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體積和容積教學反思

體積和容積教學反思

體積和容積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體積和容積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體積與容積》這節課的重點就是形成體積和容積的兩個抽象性概念,體會體積與容積的聯絡和區別。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到底什麼是空間觀念呢?《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能夠由實物的形狀想象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象出實物的形狀,進行幾何體與其三檢視、展開圖之間的轉化\這是一個包括觀察、想象、比較、綜合、抽象分析,不斷由低到高向前發展的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是建立在對周圍環境直接感知基礎上的、對空間與平面相互關係的理解和把握。思考這句話,我認為重在一個“理解”和“把握”上。

  帶著自己的思考、理解還有更多的“不解”,我執教了“體積與容積”這節課。課堂總體是按照基本的設計推進的,感覺成功之處有四:

  一、瞭解原認知,促進生成,突破新知。

  “什麼是體積”?我這樣問自己的孩子,孩子說:體積就是重量。體積是我110斤了。體積就是面積。

  這就是孩子的原認知。既然我的孩子,我班的孩子有這方面的認知,我想所有五年級的孩子可能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那麼我怎樣才能得到這樣的“生成”呢?本節課,當我提出“什麼是大石子的體積”這個問題時,結果學生還是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怎樣突破孩子對“體積”模糊不清的這些認識呢?我設計了讓學生去感覺“重量重,但是體積卻不大”這樣的實驗,設計了“面積大但是薄,面積小但是厚”這樣的實驗,透過實驗,學生語重心長的告訴大家:“重量重的體積不一定大”“面積大的體積不一定大”。這樣的結論加深了對體積概念的理解。體積大其實就是“所佔空間大”。

  二、充分做實驗,從直觀表象到本質內涵。

  實驗1:“往裝有蘿蔔的瓶子裡倒入紅墨水”這樣的實驗,引出了“空間”。鮮豔的`紅墨水讓學生看到了“空間”在哪裡。

  實驗2:摸一摸“桌身”佔的空間,讓學生感覺到:所佔空間是立體的。

  實驗3:大小石子放入裝滿水的燒杯:讓學生透過“大石子這邊溢位的水多”這樣的現象發現“大石子所佔的空間大”“小石子所佔的空間小”,體會物體所佔空間“有大有小”。

  實驗4:往箱子裡裝大米,發現容器裝的東西有多有少,就是容積。

  這些抽象的,難以理解的,看不見的的知識,透過一個個實驗,讓學生髮現數學,感覺到“數學”其實沒有那麼難。於是便有了更多的學習的慾望。

  三、巧妙用教具,建立體積與容積的本質聯絡與區別。

  體積與容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卻又有著很大的聯絡。他們都佔有空間,一個是外部整體所佔空間的大小,一個是內部空間的大小。如果說得到定義並不難,那麼難的是如何區別建立體積與容積的聯絡與區別的意識。我再一次讓學生說同一個箱子的體積是什麼,容積是什麼?學生髮現:體積是指物體外面空間的大小,而容積則是內部空間的大小。又透過套箱子,發現同一物體的容積總是比體積小,再大也大不過體積。

  四、空間觀念在活動中培養。

  摸一摸桌身所佔的空間,學生髮現空間是立體的。看一看兩塊橡皮泥提及的大小,學生髮現不能只看“面”,還需看“厚度”。猜一猜兩個箱子誰裝的米多?學生髮現不能只看一個面,還得看進去,看“寬度”。這些活動都在無形中使學生的思維從“面”走向了“體”,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在逐步形成。

  不足之處:

  課堂語言的嚴謹性還需要繼續雕琢。這節課學生比較容易認為重量重的體積就大。事實是同一種物體,重量重的體積就大。實驗以後,學生說:以後不要感覺重量重的體積就大。這句話其實是不嚴謹的,教師應該順勢將“同一種物體比”和“不同的物體比”分開討論和研究,這樣學生得到的結論更加具體。

  有人說,教學是一門有著缺憾的藝術。我相信做為教者的我們,往往在執教後,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只要我們用心思考,不斷改進,我們的課堂就會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