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15篇)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1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樹覺得自己長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課文批評了小松樹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驕傲自大的行為。從三維目標出發,教者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感情誦讀小松樹和風伯伯說的話,在教師導讀中習得讀書方法,學會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學會思維。

  2、在誦讀中體會小松樹的盲目自大,感受風伯伯的和藹可親,懂得做人要謙虛謹慎。

  3、在誦讀中享受閱讀的樂趣。為了完成這三維目標,教師在教學中採取了以下的教學策略:

  1、搭建對話平臺,使學生融入課文情境。

  如何讓孩子在閱讀中認識到小松樹盲目自大的錯誤,這是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具體體現。教學中如何使思想教育不露痕跡、潛移默化地調動學生的內心感受。我在教學中採用了聯絡生活實際、創設生活環境為學生搭建一個生本對話、師生對話的平臺,使思想教育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創設了孩子與小松樹交朋友的情景,孩子與大山爺爺對話的場景,融入課文情境,教師稍作點撥和引導,即達到了教育的效果。

  2、注重閱讀興趣的激發,培養學生讀書感悟的能力。

  “以讀為主,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絕不是一遍接著一遍的傻讀、呆讀。而是讓孩子一遍讀有一遍讀的任務、一遍讀有一遍讀的方法,一遍讀有一遍讀的樂趣。對低年級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如果讀書不能激起其內心渴求讀的需要,一切外在的強加力都是徒勞的。要培養孩子“口誦心惟”的最好辦法就是激發孩子主動讀書、積極探究的興趣。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首先,讓孩子參與到童話中來。新課伊始,老師出示小松樹畫片(可以用水彩筆畫簡筆畫)。並進行情境描述:嗨,小朋友們好!我是小松樹,我今年七歲了。我今天來到我們班,想和小朋友們交個朋友,小朋友們願意嗎?在孩子們進入情境,激起興趣後,老師順勢提出問題,激發其讀書興趣“願意和小松樹交朋友,首先對小松樹有所瞭解。小松樹是怎樣一個孩子?下面請小朋友們讀讀課文。”

  其次是巧用表情圖,加深情感體驗。小松樹說話時,會是怎樣的表情?老師在黑板上三幅簡筆畫表情圖:一幅得意洋洋、輕視看不起,一幅後悔、懊喪、要哭,一幅高興。讓孩子在讀了小松樹的話後,想象小松樹說話時會是怎樣的神情,並試著表演一下,然後帶著表情讀。在孩子讀了“小松樹聽了,慚愧地低下了頭”後,讓學生想象“慚愧”會是怎樣的表情,並試著表演一下,然後帶著表情讀。在孩子學完課文後,當孩子願意與小松樹交朋友時,再讓孩子想象此時的小松樹又會是怎樣的情形。孩子可能不知道也說不出來什麼叫“得意洋洋、輕視”或“後悔、懊喪”之類的詞語。但並不意味著在孩子讀書時就不需要引導孩子去體會,當然孩子體會不到,也就讀不出“情”來。一年級孩子思維仍以形象思維為主,寥寥幾筆的表情圖再現了對孩子們來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文字包含的情感,有助於幫助孩子進行感情朗讀。另外,大松樹與小松樹的簡筆畫形象直觀,很好地幫助了學生讀懂了課文。

  3、聯絡生活,實現情感遷移。

  建構主義認為,孩子總是帶著一定的生活知識經驗、情感體驗參與閱讀。在此基礎上構建新的對文字的解讀。因此,閱讀教學中,孩子的生活知識經驗、情感體驗是寶貴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基於基本語義層面,結合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適時點撥,將文字與孩子的生活知識經驗、情感體驗“鏈結”起來,實現更深語義層面的解讀。

  1、“喂”字的解讀——小松樹說的話中有這麼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長得多高哇!”一個“喂”傳神的刻畫了小松樹驕傲自大的嘴臉。如何緊扣“喂”字,啟用學生經驗,加深體驗,進而提高感情;朗讀的指導效率。實際教學中,老師創設了這樣一個簡單易行且有效的情境:師指著一個孩子說“喂,請把你的橡皮借給我使一下!”再讓學生體會一下,老師這樣的語氣借東西,願不願意借,為什麼?然後讓孩子讀小松樹的話體會小松樹對對大松樹的傲慢無理。

  2、“摸著頭“的解讀——風伯伯和小松樹說話時是這樣的“風伯伯摸著小松樹的頭說”,“摸著頭”一詞表現了風伯伯對小松樹的關心愛護。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孩子聯絡孩子的生活說說生活中誰摸過你自己的頭,感受長輩對自己的關愛。然後再讓學生體驗風伯伯對小松樹的關愛。

  整堂課很好地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教學的點撥者和引導者這一新的教學思想。課堂教學能以人為本,能注重情趣的激發,充分以教材為例子,對學生進行知識和能力的培養,進行思想價值觀的教育。成功地體現了新課標的新理念。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2

  本課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山上的小松樹覺得自己長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指導學生朗讀和表演時,讓學生想象人物說話時的動作、表情、語氣,儘可能地想象當時的情境。

  小松樹說的話中有這麼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長得多高哇!”一個“喂”傳神的刻畫了小松樹驕傲自大的嘴臉。我創設了這樣一個簡單易行且有效的情境:指著一個孩子說:“喂,把你的語文書借給我用一下!”再讓學生體會一下,老師這樣的語氣借東西,願不願意借,為什麼?然後讓孩子說一說你覺得小松樹是怎樣一棵松樹?完成填空“ 的小松樹”,再讀小松樹的話,體會小松樹對大松樹的傲慢無理。學生體會就自然了很多。

  小松樹驕傲自大,而大松樹沒有回答。大松樹為什麼沒有回答呢?他在想什麼呢?我首先在黑板上簡筆畫板畫三個人物表情圖:第一幅圖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張大了,很生氣!第二幅圖咧開嘴笑了,一定很高興。第三幅圖嘴巴往下耷拉,表示很難受。這三幅圖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提供了想像的空間。從中可以體會大松樹的大度,謙虛,和小松樹進行比較。

  風伯伯摸著小松樹的頭說……“摸著頭”一詞表現了風伯伯對小松樹的關心愛護。教學中,引導孩子聯絡孩子的生活說說生活中誰摸過你自己的頭,你感覺怎樣,感受長輩對自己的關愛。然後再讓學生體驗風伯伯對小松樹的關愛。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3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篇寓言童話,全文只有四個自然段,語言非常簡單,主要講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樹覺得自己長的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風伯伯聽了後,批評了小松樹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驕傲自大的行為。課文還配有2幅插圖形象地描繪出課文中的小松樹、大松樹、風伯伯的樣子。本課的難點是理解風伯伯對小松樹說的 話。教學中,我採用了多種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內容,效果較好。

  一、聽故事、看圖,瞭解“高矮”

  在教學課文前,我先讓孩子們聽故事、再看黑板上的簡筆畫,讓他們瞭解一下,誰高誰矮。孩子一看便知是大松樹高。在此基礎上,提問:但是這棵小松樹卻說自己比大松樹高,透過預習課文,你知道這到底是什麼回事呢?孩子們舉手告訴我,那是小松樹在山上,大松樹在山下,所以小松樹就以為自己很高,看得很遠。我又問:透過預習,你覺得小松樹是個怎樣的人?孩子們有的說“驕傲”,有的說“不懂事”,有的說“沒禮貌”,我沒有急著裁定誰對誰錯,誰說的最有道理,繼續和孩子們學習下去。

  二﹑感情朗讀,表演對話。

  課堂上我在指導學生朗讀表演時,讓學生想象人物說話時的動作表情﹑語氣,儘可能讀出當時的情境。讀小松樹的話時體會出它居高臨下﹑驕傲自大。重點句風伯伯摸著小松樹的頭說:“孩子,山下的松樹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遠,那是大山爺爺把你托起來的呀!”丟擲問題:該用怎樣的表情來讀風伯伯的話呢?提醒學生,一個簡單的動作就能幫助你演好風伯伯。學生很快就找到了“摸著”一詞。什麼時候誰會摸著你的頭?回答肯定是媽媽等愛我們的家人,告訴我們一些道理的時候等等,學生很容易就聯想到了自己的平時生活,用以有的經驗來獲得對課文的理解,更好地幫助學生體會風伯伯的慈祥與教導。也為接下來小松樹內心世界又起波瀾做好鋪墊。

  三﹑結合生活及語言環境,加深理解。

  最後一段,我抓住“慚愧” ﹑“低”等詞,讓學生想象出小松樹後悔,不好意思的神態,並組織學生討論,交流 “托起來”該是怎樣的託,進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在課後中讓學生思考,聽了風伯伯的話後,小松樹會怎麼想?你代表小松說再向大松樹說句話好嗎?我想讓學生從這兩個問題中明白學習這課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知道些什麼。事後瞭解,絕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夠理解課文,也知道不能學習小松樹的盲目驕傲自大的行為。

  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1、在朗讀方面對學生的指導不夠。小松樹的話語中充滿著得意和驕傲,個別學生能夠讀好,但集體讀效果不好,應該由老師範讀會好點的。

  2、整堂課注重學生是否能理解課文中的詞語、句子,是否能體會到文字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而忽略了對學生語言能力的訓練,尤其是在體驗小松樹的內心世界的時候,更可以利用這良好的說話訓練時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朗讀與說話能力同時訓練的課,才是學生語文能力真正獲得訓練的課堂。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4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篇生動、淺顯的寓言故事。講的是山上一棵小松樹覺得自己長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風伯伯批評了小松樹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驕傲的行為,全文共有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講述了山上有棵小松樹,山下有棵大松樹。第二自然段講小松樹向大松樹誇耀自己長得高、看得遠。第三自然段講風伯伯批評了小松樹的盲目自大的行為。第四自然段講小松樹聽了風伯伯的話很慚愧。課文配有插圖,形象地描繪出課文中的大松樹、小松樹、風伯伯的樣子,可以幫助孩子們理解課文內容。這一課主要是讓學生明白做人不要盲目自大的道理,課文融情於理,充滿童真童趣。整堂課教學下來,我個人認為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有如下幾點:

  1、帶領孩子入情入境的技巧不夠,沒有能夠很好地讓他們走進大松樹和小松樹的內心世界。雖然有小松樹和大松樹的圖片,但是沒有很好的運用。我出示了小松樹和大松樹的圖片,意在讓學生直觀的瞭解到小松樹和大松樹的區別。在教學中,我只是讓孩子們一遍一遍地讀課文,基本上沒有什麼效果,平時的範讀,也沒有起到作用,我的讀書變成了刻意地誦讀,這個環節做成這個樣子,可以省掉,在課堂的尾聲部分,我試著讓孩子們進行換位思考“假如你是小松樹,你想對大松樹或風伯伯說些什麼呢?在走進小松樹內心的同時也使他們獲得文字的教育意義。家庭作業佈置的是“用小松樹的口吻給爸爸媽媽將這個故事。”可惜沒有進行完整。整個教學效果不是很好。

  2、指導朗讀方法欠缺,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在讀中悟。特別是在指導第二自然段朗讀時,在突出小松樹的驕傲自大時知道要緊緊抓住關鍵詞語“喂”“多高哇”“很遠很遠”“你呢”,但是沒能夠運用一定方法把這些詞語放進具體語境中去朗讀和感悟。如在理解“很遠很遠”時,我故意讀成“我能看到很遠的地方,你呢?”,讓學生去體會“你覺得這兩個詞語放在課文中哪一個更好呢,自己讀讀試試看?”讓孩子在讀中體會,在比較中感悟,有些孩子做的不是很好,我沒有及時的制止,有些語言運用的不恰當。

  3、老師對學生的評價語言有點單一。老師的語言對學生有著激勵作用,對回答好的學生,老師應該大加讚賞,促使孩子積極的思考,大膽的發言。要多查資料,靈活運用。

  4、對課文沒有吃透,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讀,有偏離課文的意思,這需要我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翻閱大量資料,來補充我對課文的深入理解。

  這一次的講課,讓我更深入的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的不好,需要怎麼改正。感謝魏老師、宋老師、劉老師、於老師給我的指導幫助,讓我更好的認識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為我今後的的`努力指明瞭方向。希望自己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豐富教學經驗,獲得進步。教學本身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以後的日子裡,我會揚長避短,爭取做得更好!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5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篇寓言故事。十分富有童趣,也十分貼近學生的現實心理狀況。透過故事批評了小松樹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驕傲自大的行為。

  新的課程改革注重了向生活世界的迴歸,那麼新的教學自然也應把主體發展作為價值取向,學生學習不是將知識進行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透過其自主活動,新知與原有知識經驗進行相互作用,來補充、豐富和改造自己的認知結構。基於這樣的認識我的課堂設計中每一個環節的設定都力求從學生的角度,站在學生的高度去思考。並且,在重難點的突破上和許多教學細節上,都充分體現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協作,平等對話。

  我認為這節課的教學亮點有三:

  1、以學生的生活體驗為引線,搭建對話平臺,使學生易於融入課文情境。如何讓孩子在閱讀中認識到小松樹盲目自大的錯誤,這是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具體體現。教學中如何使思想教育不露痕跡、潛移默化地調動學生的內心感受。我在教學中採用了聯絡生活實際、創設生活環境為學生搭建一個生本對話、師生對話的平臺,使思想教育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

  (1)以小朋友爬山的經驗引入,體會小松樹站在山上得意驕傲的心情。

  (2)老師以借鉛筆為例,用學生生活中的細節來引導學生理解小松樹的傲慢、沒有禮貌,自然流露出對小松樹的不喜歡。

  2、深入學生的心理,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

  (1)是巧用表情圖,激發興趣,加深情感體驗。小松樹站在山上會是什麼心情?出示三幅表情圖:一幅得意洋洋、輕視看不起,一幅發怒,一幅高興。讓孩子在讀了小松樹的話後,再體會感情。

  (2)師生共同商量,透過感情朗讀,配上動作的表演,再現小松樹得意驕傲的樣子。讓情感得到內化,學生與文字的情感自然的相融合在一起。

  3、聯絡生活,實現情感的遷移和拓展。

  孩子的生活知識經驗、情感體驗是寶貴的教學資源。而超越文字藉助文字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才是更深層次的教學。除了讓學生體會小松樹驕傲、盲目自大這個淺層次的寓意外。進一步的拓展思維,想象小松樹會對大松樹說些什麼?教育孩子善於知錯就改,學習大松樹有寬闊的胸懷。樹立集體觀念。

  課堂教學能以人為本,能注重趣的激發,充分以教材為例子,對學生進行知識和能力的培養,進行思想價值觀的教育。體現了新課標的新理念在教學中實現互動主體性。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6

  師:小松樹聽懂了風伯伯的話了嗎?你從哪裡看出來的?

  生:他聽懂了。我是從“小松樹聽了風伯伯的話,慚愧地低下了頭。”這句話中看出來的。

  師:出示:小松樹聽了風伯伯的話,慚愧地低下了頭。你能學學他的樣子嗎?

  (學生做動作)

  師:這時他會想些什麼呢?

  生:他想,我錯了,我以為自己長得很矮,是大山爺爺把我托起來的。

  生:他想,我太驕傲了,我不能看不起大松樹。

  生:他想,我要想大松樹道歉。

  師:請你代表小松樹,對大松樹說句心裡話,好嗎?

  生:大松樹,我錯了,你能原諒我嗎?

  生:大松樹,我錯了,我以後再也不驕傲了。

  生:大松樹,我要謝謝大山爺爺,他把我托起來,讓我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師:現在,你們喜歡小松樹嗎?

  生:我喜歡他。

  師:為什麼?

  生:因為小松樹知錯就改,還是個好孩子。

  生:因為小松樹想大松樹認了錯,又變成一個有禮貌的謙虛的好孩子了。

  反思:

  《小松樹和大松樹》結尾的一句話“小松樹聽了風伯伯的話,慚愧地低下了頭。”比較含蓄,怎樣讓學生理解它呢?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我先讓學生以“小松樹”的口吻,把小松樹自己內心的想法和對大松樹的道歉的話說出來,再讓學生評價小松樹的表現。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接受了品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7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篇寓言童話,全文只有四個自然段,語言非常簡單,講的是一棵山上的小松樹覺得自己長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風伯伯批評小松樹自以為是,驕傲自滿的行為。課文還配有2幅插圖,形象地描繪出課文中的小松樹、大松樹、風伯伯的樣子。本堂課,我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的訓練,在朗讀的基礎上,透過體驗人物心理來走進文字,領會課文蘊涵的深刻的道理。

  透過對課文的把握,我抓住了課文中關鍵的三句話來進行教學:

  (1)小松樹說:“喂,朋友,你看我長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你呢?”

  (2)風伯伯摸著小松樹的頭說:“孩子,山下的松樹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遠,那是大山爺爺把你托起來的呀!”

  (3)小松樹聽了,慚愧地低下了頭。透過對這三句話的朗讀體驗,架起走進課文的橋樑,以達到理解的課文的目的。

  處理句子

  (1)小松樹說:“喂,朋友,你看我長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你呢?”

  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朗讀,然後我問:說這話的時候,小松樹的心裡是怎麼想的呢?同學說他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還有的說覺得自己很高興,顯然,第一種答案是正確的,而第二種則有點偏離了問題本身。於是,我利用朗讀這一手段,要求學生將自己的理解(了不起也好,驕傲也好,高興也好)透過朗讀的方式表現出來,配上動作進行表演朗讀更好。同學們一下子就在自己的座位上練開了,此時,我觀察學生的朗讀表情,尤其是認為小松樹高興的學生。接下來請表演好的同學上臺朗讀表演,然後請認為小松樹高興的同學說一說,在他的朗讀和表情中,你看出了什麼?學生很清楚地分辨出,只有覺得自己了不起,才會有那種驕傲的眼神和表情。透過表演朗讀的形式,體驗小松樹的心理想法,走進小松樹的內心世界,使得教學輕鬆又簡單。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8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篇寓言童話,全文只有四個自然段,語言非常簡單,講的是一棵山上的小松樹覺得自己長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風伯伯批評小松樹自以為是,驕傲自滿的行為。課文還配有2幅插圖,形象地描繪出課文中的小松樹、大松樹、風伯伯的樣子。本堂課,我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的訓練,在朗讀的基礎上,透過體驗人物心理來走進文字,領會課文蘊涵的深刻的道理。

  整堂課教學下來,我個人認為自己比較成功的地方有兩點:

  1、能夠帶領孩子入情入境, 讓他們走進大松樹和小松樹的內心世界。在匯入部分,我就出示小松樹和大松樹的圖片,讓學生直觀的瞭解到小松樹和大松樹的區別。在教學中,我又運用孩童般的語言進行有意識的拓展與生成:“看,小松樹長在高高的山上,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你猜他會看到什麼呢?也許是太陽、白雲、大山等,從而讓學生領會到小松樹得意、目空一切的原因;在課堂的尾聲部分,我試著讓孩子們進行換位思考“假如你是小松樹,你想對大松樹或風伯伯說些什麼呢?在走進小松樹內心的同時也使他們獲得文字的教育意義。整節課孩子們的積極性非常高,非常的活躍。

  2、指導朗讀較為深入,能夠引導學生在讀中悟。特別是在指導第二自然段朗讀時,在突出小松樹的驕傲自大時能緊緊抓住關鍵詞語“喂”“多高哇”“很遠很遠”“你呢”,能夠把這些詞語放進具體語境中去朗讀和感悟,並能講究一定方法。我還讓他們上臺來演一演小松樹和大松樹,讓孩子在表演中體會和感悟。

  但在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

  1.沒有精心設計課堂,問題過於繁雜,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閱讀教學的設計時,我儘可能的對自己說:要做到少指導,精指導,每設計一個問題我都要想一想:這個問題為什麼問?對學生有幫助嗎?孩子能回答到嗎?如果回答不到,我該怎麼引導呢?我還精心的設計了練說環節:小松樹站在高山頂上會看到什麼。。。。在實際操作時我卻擔心孩子們說不出我想要的答案而一再提示和重複孩子們的答案,不僅浪費了時間,也使聽課的老師覺得很囉嗦,造成了老師說的多,學生說的少的局面。

  2.過分依賴學生群體中的“優生”,忽略了課中的激勵機制。

  課堂上我往往喜歡請平時表現好的學生回答問題,而忽略了後進生,以至於使他們因缺乏參與性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導致一些人低頭玩東西或者不專心聽講。雖然在這節課中表現並不明顯,但這樣的錯誤傾向一定要糾正。另一方面,我對學生的評價語言有點單一。老師的語言對學生有著激勵作用,對回答好的學生,老師應該大加讚賞,促使孩子積極的思考,大膽的發言。這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慢慢的改正。

  3.“高效課堂”不高效

  本節課是第一課時,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應該把重點放在識字、寫字、朗讀等方面,而我沒有很好的意識到這一點,把重點都放在了理解課文第一、二自然段上,最後教了三個生字,指導寫字的時間只有大約5分鐘。就本課而言,課文的重點在第三、四自然段上,而我的第一課時既沒有解決生字也沒能抓住重點,從教學目標來看,是沒有完成教學目標的,也就是說這節課不高效,沒有達到目的。

  透過這次公開課,我也成長了很多:

  1. 我對第一、二課時的界定有了更準確的把握。就像李老師說的,一二課時的劃分不一定非得是第一節課解決生字詞,第二節課講解內容,這要看課文的具體情況以及學生知識的準備情況,上一課時時,如果學生預習的好,幾乎全部都能掌握生字詞和能讀通課文,那麼除了指導朗讀、指導寫字,也能按情況講解一部分課文內容,但如果連基本的朗讀都不過關,就開始講解課文,就操之過急了。

  2. 提問一定要精煉有效。我們往往害怕學生不懂而一次次重複問題或者學生的答案,把課堂變成了老師和學生的一問一答,而沒有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去討論,久而久之使學生的思維被禁錮,只會機械的作答而不會動腦筋。優秀的教師往往會在課前花大量時間備課,把問題精簡到少而有效,把更多地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自學自悟,不僅完成了目標,學生還會說出你想不到的東西。

  3.關注後進生。光靠幾個優生,一個班是不可能成為優秀班級的,只有大家都有進步了,整個班級才會向前邁步。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9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山上的小松樹覺得自己長得高,看不起山下的大松樹,經過風伯伯的教育,感到了慚愧,轉變了態度。我將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定為:透過朗讀、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形象,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時學習四個生字。

  我試圖讓學生透過朗讀人物的對話、動作,來理解課文,體會人物形象,明白其中的道理。重點抓住三處:小松樹的話、風伯伯的話和最後的“慚愧”。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我在開頭透過讓學生觀察圖畫,說一說、指一指哪裡是山上,哪裡是山下。哪一棵是大松樹,哪一棵是小松樹。讓孩子迅速掌握大小松樹的位置,為後文的理解作出鋪墊。在朗讀小松樹和大松樹說話時,透過重點詞語“多高、很遠很遠”等詞語讓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理解、感悟小松樹的驕傲。在理解風伯伯說的話,讓學生看圖體會風伯伯的表情和動作,並試著演演,然後帶著表情讀,在孩子讀了“小松樹聽了,慚愧地低下了頭”後,讓學生想象“慚愧”會是怎樣的表情,並試著表演一下,然後帶著表情讀。二年級孩子思維仍以形象思維為主,帶著表情表演讀,使孩子內心的情感體驗得以外化,有助於幫助孩子進行感情朗讀。

  我感覺總的思路還是比較清晰的,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特別是在小組合作學習時,孩子們透過分角色朗讀,廣泛參與,讀出了小松樹的驕傲自大、大松樹的智慧,為感悟文章揭示的道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在讀中感悟的過程中,如果加一些讓學生想一想:松樹自己覺得那麼高,他的心裡很高心,很得意,他的表情會是什麼樣子的。讓孩子在讀了小松樹的話後,想象小松樹說話時會是怎樣的神情,並試著表演一下,然後帶著表情讀評價語言不夠豐富,所以雖然自己心中有了重點,但在課堂上沒有很好地突顯出來。而且對學生的評價語言匱乏,不豐富,沒有達到激勵的的作用。雖然這節課還留有遺憾,但透過這個過程,自己也學到了很多東西,自己以後要多鑽研、多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10

  一、設計反思。

  小學語文低段教學,識字寫字是重點。這次公開課,我特意選擇了《小松樹和大松樹》的第一課時進行教學。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個,一是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二是學會本課生字詞,並能正確、規範書寫。看上去簡簡單單的兩個任務,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課堂容量已相當大。只要有一個環節卡殼,就會造成本節課完不成任務。但這不正是我們進行高效課堂實驗要解決的問題嗎?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選擇了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式。這樣做是因為經過一個多學期的訓練,學生已逐步瞭解了讀課文、學生字的任務與方法。為了讓教學環節更緊湊,我在平時實驗的基礎上做了新的嘗試,即:將自主學習任務的檢查工作放在了小組裡面進行。

  二、成績反思。

  由於老師充分的備課,以及平時對學生紮紮實實的訓練,一節課雖然緊緊張張,也算完成了應完的教學任務。透過觀課議課,總結出本節課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1.導學案的設計側重明確學習任務和學習方法的指導,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2.學生訓練有素,有一定的學習能力,無論是&ldqu;自主學習&rdqu;,還是&ldqu;合作探究&rdqu;,都能夠有序地按照導學案進行學習。

  3.組長組織到位,並能及時地發現小組內遇到的問題與錯誤。

  三、問題反思。

  課堂上,當把導學案發給學生時就出現了預料中的問題,學生識字量小,自主閱讀導學案有困難。只好老師讀,讓學生明白學習任務與方法。部分學生能夠邊看邊聽邊記要求,但只是部分。再加上設計時又將將自主學習任務的檢查工作放在了小組裡面進行。這就影響到有的學生不知所措,造成了學習時的內耗,導致&ldqu;自主學習&rdqu;與&ldqu;合作探究&rdqu;時間過長,影響了教學節奏。當進行寫字教學時,時間已經不多,只好蜻蜓點水似的挑選了兩個難字進行了指導,造成了課堂上&ldqu;重識字,輕寫字&rdqu;的現象。

  人們都說,教學時一種有缺憾的藝術。正因為有缺憾,所以我們不斷追求,不斷探索,錘鍊自己的教學技藝。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11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樹覺得自己長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課文批評了小松樹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驕傲自大的行為。

  為了讓學生們分清楚小松樹與大松樹與大山的位置,我課前在黑板上畫好大山、小松樹和大松樹的簡筆畫,上課時讓學生先“讀”後“說”再“演”。“讀”就是在文中找出它們的方位,“說”就是用自己的話來複述課文內容,“演”就是到角色表演讀。這樣,這節課既調動學習興趣,讓孩子迅速掌握大小松樹的位置,又為課文的理解作出了鋪墊。

  總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是比較輕鬆的。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12

  本課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山上的小松樹覺得自己長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課文融情於理,充滿童貞童趣。這節課是我上的教研課,為了上好這節課我精心設計教案,認真聽取同事的意見。

  設計本課時我結合新課改教學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和心靈交匯為主要教學形式,讓學生在盎然趣味中產生閱讀的激情,使學生在分角色朗讀中流露真情;幫助學生在想、演、說中內化語言的深情,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設計理念。

  這篇課文相較於前面兩篇寓言故事來說難度要高很多,在詞語、意思上都有一定難度。孩子在理解上的難度導致我在課上有失誤,也有冷場,我感覺不佳。下面就我上課的自我感受小結一下。

  1、“喂”字的解讀——小松樹說的話中有這麼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長得多高哇!”一個“喂”傳神的刻畫了小松樹驕傲自大的嘴臉。如何緊扣“喂”字,啟用學生經驗,加深體驗,進而提高感情朗讀的指導效率。實際教學中,我創設了這樣一個簡單易行且有效的情境:指著一個孩子說:“喂,把你的橡皮借給我用一下!”再讓學生體會一下,老師這樣的語氣借東西,願不願意借,為什麼?然後讓孩子說一說你覺得小松樹是怎樣一棵松樹?完成填空“()的小松樹”,再讀小松樹的話體會小松樹對大松樹的傲慢無理。學生體會就自然了很多。

  2、

  “沒有回答”的理解——小松樹驕傲自大,而大松樹……大松樹為什麼沒有回答呢?他在想什麼呢?作為小孩子,天真可愛的他們很難站在大人的立場考慮。透過“沒有回答”可以體會大松樹的大度,謙虛,和小松樹進行比較。

  3、“摸著頭”的解讀——風伯伯和小松樹說話時是這樣的“風伯伯摸著小松樹的頭說”,“摸著頭”一詞表現了風伯伯對小松樹的關心愛護。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孩子聯絡孩子的生活說說生活中誰摸過你自己的頭,感受長輩對自己的關愛。然後再讓學生體驗風伯伯對小松樹的關愛。

  孩子總是帶著一定的生活知識經驗、情感體驗參與閱讀。在此基礎上構建新的對文字的解讀。因此,閱讀教學中,孩子的生活知識經驗、情感體驗是寶貴的教學資源。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關注學生的情,文中的情,以“情”悟情,悟理,上好語文課。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13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樹覺得自己長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課文批評了小松樹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驕傲自大的行為。從三維目標出發,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1、感情誦讀小松樹和風伯伯說的話,在教師導讀中習得讀書方法,學會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學會思維。2、在誦讀中體會小松樹的盲目自大,感受風伯伯的和藹可親,懂得做人要謙虛謹慎。3、在誦讀中享受閱讀的樂趣。為了完成這三維目標,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我在教學中採取了以下的教學策略:

  1、搭建對話平臺,使學生融入課文情境。

如何讓孩子在閱讀中認識到小松樹盲目自大的錯誤,這是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具體體現。教學中如何使思想教育不露痕跡、潛移默化地調動學生的內心感受。我在教學中採用了聯絡生活實際、創設生活環境為學生搭建一個生本對話、師生對話的平臺,使思想教育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創設了孩子表演童話故事的情景,融入課文情境,教師稍作點撥和引導,即達到了教育的效果。

  2、注重閱讀興趣的激發,培養學生讀書感悟的能力。

“以讀為主,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絕不是一遍接著一遍的傻讀、呆讀。而是讓孩子一遍讀有一遍讀的任務、一遍讀有一遍讀的方法,一遍讀有一遍讀的樂趣。對低年級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如果讀書不能激起其內心渴求讀的需要,一切外在的強加力都是徒勞的。要培養孩子“口誦心惟”的最好辦法就是激發孩子主動讀書、積極探究的興趣。我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首先,讓孩子參與到童話中來。新課伊始,我出示小松樹和大松樹貼圖,畫片(可以用水彩筆畫簡筆畫)。在孩子們進入情境,激起興趣後,老師順勢提出問題,激發其聽故事,學故事的興趣。

  3、聯絡生活,實現情感遷移。

  建構主義認為,孩子總是帶著一定的生活知識經驗、情感體驗參與閱讀。在此基礎上構建新的對文字的解讀。因此,閱讀教學中,孩子的生活知識經驗、情感體驗是寶貴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基於基本語義層面,結合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適時點撥,將文字與孩子的生活知識經驗、情感體驗“鏈結”起來,實現更深語義層面的解讀。風伯伯和小松樹說話時是這樣的“風伯伯摸著小松樹的頭說”,“摸著頭”一詞表現了風伯伯對小松樹的關心愛護。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孩子聯絡孩子的生活說說風伯伯是個怎樣的人,透過朗讀孩子們感受到長輩對自己的關愛。然後再讓學生體驗風伯伯對小松樹的關愛。

  整堂課很好地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教學的點撥者和引導者這一新的教學思想。課堂教學能以人為本,能注重情趣的激發,充分以教材為例子,對學生進行知識和能力的培養,進行思想價值觀的教育。成功地體現了新課標的新理念。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14

  在講這篇課文的時候,孩子們對於小松樹和風伯伯說的話都比較容易理解,符合它們的思維。可是在回答大松樹為什麼要低下頭時,他們都說不到點上。因此,我反覆給他們創設情境,要他們分別站在小松樹和大松樹的角度上來想對方當時的心理活動。漸漸的它們都有些明白了,大松樹之所以不講話是因為他覺得自己不需要和小松樹斤斤計較,小松樹還小,還有許多地方不懂事,自己比小松樹大,應該處處讓著它一點。在最後的時候,一個學生舉手發言說:“老師,我覺得他這是尊老愛幼。”當時,我特別的驚訝。首先因為,我已經記不得自己和它們講過這樣一個詞了。可是他們竟然還能記得,並且運用到實際中來。所以還是那句老話,平時多給他們一點,也許不會立即見效果,但在以後的時間裡,肯定就能發揮它自己的作用。我想那個孩子以後一定會特別的尊老愛幼。其次我覺得這個孩子已經真正讀通、讀懂了課文。它讀出了自己的感受。這篇課文對於他而言已不再是陌生的一篇課文,而是於他發生交流,有血有肉的文字。但願不止他一個人讀出了這種感覺。

  這篇課文十分角色朗讀的,孩子們特別愛讀,而且讀得特別好。無論是小松樹的洋洋得意,還是風伯伯的和藹可親,都讀得有模有樣,個個都搶著要讀。在分角色讀的時候,個個都搶著要讀風伯伯。被分配讀小松樹的小朋友就有點不高興,我覺得它們對於小松樹還欠缺一種理解、寬容。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15

  教學理念:

  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讀書和心靈交匯為主要教學形式,讓學生在盎然趣味中產生閱讀的激情;使學生在角色朗讀中流露真情;幫助學生在想、述、演、說中內化語言的深情,從而全面提高每位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目標:

  1、認讀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能分角色朗讀課文,並能讀出不同的語氣。

  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做人要謙虛謹慎,不可盲目自滿,看不起別人。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透過對語言文字的朗讀、感悟來理解課文,讀好課文。

  難點:理解風伯伯對小松樹說的話,懂得做人要謙虛謹慎,不盲目自滿,看不起別人。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大松樹、小松樹和風伯伯的貼圖以及頭飾。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複習上節課所學詞語。

  2、在黑板上畫大山的簡筆畫,讓學生送小松樹和大松樹“回家”。

  3、小松樹和大松樹,他們一個住山上,一個住山下,今天,他倆又聊上了,想不想聽聽他們聊的什麼?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寓言故事《小松樹和大松樹》。

  二、細讀課文,感悟體驗。

  1、學習第二自然段。

  (1)自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劃出小松樹說的話。

  (2)指名朗讀小松樹說的話。

  課件出示小松樹說的話:“喂,朋友,你看我長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你呢?”

  (3)讀完之後,你覺得這是一棵怎樣的小松樹?(指生回答)追問:你從哪看出來的?(重點體會“喂”“多高哇”“很遠很遠”“你呢”)

  (4)指導感情朗讀。

  (5)分不同形式朗讀。(指名讀、加動作讀、男女賽讀)

  (6)想象:如果你就是那棵大松樹,小松樹如此這般,你會怎麼辦?

  (7)大松樹聽了小松樹的話說什麼了嗎?那他生氣了嗎?你怎麼知道?

  課件出示:大松樹沒有回答。(觀察表情)

  (8)想象:大松樹此時會想些什麼呢?你覺得大松樹怎樣? 面對小松樹的驕傲無禮,大松樹什麼都沒說,可這話被風伯伯聽到了,他摸著小松樹的頭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

  3、學習三自然段。

  (1)自讀第三自然段,劃出風伯伯說的話。指名讀。

  課件出示:“孩子,山下的松樹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遠,那是大山爺爺把你托起來的呀!”

  (2)出示課件動畫,比較小松樹與大松樹的高矮。

  相機出示:“孩子,山下的松樹比你高多了。”

  (3)指導用“比”說一句話。

  (4)對於小松樹誇自己看得遠,風伯伯又是怎麼說的?

  指名回答。

  課件出示:“你能看得遠,那是大山爺爺把你托起來的呀!”

  (5)聯絡生活,讓學生談談站在高處看景色與站在平地看景色的區別。體會“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6)小結小松樹能看得遠的原因。

  4、學習第四自然段。

  (1)聽了風伯伯的話,小松樹怎樣了?

  課件出示:小松樹聽了,慚愧地低下了頭。

  (2)小松樹為什麼低下了頭呢?理解“慚愧”的意思。

  (3)想象:假如你是小松樹,這時,你想對大松樹或風伯伯、大山爺爺說些什麼?(同桌交流後指導學生說話)

  (7)師:看來,小松樹已經改正了錯誤,變成一個既懂事又謙虛禮貌的孩子了。

  三、課文小結,明白道理。

  1、小松樹在風伯伯的引導、教育下,知道了自己的錯誤,懂得了做人要謙虛、有禮貌,不能驕傲、自滿。希望小朋友們也能像小松樹一樣知錯就改,做個謙虛、有禮貌的孩子。

  2、送名言: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四、角色表演,昇華體驗。

  1、分小組合作練習分角色讀課文。

  2、指名一組成員戴上頭飾,分角色表演。

  五、律動:《小松樹》

  六、指導書寫

  1、出示生字,指生讀,組詞。“爺”“託”

  2、指導書寫 “爺”“託”。

  (1)認識新偏旁 “父字頭”

  (2)指生分析生字,“爺”上下結構,“託”左右結構。用好方法識記字形。

  (3)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師範寫,生隨師書空。

  (4)生描紅,仿寫。

  (5)師巡迴指導,注意糾正學生寫字的坐姿和執筆姿勢。

  3、展示評析。

  七、佈置作業:

  把《小松樹和大松樹》這篇課文有感情地朗讀給家長聽,或者同家人一同表演該課本劇。

  板書

  8 小松樹和大松樹

  ↑

  大松樹貼圖

  教學反思: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樹覺得自己長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課文批評了小松樹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驕傲自大的行為。為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我在教學中採取了以下的教學策略: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趣”字洋溢於課堂,是每個老師都要動的腦筋。比如在複習匯入階段,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座山,然後讓學生把小松樹和大松樹貼到相應的位置,學生們個個情緒高漲。在孩子們進入情境,激起興趣後,老師順勢提出問題,激發其聽故事,學故事的興趣。

  二、以“讀”為主,讀品結合。

  如何讓孩子在閱讀中認識到小松樹盲目自大的錯誤,這是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具體體現。我在教學中設計了一個問題“讀了小松樹的話你感覺這個小松樹怎樣?從哪兒看出來的?”讓學生抓住小松樹話中的“多高哇”、“你呢”、“喂”等重點詞語來理解小松樹的驕傲和沒有禮貌,培養學生讀書感悟的能力。然後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讀出小松樹的驕傲自大沒禮貌。讓學生在以“讀”為本的基礎上有所“思”、有所“悟”,讓學生透過讀書實踐,“感受語言的魅力”、“明白樸實的道理”、“提升閱讀的樂趣”。“以讀為主,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絕不是一遍接著一遍的傻讀、呆讀,而是讓孩子一遍讀有一遍讀的任務、一遍讀有一遍讀的方法,一遍讀有一遍讀的樂趣。對低年級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在教學中,我無時無刻都在營造著一種“我想讀、我來讀、我要讀”的氛圍;或透過精心設定的導語;或用激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