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克與千克》的教學反思

《克與千克》的教學反思

《克與千克》的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克與千克》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克與千克》的教學反思1

  教學中首要的難度來自學生的心理特點,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物體的關注,往往先關注物體的大小、長短甚至顏色等表面性的特徵,而對於重量的本質性的關注則較少,有的也相對較為間接。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克”、“千克”這兩個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戰性。

  一是因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克”、“千克”的接觸比較少,二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重量關注和經歷輕重的體驗比較少,三是“克”這個單位比較小,學生更是很少有對這個重量單位的感受與體驗。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先讓學生掂一掂2分硬幣的質量,說說感受,初步感知1克是一個很輕的單位,人們是幾乎感覺不到的。之後,我讓學生找一找桌上約重1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養他們的估計能力,再揭示學生找到的物品都約重1克,為豐富克的感知,讓學生感知10克要幾個硬幣,20、50克呢?並讓小組6、8個同學合起來掂掂,20克,50克、100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情況下再讓學生估量蘋果與鹽的重量,在估量過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最佳化。可惜在估量確定出蘋果重量之後,忘卻了讓學生感知200克的重量。在教學1千克的時候,我請學生猜一千克米和一千克廢紙哪個重,哪個輕,由於兩者體積相差比較大,學生很好的認識了千克,知道比較物品的輕重要看質量而不是體積。最後我請學生比較了1克與1千克的不同,他們明顯感受到1克比1千克輕得多,這為他們今後在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理解克與千克之間的關係。透過各種練習強化認識克與千克。

  在教學完千克後,因為時間關係,遺憾地沒讓學生感受幾十千克有多重。另一個值得反思之處就是在迴歸課本的整理知識的環節中,該思考適當的引導學生整理、回顧知識。

《克與千克》的教學反思2

  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物體的關注,往往先關注物體的大小、長短、顏色等表面特徵,而對於質量的關注則較少。由於孩子們在實際生活中對“克”、“千克”的接觸比較少,在實際生活中對重量關注和經歷輕重的體驗比較少,而且“克”這個單位比較小,學生更是很少有對這個重量單位的感受與體驗,因此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克”、“千克”這兩個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戰性。

  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這部分的教學我主要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初步認識“克與千克”。在教學中,我著重注意了以下幾點:

  我拿著天平和盤秤走進教室,很成功的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利用生活中常出現在孩子們身邊的秤拉近質量的學習與孩子們的距離。並藉此機會簡單給孩子們講解了盤秤和天平的用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追問孩子們還見過什麼樣的秤?

  “克與千克”的教學不能拘泥於普通的理論課堂,要讓孩子們親自體驗才有助於孩子們對知識的掌握。我首先讓孩子們用學具掂量了學具中“1克”的學具,體驗1克之輕,再用盤秤稱量了數學的重量,發現6本數學書的質量大約有1千克,讓孩子們分組體驗了1千克的有多重,讓孩子們對1克與1千克有了初步的體驗。

  我安排了“拍賣會”的活動環節,當孩子們對1克與1千克有了初步的體驗後,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各種水果:蘋果、梨子、香蕉、油桃、番茄等。讓孩子們以手稱量猜測水果的重量,並將孩子們的回答板書在黑板邊緣,再稱量水果,將水果送給猜測質量最接近的孩子,孩子們十分活躍,課後我透過調查,發現有的孩子雖然課上不知道水果的質量,但是透過活動,瞭解了哪種水果大約有多少克。活動環節的效果還是非常好的,為孩子們以後做估質量類的題目打下基礎。

  但是對於這類要求實踐的課程來說,孩子們的充分體驗是十分重要的。可是由於課堂的侷限性、工具的侷限性、材料的侷限性,有的孩子們還是不能親身參與到體驗中來,於是我佈置家庭作業讓孩子們回家用家裡的稱量工具稱一稱家裡物品的質量,增加生活體驗。

《克與千克》的.教學反思3

  在本節課中,我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用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在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關於“克和千克”方面的資訊。透過調查,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如50克、10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常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常用千克來作單位的。這樣在課的一開始就抓住了數學教材中新知識的切入點,讓學生更有興趣,更有效地學習後面的新知,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如在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時,我注重的是學生的探究體驗。讓學生猜一猜、掂一掂一個2分硬幣的質量,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自己帶來的實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說一說、稱一稱系列活動,學生透過這些操作,學生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檯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並漸漸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而在教學千克和克的字母時,讓學生觀察檯秤的單位,我更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這樣,在一堂課中教師能正確地把握好知識傳授與探究體驗的度,使學生更加學得開心,學得自主。

《克與千克》的教學反思4

  “克與千克的認識”是“數與代數”中“常見的量”的重要內容之一,它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二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雖說這一知識在教材中初次呈現,但學生並不陌生,他們在購買物品的時候就初步感知了克和千克的知識,另外,此年段的學生已經有了初步的自學、應用、拓展能力,小組合作學習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教材呈現給我們是一個靜態的知識,它所創設的情境有些離本地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在備課時,教師要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找準“知識的最近生長區”,誘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在本節課中,我先讓學生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現,學生學會了認識商品的質量標註,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學生學數學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透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後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學生透過大量的操作:稱一稱2分硬幣、圖釘、大米、黃豆、橡皮、食鹽、牛奶、蘋果等,全班找到了大約是1克的物品有9種之多,1千克的物品更是在10種以上。透過一次性稱出5個蘋果的重量大約是1千克,再逐一稱出5個蘋果的重量分別是205克、211克、206克、200克、196克,最後再計算比較,找到誤差等活動使學生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學生學習的潛能,調動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拓寬學生的體驗空間。 在本節課中,學生稱了2分硬幣,又稱了1角的硬幣、5角的硬幣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著又分小組稱了稱超過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分工合作,有的同學換物品,有的同學看指標,活生生的一幅“購物場面”得到了再現。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識的過程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同學們體會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體積大,有的體積小,從而拓寬了學生體驗的空間。

《克與千克》的教學反思5

  我在兩個班用了不同的教學設計,後面的班級是在修改的基礎上教學的。

  出示圖中的主題圖,讓學生觀察,發現一枚硬幣的重量是1克,一袋鹽的重量500克、一袋大米的重量是50千克、一個雞蛋的重量大約是60克,……從而引出重量單位克與千克。

  學生拿出教師課前準備好的一克與一千克的物體進行親身體驗,用手掂一掂、比一比,感覺一克與一千克的重量。然後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重量是一克或一千克。估一估你周圍物體的大約重量。

  S:一袋泡麵的重量是100克、一袋奶粉的重量是500克、一粒泡泡糖的重量是5克、一袋大米的重量是50千克……學生在說的過程中,我板書,左邊書寫以克為單位的物品,右邊書寫以千克為單位的物品,學生透過觀察發現:比較輕的物品重量一般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物品重量一般用千克作單位。

  學生從自己準備的物品當中拿出一克的重量來,掂一掂,然後找一找你周圍的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一克。同時認識一千克。估一估,周圍物品的重量。

  教案一教後分析:課的開始也是從生活情景引入的,但這樣的情景引入並沒有從學生生活實際考慮,在實際生活中二年級的學生根本沒有有關克與千克的重量觀念,不是實實在在的學生所親身經歷過的生活經驗,按理說,用手掂一掂,估一估,應該可以形成一克與一千克的概念,但在學生的已有經驗中,根本就沒有與一克、一千克產生對比的經驗,所以這樣的掂一掂、估一估,也只是流於形式,對於大多數同學來說,還是無法透過這樣的掂一掂,估一估形成正確的概念。

  在第二次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讓學生在課前進行了實踐活動,為課堂教學的有效學習做好充分準備。要求學生回家學生用手掂一掂幾粒綠豆、幾粒米、一個雞蛋、一袋鹽、一袋米、一桶油、一棵菜……的重量,用彈簧秤稱一稱。在教學時,直接從學生的經驗出發設計教案二。

  對比兩者進行反思:學生透過實踐活動獲得了有關克與千克的生活經驗,為學習新知做好了準備,所以學生在引入的情景中,就會很主動。在掂一掂、估一估的過程上,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掂一掂,估一估,有利用於形成正確的克與千克的觀念。

  透過這兩節課的對比與分析可見,在數學教學中,把數學知識與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透過收集資料、動手操作、合作討論等活動,讓學生在認識的同時真正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克與千克》的教學反思6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從生活實際問題入手,啟發學生認識質量單位,但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用眼睛觀察得到,只能用肌肉感覺來感知。所以藉助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直觀的感受1克、1千克的概念,並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認知和建構,形成清晰的概念。

  同時在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時,我注重的是同學的探究體驗。讓同學猜一猜、掂一掂、稱一稱一個回形針的質量,充沛感受1克的重量,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50克、100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籠統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同學將自身帶來的實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說一說、稱一稱系列活動,同學透過這些操作,同學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同學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並漸漸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而在教學千克和克的字母,教學彈簧秤的刻度時,我更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這樣,在一堂課中教師能正確地掌握好知識傳授與探究體驗的度,使同學更加學得開心,學得自主。但是仍有部分同學對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理解較差,在生活中沒有細心地體會,在以後的學習中要多培養學生善於觀察的習慣。

《克與千克》的教學反思7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所列舉的例子都是學生經常能接觸到或看到的。師生共同努力,準備了充分的教具、學具和實物,調動多種感官協作學習。學生進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稱一稱、比一比、說一說等活動,感受物體的輕重。學生親身經歷了1克、幾克和1千克、幾千克的實際質量,這種感受不是教師講解、灌輸得來的,而是學生親身體驗到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做”的方式而不僅僅是“聽和說”的方式介入學習活動。他們不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確含義,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發現、認識、理解數學的一般方法,培養了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

  在課堂教學中,不可能人手一臺天平,讓學生去親手體驗,而教師的演示,學生很有可能看不清楚。所以,這時網路資源給了我非常大的幫助。我透過課件的演示,讓學生看到了清晰的演示過程。因為有了這個體驗,從而使學習過程變得簡潔、易懂。

  傳統教學中認識質量單位,重點一般都是放在單位的換算上,教學中往往採用講授記憶的方法,學生只要記住幾個常用的質量單位,並能正確地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這樣的教學往往出現學生學完質量單位後,還會鬧出這樣的笑話:一個西瓜重3克,一個雞蛋重50千克,王老師的體重是60克……這反映了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的嚴重脫節。《克和千克的認識》的教學重點確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確立上,既重視數學事實,又重視數學經驗。所以在“克的認識”中,我反覆讓學生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體的質量,感受它們的質量,豐富學生的數學體驗。這種感受、體驗不但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也是將來“學會生存”必備的本領。“克”“千克”的概念在學生頭腦中的建立,學生經過眼晴觀察、耳朵傾聽、腦子思考、嘴巴表達、雙手操作,心靈感悟,即用自己身體親身經歷、體驗後逐步形成的,它必將沉澱到學生的內心深處。

《克與千克》的教學反思8

  教學“克與千克”這個內容。在學習時,學生由於沒有基礎,為了使學生能夠很好的接受,我精心設計了教學內容,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克與千克”對於小學生來說是個全新的質量概念,儘管學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觸,但很難進行感知的。為了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並能夠在實際中應用。我通過出示一個大蘋果和一個小蘋果的比較,又用大蘋果和一包薯片比較,引出輕重之分,從而引入質量。隨後請同學們交流購物收集到的資訊或者出示實物。並從中挑選了重約1克的硬幣和自己準備好1千克的物品,一手拿一物,對比感受1克與1千克物品,從而建立克很輕,千克較重的概念。緊接著運用積累的感受去找約1克、1千克的物品;還在小組內互相說說自己所帶物品的重量。事實勝於雄辯。學生充分享受了學習、交流、體驗成功的喜悅。

  讓每一位學生準備一些物品,例如:花生米、圓片、鹽及一些零食等,這樣就更加貼近了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生透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後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並找出生活中大約重1克的物品,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透過大量的操作,對可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檯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培養了學生在活動中合作學習、團結互助的精神,嘗試到了成功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