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模板集錦8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知道現代通訊工具是多種多樣的,它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
2、能關注生活中的先進科技產品。
3、有操作現代通訊工具的興趣,樂於與他人交流。
4、引導幼兒認識蔬菜,讓幼兒知道常見蔬菜的名稱並能說出他們的作用。
5、讓幼兒瞭解常見蔬菜的營養價值,知道多吃蔬菜有利於身體建康成長。
活動準備:
1、家庭調查——現代通訊工具。
2、幼兒自己準備會使用的通訊工具。
3、幼兒用書人手一份。
幼兒大班科學教案《現代通訊工具》
活動過程:
一、幼兒交流自己認識的通訊工具。說說它可以用來幹什麼?
二、教師創設情景,幼兒瞭解各種通訊工具的用途。
1、小紅在家有急事要告訴外婆怎麼辦?用什麼通訊工具?
2、爸爸和小紅到公園玩,走到半路,突然想起一件事要告訴媽媽,應該用什麼通訊工具?
三、引導幼兒閱讀幼兒用書,瞭解現代通訊工具。
1、觀察畫面,說說畫面上有哪些現代通訊工具?教案來自:大;考吧幼;師網.它們有什麼特點?
2、仔細觀察電話機鍵盤,說說少了什麼?請幼兒添畫數字號碼?並說說鍵盤上符號的意思。
3、啟發幼兒說說其他的現代通訊工具的特點及優點。
四、小結:現代通訊工具是很多的,它能給人們帶來很大的方便。
活動反思:
1、現代社會是飛速發展的社會,通訊工具時刻伴隨著我們。對於我們現在的孩子來說,認識通訊工具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我設計這節課,讓孩子們在充分認識的基礎上,去感受通訊工具給人們帶來的方便和快樂。本節課學生積極性高,充分與別的小朋友交流,達到了預設的目標。
2、只有個別孩子似乎交流的較少,可能是準備的時間不是很充分,我會在以後的活動中逐步滲透有關通訊方面的知識,讓每個孩子都有所收穫。
科學教案 篇2
【教材簡解】
幼兒生活的世界是五彩斑斕的,就像美麗的顏色一樣絢麗,而紅、黃、藍作為三原色,它們相互交融、混合,又會變成其他的顏色,這些神奇的變化更讓孩子們驚歎不已。《綱要》中指出:科學活動應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所以本次教學活動就是為了滿足幼兒的探究興趣和操作願望而產生,激發孩子們探究顏色的興趣和積極性,為他們提供一個廣闊的想象空問,進一步來探索發現顏色的神奇變化。讓幼兒在玩色這一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感受到了顏色的奇妙,在此過程中產生的濃厚興趣將成為他們繼續探索的動力。
【目標預設】
1、瞭解藍黃兩色擁抱會變成綠色、藍紅擁抱變成紫色、黃紅擁抱變成橙色的現象。
2、引導幼兒大膽操作紅、黃、藍變色遊戲,並記錄實驗結果。
3、培養觀察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體驗自由探索的樂趣。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透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重點難點】
1、引導幼兒在玩色過程中感受顏色的變化現象。
2、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感興趣,積極探索變色的奧秘,學習用語言表達。
【設計理念】
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和創新,科學教育越來越受重視,科學活動也越來越貼近孩子的生活。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但是,在現階段教育活動中,科學探索活動絕大部分都來自老師的預設,對於幼兒自發生成的活動我們探索的較少。在科學活動中,看似自主的探索,卻是在老師約束的框框內匆忙活動,有時,將活動伸展開來又侷限於知識、材料、時間、精力等準備的有限而沒有很好的展開,這些都足以使孩子們無法深入探索科學活動,無法解決圍繞在孩子身邊的科學難題,從而對科學活動產生距離感,最終失去興趣。面對科學活動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和疑惑,我們思考:科學活動中,要用怎樣的引導和形式,能始終保持孩子對探究活動的興趣與慾望,激發孩子探究的靈性。帶著思考,我將源於孩子疑惑中的科學現象,引領孩子嘗試著做真實、簡單的探索活動。
【設計思路】
我班的孩子在玩橡皮泥的時候,常把幾種顏色混合在一起,結果橡皮泥就變色了,這引起了孩子們的好奇:為什麼這種顏色和那種顏色加在一起就會變顏色呢?孩子在疑問中對顏色的變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我從孩子的興趣點和問題出發,開始了我們的探索活動。
【教學過程】
一、設定情境,引起幼兒興趣。
1、師:今天有美麗的顏色寶寶到我們班裡來作客。看看是哪些顏色寶寶?(播放課件:藍色寶寶、黃色寶寶、紅色寶寶)看,藍色寶寶在和我們打招呼呢!(播放課件:藍色寶寶打招呼)藍色寶寶特別喜歡找好朋友,你們猜猜他會找誰做朋友呢?(幼兒猜測)瞧!藍寶寶找到黃色寶寶做朋友,親一親,抱一抱!好開心啊!誒!藍色寶寶怎麼不見了?
2、教師引導幼兒討論:藍色寶寶怎麼不見了?怎麼變成綠色寶寶了呢?(播放課件:綠色寶寶)你發現了什麼秘密?(幼兒自由想象、討論、交流)(分析:第一環節以創設情境和談話方式匯入,充分調動了孩子探究的好奇心,孩子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藍色寶寶不見了,變成綠色寶寶的秘密。)
二、操作實驗,引導幼兒探索
1、師:孩子們,把你的藍寶寶和黃寶寶親一親,抱一抱,看看有什麼變化呀?
2、幼兒自主操作,證實自己的猜測。教師鼓勵幼兒大膽展示實驗結果。
3、引導幼兒在記錄表上記錄實驗結果。(教師提供記錄紙和筆)
教師小結:好神奇啊!藍色和黃色抱一抱就會變成綠色!(教師播放課件:藍色與黃色的擁抱)(分析:在第二環節中,為幼兒提供材料操作實驗,從虛擬的課件轉入現實事物,獲得成功後再次回到課件,幫助幼兒理解主題中"擁抱"的概念,並記憶藍色與黃色變化的規律)
三、深化問題,拓展幼兒思維。
1、師:藍色寶寶知道小朋友們找出了答案,開心的跳起了圓圈舞。看,他拉著紅色寶寶的手轉呀轉呀,誒,轉到哪裡去了?(播放課件:兩種顏色快速旋轉變色)
2、提問:藍色寶寶和紅色寶寶又會變成什麼顏色呢?(播放課件:紫色寶寶)他是怎麼變出來的?你是怎麼發現的?(請一幼兒做實驗)紅寶寶和黃寶寶也想抱一抱,誰來幫助他們呀?(幼兒操作)(分析:當幼兒透過探索獲得一定成果,並感受到自己的探索與發現是有意義的同時,也就進一步地提高了幼兒對本次活動的熱情。)
四、提升經驗,幼兒自主探索。
1、師:顏色寶寶們還想找更多的朋友抱一抱,跳圓圈舞呢!如果讓他們和其他的顏色寶寶擁抱跳舞,又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教師提供各種顏色的橡皮泥材料)
2、教師引導幼兒大膽實驗操作,記錄實驗結果。
3、啟發幼兒將變色的過程編出兒歌:紅寶寶黃寶寶,抱一抱,抱一抱,變成一個橙寶……
4、幼兒學念兒歌《色彩的擁抱》。(教師播放課件:擁抱時的變化)(分析:這一環節中形象生動的課件模仿飛輪的旋轉對顏色變化的過程進行展示,又能夠更好的幫助幼兒理解並記憶。最後活動落下帷幕,首尾呼應,讓人惑覺整個活動有始有終,也給孩子帶來了下次再開啟帷幕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的期待,為活動畫下圓滿句號))
五、活動延伸,抒發積極情感。
師:你們就像小小魔術師一樣,變出了這麼多美麗的色彩!那你們猜猜:要是三個顏色寶寶在一起擁抱跳舞會變成什麼顏色寶寶呢?
【活動反思】
透過本次活動,我們班的孩子對顏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認識了紅、黃、藍、綠、紫、橙、黑、白等不同的色彩,充分體驗到了色彩變化帶來的快樂,並掌握了紅、黃、藍三種顏色兩兩配色後的變化。整個活動以《小藍和小黃》繪本故事為主線。分三個環節完成,層次清晰,第一個環節透過情景匯入活動。第二個環節讓幼兒探索操作,引導幼兒觀察紅、黃、藍三種顏色兩兩配色後的變化。透過親自操作,讓幼兒更能切身感受顏色變化的神奇,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鍛鍊幼兒的動手能力。第三環節小結探索後的發現。在本次活動中我感覺做得較好的地方有:1、情境能夠貫穿始終,情境內容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的需要。2、集體教學活動中我始終以幼兒主動探索為中心,給了幼兒充足的時間自己去探索操作,保證了每個幼兒都能動手操作,發現顏色的變化。
當然本次活動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分組活動沒有照顧到幼兒的個別差異,講述自己的發現時,沒有讓大多數幼兒發言。各種顏色的比例要課前試驗過,如紅和藍倒在一起變成紫色,紅色可以多點。課件的操作性不強,可作修改。這些都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的學習,吸取經驗和教訓逐步完善。
小百科:擁抱,人類行為,禮儀名詞。拼音yōngbào,摟抱,多表示親愛。但也並非只能出現在情侶之間。出自清·和邦額《夜譚隨錄·梁生》。
科學教案 篇3
師講故事:
從前,有一位智慧老人,他想尋找一名助手。於是他便在智慧屋外貼了一張招聘啟事,上面寫著:如果誰能花最少的錢把一間智慧屋裝滿誰就能被錄用,並且還能獲得一頂智慧小帽。聽了這個訊息,小動物們紛紛行動起來。你瞧,小狗信心百倍地扛著樹苗,小豬興高采烈地搬著稻草,小馬滿頭大汗地馱著泥土……慢慢地,天黑了,只見小兔蹦蹦跳跳地走進這間智慧屋,它只是輕輕地動了一下手指,便獲得了這頂智慧小帽。聰明的同學們,你們知道小兔是怎樣獲得這頂智慧小帽的嗎?(出示圖片1)
老師今天還給同學們帶來了三幅城市夜景圖,你們想欣賞嗎?(出示圖片2、3、4,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中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從圖片中你們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這節課我們主要來研究燈泡是怎樣亮起來的好嗎?(出示圖片5課題:燈泡亮了並板書)關於燈泡你有哪些問題呢?
學生猜想小白兔的方法,並起來發言,說出自己的想法思考並回答圖片所要表達的意思並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用孩子們喜歡的童話故事並配以圖片,開始一節科學課的學習,能夠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探究和思維的火花。
關於燈泡的問題,學生可能提出很多,有的可以當堂解決,有的不能當堂解決,這一問題的創設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學生充分提出問題後,教師還要發揮好主導作用提出本課的探究主題。
活動一、大膽猜想。
(師出示小燈泡)看,老師這兒就有一個小燈泡,想一想這種小燈泡常用在哪裡?同學們的桌子上就有一把手電筒,試一試你能讓它亮起來嗎?你是怎樣讓它亮起來的?為什麼把開關一推手電筒就亮起來了呢?手電筒裡有什麼秘密呢?猜猜看。
活動二、驗證猜想。
要想知道同學們的猜想是否正確該怎麼辦?
(1)出示小建議(出示圖片6,提醒學生在拆裝手電筒時應注意的問題。)
①要注意安全。②要注意按順序擺放拆下來的器件。③仔細觀察,把你的發現寫在記錄卡上,看哪個小組發現的秘密多。④觀察完之後,再按順序組裝好。
(2)學生拆裝手電筒。
在活動的過程中,有些學生愛把手電筒當成玩具,不仔細觀察,就忙著組裝。所以,教師要發揮好主導作用,做好巡視,關注每一個學習小組的活動。同時注意及時表揚表現好的小組。
(3)交流發現。
引導學生不僅說出手電筒的組成部件,還說出組裝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比如,學生髮現手電筒中兩節電池裝反了,燈泡就不亮了。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發現。這些發現和問題為後面的實驗奠定了基礎。(出示圖片7,針對組裝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讓學生明確電池的正負極。)
活動三:提出假設。
你認為讓手電筒亮起來的最主要的材料有哪些?
老師也給你準備了一些材料,你能想辦法讓小燈泡亮起來嗎?
活動四:連一連,讓小燈泡亮起來
1.小組分工,擬定實驗方案。
(1)出示圖片8,讓學生認識這些實驗器材。(2)選取器材,想一想活動中應注意什麼?出示圖片9,(在學生交流後教師特別提醒學生:不能用導線把電池的正負兩極直接連線,這樣電池裡的電會很快用完的。)
2.分組合作,實施探究。
3.展示交流,得出結論。
教師把電路圖中常用的符號展示給學生。
強調指出出手電筒的彈簧和金屬外殼就起到了導線的作用。
活動五:電從哪裡來?
閱讀資料卡,激發學生探究電的發展史的興趣,瞭解科學發展的歷程。(出示圖片10、11、12,讓學生了解電池的種類、電池的發明及電的來源。)
學生就會聯絡實際回答,自然會想到手電筒
實驗驗證。
學生拆開手電筒看一看,看看手電筒是由幾部分組成的,認識的有幾種,不認識的有幾種。
學生分組合作,再把手電筒裝上,,看哪組完成的最好
學生相互交流組裝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並試著解決出現的問題。
學生回答:讓手電筒亮起來的最主要的材料是:小燈泡、開關、電池、彈簧和金屬外殼。
認識並選取做實驗所需要的器材,掌握它們的功能,知道不能把電池的正負極連起來。
分小組合作進行試驗
學生:展示電路圖,介紹連線的方法。
學生用符號畫電路圖
總結:一個完整的電路是由電源、用電器、開關、導線四部分組成。
瞭解電的相關資料,知道電的來源有兩種:1.電池,2.發電站。學會辯證的看問題。讓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大膽猜想,有利於培養他們的想象力。
科學教案 篇4
設計思路:
圖形在孩子們的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對於中班的幼兒已經對一些幾何圖形具有了粗淺的認識,這一階段幼兒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他們比較喜歡直觀的、形象的、趣味性的東西,為了讓幼兒在認識圖形的過程中保持較高的探索欲和求知慾,特設計《小熊的餅乾店》這一活動,讓幼兒在趣味的活動探索中對圖形產生興趣,並透過觀察、比較、想象、動手等,進一步感知不同圖形的不同特徵。
活動目標:
1、透過對比,讓幼兒進一步感知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的基本特徵,能夠區分四種幾何圖形,學習按照圖形的不同特徵進行分類;
2、透過創設愉悅的遊戲情節,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展幼兒的觀察和動手能力,在活動中充分感受學習圖形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環境準備:將活動室佈置成小熊餅乾店;
2、材料準備:①餅乾:用卡紙做的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長方形的餅乾若干,擺放在小熊餅乾店內;②烤箱:用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長方形紙盒當烤箱;③食用餅乾: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長方形的餅乾若干;④操作材料:橡皮泥、卡紙、畫筆、剪刀等。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激趣匯入,師:“小朋友們,今天小熊的餅乾店剛剛開張,想邀請我們班的小朋友一起去參觀!讓我們搭上汽車出發吧!”
2、播放音樂《汽車嘀嘀嘀》,師帶領幼兒律動,來到已經佈置好的小熊餅乾店。
(二)、觀察對比,感知特徵
1、幼兒自由參觀餅乾店,師:“小熊做了這麼多香烹烹的餅乾呢!請小朋友們仔細看看,這些餅乾是什麼形狀的?”
2、認識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基本特徵:集中幼兒討論“小熊做的餅乾是什麼形狀的?你是怎麼認出來的?”引導幼兒說出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特徵;
3、聯絡生活實際,找出在生活中見過的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其他物品;
4、師小結並歸納四種幾何圖形的基本特徵。
(三)、操作遊戲,學習分類
1、做餅乾
⑴、師:“小熊餅乾店今天剛剛開張,生意特別好,餅乾都不夠賣了,我們一起來幫幫小熊吧!請小朋友們幫小熊做出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長方形的餅乾來。”
⑵、幼兒製作餅乾:幼兒用橡皮泥做餅乾,要求做出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長方形的餅乾;
⑶、介紹自己製作的餅乾的形狀和特徵。
2、烘餅乾
⑴、師:“小朋友都做出這麼多漂亮的餅乾,現在我們一起來烘餅乾吧!請小朋友們把已經做好的這些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長方形的餅乾放在不同的烤箱裡!”
⑵、引導幼兒根據自己餅乾的形狀選擇對應形狀的烤箱放好。
3、分餅乾
⑴、師:“餅乾都烘好了,現在請小朋友再來幫小熊一個忙,把烘好的餅乾分開來放好!”
⑵、將幼兒分成四人一組,把不同形狀的餅乾分放在一起,讓幼兒互相合作,根據餅乾的不同特徵來分類;
⑶、師根據幼兒分類情況進行小結。
4、吃餅乾
⑴、師:“小熊為了感謝我們小朋友幫助他,特意拿了些餅乾讓我們品嚐呢!”
⑵、幼兒吃餅乾,並與同伴交流自己吃的餅乾的形狀。
(四)活動延伸,強化鞏固
1、師:“小朋友們都吃了什麼形狀的餅乾呢?我們把餅乾的形狀畫下來吧!”
2、幼兒畫餅乾:幼兒用卡紙畫出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長方形的餅乾,並剪下來;
3、鼓勵幼兒與同伴交流自己畫的餅乾的形狀和特徵。
活動點評
幼兒是學習的主人,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愉快地參與活動,不僅提高了幼兒的操作探索能力,更讓幼兒獲得了學習的技能和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活動過程中教師為幼兒充分創設一個自由,寬鬆的環境,給予充足的時間讓幼兒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方式,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並以“遊戲”貫穿活動過程,讓幼兒在玩中獲得知識,習得經驗,真正體現玩中學,學中樂。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能感受和發現春天天氣及花草樹木的變化,知道春天來了。
2.喜愛春天,能用語言表達和描述春天花草樹木的明顯變化(小樹發芽、小草從地裡鑽出來了等)。
活動準備:
1.選擇合適的室外場所或公園。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自由表達對春天的認識。
1.教師:春天已經來到我們身邊,你們能感覺到嗎?春天是什麼樣子的?春天給我們帶來什麼感覺?小朋友,現在是什麼季節呀?你是怎麼發現的?(鼓勵幼兒自由談論對春天的認識和感受)
(二)說春天。
1.柳樹上一根垂下來的樹枝像什麼?(辮子)原來辮子上什麼都沒有現在怎麼樣了?(長滿了像一個一個小蝴蝶結的嫩葉)
2.地上呢?(嫩綠的小草)
3.還發現了什麼?什麼小東西在花叢中飛來飛去?(擴充套件延伸到蝴蝶、燕子等)
4.春天到了天氣變得怎樣了?(暖和)你怎麼知道的呀?
5.教師小結:春天裡天氣漸漸暖和了,樹枝上長出了嫩芽,有的長出了綠綠的小葉子,有的開出了漂亮的花朵,地上長出了小草,小動物們也出來活動了。老師還把春天的變化編成了一首好聽的兒歌:春風輕輕地吹,吹綠了柳樹,吹紅了桃花,吹來了燕子,吹醒了青蛙,吹得小雨輕輕地下,吹得花兒樂哈哈。
(三)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觀察、尋找春天的變化。引導幼兒自由交流自己的發現。
欣賞春天的歌曲,帶領幼兒出去尋找春天,讓幼兒進一步欣賞、感受春天。
活動延伸:
戶外活動:繼續帶領幼兒尋找春天。
區角活動:在圖書角請幼兒帶一些有關春天動植物的圖片,並相互交換閱讀。
科學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課是本冊第三個主題——“人與環境”中的第三篇課文。第一篇是“|人對環境的需求”,第二篇是“人對環境的影響”。學習本課,是學習了前兩課的基礎上學習的。因而,學習本課,讓學生知道,人類維持生命所需要的一切物質都來自於自然。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和過度開發是在毀壞人類生存的環境,進而危害人類自身。為了生存,人類必須保護自然,珍愛生命,儘可能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與自然和諧相處。
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已經學會觀察,懂得辨別是非。他們的已有知識能使他們更好地進行現場考察,蒐集資料,根據主題進行宣傳活動,並暢想未來。
教學目標
1、認真閱讀兩則訊息,展開辯論,懂得:為了自身的生存,保護環境花費再多的錢也值得。
2、蒐集資料,瞭解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都做了哪些努力。
3、懂得設計保護環境的宣傳方案。
4、暢想未來的城市,懂得要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引導學生認真閱讀兩則資訊,展開辯論,得出結論;蒐集資料,瞭解人類與大自然相處都做了哪些努力。
2、難點:設計保護環境的宣傳方案。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引導學生回顧本主題前兩課的內容,讓學生明白:為了生存,人類必須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2、板書課題,讀課題,解課題。
3、齊讀課文的第一段,並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畫下來。
二、閱讀資訊,展開辯論。
1、齊讀資訊。
2、組建團隊:正、反兩方組成兩個團隊。正方坐到1、2大組,反方坐到3、4大組。
3、團隊分工:找好隊長、發言人,聲控人、記錄員。
4、辯論開始。
正反兩方的發言人為自己的觀點列舉充足的理由,辯論過程中,記錄員要記錄好支援對方觀點的理由。
5、寫出結論。
三、列舉例項。
1、列舉 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用小卡記錄下來。
2、小組合作:互動小卡。
3、選出各小組代表發言。
4、總結。
四、設計宣傳方案。
1、閱讀文中材料,並從生活中發現破壞環境的現象。
2、團隊討論,確定主題、宣傳方式、宣傳地點。
3設計保護環境的宣傳方案。
小組成員分工合作。
4展示成果。
5、評價。
五、作業:暢想未來的城市。
要求:讀文中未完成的對未來城市暢想的散文,發揮想象續寫。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知道荷花、藕、蓮子的特徵,以及它們是荷花的花、莖、種子部分。
2、瞭解它們與人類的關係,能關注水中生長的植物。
活動準備:
1、藕、荷花、荷葉、蓮蓬若干。
2、一張生長在水中的荷花圖片(包括在水下的藕和根的部分)。
3、幼兒用書人手一冊。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感知荷花、藕、蓮子的特徵。
(1)出示荷花、藕、蓮子,請幼兒說說這些是什麼?
(2)請幼兒仔細看看、摸摸、聞聞,說說花、藕、蓮子是什麼樣子的。
(3)討論:蓮子長在哪裡?蓮蓬是什麼樣子的?藕是什麼樣子的,它長在哪裡?
出示圖片或幼兒用書,引導幼兒觀察並講述:藕是橫著長在水中的泥土裡,是一節一節的;荷花謝了以後長出蓮蓬,蓮子長在蓮蓬裡。荷花、藕和蓮子是一棵植物上的花、莖種子。
(4)討論:荷花什麼季節開花?它最喜歡什麼?如果沒有水它會怎樣?
(荷花最喜歡水和高的溫度,夏天溫度高,荷花夏季開花,荷花是生長在水中的植物)
2、引導幼兒討論荷花與人們的關係。
(1)人們用藕、荷花、蓮子可以幹什麼?
(2)你喜歡荷花嗎?為什麼?
科學教案 篇8
設計意圖:
生活中,洞洞隨處可見,家裡、學校、馬路上,自己的身上都會有,對孩子來說一點不陌生,孩子對他們其實是充滿著好奇和探索的慾望。為了滿足孩子的需要,讓他們用眼睛多觀察自己周圍的一些事物和現象,瞭解其用途,於是,我設計了這個活動。旨在透過活動的開展引起幼兒對周圍現象的興趣,提升幼兒對洞洞的認識。同時,激發幼兒的創造願望,嘗試用身體變出洞洞,並體驗玩洞洞的樂趣。
活動目標:
1、尋找身邊的洞洞,知道其作用,能用適當的語言表達;
2、能夠藉助身體,探究出各種不同的洞洞;
3、體驗與同伴一起找洞洞、變洞洞的樂趣。
活動重點:
尋找身邊的洞洞,知道其作用。
活動難點:
藉助身體探究各種不同的洞洞。
活動準備:
毛毛蟲、白紙、皮球
活動過程:
一、出示毛毛蟲,引出活動內容
教師:這是一隻喜歡鑽洞洞的毛毛蟲,請小朋友用這張白紙為他鑽出一個洞洞來(請幼兒討論應該怎麼做)
二、尋找自身及生活中的洞洞,瞭解其作用
1、尋找自己身上的洞洞
教師:我們也來玩個找洞洞的遊戲,請大家先找找我們臉上有那些洞洞?他們有什麼作用?
(1)、尋找臉上的洞洞
(2)、尋找身上的洞洞。
小結:其實,我們身上從頭到腳可以找到很多洞洞,這些洞洞有的大,有的小,都有用處。
2、尋找生活中的洞洞
教師:除了我們身上有洞洞,你在我們生活中有沒有發現過洞洞?他有什麼作用?
三、藉助身體,探究變出洞洞的方法
1、用小手變洞洞
“小手小手變變變,變出一個洞洞來,毛毛蟲,毛毛蟲,鑽鑽鑽”
2、用肢體變洞洞
“小手小腿變變變,變出一個洞洞來,皮球,皮球,鑽鑽鑽”
3、與他人合作變洞洞
四、延伸活動
發現生活中更多的洞洞及它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