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烏鴉和狐狸》教學反思15篇

《烏鴉和狐狸》教學反思

《烏鴉和狐狸》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烏鴉和狐狸》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烏鴉和狐狸》教學反思1

  《烏鴉和狐狸》是一則寓言故事,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選自《伊索寓言》。描寫了狐狸用奉承話騙取了烏鴉叼在嘴裡的一片肉,揭示了愛聽奉承話容易受騙上當的道理。學生對這樣的課文很感興趣。

  課文的亮點在於狐狸和烏鴉的對話。把對話讀好了,讀出感情了。對文章的理解也就隨之瞭然於胸了。

  我整堂課都圍繞著狐狸“狡猾”和烏鴉“愛聽奉承話”這個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愛聽奉承話就容易上當受騙這一教學中心。

  課文的結尾處:“狐狸叼起肉,一溜煙跑掉了。”課文沒有寫烏鴉被騙了肉後是怎樣的,留給學生想象空間。教學時,我抓住這一空白,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烏鴉被騙後,它心裡是怎麼想的?如果下次又遇到這樣的事情,它會怎麼做呢?請你續編這個故事。” 引導學想象,有的學生說雖然烏鴉明白了不能輕信別人的好話,但下次又受騙上當了;有的說烏鴉吸取了教訓,認真分析,不輕易上當了。這樣的拓展與延伸,讓學生在思考時、表達中,自然而然地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課堂是“練兵場”,然而課外也不可忽視。

  課餘,我又向學生介紹了其他一些童話小故事,我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即使一遍不懂,多讀,總有“讀透”的一天。我告訴學生,“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會讀,會說,會用,便是“讀書”的精華所在。

《烏鴉和狐狸》教學反思2

  江寧區首屆“秋實杯”語文教師賽課前,舉行了片級競賽。上課的內容是《狐狸和烏鴉》,課堂中拓展延伸時,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同學們,烏鴉辛辛苦苦找來的一塊肉被狐狸給騙走了,你想對烏鴉說點什麼呢?”學生們爭先恐後舉手發言,我喊了其中一個小男孩,他說:“烏鴉,你真是太笨了。你不應該聽狐狸的奉承話。”另一個舉手說:“烏鴉,你下次要吸收教訓,不能再上狐狸的當了。”有一個探著身子站著,手向前舉得長長的男孩,得到我的允許後迫不及待地說:“烏鴉,你真是太笨了。要是我的話,我就把肉放在樹杈上,再唱歌給狐狸聽。肉就不會掉下去了。”“哎呀,你真是個聰明的孩子,可文中的烏鴉沒你這麼聰明,所以她上當了。”我的話音剛落,有一個男孩不等我喊他就站起來說道:“烏鴉,你真是不動頭腦,狐狸就是想讓你張開嘴巴,讓你嘴裡的肉掉下來,你怎麼能唱歌呢?如果我是你的話,我一定把肉放在樹上並用一隻爪子緊緊地抓住,然後再唱歌。”我說:“你真是個有辦法的聰明孩子,可是烏鴉當時沒想到這一點,所以,才有了我們學習的這個故事呀!”

  聽了這兩個孩子的精彩發言,聽課老師不由得響起了掌聲,還露出了讚揚的一笑。

  葉瀾老師指出:“課堂應是向未來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園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是的,正如葉老師說的,課堂隨時有意外的美麗風景。那就是所謂的課堂動態生成。課後,許多老師說我的那一課的精彩之處就是後面的那兩個學生的精彩發言和教師對他們的評價,使得原本“微波粼粼”的課堂激起了朵朵精彩的浪花。也是課堂的動態生成使課堂更精彩。我就本課進行了反思,有了以下幾點認識:

  一、要正確認識課堂的動態生成。

  小學語文課堂是隨時會有動態生成的。動態生成指的是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生生、生本之間,透過對話,互動交流彼此的思考和見解,使學生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自主建構資訊,主動生成知識的過程。動態生成是現代新課標新理念下課堂教學的顯著特徵。

  有的教師害怕語文課上有“生成”,平時課上不準學生提課堂設計以外的問題,特別是借班上課時,害怕學生提出老師沒設計到、沒想到的問題,害怕課堂上的“意外插曲”將自己預設的程序打亂。因此,有的教師對於語文課上的生成“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或有意迴避。這種不當的處理會使原本能產生的精彩發言或是智慧火花稍縱退逝,有時良好的教育機會也由於教師的一時忽略而失去了。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並不在於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於在學生的不知不覺之中作上相應的調整和變動。”所以,我認為,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歡迎課堂有生成,尊重課堂上的生成,並想法去駕馭生成,沉著地應對學生的各種問題。面對生成,做一個處事不驚的智者,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進行恰如其分地靈活引導,充分利用動態生成的新資源,把握生成的新機會,引導學生在凝重而厚實的人文氣息裡接受薰陶,或引導學生再次深刻領悟文字內涵和精髓,或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錯誤,矯正其價值取向,機智地把學生有偏差的思維在“踏雪無痕”中引回來。這樣就會逐漸在教學中積累並形成處理動態生成的教學智慧,讓師生間思想、心靈與情感能相互碰撞、交融,從而形成協調共振的良好學習場。否則,害怕課堂有生成,不讓孩子“越雷池半步”,一旦發現學生遠離“預設”便匆匆將話題拉向預設,久而久之,語文課堂教學就會呆板僵化,師生都束縛在預設的“封閉系統”中,學生就失去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語文課上科學知識與人文精神的整合就蕩然無存,更談不上體現以人為本,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了。所有這些做法與新課程改革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對於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我們應該把它看作一種不可忽視的學習資源,應該對它持歡迎的態度,樂於接納這種資源,並與學生共同探究,積極想辦法解決生成的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凸顯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二、促進教學生成,閃耀教學精彩。

  很多年來,教師們默默耕耘,不斷追求,總是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力求教學效果的最最佳化。這種教學預設上長期的“精雕細琢”,使教師形成了思維上的定勢,往往不自覺地“以本為本”,習慣於從既定的教案出發,習慣於用一連串自認為精彩的問題“牽引”著學生走完課堂的全過程。這實際上是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也許這樣的語文課會給人一種層次分明的感覺,但是長期以往,學生課上學得很沉悶,思維無法“展翅飛翔”。正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中說的“課堂教學不應當是一個封閉系統,也不應拘泥於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預定的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開放地納入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要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因此,我們的語文課一定要突破預設的“樊籠”,透過“預設”去促進“生成”,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從而變得更精彩。

  上述案例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營造了寬鬆開放的想象空間,留給了學生與文字進行充分交流與碰撞的時間,學生們那些具有個性化的解答,是他們即興創造產生的火花,加上教師適時地從價值意義的角度出發,給予了正確的引領,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得以發揮,創造性品格得以張揚。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是活潑的、開放的,也是瞬息萬變的。作為現代教師,我們應當力求成為這些資訊的重組者,成為動態生成的推進者,要擯棄心中的預案,做到心中有案,但行中又無案,寓有形的“預設”於無形的動態教學之中。做到有所準備卻不處處預設,有所生成而顯自然意味。讓師生真正融入互動,在互動中細心捕捉、判斷、重組語文課堂教學中從學生腦海中湧現出來的靈動的資訊,及時把握課堂教學中閃動的亮點。讓課堂有“行雲流水”般的流暢,又有“浪遏飛舟”般的起伏。讓“預設”促進“生成”,透過“生成”完成“預設”的目標。讓我們更多地關注師生共同的生命歷程,讓學生的思維與情感更豐富、更投入,讓課堂更精彩。

《烏鴉和狐狸》教學反思3

  這篇課文是一寓言故事,與《狼和小羊》一樣,都選自《伊索寓言》,但文字上作了一定的改動,更便於兒童理解。文中講的是一隻狡猾的狐狸用奉承話騙取烏鴉嘴上叼著的一塊肉的故事。課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描寫狐狸騙取肉的經過是全文重點,深入理解狡猾的狐狸為得到烏鴉叼著的肉,接連施計是課文的難點。抓住描寫狐狸和烏鴉的神態、語言、動作的詞,加深對語言文字內涵的理解,從而領悟世間哲理是突破本文重點和難點。

  課文剛開始我以小導遊的身份帶領學生在電腦畫面中走進一片樹林,看到地上五顏六色的花朵,聽到頭上有清脆悅耳的鳥叫聲,這樣有利於調動孩子的積極性,然後大螢幕顯示畫眉、百靈鳥、珍珠鳥的圖片,讓學生從外形和羽毛的顏色中感知這些鳥的漂亮,再顯示烏鴉(黑色)的圖片,經過對比,學生很容易就可以認識到烏鴉的外表並不美麗;用同樣的方法把百靈鳥、黃鸝和烏鴉的叫聲對比,讓孩子從聽覺上感知烏鴉的嗓音並不悅耳。透過這樣的對比能讓學生真實的瞭解烏鴉,方便學生在學習時能分辨狐狸的第三次謊言。在讀課題方面,我採用了指導學生用歡快的語氣來朗讀課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個比較閃光的地方就是,我讓學生看課題,讓他們找出課題中的字在讀音和字形上要求大家注意的,這點比較符合二年級語文中重點指導字詞方面的教學要求。有效指導朗讀,讓學生從閱讀中感悟狐狸對烏鴉三次欺騙。尤其是抓重點的字詞,讓學生理解,在理解中去讀,這樣效果更好。教學中我還用了換詞的方法,例如:課文中的“非常得意”可換成哪些詞,學生說出了“十分得意,特別得意,格外得意,很得意……”可以看出學生很理解“非常得意”這一次。但也有一些不足之處:第一,在狐狸第一次騙烏鴉的時候,我沒引導學生理解狐狸問候烏鴉是真還是假,這樣就不能讓學生容易感受狐狸騙烏鴉是早有預謀的,只能讓學生感知狐狸在對烏鴉說好聽的話,最後一次騙不能讓學生豁然開朗的理解狐狸是說假話;第二,趣味性不夠,這是二年級的課文,學生的年齡還小,他們對那些死扳的課堂教學沒有太大興趣,這樣就不能完全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我想如果讓學生自己去分角色表演狐狸和烏鴉,那樣會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課堂的語文氣氛會更濃;第三,我在用“()”標出狐狸的動作,用“—”標出狐狸的語言,用“~~~”標出烏鴉的反應,這樣要求太多,學生會一時記不住,我應該把這些要求出示在大螢幕上,或者探索更簡單的方法,用“—”標出狐狸的話,用“~~~”標出烏鴉的反應,這樣相對會更好些。

  在課堂的最後一個環節,我出示了《狐狸和烏鴉》的續寫,“肉被叼走以後,狐狸和烏鴉第二次碰面了……”啟發和引導學生髮揮想象能力,讓學生換位思考,結合烏鴉變聰明瞭、狐狸被氣和烏鴉還是被狡猾的狐狸騙的兩種情境來想。學生的思維獨特、大膽想像讓課堂增色不少。在學生說、寫過程中,我注意到促進他們個性的發展。新課標要求:“激發學生展開想像,鼓勵寫想像中的事物。”就小學生而言,想像力越豐富,語言表達能力就越生動;想像力越活躍,語言也就越有豐富多彩。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我成為學生學習的夥伴,師生間是平等的對話關係。在整堂課中,我積極地看,認真地聽,並適當點撥,參與到學生當中發表一些個人的觀點,使整個課堂氛圍輕鬆、和諧、融洽。學生們在自由暢想的同時更加感悟到愛聽奉承話是多麼的容易上當受騙這一生活哲理。

《烏鴉和狐狸》教學反思4

  《狐狸和烏鴉》是一篇傳統的寓言故事。它講了狐狸故意奉承烏鴉,從烏鴉嘴裡騙取了肉。告訴人們要正確認識自己,不要聽了別人的奉承就得意忘形,使讀者知道愛聽好話容易上當的道理。

  本課的教學設計,先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來引入新課教學。在教學的程序上打破了逐節學習的套路,而是直觀地從狐狸如何行騙的入手,抓住描寫狐狸言行的詞句,理解狐狸三次說的話,明白狐狸的狡猾。

  狐狸三次說的話,是理解的關鍵,但深入的理解是建立在正確的、準確的朗讀基礎上的。指導學生讀好這三次話,先要讀準音,讀通句子,明白說了寫什麼,研究為什麼這麼說,再結合狐狸說話時的表情,體會它的心理,從而正確理解故事的寓意。

  在朗讀狐狸的三次奉承話時,我先利用媒體進行醒目顯示:先由學生自讀,讀通句子,掃清閱讀的障礙;再讓學生知道狐狸是先裝成很有禮貌的樣子,向烏鴉問候,“眼珠骨碌一轉”,“笑著說”;繼而親熱的問候它的孩子,最後吹捧它的羽毛漂亮、嗓子動聽;並竭力慫恿它“唱幾句”。而烏鴉在狐狸接二連三的花言巧語攻擊下,從 “瞥一眼、看一眼、不作聲”到“得意極了”的動作變化中,學生可以較順利地理解烏鴉地想法及心理變化。從中學生感悟到了狐狸的狡猾和烏鴉愛聽好話的弱點。隨後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自由讀、指名讀、小組比賽讀、全班齊讀)去感悟文中的含義所在。再讓學生跟著媒體畫面試著複述課文,最後進行演一演。透過朗讀、想象、體會、感悟,讓學生自然而然的體會到寓意。

  本課是屬於第二單元中(讀課文識字),透過一篇寓言故事來鋪路,讓學生進行識字和了解故事的道理。因此識字教學依然是課堂教學的重頭戲,但必須以培養學生識字的能力為本。隨著識字時間的增長,學多了各種形式的識字方法如:集中識字,分散識字各種遊戲鞏固等。在本課的識字教學過程安排上,我們首先讓生字隨著對課文內容的初步瞭解而出現,主要是在學生初讀課文,在用一些問題樹立課文大致內容的過程中出現。在學生回答中隨即出示生字:洞,骨碌,溜、煙,然後在聯絡朗讀說的話時學習:差、嗓、享,因為有語言環境做依託,學生會感覺學習生字比較有趣、生動。

  課文要求能續編課文,這是一個很好的能體現學生學習、理解程度的方式,更是一個很好的培養學生興趣、發展和豐富學生語言的.好機會。在說話的訓練中,我設計了兩個練習。一是 “你有什麼話對烏鴉說?” 二是想象:過了幾天,烏鴉又找到一片肉,這時狐狸又來了——前一個說話練習為後一個練習作了鋪墊。學生把自己理解的寓意運用在對前一問題的回答中了,因此,在展開想象續編課文的說話環節中,學生就不會毫無方向,這樣有鋪墊的練習能有效幫助學生思考、組織和表達。

《烏鴉和狐狸》教學反思5

  《烏鴉和狐狸》是一篇童話故事,童話故事很適宜低年級兒童閱讀,他們充滿好奇、充滿幻想、充滿童趣。以下是我對本課案例設計的一些教學反思:

  1、注意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倡導新的學習方式。

  在設計本教學案例時,我能夠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尊重每個學生的發展潛能,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看、去想、去說、去做引導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敢於去表現自我。

  2、注意營造開放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本教學案例,我注重讓學生透過想象當時情景,深入理解角色思想,體會不同的情感;續編故事,放飛學生的思想,任他們在自由創造的廣闊天地裡振翅翱翔,盡顯風采。

  3、注意以讀為主的訓練主線,培養和發展學生語感。

  以讀為主是本教學案例所體現的又一要點。堅持以“讀”為主線,在教學中採取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思考,並在小組交流、師生互動、合作學習中動口、動腦、動情地去學習朗讀、默讀,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培養和發展語感,同時受到情感的薰陶。

  4、不足之處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也注重了小組學習,但往往會出現形式化,收效率不能達到優良。比如有個別小組在交流過程中,只把自己所劃的句子讀一讀,簡單地說一說這是一隻怎樣的狐狸(烏鴉)就算完成任務了,缺乏深入的交流。如何讓學生都參與到其中,讓每個人都暢所欲言,特別是一些學習較困難的學生. 我以後在教學中還需進一步研究。

《烏鴉和狐狸》教學反思6

  在教學《狐狸和烏鴉》一課時,我整合了語文課本、拓展閱讀和課外書三種教學資源,使學生能夠全面、客觀地瞭解狐狸、認識狐狸。

  在學本課之前,首先讓孩子們談談對狐狸的看法,孩子都能說出狐狸很狡猾、很討厭,學完本課後孩子們更加堅信狐狸是狡猾多詐、令人討厭的。我感覺到在他們心裡狐狸除了狡猾就是懶惰、不勞而獲、令人討厭,好像狐狸一無是處。但是作為成人的我深知看問題要一分為二,再說狐狸也並不只有狡猾一個特點,狐狸也有它美好的一面。湊巧拓展閱讀上有一篇課文是《你瞭解狐狸嗎》,透過讀本篇課文,學生了解到狐狸並不是專幹壞事,它乾的大多是好事,狐狸的主要食物是昆仲、野兔和老鼠等,而這些小動物都是害蟲,狐狸吃了他們就是幫了農民伯伯的大忙。童話故事中總是把狐狸描寫成狡猾多詐、偷雞偷鴨的壞蛋,這種說法是不公平的。

  課後我去圖書館找了關於狐狸的相關圖書,找到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和《小狐狸離家出走》及《吃書的狐狸》。《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是一本書,由一個個小故事串聯而成,我給孩子們講了其中的一個,他們聽得很入神,都向我借這本書,我趁機向孩子們推薦圖書館有這本書,課後很多孩子借了這本書並且讀完了,其中韋張奧陽的媽媽陪著孩子一起讀完了這本書,媽媽說這本書非常有意思,孩子看得津津有味。

  透過整合課本、拓展閱讀及課外書,孩子們對狐狸有了更加全面、客觀的認識。

《烏鴉和狐狸》教學反思7

  反思《烏鴉和狐狸》這節課的教學實踐,我感覺有成功也有不足之處。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做得比較好,總結出來,為以後教學積累經驗。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伊始透過播放課件講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透過畫簡筆畫等手段回顧故事中所講的內容,使學生愉快地展開本節學習,從而使學生樂學、愛學,學習氣氛活躍。

  2、創設了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學習“狐狸是怎樣施計把烏鴉嘴裡的肉騙到手的?”這一問題時,我大膽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可以抓住重點字、詞、句子來說一說,議一議;喜歡朗讀的同學,還可以盡情地讀一讀。在學生自主學習反饋的同時,再加上教師適時的點撥,使這部分學習目標得以充分的完成。最後得出:狐狸不用向烏鴉要,也不用搶,而是透過親近、討好和吹捧,把烏鴉嘴裡的肉騙到手,說明狐狸狡猾,愛吸奉承話的烏鴉上當了。

  3、注重朗讀。

  教學中反覆朗讀,指導語氣,在朗程中培養學生語感,提高學生的朗讀技巧、評價方法。如在指導讀狐狸的話時指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讀,可以用假惺惺的、狡猾的、哄騙、奉承的語氣來讀;也可以用給重點字、重點詞語加重音的方法來讀。總之引導學生朗讀不是千篇一律的,朗讀要讀出自己的感覺。

  4、設計小記者採訪環節,使學生進行角色體驗。

  下面你來扮演節目主持人:下面同學要扮演烏鴉和狐狸。你來採訪下面的烏鴉或是狐狸這時怎麼想的。頓時,學生的體現慾望被激發出來,學生的熱情普遍高漲,想象力非常豐富。

  總之,本節課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精心設計。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中,學生不但學到了知識,其自主學習能力、朗讀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交流合作技巧都得到了發展。

  但在本節教學中,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匯入環節拉得長,後面“拓展延伸”環節顯示倉促。也就是說今後課堂上要注意正確、機智的引導與合理的安排。

《烏鴉和狐狸》教學反思8

  《狐狸和烏鴉》是蘇教版語文第三冊的一篇童話故事。講一隻狐狸用奉承話騙取烏鴉嘴裡一片肉的故事,說明愛聽奉承話容易上當受騙。課文共6個自然段,故事簡短有趣,透過三次對話,形象地表現了狐狸的狡猾和烏鴉的輕信。

  對於這種以對話為主又揭示一個道理的童話故事,怎樣上才能上得有趣,把孩子積極性調動起來,又全身心地投入進入;怎樣上才能讓孩子的語言得到發展,讓孩子的能力有所提高,讓寓意的揭示不露痕跡;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本次課我主要有3個環節:教授新課、語言能力訓練、生字教學。

《烏鴉和狐狸》教學反思9

  這篇課文是則寓言,採用的是擬人化的寫法,學生喜歡讀,也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說話能力和思維能力。

  《狐狸和烏鴉》一課的教學重點是烏鴉上當受騙的原因和經過,即4至7自然段,在教學中我抓住重點詞和句子,讓學生深入理解。

  第4自然段,狐狸第一次對烏鴉說的話,“他眼珠一轉,對烏鴉說:‘您好,親愛的烏鴉。’”是狐狸裝出一副笑臉,向烏鴉表示問候,在這句話中,“您”、“親愛的”這幾個詞是重點詞語。為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這些詞句的含義,我又設計了一句話:“狐狸眼珠一轉,對烏鴉說:‘你好,烏鴉’。”用小黑板將這句話寫出來,讓學生讀讀,思考:“這兩個句子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哪一句更好?為什麼?”透過讀和比較,使學生很容易地理解到狐狸是假裝笑臉,對烏鴉表示親熱,實際上是想騙到那片肉。這樣講解,就抓住了課文的重點,教學就有深度,學生學會了如何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句,對課文的認識也必然深刻。

  透過對狐狸的語言分析,可以看出狐狸心裡的想法:想方設法騙取烏鴉嘴裡的肉;透過對烏鴉行為的分析,可以看出烏鴉心裡的想法:願聽好話,虛榮心強。所以,我多次設計了“狐狸、烏鴉是怎麼想的”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尋找想象思維的訓練點。如:“狐狸看到烏鴉嘴裡叼著一片肉,饞得直流口水,心裡會怎麼想的?”“烏鴉聽到狐狸問候它的孩子,會怎麼想?”“烏鴉聽到狐狸讚美它的羽毛漂亮,唱歌動聽,它是怎麼想的?”等,並啟發學生在豐富想象的基礎上大膽地說。我認為這樣設計教學,強化了讀的訓練。而且在訓練中注意了訓練的層次性和廣泛性。另外採用啟發學生豐富想象,大膽說話的方法,使學生人人參與,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足夠的量的訓練。這樣,學生經歷了一個對課文由不會到會,由不能到能的過程,因此就達到了發展語言與智力,培養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的教學目標。

《烏鴉和狐狸》教學反思10

  《狐狸和烏鴉》這篇童話故事,教學重點為讓學生理解愛聽奉承話容易上當受騙的道理。本課教學,我試著運用以學生為主體的“互動式”教學模式,以小組互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為主要授課形式,努力做到讓學生一邊思考,一邊動手演示,一邊悟出道理,從而達到既學習知識又培養能力的目的。

  一、 激發動機,引起需求

  1、 板書課題。你們瞭解它們嗎?說一說你還想知道什麼?

  2、 在學生充分質疑的基礎上,自讀全文。

  3、 對於比較簡單的問題,生生互動,給予解疑。

  4、 再讀全文,歸納難點:烏鴉已經知道狐狸是騙人的為什麼最後還是上當?

  二、 發展遷移,創新應用

  1、 創設情境,引發思考

  在學生讀完第一自然段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狐狸看見烏鴉嘴裡叼著一片肉,饞得直流口水,它想——該多好呀!請各組討論,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

  2、 突破難點,有所創新

  在學習後5個自然段的時候,我是這樣設計的:各組讀書討論狐狸對烏鴉說了幾次話,分段讀文。出示“狐狸想......,烏鴉想......。”然後分組學習,邊讀邊在組內討論,每次狐狸說話時,它自己想到了什麼,烏鴉又想到了什麼。透過學生充分討論和各組發表自己的意見,從而加強組與組之間的交流。學生都理解了烏鴉雖然知道狐狸是騙人的,但還是上當了。

  三、 分層反饋,鞏固提高

  學生在學習上是有所差異的,所以在反饋環節上也應有所區別。接受能力強的學生,我讓他們脫書講故事。接受能力差的讓他們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

《烏鴉和狐狸》教學反思11

  在教學《狐狸和烏鴉》時,我按以下的教學思路組織教學,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有所思考,在積極合作中有所感悟,在主動探究中有所創新,教學效果明顯。具體做法是:

  一、初讀課文,自主思考

  1、讀題,自主質疑。齊讀課題後,啟發學生思考:從課題上看,你想了解什麼?學生紛紛回答:我想知道狐狸和烏鴉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怎麼發生的?發生的結果是怎樣的?透過質疑,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初讀,理清條理。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從理清課文條理的角度思考:⑴狐狸和烏鴉在什麼情況下相遇的呢?⑵狐狸是如何把烏鴉嘴裡的肉騙到手的?⑶狐狸騙到肉後有什麼表現?透過啟發誘導,學生不僅把握了課文思路,理清了課文條理,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

  二、理解課文,合作感悟

  《狐狸和烏鴉》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故事淺顯而寓意深刻,很適合學生自己去體會和感悟。依據《語文課程標準》中“尊重學生,張揚個性,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感悟”新理念,我這樣引導學生學習:

  1、抓“人物”,談感悟。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圍繞故事中狐狸和烏鴉這兩個特定的“人物”,組織學生展開討論:(1)狐狸騙肉的動機、騙肉的過程、騙肉後的表現分別是怎樣的?(2)烏鴉是怎樣上當受騙的?(3)從這個故事中,你有什麼啟發?在交流中,鼓勵學生分組評說,各抒己見。同時,引導中不僅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正確處理好教學內容中折射的價值取向,幫助學生“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2、抓對話,談感悟。在把握“人物”特點的基礎是,我著重圍繞狐狸和烏鴉的三次對話,引導學生反覆閱讀,細細品味,讓學生從狐狸說話的稱謂、語氣、內容等方面相互交流,深入探討,再分角色朗讀,在比較中品讀,在品讀中有所感悟,形成見解。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有效地調動了學生情感的參與,使他們的內心感悟更趨多元化。

  三、啟發想像,主動探究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制,而想象是無限的。”《狐狸和烏鴉》這篇課文的結尾含蓄深刻,為學生思維的拓展留有廣闊的空間。教學中,我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獨特感受,鼓勵學生張揚個性,大膽想象,有理有據地延伸課文。為此,我精心設計了兩道口語訓練題:《烏鴉被騙之後……》和《狐狸騙到肉之後……》,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看待事物發展,多側面地認清事物發展的規律。學生有的從烏鴉被騙後終於認識到“愛聽奉承話容易上當”等方面去續說;有的結論為誠信之道,從狐狸的“欺詐行為不可取”方面去續說等等。這樣的教學,既拓展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時空,又讓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上得以展現和發展。

  總之,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學習課文,體現了“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的要求。教學《狐狸和烏鴉》這一課,我正是透過以上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經歷了一個自我發現,自我探索,自我習得的學習過程,真正促進了學生自主意識、自主行為、自主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篇4:烏鴉和狐狸教學反思

  估計這篇課文的年紀應該比我大得多,因為我小的時候就學過這篇課文,如今身份不一樣了,再次看到這篇課文真的有一種親切的感覺。這篇課文內容非常的簡單,學生理解起來也絲毫不費力,所以,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朗讀上。

  其實學生在學習之前已經做了充分的預習工作。朗讀起來,自然流利了很多。唯一的問題在於學生對於課文人物的語氣把握與我預想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為,對於狐狸的狡猾,學生讀起來總是奶聲奶氣的,我聽不出來狡猾來,反而覺得有點無辜的樣子。這當然與學生的年紀和對於課文的理解,平時的練習密不可分。我在教學時發現,男學生喜歡讀烏鴉,因為烏鴉只有一句臺詞?女學生喜歡讀狐狸和旁白,莫非是句子比較多的緣故?其中,我試著對男女生的進行角色調換,雖然感覺不錯,但是似乎還是女生讀得好一點。於是,我靈機一動設計了一個男女比讀的環節,把小傢伙們的積極性一下子都調動起來了。如此一來,課堂氣氛一下子又達到了一個小小的高潮。

  在分析課文的時候,學生對於狐狸這個形象,有兩種看法:一種是非常的狡猾。這種觀點符合大綱的說法。一種是很聰明。雖然這種想法的孩子不多隻有兩三個。可是,讓我覺得很意外。這在我們小的時候似乎不能算是對的,可是現在想來我覺得孩子說的也沒有錯啊。狐狸要是不聰明怎麼能騙得了烏鴉和他嘴裡的肉呢!所以以上兩種觀點我都算是對的。當然,前提是萬一在考試的時候還是首選第一種答案。希望孩子真的能懂……

  縱觀本節課,有幾個孩子表現比較突出:車德鑫、張茹淇。這兩個孩子平時不是很願意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是讀課文。但是這節課這兩個孩子不但積極主動舉手讀課文,還能回答比較有難度的問題。看來,生動的課堂是改變孩子的最有效手段。這值得我以後借鑑運用。

《烏鴉和狐狸》教學反思12

  《狐狸和烏鴉》課末,指導學生續編故事:烏鴉嘴裡的一片肉被狐狸騙走以後,烏鴉又會怎樣想、怎麼做呢?(學生編了好幾種不同情節的精彩故事。)

  師:請同學們充分發揮想象,以“肉被騙以後”為題編一個小故事,看誰編得最精彩。(學生在課堂作業本上動筆寫話。)

  學生在理解原有故事的基礎上進行延伸拓展,不僅有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想象力、表演才能和創新思維的舞臺,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新課程有一個重要的理念:師生不能只是教材忠實的執行者,更應該成為教材的創新者、開發者。教師善於運用文中的留白,以此作為鼓勵學生充分想象,引導學生個性表達,激發學生獨特體驗的契機,使課文故事情節更完整,人物形象更豐滿,感受體悟更深刻,真正做到基於文字,又超越文字。

《烏鴉和狐狸》教學反思13

  《狐狸和烏鴉》是蘇教版語文第三冊的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狐狸用奉承話騙取烏鴉嘴裡的肉的故事,說明愛聽奉承話容易上當受騙。故事簡短有趣,透過三次對話,形象地表現了狐狸的狡猾和烏鴉的輕信。

  對於這種以對話為主又揭示一個道理的童話故事,怎樣上才能上得有趣,把孩子積極性調動起來,又全身心地投入進入;怎樣上才能讓孩子的語言得到發展,讓孩子的能力有所提高,讓寓意的揭示不露痕跡;怎樣上才能適合低年級的孩子,上出低年級語文的味道。

  一、注意以讀為主的訓練主線,培養和發展學生語感。

  學生的朗讀與感悟是相輔相成的,感悟可以提高朗讀,朗讀可以加深感悟。在教學過程中,我重視讓孩子們在悟中讀,在讀中悟。1、悟中讀。學生預習過課文,對文中的狐狸有個初步的印象——狡猾。怎樣把狐狸的狡猾透過朗讀讀出來呢?關鍵還在於對“狡猾”的真切的體驗。我首先是透過抓關鍵詞來體會。第一次對話中“親愛的”和“您”可以看出狐狸的狡猾。我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說說“生活中,誰對誰說‘親愛的’”,你向誰問好時會用“您”,學生聯絡生活,一下子就能感受到這隻狐狸的虛偽、狡猾。第二次對話中,狐狸的表情是“賠著笑臉”,透過討論,學生了解到狐狸的“笑”並不是真誠的,不是發自內心的,他的笑是另有所圖的,是裝出來的,是虛偽的笑。這一下,孩子對狐狸的“狡猾”的感受又深了一層。其次,我透過讓學生想象當時狐狸在討好烏鴉時的心裡話來感知狐狸的“狡猾”,嘴上是甜言蜜語,心裡卻諷刺、挖苦,別有居心。在“口蜜”與“腹劍”的對比中,狐狸的狡猾形象就躍然紙上了。隨著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學生入境又入情,,朗讀就不再是難題。孩子們會露著“做作”(表現狐狸的狡猾)的笑容,用很溫柔的語氣去討好“烏鴉”,有的孩子在“騙肉”時還會晃著腦袋。一臉的“親切”樣。邊悟邊讀,學生完全沉浸在角色中,達到“語語悟其神”的境界。2、讀中悟。朗讀是感悟的一種表現,同時也是加深感悟的一種方法。孩子在投入的朗讀中,其實已經進行了一種角色互換,自己顯然已成了故事中的狐狸,故事中的烏鴉。他們在繪聲繪色的演讀中,又一次加深了對文中角色的認識。

  二、營造活潑開放的學習氛圍,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自我建設,自我發展的過程,是充滿自由和歡樂的。學生只有在一種活潑的、開放的氛圍中,才能積極主動地去參與,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在課堂上我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尊重每個學生的發展潛能,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看、去想、去說、去做、去演,引導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敢於去表現自我。把教學的過程變革為學生主動參與、相互合作、師(生)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由於受“課堂”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未必每一位孩子都有上來朗讀、表演、發表見解的機會。於是,在朗讀表演中,我設計同桌互演,讓每位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在感悟體會時,我設計了小組合作,這樣,可以化整為零,讓每一位孩子都得到鍛鍊的機會。

  三、“文道結合”,在語言訓練中,不露痕跡地揭示寓意。

  低年級的孩子,最不喜歡枯燥的說教,他們有著活躍的思維,有著豐富的想象力。他們最喜歡錶現自己。寓意的揭示是在朗讀的層層鋪墊後分三步呈現在孩子的眼前,植入孩子的心裡。第一步是在學完課文後,先讓孩子說說,你現在覺得這是隻怎樣的狐狸,然後,我故做疑惑地問:“共同生活在這樹林裡,難道烏鴉不知道狐狸是很狡猾的嗎?”孩子馬上爭著要表現自己,說“烏鴉愛聽奉承話”,說“烏鴉得意忘形了”……孩子在這裡其實已經基本意會故事的寓意了。第二步,我設計了一個說話環節:烏鴉後悔極了,連連用翅膀拍打著自己的腦袋,不停地責備自己:“______________。”其實,烏鴉自我責備的話,就是這則童話故事的寓意。最後,我出示三句名言,讓孩子幫忙送給烏鴉(你想送烏鴉哪一句就把哪一句多讀幾遍)。孩子可以在這三步中自然而然地瞭解了寓意,並能銘記於心。但是,非常可惜的是,最後兩步,由於時間上沒有把握好,只能匆匆地佈置學生課後去說,課後去讀了。

  四、上出低年級語文的味道。

  低年級的語文,除了活潑開放,重視語言的發展,朗讀的訓練等等,學生對字詞的認讀、識記、理解與積累也是非常重要的。由於,這是借班開課,課前,孩子只是讀熟課文,自己認讀生字,因此,在課堂上,我很重視學生對生字的正確認讀,對於一些生字,我給孩子注了拼音,提醒學生把音讀準,特別是“一”的變調。我還幫助學生透過聯絡圖片,創造性的想象來識記生字“叼”和“肉”,拓展學生“一()肉”的瞭解,體會“片”的用法。

《烏鴉和狐狸》教學反思14

  《狐狸和烏鴉》這篇課文,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理解故事內容不是重點,更算不上難點。。結合新課標中關於閱讀教學的有關論述,我確定以朗讀體悟作為本節閱讀課的重點,透過朗讀讓學生體會狐狸在“想辦法騙烏鴉”這三次過程中情感、語氣的變化,讀懂故事闡述的基本道理,拓寬知識視野,豐富語言積累。

  我在教學中臨時創新,即興讓學生針對課文“編兒歌”,學生透過這一環節不僅加深了對文字的感受,而且將語文學習與自己的生活體驗結合起來,實現了知識、能力、情感的重新建構。這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閱讀與理解,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文字的超越。培養了學生大膽開放創新的個性。

《烏鴉和狐狸》教學反思15

  《狐狸和烏鴉》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三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是一則寓言,講一隻狡猾的狐狸用奉承話騙取烏鴉一片肉的故事。說明愛聽奉承話容易上當受騙的道理。課文分6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講狐狸看到烏鴉嘴裡叼著一片肉,饞得直流口水。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具體講狐狸是如何一次一次地奉承烏鴉,使烏鴉一步一步地失去警惕,最後受騙上當的。第六自然段,講狐狸騙到肉後跑掉了。

  教學本課,除了要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學會10個生字及新詞外,重點是以找準並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為指導思想,用擴大教學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抓重點詞句和朗讀訓練的方法,達到強化語言和思維訓練的目的,使學生不但能理解課文內容,而且懂得喜歡聽奉承話容易上當的道理。上完這一課後,反思我的教學,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根據低年級閱讀教學特點,突出重點,強化詞句訓練。

  加大課堂教學容量,就必須突出教材的重點。本課在低年級閱讀課文中篇幅比較長,共有6個自然段,而且這篇課文故事性比較強,如果不抓住重點進行教學,採用“平推式”,由課文第一段的第一句到課文最後一段的最後一句,提一些瑣碎的、缺少思維價值的問題,既浪費了寶貴的訓練時間,又使學生失去了發展思維、鍛鍊思維,從閱讀當中來學習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能力的機會。

  那麼,如何摒棄故事情節平推式的提問講解呢?那就必須突出本課教學重點和難點,針對低年級閱讀教學特點,強化詞句訓練,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並在理解的過程中受到文字訓練。

  《狐狸和烏鴉》一課的教學重點是烏鴉上當受騙的原因和經過,在教學中我抓住重點詞和句子,讓學生深入理解。

  如:第2自然段,狐狸第一次對烏鴉說的話,“他眼珠一轉,對烏鴉說:‘您好,親愛的烏鴉。’”是狐狸裝出一副笑臉,向烏鴉表示問候,在這句話中,“您”、“親愛的”這幾個詞是重點詞語。為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這些詞句的含義,我又設計了一句話:“狐狸眼珠一轉,對烏鴉說:‘你好,烏鴉’。”用小黑板將這句話寫出來,讓學生讀讀,思考:“這兩個句子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哪一句更好?為什麼?”透過讀和比較,使學生很容易地理解到狐狸是假裝笑臉,對烏鴉表示親熱,實際上是想騙到那片肉。這樣講解,就抓住了課文的重點,教學就有深度,學生學會了如何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句,對課文的認識也必然深刻。

  三、抓住課文語言描寫生動和擬人化的特點,強化朗讀訓練、說話訓練和思維訓練。

  在《狐狸和烏鴉》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以“讀講法”為主,從初讀到精讀、熟讀,把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貫穿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

  第一步,初讀課文時,讓學生藉助漢語拼音自己反覆讀,並要讀準生字的音,讀通句子,大體瞭解課文內容即可,而不要求一上來就讓學生讀出感情。

  第二步,在理解課文內容時,要透過讀,理解詞句的意思。如:文章的第4自然段,寫狐狸對烏鴉極力吹捧、奉承。我先讓學生讀讀狐狸說的話,問學生:“狐狸共說了幾句話?”再讀第一句話,問:“第一句話是什麼意思?”“這句話還可以怎麼說?”然後讓學生讀讀第二句話,理解意思後再讓學生讀。接著問:“烏鴉的羽毛漂亮嗎?誰聽過烏鴉的叫聲,請站起來學一學?”透過讀、思、議,讓學生認識到烏鴉的羽毛不漂亮,叫聲不好聽,這是狐狸對烏鴉說的好聽的話,奉承的話,目的是想讓烏鴉張開嘴,把肉騙到手;對狐狸說的第三句話也是先讀,理解,再讀。總之,對整個這段話的理解,就是先讀讀,再理解意思,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讀。

  第三步,在總結全文時,也要朗讀。要讀全文,透過讀全文,讓學生整體地理解整篇課文的內容。這樣體現了閱讀教學由整體到部分再回到整體的教學原則,而且恰當地回讀,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的深刻領會。我認為這樣教,才是紮紮實實的朗讀訓練,才能使學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學生受到真正的語言文字訓練,並在訓練中學會讀書的方法,提高自讀能力,特別是培養其自學能力。

  另外,這篇課文是則寓言,採用的是擬人化的寫法,學生喜歡讀,也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說話能力和思維能力。

  例如:透過對狐狸的語言分析,可以看出狐狸心裡的想法:想方設法騙取烏鴉嘴裡的肉;透過對烏鴉行為的分析,可以看出烏鴉心裡的想法:願聽好話,虛榮心強。所以,我多次設計了“狐狸、烏鴉是怎麼想的”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尋找想象思維的訓練點。如:“狐狸看到烏鴉嘴裡叼著一片肉,饞得直流口水,心裡會怎麼想的?”“烏鴉聽到狐狸問候它的孩子,會怎麼想?”“烏鴉聽到狐狸讚美它的羽毛漂亮,唱歌動聽,它是怎麼想的?”等,並啟發學生在豐富想象的基礎上大膽地說。我認為這樣設計教學,強化了讀的訓練。而且在訓練中注意了訓練的層次性和廣泛性。另外採用啟發學生豐富想象,大膽說話的方法,使學生人人參與,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足夠的量的訓練。課後,我又讓學生髮揮想象,以“肉被騙走以後”為題編一個小故事,這樣,學生經歷了一個對課文由不會到會,由不能到能的過程,因此就達到了發展語言與智力,培養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