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認識角教學反思

認識角教學反思

認識角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認識角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認識角教學反思1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角在生活的應用非常廣泛,但是二年級的孩子對角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尖尖的一點”這一個層面上,很難抽象出數學中角的形象。因此本節課的側重點就放在幫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確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為此,我將整節課分為四個環節:一是透過指一指活動,初步感知角的形狀;二是透過找一找活動,引導學生從“生活角”中抽象出“數學角”,認識角的形狀和各部分名稱;三是透過開放性的操作活動,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變化特點;四是角在生活中的應用,鞏固角的知識。在整堂課中,我創設了直觀、生動且富有挑戰性的數學活動,透過“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進學生將豐富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刻,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

  本節課的優點:

  1、角來源於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認識角時,我藉助學生熟悉的三角尺匯入,先讓學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這裡學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時指的是角的頂點處。充分利用學生認知過程中的這一知識“盲點”,透過三次指角,使學生逐步建立了正確的“角”的表象;而且這三次指角逐漸滲透了“角是從一點引發的兩條射線組成的”這一知識,為學生以後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做好了鋪墊。然後讓學生從剪刀、紅領巾、鐘錶上找一找角,給了學生一個抽象知識的過程,準確過渡出角的幾何形象。再用一組判斷題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這樣的設計既體現了角來源於生活用充滿了數學味。

  2、動手操作,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創造角的環節首先是對“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的進一步鞏固,而且讓學生在拉動活動角的過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變化的。但是關於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仍然是無法確定的,因此我設計了比角的環節。當課件出示兩個大小一樣但是角的邊長不一樣的角,大多數學生傾向於邊長的角大,這時老師透過重疊法把兩個角重疊在一起,引導學生髮現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這巧妙的一比,不單幫助學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邊的長短無關,還讓學生學會了怎麼樣比較兩個角的大小。隨後的畫角也是對知識的不斷鞏固——畫一個和第一個角大小不一樣的角。

  本節課有待改進之處:

  1、在每個環節結束之後,我的小結語不多,沒有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使得環節與環節之間過於零碎。

  2、沒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比如在鐘錶上找角時,有學生比劃出了一個圓形,我預設時沒有想到,因此我只是問了一句:“這是角嗎?”然後讓其他學生來找角。其實我可以在學生認識了角的特徵後再回過頭來看看,說說為什麼圓形不是角,可以幫助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再比如在反饋用毛線創造角時,預設是同桌合作拉出一個角,讓他們說說角的頂點和邊分別在哪裡,然後鬆開其中一條邊,讓學生判斷這還是角嗎,體會角的邊必須是直直的。但實際反饋時,上來展示的第一組用毛線拉成了一個三角形,第二組用毛線和吸管拉成了一個“T”型,實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個過場。後來在其他老師的指導下,我發現其實這是很好的生成資源,可以和練習中的數角聯絡起來。我沒有好好利用,實在是可惜。

  

認識角教學反思2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角在生活的應用非常廣泛,但是二年級的孩子對角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尖尖的一點”這一個層面上,很難抽象出數學中角的形象。因此本節課的側重點就放在幫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確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為此,我將整節課分為四個環節:一是透過指一指活動,初步感知角的形狀;二是透過找一找活動,引導學生從“生活角”中抽象出“數學角”,認識角的形狀和各部分名稱;三是透過開放性的操作活動,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變化特點;四是角在生活中的應用,鞏固角的知識。在整堂課中,我創設了直觀、生動且富有挑戰性的數學活動,透過“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進學生將豐富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把學生的思維引

  向深刻,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

  本節課的優點:

  1、角來源於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認識角時,我提供恰當的,精心選擇內容的主題圖,用線條標出學生從主題圖中找出的角,並呈現出整體,以利於學生感知,同時藉助學生熟悉的三角尺匯入,先讓學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這裡學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時指的是角的頂點處。然後讓學生從剪刀、紅領巾、鐘錶上找一找角,給了學生一個抽象知識的過程,準確過渡出角的幾何形象。找角活動結束後,讓學生對比觀察找出來的這些角,說說它們又什麼共同的地方,一加深學生對數學意義上的角的感知。再用一組判斷題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這樣的設計既體現了角來源於生活用充滿了數學味。

  2、動手操作,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創造角的環節首先是對“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的進一步鞏固,而且讓學生在拉動活動角的過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變化的。但是關於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仍然是無法確定的,因此我設計了比角的環節。當課件出示兩個大小一樣但是角的邊長不一樣的角,大多數學生傾向於邊長的角大,這時老師透過重疊法把兩個角重疊在一起,引導學生髮現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這巧妙的一比,不但幫助學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邊的長短無關,還讓學生學會了怎麼樣比較兩個角的大小。隨後的畫角也是對知識的不斷鞏固——畫一個和第一個角大小不一樣的角。

  本節課有待改進之處:

  1、在每個環節結束之後,我的小結語不多,沒有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使得環節與環節之間過於零碎。

  2、沒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讓同桌兩位同學用自己準備好的活動角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時,由於每位同學的活動角不精緻,比較時不準確。

認識角教學反思3

  回顧整堂課,有三個方面的成功之處:一是環節緊湊,思路清晰,從而形成一個較好的教學框架:首先是創設情境,以親切、自然、富有童趣的語言設疑匯入;其次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創造性的使用教材。給學生提供廣闊的平臺,敢於放手,讓他們自主探究新知;最後拓展延伸,歸納總結。其中第二大環節,從8個方面完成探究新知過程,在匯入新課時,能把問題的切入點拋給學生,使學生主動的進入學習的情境中,進而從擺角、認角、找角、折角、摸角、玩角、猜角、創造角等環節完成教學任務;三是透過直觀演示+兩紙條實際操作,突破難點,讓學生化難為簡。當然,這節課也給我留下了許多遺憾,象有的細節,處理的不是那麼的恰到好處。常言道:“細節決定成敗”特別是當今倡導的有效課堂,乃至高效課堂,每一個細節都不能馬虎。這節課上完了,但思緒卻沒有完,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將不斷改進和完善。透過反思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學生才是學習的實踐者,而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自己“蹲下來”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才能獲得有效培養,我們的數學教學才會有新的突破和發展。

認識角教學反思4

  教學內容:

  《蘇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二年級下冊第64—66頁的例題及“想想做做。” 教材分析:

  一、內容設計

  這部分教材是初步認識角,共安排了三道例題:第1道例題是在觀察實物的基礎上抽象出圖形,認識角的形狀,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第2道例題是用不同材料和方法做角,並在操作活動中感悟角是有大小的;第3道例題是觀察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轉動所形成的角,體會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並透過觀察直接判斷角的大小,接著教材還介紹了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

  “想想做做”共安排了5道題,大體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2.3題,主要是從圖形中辨認出角或數出角的個數,以進一步幫助學生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第二部分為第4.5題,意在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角的大小的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並提高對角的大小的直觀判斷能力。

  二、編寫特點

  1、初步認識角時,教材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實物,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抽象出角的圖形,指出這就是角。然後,讓學生從教材所給的圖形中找出更多的角。就這樣,把角的認識和生活情境緊密結合在一起,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教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

  2、教材設計了做一個角和比較兩個角的大小的活動。活動編寫開放程度大,有一定的彈性,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滿足學生不同學習的需求,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每個學生都能給出想法、做法,獲得成功的體驗。同時,既可加深對角的認識,又豐富學生數學活動的經驗。

  3、教材加強與其他知識內容的聯絡,體現綜合性。比較角的大小時選擇“鐘面”作為學習素材,透過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的轉動,不僅直觀地感受到角的大小變化,而且也深化了對有關鐘面的認識。

  4、教材結合已經初步認識的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以及其他的多邊形,讓學生數出這些圖形中角的個數,引導思考“你發現了什麼?”。這樣既鞏固了對角的初步認識,又從不同角度豐富了對多邊形的認識。這些安排對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有關數學內容以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很有意義的。

  5、例題的編寫有層次,有一定的彈性,條理清晰,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如“你知道還有什麼辦法可以比較角的大小嗎?”等啟發性的語言確立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例題和習題可操作性強,調動了教師的能動性,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真正體現了《標準》提出的教材編寫思想。

  三、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1、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比較、判斷等活動中初步認識角,

  2、並透過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探索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3、在多樣學習活動中感受學習的快樂。

  四、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一套

  學生:每人準備一副三角板,一些實物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抽象感知

  課件出示教材提供的實物素材(鍾、瓷磚、五角形、三角板等)。

  1. 導學:瞧!同學們,出版社的叔叔阿姨給我們帶來了這麼多的禮物,喜歡嗎?請每個小組拿出這些禮物摸一摸,看一看,他們各是什麼樣兒的。(學生觀察、相互議論、師參與)

  2. 展交:你們發現了嗎?這些禮物裡藏著一些新的幾何圖形,瞧!(課件演示抽象角的過程)我們把這些圖形就叫做“角”。

  這些角都有一個相同的地方。請仔細觀察、找一找,是幾部分組成的。(先讓學生說,如有困難教師幫助。)

  3. 組織互學:你還能找出這些禮物的哪些地方還藏著角嗎?(自己找一找,然後在小組裡指一指、說一說。小組長彙報學習情況。)

  4. 找一找我們周圍哪些物體的面上有角呢?找出後指給同學或老師看一看。(相互評價)

  [設計思路:教師提供各種典型的實物教具和學具讓學生充分地觀察、感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參與性。在抽象出角的圖形後,引導學生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圍的物體上找角,這樣豐富對角的表象積累,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二、動手做角,加深認識

  5. 導學:從叔叔阿姨送來的禮物中我們認識了角,你能說一說角是由幾部分組成的嗎?(相互說說後指名說)你能想辦法做一些角嗎?請動手試一試。

  6.組織展示。(教師評價、鼓勵)

  7. 引導自學:看看蔬菜老師們又是怎樣想辦法做角的(引導學生讀圖)?你也拿出自己的學具學一學,做一做。做出後相互看看。

  [《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我在教學中重視操作活動,讓學生動手做角,這樣既加深對角的認識,又豐富學生數學活動的經驗。然後組織展示,給學生創設充分表現自己的環境,讓學生變“聽眾”為“主人”,由消極接受變為積極發現,並在交流的學習過程中,學會肯定自我傾聽他人意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三、觀察比較,感悟大小

  演示活動:教師轉動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引導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叉開的大小,感知角的兩條邊叉開的大小與角的大小的關係。

  1、導學:剛才我們轉動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時看出兩針形成了一些大小不同的角。你能說說自己的體會嗎?(組織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展示交流:根據你的想法判斷教材74頁四個鐘面上的角哪個最大,哪個最小。(判斷後在小組裡說一說,相互評價。)

  3、導學:我們怎樣比較兩個角的大小呢?

  先判斷教材75頁兩個鐘面上角的大小,然後再看看蘿蔔老師是怎樣比較的。(課件演示教材所示的比較方法)

  用這種比較方法比較老師給你們畫的兩個角的大小,並給你的同伴說出比較的結果和比較的方法。

  導學:你知道還有什麼辦法可以比較角的大小嗎?請想一想,試一試。(學生探索討

  論後組織展示交流)

  ?設計思路:我先讓學生看角的大小,然後用比較的方法來驗證結果的正確性,這樣既提高學生的求知慾望,又學習新的比較方法,同時也可以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最後我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探索,並組織交流,能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流中拓寬知識,發展數學思考

  四、應用拓展,積累經驗

  1.“想想做做”第1題。

  談話:同學們表現真棒,從叔叔阿姨們送來的禮物中學會了這麼多的數學知識,老師也想考考你們,請完成第1題。

  組織交流,評價鼓勵。(作出判斷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判斷的理由。並指出角的頂點和邊。)

  2.自己測試。

  完成“想想做做”2、3題。(老師報結果學生自己評價)

  引導思考:“從中你發現了什麼?”

  組織全班交流。

  按規律判斷。(師說圖形生判斷,相互評價)

  3.玩一玩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準備的紙扇和剪刀按老師的要求玩一玩。(師說要求,生親自操作。)

  多玩幾次後組織說說得出的結論。

  根據剛才的結論你能很快判斷一些角的大小嗎?請試試看。(投影出示一些大小有區別的角。)

  4、總結評學,拓展延伸

  總結評學。

  從生活中找出更多的角。

  ?設計思路:認識角後我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組織多樣化的活動,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鞏固知識,積累活動經驗

  教學反思:本節課我應用:“導學、展交、訓練”教學模式,按照“由實物抽象出圖形並認識圖形、做角並認識角的大小、體會兩條邊叉開得越大角就越大,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這個思路分層次組織教學,巧妙地把導學、展教、訓練融合在一起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條有理,引導學生逐步深化對角的認識。

  課堂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而展開教學。課堂活動中把課件演示和學具操作有機結合起來,共同促進對角的認識,根據活動內容的特點和意圖選擇合理的方式,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突出了‘動手操作’這一學習方式的有效性。總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體現了教材的編寫意圖,做到為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條件,使他們學得輕鬆,學得愉快。真正體現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的教學理念。

  20xx年8月

認識角教學反思5

  【教案設計】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64—66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1、讓學生經歷由實物上的角抽象為幾何圖形的角的過程,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名稱,能正確指出物體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圖形中辨認角。感知角是有的大小的,能夠直觀區分角的大小。

  2、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形象思維,積累認識圖形的經驗,增強動手操作的能力。

  3、讓學生在認識角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學難點:透過直觀感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並體會角的大小與邊的關係。

  教學過程:

  遊戲匯入:

  一、遊戲匯入,感知角

  1、引出角

  談話:同學們,在平面圖形的王國裡,我們已經認識了哪些平面圖形? 遊戲:老師這裡有一個袋子,裡面有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梯形、圓等平面圖形,誰能閉上眼睛,在裡面摸出圓來?

  (學生紛紛舉手。)

  指一名學生上臺來摸。學生摸出後,加以激勵。隨後提問:如果讓你

  們來摸你也能摸出來嗎?(生齊答:能!)

  師:你們都這麼確定能摸出圓來,請問有什麼竅門嗎?

  (學生答:因為別的圖形都有角,可是圓邊上都是滑滑的,沒有角。) 師:同學們真有辦法!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這個新朋友“角”,角也是平面王國裡的一個成員。(板書:認識角)

  2、找角

  師:剛才同學們都說除了圓,其餘的圖形中都有角,那麼我們就先拿出三角形,請你把角找出來。

  指名學生在三角形上找角。

  (學生找角只摸頂點。)

  教師示範指角:剛才同學們摸的是角的一部分,正確的摸角方法應該是這樣的:(教師從頂點出發摸兩條邊)。

  讓學生用這樣的方法重新摸三角形的三個角。

  師:現在讓我們到生活中去找找角吧!

  二、建構模型、抽象角

  1、 抽象角

  (課件出示例題情境圖)

  師:同學們看一看,你能在哪些物體的面上找到角?

  (學生自由的找角,並全班進行交流。)

  師:將這些物體面上的角移下來就成了數學上的“角”。(教師邊說邊點選課件從剪刀、三角形、鬧鐘上抽象出角。如圖:)

  2、畫角

  師:(教師邊示範邊講解)下面看一看老師怎樣畫角?先畫一點,再從這點出發畫兩條直直的線,再在裡面畫一條弧線,就成了角。(教師分別在黑板上畫出以上三個角。)

  3、角的組成

  師:同學們觀察一下老師畫的三個角,都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全班交流得出: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教師板書:如圖)

  邊

  邊 邊

  頂點 頂點 頂點

  邊 邊 邊

  提問:角的邊又有什麼特點呢?(兩條邊必須是直直的。)追問:如果有一條邊是彎的行不行?

  4、練習

  判斷:出示“想想做做”的第1題。

  判斷時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判斷的。在追問:你能指出角的頂點和邊嗎?

  5、做角“想想做做”的第2題。

  用兩根小棒搭出一個角,並指出它的頂點和兩條邊。

  學生操作,指名到影片展示臺上操作,全班交流操作情況。

  三、操作探究,比較角

  1、認識角有大小

  (1)談話:我們的這個新朋友真的很調皮,它還會變化呢!

  出示一個分針和時針夾角很小的鐘,然後轉動分針和時針,使夾角逐漸變大。提問:分針和時針形成的夾角發生了什麼變化?

  教師再轉動分針和時針,使夾角變小。

  提問:現在這個角又發生了什麼變化?這說明了角怎麼樣?(板書:角有大小。)

  (2)課件出示例題2中的三個鐘面。

  讓學生比較那個角最大,那個角最小,並說說是怎麼比較的。

  全班交流彙報。(學生可能是觀察邊叉開的程度,也可能數格子,都肯定鼓勵學生。)

  2、 做角活動

  (1) 談話:角有大小,那麼角的大小跟什麼有關呢?我們來做個實驗。 用準備好的材料做活動角。

  (2) 同桌每人做一個角,比一比誰的角大。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發現憑觀察難以比出大小的角,讓這兩位學生上臺全班進行比較。

  引導學生用重疊法比較。

  多媒體課件演示用重疊法比較的過程,讓學生觀察。

  (3)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你發現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與什麼無關。

  (4)引申

  A、“想想做做”第3題。

  生活中有沒有見過這樣的角?(剪刀、扇子)引導學生把扇子和剪刀

  慢慢開啟或合攏,觀察扇子和剪刀中角的大小的變化。

  提問:你發現了什麼?

  B、“想想做做”第4題。

  讓學生明確題意。

  學生活動,教師巡迴指導。

  提問:你發現折出的角中,那個最大?那個最小?指給同桌看。

  四、全課總結,拓展角

  1、談話:這節課我們認識了那個圖形?

  如果你是角,你打算怎樣介紹自己。指名學生作角的自述。

  2、拓展:看到同學們這麼聰明,角娃娃非常高興,要出個腦筋急轉彎:4-1=?,課後試著把一張長方形紙剪掉一個角,看還剩幾個角?比比誰的剪法多?

  3、實踐作業:找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上有角,找一找,摸一摸。

  【教學反思】

  其實,“角”對學生而言並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然而,在學生的心裡眼裡,“角”的概念與我們數學中“角”的概念就不盡相同了。而怎樣使學生經驗與新課的教學完美結合呢?上述案例又如何體現教師的教學理想的呢?

  一、 生活性與實踐性的有機結合

  遊戲的匯入引出“角”,然後教師點題說明本節課就來認識“角”,從生活實際引入,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使得學生對新知的認識有一種親切感,不是突如其來,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東西。同時因

  為他們對角並不陌生,也就增加了學生學習新知的信心。“摸角”和到生活情境中“找角”以及後來的“做角”給了學生實踐操作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學會展現自己並有機會展現自己,在實踐中探索新知。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也培養了他們願意嘗試的勇氣和實踐探索的精神。

  二、科學性與準確性的完美統一

  “角”對學生並不陌生,“摸角”便是檢驗學生對角的認識程度,學生頭腦中的角是一個模糊不確定的概念,讓他們摸就是讓他們知不足。雖然只摸了頂點,但得肯定他們的摸法有可取之處(摸的是角的一部分),然後再引導他們如何正確的進行摸角。這樣的設計既照顧到學生的心理,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又使他們在放鬆自然的情緒中來科學的認識角,明白數學中的“角”是區別與我們先前所認識的“角”的。而在摸角的示範上教師也作了推敲,從頂點出發摸兩條邊,在畫上小弧線。這樣的做法並不是隨意之舉,因為教師們都知道:角是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的平面圖形,畫射線就得從頂點開始。在後來的畫角中教師也滲透了這一點。之後再讓學生說一說摸邊時的感覺,得出角的兩條邊都是直的。

  三、系統性與拓展性的無痕滲透

  從遊戲引入角到實際摸角,然後讓學生在例題情境中找角,並運用正確的方法指角,緊接著從物體中抽象出數學中的角(出示角的抽象圖)。一切過渡的自然而巧妙。然後再透過畫角、對比,認識角的共同特點: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並且兩條邊必須都是直直的。最後再透過判斷、做角進一步鞏固角的概念,使學生在頭腦中初步建立角的模型。

  這裡充分體現了知識建構的系統性,雖然是很簡單的教學內容,卻蘊伏了許多的數學思想。正確的摸角方法、畫角方法滲透了“角是從一點引出的兩條射線。”為以後更高一級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抽象出的三個角蘊伏著“銳角、直角、鈍角”的概念,拓展了角的外延,為下節課的學習作了必要的準備。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得我們的課堂並不侷限在“40分鐘”,而是給了它更大的拓展的空間。向課外延伸;向生活延伸;向高段學習延伸。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教學內容簡單並不意味著教學的設計簡單,如果我們將這兩個概念混為一談,就大錯特錯了。因此,我們低年級的數學教師應多研讀教材,多系統學習學科專業知識,多研究學生,這樣才能把握低年級的教學特點,使我們的教學更藝術,使學生的學習更便捷。

認識角教學反思6

  一、從生活情境出發,感知角的表象

  本課教材從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體出發,讓學生來初步感知角,並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生活離不開數學。這一節課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為“數學上的角”。因此,在喚起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透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來,學生透過仔細觀察,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在抽象出三個角時,同時蘊伏著“銳角、直角、鈍角”的概念,拓展了角的外延,為下節課的學習作了必要的準備。我們抽象出來的這些“數學上的角”跟學生“經驗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也會在他們的心理產生一種認知上的衝突,也正是這種衝突將激勵著學生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比較與發現中。

  二、參與觀察討論,建立角的正確表象

  透過一系列活動,學生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著我們安排了及時的觀察、對比與發現,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角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頂點、邊(邊是直直的)。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然後再來指導學生正確的指角的方法,其中是滲透了“角是從一點引出的兩條射線”,為以後的學習奠定了基礎。然後及時完成“判斷”練習,透過辯認與說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透過多種方式的參與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

  三、再次尋找情境中的角,鞏固對角的認識

  由於學生已經形成了角的正確表象,為了加深對角的特點的認識,我們又安排了“找一找、指一指、說一說”的體驗活動,讓他們在身邊的書本上、三角尺上尋找角,並透過同桌互相指一指、說一說的活動過程,既能加深對角的特徵的認識,還能讓學生把學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體驗到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絡性,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也能及時對某些錯誤的認識進行糾正與彌補。

  四、動手做角,加深對角的認識與理解

  “動手做一活動角”是本課一個重要的環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透過做一個角,然後再來指一指這一個角,這裡鞏固了角的各部分的認識,然後再透過引導學生想辦法把手裡的角做得大一些或變小一些來體會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最後再透過觀察生活中的活動角:即扇面(或剪刀)上角的大小與扇子(或剪刀)的開啟與合攏有關。

  整節課透過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經歷知識的形成和探究過程,學生透過找一找、指一指、比一比、做一做的活動過程,在多種感官協調參與下初步認識了角。

認識角教學反思7

  在本節課上,我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力求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努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形成,發展的全過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悟知識。因此整個課時我將觀察、操作、演示、驗證、交流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採用了找一找、看一看、折一折、搭一搭、比一比、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去感悟,去體會“角”,初步瞭解角的大小與兩邊之間的關係這一特徵。

  突破角的大小與角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的難點時,透過操作事先準備好的多媒體動畫來開展探究的活動,讓學生體會到角的兩條邊拉開和合攏,角的大小就

  發生了變化,從而讓學生體驗到角的大小和什麼相關。針對如何來比較角的大小,使學生透過實踐意識到比較角的大小要把兩個活動角的頂點疊在一起,把其中的一條邊對齊,再看另一條邊,誰的張口兒大誰的角就大,從而有效地強化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效果不錯。但是教學中因為時間有限,我只能讓學生透過展示彙報來理解感悟,沒有特別強調和總結,因此這部分的內容有些學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徹。

  在處理想想做做第四題時,我設計了折一折活動,用一張長方形的紙折角,指指折出的角的頂點和兩條邊,最後頂點不變多折幾個比大小,操作起來困難最大。學生不理解更不會折。這還需要我再鑽研教材充分理解教材意圖。

  數學活動可以說在每個課堂都有,但活動後到底有沒有取得效果呢?一堂課時間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透過這次活動我深深的體會到在組織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作一名好的引導者、組織者並不是那麼容易。首先,在組織教學活動中一定要能夠靈活調控,緊緊抓住數學本質性的東西進行交流;其次,在活動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好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活動,(學生有思考、有觀察、有交流是一種有效的活動),同時要保證學生的參與面要廣,讓全班學生都能夠真真正正的動起來,教師也要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最後,要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體,透過一些創造性活動,探索性活動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等。

  教然後才知不足,如果教學觀念能更開放,增加豐富對角的感性和理性認識的數學活動,讓學生人人參與,能面向全體,提高學習的有效性,這節課我想會更好。

認識角教學反思8

  一、凸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漸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在教學中,我放手給予學生充足的時空,努力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經歷“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畫一畫”、“比一比”“擺一擺”、“議一議”等活動過程,透過動手操作,探索角的特點,認識角,理解角的大小,擴大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

  二、增強小組合作、主動探究的意識

  角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二年級的學生對角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本節課透過小組合作,同伴交流的過程中,要在學生已有經驗基礎上抽象出角的圖形,使學生建立角的表象,認識數學意義上的角,同時,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思考的學習習慣,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的意識。

  從生活中的建築物、教室用品、教育教學設施入手引入學習,又以尋找見過的、聽過的角寫一篇角的自述結束,一方面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的真諦,促使學生利用實際生活知識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的本質。

  四、不足之處:

  教師不能充分放手,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時空,學生的活動、交流的時間不是很充足,沒能對所有學生的活動給予足夠的關注。以上將是今後教學工作的改進方向。

認識角教學反思9

  這周講了《角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的前兩課時認識角和認識直角,在認識角這一課堂活動中由於需要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和語言表述,時間安排非常緊湊,儘管如此,一節課還是沒有講完。對於“角的初步認識”,直觀性、操作性比較強,我設計了讓學生找情境圖中的角這一活動,讓學生積極探索發言。

  緊接著總結這些角的特徵,(一個頂點,兩條邊)再然後畫角,讓學生用三角尺或者直尺畫角,並讓學生上黑版展示,進而總結畫角的步驟方法,最後比較同桌之間的角誰大誰小,進而提出如何比較,角的大小和誰有關等關鍵問題,透過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充分活動起來,在動手與合作思考中建立了角的表象,在相互交流中探究角的大小和什麼因素有關。充分讓學生參與進來。

  在認識直角這一課堂活動中,我從實際生活出發,首先找身邊的直角,從而總結直角的特徵,再折直角,讓學生動手操作,出現了很多不同的折直角的方法,進而點出最簡單的方法,最後用三角尺進行畫直角,找學生上黑板畫,再總結畫法,繼而用三角尺檢驗所畫角是否是直角,做後總結檢驗方法。透過學生自己學習、討論,加深了學生對直角的認識。透過尋找生活中的直角、畫直角等練習,讓學生體會到直角就在我們的身邊。

認識角教學反思10

  “角的初步認識”雖然內容簡單,但要讓學生建立正確的表象並不容易,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了“找角——說角——比劃角——創作角——畫角”的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充分的活動起來。

  這節課的難點就在於讓學生建立起角的空間觀念來。學生已有的對角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事實上學生所認識的只是角的頂點,卻不知角還有兩條邊。要使學生建立起角的正確觀念來,我認為首先要打破學生的錯誤觀念,有破才有立。在此思路上,我在學生指給我看三角尺上的角就在尖尖的地方上時,我順勢利導把那點印在黑板上。學生看到那一點才意識到,其實他們剛才指的不是角,只是一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建立起角的正確觀念來。

  學生從觀察實物中抽象出角時,我讓學生先閉上眼睛想物體上的角的樣子,然後讓他把想象中的角的樣子畫出來,透過讓學生想角,在腦海中建立角的表象。同時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抽象的過程。在學生形成正確表象後,我讓學生互相交流,探究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使學生經歷“具體”到“抽象”的過程。當然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之處,在備課中對學生備得不夠,在讓學生摸角的兩條邊時,我問她感覺怎樣,她回答感覺很舒服,癢癢的。他的回答讓我當時無所適從,但我對於自己備課時沒有預料到的情況及時做出了靈活處理,沒有生硬地把學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設計的思路。而是接著問她,為什麼會感覺很舒服?他回答因為它很平、很直。還有在學生動手操作中指導得還不夠細緻和到位。這些,都是我在教學中需要注意和加強的。

  總的來說,本節課是達到了最後的教學目標。在以後的教學中還要提醒自己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經歷知識的形成和探究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參與者和創造者。

  

認識角教學反思11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內容雖然簡單,學生也有一些模糊的認識,但由於學生年齡較小,加上生活經驗不足,在教學中很難理解“角”這一抽象的概念。針對這一學情,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主要環節:引出角、認識角、比較角、畫角。經過一堂課的教學後,反思自己的教學,覺得比較好的地方。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教學匯入的環節,我先讓學生大膽猜一猜卡片後面是什麼圖形,你是怎麼猜到的呢?一方面,遊戲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挖掘學生關於角的原有的認知經驗。學生會從已經認識到長方體、正方體、三角形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出發,正確猜測。接著,讓學生大致地向老師比劃角的形狀,這樣的教學處理我覺得是比較容易讓學生接受。緊接著,觀察情境圖,說說看到了什麼,根據生活經驗說說畫面中的角。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提供適當的材料,注重體驗感悟,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

  “角的初步認識”,直觀性和操作性比較強。我設計了找角,折角,畫角,做角等活動,讓學生活潑愉快、興致高昂地參加到教師創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導他們眼、手、腦、口等多種感官參與,在實踐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過程,從而建立起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展了空間概念,真正體現了新課標提倡的“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學生模型的過程”這一理念。

  三、化難為易,拓展思維

  比較角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學中我組織學生用活動角開展了邊操作邊思考的活動。在轉動活動角的時候,要求學生按老師要求,把活動角由最小變大再變大,原本設計是讓學生認識到角的兩邊張口越大,角越大。學生突然說到,變成直線了,沒有角了。這時,我抓住學生地提問,反問角的本質是什麼?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那現在這個形狀,有沒有頂點,有沒有兩條邊呢?答案是有的'。學生在活動中不僅體會到角的大小與兩邊的張口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又適當滲透平角的知識,以及鞏固角的本質。

  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 只備教材,而對學生卻備得不夠。

  在找生活中的角,學生的回答侷限在書,桌子,黑板和窗戶等長方形物體表面上,老師引導不夠,學生思維沒有很好的擴散開來。找角的特徵時,老師意在引著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尖、線等,從而再轉到數學中的語言:角、邊等。但孩子的認知前提卻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說不到點上,只說成折、橫,他們的回答讓老師也無所適從。而有的學生則無所不知,直截了當地說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稱。讓老師又覺得心中不甘,意猶未盡。

  二、 在教學過程中,由於自己有時說話不夠簡練,點撥不夠巧妙,調控力發揮不夠,耽誤了些時間,從而出現課堂的前松後緊。在課堂最後一環節畫角過程中,由於時間比較緊,儘管尊重了學生的認知基礎,首先讓他們用自己的方法畫角,從畫出的角可以看出學生畫的角都很規範,我再點評和傳授規範的畫角方法,但整體感覺在這一環節上有點心急。

  數學課有很多的內容可以透過實踐、操作來學習,我們要讓數學從實踐活動中來,再回到實踐活動中去(即學會運用數學的本領),這是我們現在的新課程教學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從這方面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認識角教學反思12

  在教學過程中,我透過讓學生經歷找角、摸角、認角、做角、比角的過程,使他們深刻認識角。找角是讓學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樣的角,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透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頂點和角的兩條邊,為認識角的特點做鋪墊;判斷所給的圖形是不是角?認角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角的認識,怎樣才是一個角;做角是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動手做角,最後透過操作讓學生認識到角是有大小之分的,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

  在教學之前,我仔細品味教材安排每一個環節的目的和作用,在教學安排中,為了與教學目標相一致,不刻意拔高教學要求,但也要求每個學生都能夠達到這節課的基本教學目標,能夠了解角的基本特徵,能夠認識生活中的角,並舉例說明,體會角有大小之分,能夠直觀判斷角的大小。教學中,我透過課件將數學知識與資訊科技有效整合,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徵,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透過安排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材料來動手創造一個角的過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每個學生都有親自動手操作的機會,這一點符合現代課程標準的要求,讓所有學生都參與課堂,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總體來說,這節課在課前的精心準備下,已經基本達到課前制定的教學目標,所有學生都已經基本認識了角並瞭解了角的基本特徵和角的組成。找角,就是學生自己在生活或周圍環境中找到角,並指出角的頂點和邊給同桌看。這一環節,學生積極尋找,在教室中找到了許多角,然後老師出示與生活遠些但非常著名的圖片讓學生從中找到角。這一環節中,血紅色呢個可能因為人多緊張等原因,雖然我要求了有需要的可以離開座位直接指給同桌看,但除了我請個別學生彙報時他們才離開座位指,其他學生只是在座位上籠統的說哪裡有角,包括在老師給的圖片上找角都是我指,因為條件不行,沒有合適的東西讓學生在大螢幕上指,這就把指頂點和邊的過程沒有很好的凸現出來。雖然在後面的辨認角的過程中,學生都能夠正確判斷並說明理由。

  教學中,“製作角和比較角的大小”這兩個環節是穿插在一起進行教學的。在創造角的過程中,因為有大圖釘等學具,在操作中,我特意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讓學生在操作中注意安全,這對於低年級的學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學生自己可以親自動手操作,學生非常感興趣,學習熱情高漲,而且不同的方法和學具創造出了很多不同的角,因為這一活動,學生心情激動,久久不能平靜,所以教室裡一時之間出現難以控制的混亂場面。我想如果在操作完成和展示部分作品之後,讓學生在同桌或者小組中比一比自己做的角,看看誰創造的好?比比誰的角大?誰的角小?這樣安排不光可以讓學生比過之後恢復心情,而且將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節更好的穿插其中,將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一活動環節如此處理將顯得更為合理和恰當。

  這節課之後我體會很深的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融入到數學學習中來,使每個學生都參與活動,讓他們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探索慾望。把數學知識融於生活中,並結合自己身邊的生活知識學數學是數學教學首先應該做到的。

認識角教學反思13

  長寧中心小學 毛雪緣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中的第一課時《認識角》。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地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透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學生能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學情分析】

  對於學生來說,在認識角之前,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這部分內容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接受起來較為困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設計了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活動,讓孩子在實踐活動中經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認識角,發現角。從而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角。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經歷從現實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創新思維。

  2、過程與方法:

  透過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直觀地認識角,感受角有大小。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結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處處有角,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學重點】

  讓學生初步地認識角。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探索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一個活動的角。

  【學具準備】

  活動角、球、圓柱、長方體、正方形、三角形、小棒。

  【教法與學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整節課將觀察、操作、演示、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讓學生透過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實踐活動加深體驗、掌握知識、形成技能。並充分發揮了多媒體的優勢,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透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腦子裡,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為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整個課時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自學討論等方

  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採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他們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並充分發揮現代教學多媒體組合的優勢,透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裡。從而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鑑於此,我在教學設計上著重以下幾方面考慮:。

  1、藉助直觀形象,運用多媒體的特殊功能,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2、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3、重資訊反饋,堅持師生間的雙向交流。

  4、堅持面向全體,發展為本

  【設計理念】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程要求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認識角”一課意在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並透過親身實踐、經歷的過程,初步認識角。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出示兩棵樹圖片(樹幹由一些竹竿支撐著),提出疑問:你知道為什

  麼這兩棵樹要用竹竿支撐著嗎?有什麼作用?

  2、課件演示竹竿與樹幹、地面之間形成了夾角,引出“角”。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身邊的事物中感覺角的存在及角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角的興趣。)

  3、出示剪刀、扇子、鐘面圖,引導學生知道身邊的物體就有角,引出課題。

  二、聯絡生活,探索新知

  (一)認識角

  1、摸角:

  讓學生分別摸一摸,仔細地找一找桌上的球、圓柱、長方體(正方體)、長方形、三角形中,哪些圖形上有角?

  2、引導學生說說自己觀察到的角是什麼樣的。

  (設計意圖:從熟悉的圖形中初步感知角,使學生建立角的表象,從而感受到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過程。)

  3、出示一個角,讓學生判斷是不是角,再引導學生認識角的組成,小結角的特點。

  4、學生用小棒擺角,再展示。

  5、找角:學生與同桌討論教室哪有角?找一找,指一指。

  (設計意圖:透過實際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產生、發展及形成的動態過程,體現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二)標畫角

  1、質疑,引出標畫角。

  2、示範標畫角。

  3、學生在兩個不同的三角形中各選一個自己喜歡的角並標畫出來。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操作中感悟,在體驗中反思,準確、科學地掌握標畫角的方法,深化對角的認識。)

  (三)比較角的大小

  1、引導學生玩一玩活動的角,感受角是怎樣變大、變小的。

  2、引導學生小結: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3、讓學生把剛才在兩個三角形中所標畫出的兩個不同的角進行比較,說說哪個角大?是怎麼比較出來的?

  4、讓學生在數學書上找一個角,再和課桌上的一個角進行比較,說說哪個角大?引導學生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無關。

  (設計意圖: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學生缺乏感性的經驗,只有透過親自操作獲得直接的經驗,才便於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確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數學的概念和法則。根據兒童學習的這一特點,特設計實際操作活動,來幫助學生學習幾何知識。)

  三、鞏固知識

  1、判斷下面的圖形哪個是角,哪個不是角?

  2、比較每組中兩個角的大小。

  3、拓展練習:找出下面圖形中有幾個角?

  (設計意圖:透過這一系列練習,讓學生對本節課的認識得到昇華,檢測學生的認知效果。)

  四、總結評價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交流總結過程中相互啟發、共同發展,自覺地將知識系統化,並在自我評價中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五、欣賞角

  給學生欣賞一組圖,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角。

  (設計意圖:用美麗的圖調動學生的感觀,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感受角為人們生活帶來的美,再一次體會角無處不在,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學反思】

  縱觀整節課,感覺好的方面有:

  一、緊密結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引出“角”,使得學生對新知的認識有一種親切感,不是突如其來,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東西。同時因為他們對角並不陌生,也就增加了學生學習新知的信心。從“摸角”和到生活情境中“找角”以及“擺角”給了學生實踐操作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學會展現自己並有機會展現自己,在實踐中探索新知。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也培養了他們願意嘗試的勇氣和實踐探索的精神。

  二、注重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做數學”中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

  “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要讓學生建立正確的表象並不容

  易,學生接受起來也較為困難,所以本節課的教學我把重點定位於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難點是讓學生了解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因此整個課時我將觀察、操作、演示、驗證、交流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採用了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去感悟,去體會“角”,初步瞭解角的大小與兩邊之間的關係這一特徵。

  突破角的大小與角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的難點時,透過操作開展探究的活動,讓學生體會到角的兩條邊拉開和合攏,角的大小就發生了變化,從而讓學生體驗到角的大小和什麼相關。針對如何來比較角的大小,使學生透過實踐意識到比較角的大小要把兩個活動角的頂點疊在一起,把其中的一條邊對齊,再看另一條邊,誰的張口兒大誰的角就大,從而有效地強化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效果不錯。但是教學中因為時間有限,我只能讓學生透過展示彙報來理解感悟,沒有特別強調和總結,因此這部分的內容有些學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徹。

  三、營造民主寬鬆的學習氛圍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和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產生興趣的重要條件。”課堂教學中我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數學方案,考慮課堂結構。注重豐富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注重對學生開展探究學習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實現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多向交流,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有效地進行學習,讓全體學生自始自終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

  程之中,並不斷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

  四、不足之處

  教然後才知不足,這節課如果我的教學觀念能更開放,增加豐富對角的感性和理性認識的數學活動,讓學生人人參與,能面向全體,結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會更有幫助。另一方面,我覺得設計內容偏少,對角的知識延伸拓展還不夠,對低學段學生認知經驗準備不足,認識不足,以後應加強對重點知識的重複和強調,以及教學時間的把握。

  教學這節課後,我深知在組織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作一名好的引導者、組織者並不是那麼容易。首先,在組織教學活動中一定要能夠靈活調控,緊緊抓住數學本質性的東西進行交流;其次,在活動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好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活動,(學生有思考、有觀察、有交流是一種有效的活動),同時要保證學生的參與面要廣,讓全班學生都能夠真真正正的動起來,教師也要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最後,要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體,透過一些創造性活動,探索性活動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新能力。

  20xx年5月

認識角教學反思14

  《元角分的認識》教學反思

  《元角分的認識》是一年級第二冊的內容,13種人民幣的面值對學生來說並不陌生,但調查中不難發現,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是浮淺的,而且實際生活中只認識人民幣是遠遠不夠的,認識人民幣的目的是為了會用它,體現它的社會價值,而一年級小學生又缺乏購物的社會經驗。本節課正是從學生這一原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對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做了生活化、活動化兩方面的加工,受到了明顯的教學效果,並從中滲透了愛護人民幣的教育,進行了民族精神及愛國主義教育。

  1、 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認識人民幣。

  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學過程的本質是活動,活動是教學的核心,是教育的基本形態。本課教學中我努力轉化學生的學習方式,創設直觀情景,引導學生認識13種不同的人民幣;創設問題情境,為13種不同的人民幣進行分類,揭示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創設活動場境,對人民幣的換算、數人民幣,揭示不同的付錢方法和元角分的進率。學生在設計的教學活動中,主體參與、合作交流、發現探索、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2、聯絡生活,體現人民幣的社會價值。

  新課程強調:課程內容不能僅僅是來自“科學世界”的內容,而必須以“生活世界”作為背景和來源,課程才能夠真正成為溝通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橋樑。課一開始,就讓學生觀察生活中購物的場景,使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要用到人民幣。在此環節中我滲透了愛護人民幣教育,讓學生體會到人民幣是代表我們國家的貨幣,要愛護人民幣。加強了學生們的民族意識。其次,讓學生體會用多種付錢方法買東西,開拓思路,體現開放性、趣味性,找到最簡便的付錢方法,體現數學的簡潔美和實用性;最後組織學生模擬購物,利用自己手中的錢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學生在買的同時,經歷了用一定數量的錢買單一物品或多種物品、付錢、找錢的過程,使學生在活動中掌握了有關知識,提高了社會交往和實踐能力。

認識角教學反思15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上,教師的作用在於組織、引導、點撥。學生要透過自己的活動去獲取知識。在數學課堂教學上,教師應給學生留下一片空間來,讓學生去看、去想、去說、動手操作、討論、質疑問難、自學、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角”在低年級學生的畫筆下早已出現,但它叫什麼?是怎樣組成的?角的形狀都一樣嗎?怎樣畫角?……問題並非人人都懂得。角的認識是低年級學生對幾何平面圖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種認識飛躍。因此,在《認識角》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透過創設《交警叔叔維持街道上的交通秩序》情境,匯出生活中的角,用實物(紅領巾、三角板、紙扇等)的演示,讓學生觀察,讓學生觸控,讓學生動手、去口、動腦。營造生動、鮮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從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圖形去追索,去發現,去總結,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活動一:認識角。

  師:在同學們的日常生活中,你們見過角嗎?

  生1:我戴紅領巾時,發現紅領巾有角。

  生2:我們用三角板時,看見三角板有角。

  生3:我用紙扇時,看見它有角。

  生4:時鐘上的分針與時針經常形成角。

  生5:五角星也有角,教室的門窗上也有角。

  ……

  緊接著,我就創設交警維持街道秩序的情境,(出示本課的街景圖)讓學生在圖中找角,讓學生說一說看到的角。大部分學生都能找出路面上十字路口,人行橫道,路邊建築,標誌牌及交警所作的手勢等都存在著角。

  活動二:感受角

  我設計了讓學生動手用紙折角,然後觸控角有什麼感受。並在折的角上標上邊和頂點,同時討論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並聯系實際說說你在生活中還發現哪些物體有角?要求學生親自動手畫角,說說畫角的步驟,還出示一些我課前準備好的圖形讓學生判斷哪個是角?哪個不是角?

  活動三:探索角的大小與邊的關係。

  師:出示兩個一樣大的角,只不過是這兩個角的邊長度不一樣。(一個角的兩邊短,另一個角的兩面邊長)請學生比較這兩個角的大小。

  生1:我覺得角1大。

  生2:我覺得角2大。

  生3:我不同意他們的說法,我覺得兩個角一樣大。

  生4:我不同意生3的看法。

  生5:我同意生3:的說法,我也覺得兩個角一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