈在整個葉面。
4.表現葉脈。在梧桐樹葉輪廓圖上記錄下自己對葉脈的觀察結果,因為這裡的"畫一畫"是提供機會讓幼兒表現對葉脈的認識,所以教師事先準備好了梧桐樹葉輪廓圖,避免幼兒花費比較多的時間畫樹葉,使有限的教學時間用在緊扣教學目標方面,"畫一畫"使幼兒的認知經歷從感知到表現、表達,易於所獲得的新知識的鞏固和內化。
本次教學活動教師除運用記錄表外。還提供了放大鏡。這一材料的提供不僅可以讓幼兒發現密密麻麻、細細的葉脈,而且可以讓幼兒進一步體驗工具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看到幼兒用放大鏡觀察葉脈的形態、像網一樣的細脈,而且在記錄葉脈時,有的幼兒還邊畫邊看,邊看邊畫,充分運用放大鏡的觀察效果進行表現。這些都為幼兒理解工具的作用,理解發明創造的重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科學教案 篇6
目標:
1、透過各種感官對比感知,認識水是無色、無味、透明的物理特性和水能溶解特定物質(糖、鹽等)的化學特性。
2、瞭解水的用途,知道節約用水。
3、提高幼兒的感知能力,培養幼兒對周圍生活的關注。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5、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準備:
1、每桌一杯清水,一杯牛奶,一杯醋
2、小勺子,吸管,溫開水,鹽、白砂糖3、彩色塑膠物件,石頭,洗衣粉
活動一:認識水是無色,無味,透明的
過程:
(一)引導活動,猜謎語,激發幼兒的興趣"手抓不起,刀劈不開,洗臉洗手,都叫他來"
(二)基本活動
1、水是沒有顏色的出示一杯牛奶和一杯水,讓幼兒比較,說出:牛奶是什麼顏色的?水呢?
2、水是沒有氣味的出示一杯醋和一杯水,幼兒聞一聞醋,再聞一聞水,說說水有沒有氣味
3、水是沒有味道的幼兒嚐嚐甜牛奶,嚐嚐醋,嚐嚐水,比較:水有沒有味道?
4、水是透明的在牛奶杯中和水中各放一塊顏色鮮豔的糖,對比觀察:為什麼牛奶中的糖塊看不見?水中的看得見?
5、小結:水是無色,無味而且透明的
活動二:
過程:
(一)引導活動
1、出示兩杯開水,一杯放了糖,一杯沒有放糖,問:這兩杯水一樣嗎?看上去一樣,喝一喝呢?
2、請個別的小朋友嚐嚐
3、問:為什麼這杯水會是甜的?
(二)基本活動
1、引導幼兒對比觀察糖和水的顏色味道,分別是白與無色,甜與無味
2、將白糖放進水裡輕輕攪動,慢慢的,糖不見了,白糖到哪裡去了?
3、用吸管吸一口水,看看味道怎麼樣?
4、再用鹽做一次實驗
5、小結:水能溶解糖和鹽
(三)鞏固活動
1、討論還有哪些東西可以溶解在水裡?
2、讓幼兒把老師提供的石頭,彩色塑膠物件,洗衣粉等東西放在水裡,過一會兒或攪動一下,看看哪些東西不見了?它們都到哪裡去了呢?
3、提醒幼兒回家繼續做類似的實驗
活動三:討論水有什麼用途呢?小朋友應該怎樣節約用水?
教學反思
首先我以和水玩遊戲來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引起小朋友們感興趣想玩這個遊戲。喜歡玩遊戲的小朋友感興趣了會認真專心地跟著玩,達到了在玩中學、學中玩的效果。在這個活動中他們知道了水的重要性,人和動物每天都離不開水。水是無色、無味,水是抓不住會流動的。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公共汽車、貨車、灑水車、救護車、消防車、警車的名稱和特點,並瞭解其用途。
2.幼兒對汽車產生興趣。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汽車的圖片(公共汽車、貨車、灑水車、救護車、消防車、警車)。
2.情境圖片六幅
3.課前帶領幼兒觀察馬路上的各種汽車。
活動過程:
1.開始部分:
引起興趣。今天好多汽車來我們班做客,讓我們來歡迎它們吧!(教師出示汽車圖片於黑板右側)。
2.基本部分:
認識幾種常見車的名稱,特點及用途:
(1)請幼兒找找自己喜歡的車,並說出它是什麼車?你是怎麼看出來的?它是用來幹什麼的?(提醒幼兒儘量講一句完整話:“這是××車,可以用來幹什麼”。)
(2)動動腦,連連看。區分幾種車的不同用途。依次在黑板左側出示圖片:
A媽媽帶小紅去奶奶家;
B許多帳篷要運到地震災區;
C公路要灑水;
D小熊病了,要送醫院;
E有幢房子著火了,要救火;
F警察叔叔要抓小偷。
請幼兒思考分別要用什麼車,並把左邊的情景圖片與右邊的車子一一對應連起來。
(3)小結:教師總結學到的車的名稱,特點,用途。
3.結束部分:
小朋友在回家的路上可以講給爸爸媽媽聽,你最喜歡的汽車叫什麼?用途是什麼?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幼兒透過操作,感知物體的內部是有間隙的,同一容器內的物體與物體間也是有間隙的。
2、培養幼兒科學、有序、合理安排空間的思維方式。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激發幼兒樂於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每組一個托盤,盤內有一個空廣口玻璃瓶、一碗石頭(10塊左右)、2/3碗小石子、l/3碗沙子、1/3碗水(礦泉水瓶也可)、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畫有玻璃瓶輪廓的記錄紙和筆、指偶小兔。
活動過程
讓幼兒觀察桌上擺放的實驗用品:石頭、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畫有玻璃瓶輪廓的紙和筆。
說一說,石頭、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麼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動,石頭、小石子的形狀是各種各樣的,摸起來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頭比小石子兒大,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大而重,水是無味的,而石頭、小石子和沙子聞起來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頭、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來的。
探究的問題:你能把石頭、小石子兒、沙子和水都裝到一個瓶子裡嗎?
試一試。幼兒用兩種方法把石頭、小石子兒、沙子和水裝到一個瓶子裡。
(1)先裝大石頭,再依次裝小石子兒、沙子和水。
(2)先裝水,再依次裝沙子、小石子和大石頭。
記錄實驗過程。
說一說我的發現。
(1)先裝了大石頭,因為大石頭佔的地方大,然後又放了些小石子,這樣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給填上了。後來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間的縫隙填上了。最後倒水,水把更小的縫也給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裝沙子、小石頭和大石頭,沒有成功。
注意事項
1.實驗前教師要掌握好材料提供的量,以裝滿瓶口為準,課前應預先操作幾遍。
2.本實驗先裝大石頭,再裝小石子、沙子和水,這樣裝得較多。
3.實驗前教師應講明注意事項:拿石頭時要輕拿輕放,舀沙子時應小心,以防散落一地。
4.提示幼兒應邊做實驗邊記錄。
5.實驗前應讓幼兒知道,應把物品都裝進瓶子裡面,堆高至瓶口以上就算失敗了。
6.為幼兒多準備幾份相同的材料,以備幼兒再次探索時使用。
活動反思
大班小朋友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因此在活動中充分調動幼兒積極參與,積極探索的主動性。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快樂,獲得知識。幼兒既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也增強了自信心,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能用根據圖形的大小、顏色、形狀特徵選標記。
2、透過觀察、比較、判斷圖形之間的相同和不同特徵。
3、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4、激發幼兒樂於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1、黃色小蘑菇、紅色大蘑菇、黃色和紅色標記、大小標記若干
2、各種顏色、各種大小、不同形狀的圖形若干。
3、標記卡若干
活動過程:
一、比較蘑菇的大小和顏色師:(出示紅、黃蘑菇)小朋友看這是什麼?這兩個蘑菇有什麼不同?(大小、顏色不一樣)師:用什麼辦法可以把不一樣的地方記錄下來?(標記)師:(出示標記)小朋友你們還認識這些標記嗎?現在請小朋友來給蘑菇送標記,一邊送一邊說什麼顏色的蘑菇我送你什麼顏色的標記。
二、比較大的紅色的圓形卡片和小的黃色的正方形師:(出示大的紅色的圓形卡片和小的黃色的正方形)小朋友看,老師還給你們帶來了什麼?他們有什麼不同?(大小、顏色、形狀不一樣)師:現在請小朋友也來給這兩個圖形寶寶送標記,一邊送一邊說一句好聽的話?
三、看圖形找標記卡師:(出示各種形狀、大小、顏色不一的圖形)小朋友,你們看這些圖形寶寶一樣嗎?你們認識它們嗎?他們有什麼不同?
師:老師給每個小朋友發一個圖形寶寶,請4個小朋友一組,去找老師給你們準備的和你們圖形相應的標記卡做朋友。
師:小朋友找好了把他們貼在黑板上介紹你找的是什麼?
四、師總結:這個長方形寶寶找到了大的藍的長方形標記卡做朋友
五、找朋友遊戲
師:小朋友真聰明!幫圖形寶寶們都找到了朋友。現在我們也來玩一玩找朋友遊戲。老師給你們發圖形和標記卡,如果你拿到的是圖形就去找和你相應的標記卡做朋友,如果你拿到的是標記卡就去找圖形寶寶做朋友。
師:現在我們帶著你的朋友一起去玩吧!
六、活動評價小結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