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共12篇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共12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共12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共12篇1

  課文《有趣的發現》講述了生物學者達爾文對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上的昆蟲的觀察,發現只有適應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體現了達爾文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精神。本文要求學生複述全文,並且複述要在學生反覆朗讀、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這樣的訓練。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使學生對這項訓練有個良好的開端。

  我在進行第三段的教學時,先是自讀找出共有幾句話,然後找四名同學分句朗讀,接著以第二句為例,圍繞“什麼樣的翅膀,因為什麼,結果怎樣”找重點詞,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自然找出了“沒有、不能飛、不大可能”這幾個詞語,並順勢找出第三、四句的重點詞。最後,又再次讀了一遍課文,教師用從第二句話中找到的詞語說了和第二句話意思相同的句子,讓學生練說第三四句。學生有詞語作基礎,有教師的示範,順暢地說了出來。說完之後,我就揭示了這就是複述。並讓學生試著複述第一、二自然段,由於準備充分,學生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還總結了抓住關鍵詞複述的方法,為以後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共12篇2

  課文的第一節介紹了科學家達爾文,我在請學生讀課文之後相互討論:達爾文是個怎樣的人?“著名“是什麼意思?還可以換什麼詞?在學生交流反饋之後,我又接著這樣問:為什麼說達爾文是為著名的科學家?他是怎麼會成為著名科學家的呢?這樣的提問,會換起學生對科學家達爾文的好奇,使得學生急切地想了解達爾文。

  帶著這樣的情感,學生再讀課文第二節。我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世界,讓孩子在朗讀中理解達爾文發現的奇特現象,並利用孩子愛表演的特點,讓學生扮演文中的三種昆蟲在大風中的生存狀態,透過孩子們的表演,孩子們形象的知道了為什麼翅膀特別大的和沒有翅膀的昆蟲能在小島上存活下來。有效的突破了難點。讀了課文達爾文的發現之後,我讓學生演一演達爾文,把那種“奇怪“的感覺說出來。由於學生非常投入:“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種翅膀小的昆蟲的,怎麼會在這個島上就看不見呢?”“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從語氣到表情,學生可以說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礎上,老師悄悄過渡:“是啊,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達爾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樣做的呢?”學生帶著問題朗讀課文,尋找答案。在這樣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教學是那樣的自然而活潑。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共12篇3

  本節課上完了,按預定目標完成了任務,但仍然存在以下問題,還需要不斷改進。

  本課最滿意的是聯絡生活實際、換詞語、聯絡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語。

  需要改進的是:

  1、課件上,色彩斑斕小蝴蝶飛來飛去,大大吸引著孩子們的眼球,想必這個動畫的設計也會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2、板書過於強調探究過程,沒有板出三種昆蟲的狀況,突不出重難點。

  3、本課的教學方法是“以讀為主,在讀中感悟學習本課。”教學中過於注重多種形式,卻減弱了最基本有效的形式——朗讀。假如把表格製作成卡片,讓學生分組研讀,效果會好多了。

  4、揭示達爾文品德的那些詞語過多,導致難度加深,影響了孩子水平的發揮。

  因為教師沒有多媒體,本節課是首次,所以問題多多。中有走進課堂,才能有所發現,應該引以為戒。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共12篇4

  《有趣的發現》一文要求複述,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這樣的訓練。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使這項訓練有個良好的開端,應該做好鋪墊工作。

  第一,讓學生透過讀書對每自然段的內容有個整體把握。抓好綱目,做到綱舉目張。所以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書討論,引導歸納大意。如《有趣的發現》這一課中,我引導學生歸納出如下課文各小節的大意:

  1、達爾文是英國著名的科學家。

  2、達爾文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3、達爾文透過研究發現了規律。

  4、達爾文這一發現的重要意義。

  第二,給學生以方法。複述可以透過抓關鍵詞回顧各部分內容。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一些重點詞語,做上標記,教師板書。同樣在這一課中,重點段第三段共有四句話,用總分的形式介紹了達爾文的發現的答案。要逐句引導學生讀懂,理出線索:

  翅膀,颳大風,結果

  沒有的,不會飛,不大可能淹死

  特大的,能頂住,能生存下來

  小的,頂不住,逐漸消失

  重點部分進行梳理之後,加上第一自然段的“著名”、最後一自然段的“非常重要”這兩個詞語,學生會由這些詞語勾起對課文內容的回憶,教師示範後學生會“遵路識斯真”,透過第一次的良好開端逐步學會複述的方法。我想,在隨後的第六單元16《孔繁森》一課中,也要求複述課文,只要引導學生回憶第七課的複述方法,相信學生能按照老師給的提綱和關鍵詞進行正確複述,語文學習能力也就會逐步得到提高。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共12篇5

  教學本課我我先從"有趣"一詞入手,讓學生說說在你身邊有哪些有趣的事,讓孩子們積極想說自己身上的有趣的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後結合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一些帶翅膀不同的昆蟲的不同之處,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順勢匯入今天的課題。

  在教學過程中,我按預定的教學程式一步一步實施,在理解課文第三自然段時,採用了“創設情境,理解詞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為了能讓學生在有效的活動中更好地理解三種昆蟲在大風來臨時的表現,我先播放颳大風的'聲音,然後描述:小朋友們,現在大風來臨了,你是哪種昆蟲?當颳大風時,你在幹什麼呢?孩子們紛紛動了起來,有的變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風來臨時在奮力地向前飛著;有的是小螞蟻,大風一刮,就躲到了石頭後面;還有的變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風颳起來了,因為力氣小擋不住大風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我覺得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適當的表揚,讓學生體驗成功,感受到自己在學習上是成功者,也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共12篇6

  國慶前一天上了《有趣的發現》一課。本以為這篇課文孩子會沒有多大興趣,但事實卻是出人意料的。

  我從有趣一詞入手,先在黑板上寫下“有趣”一詞,讓學生說說在你身邊有哪些有趣的事。孩子都積極想說自己身上的有趣的事(有孩子說和爸爸去旅遊,結果爸爸是穿著拖鞋去的。)孩子們都鬨堂大笑,很開心。孩子很快融入了課堂。每一位學生的注意力都在我的掌控之下。順勢我又在黑板上寫下“發現”,匯入今天的課題。我問孩子“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激發了孩子讀書的興趣,孩子饒有興趣的開始讀書,之後我開始檢查孩子讀字詞的情況。這時就有個別孩子開始注意力不集中,開始做小動作。而我並沒有像往常一樣,點名,批評。而是讓他來讀詞語(孩子在家都預習過了,所以讀得很好)我就對他進行了表揚“你讀得真準!如果你能放下手中的東西,眼睛看黑板,那你會更棒的!”這時,孩子很乖,很聽話,立即放下手中的東西,身體坐得特端正,注意力又回到了我這裡。

  在讓學生理解“著名”一詞時,我先用找近意詞的方法讓學生理解,接著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先讓他們說說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有名的體育運動員,再讓他們說說你還知道哪些有名的人。從學生生活中的事例去理解。雖然沒有對於“著名”一詞的講解,但從孩子的回答中,我知道他們已經理解了這個詞語。

  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適當的表揚,讓學生體驗成功,感受到自己在學習上是成功者,也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共12篇7

  培養小學生質疑的習慣應該從小做起。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不同見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給學生以表現的機會。教師的提問應以啟發式、商討式為主,讓學生覺得親切自然,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學生談、議自由,以開拓學生參與學習的空間,體現學習過程,使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變語文教學課堂為思維與各類活動的天地。

  如在學習課文第三節時,我問:你覺得達爾文找到答案容易嗎?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大部分學生都能找到“許多”“反覆”“終於”,可是一個孩子卻把小手舉得高高:“老師,我有補充!”他的小臉因為激動而漲得通紅,“我覺得‘捉’‘觀察’‘比較’這些詞語也能體現出他的不容易來。比如觀察,他必須有一定的目的去看這些昆蟲才叫觀察……”很顯然,他已經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其他學生被他的回答感動了,於是更多的小手舉起來了:“老師,我知道‘比較’就是把一樣東西和另一樣東西比”……

  我想,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已經不再需要那樣“努力”地對學生進行所謂的思想教育了,當學生完全進入角色的時候,他們應該都能體會到科學家的人格魅力,為科學家的精神所感動。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共12篇8

  《有趣的發現》這篇課文記敘了生物學家達爾文發現在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上只有兩種昆蟲:一種翅膀特別大,另一種是沒有翅膀或翅膀殘缺的。科學家為了解開其中的迷,經過艱苦的科學研究,最後終於找到了答案。

  剛剛走進文字,我有點無所適從。因為我發現課文語言樸實,條理清晰,不適合有感情地朗讀,也從中找不到創新點,這樣怎麼能參加賽講呢?經過幾天的研究,我決定把重點放在指導學生品味語言文字上,於平實中見紮實。

  今天終於講完了這節課,自我感覺教學效果還不錯,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在品析詞句中感悟文章的內涵。

  回顧整節課,我處處注重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透過換詞的方法幫學生理解了“著名”一詞,學生說出了“有名、出名”,我再引導學生在讀中品味:用哪個詞好?從而讓學生體會到課文用詞的準確,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引導學生髮現這個有趣的現象時,我也抓住了“要麼……要麼……”一詞,學生用它練習說話,在具體的語境中明白了“要麼”連在一起用,表示在兩種情況中選擇其中的一個,為下面感受“奇怪”做了鋪墊。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對“反覆、許多、終於”等重點詞的理解,也讓學生知道了達爾文尋找答案歷盡艱辛。課文對奇怪現象產生的原因的分析,用了三個因果關係的句子,如果把這個直接告訴學生,二年級的孩子一定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問“文中用哪個詞語把原因和結果連起來了?”剛開始學生還不懂,但是在我的引導下,第三個關聯詞語學生一下子就說出來了。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我想學生一定會有所收穫,對他們今後的閱讀理解也會有一定的幫助。

  二、在指導點撥中發揮教師的作用。

  備課中,學生每一內容的學習,我都做了精心的預設,所以在課堂上,我能在學生遇著困惑時及時點撥;學到知識時及時總結提升,使學生加深認識。在理解“達爾文找來許多昆蟲,反覆觀察比較,終於找到了答案。”這句話時,我先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體會句子的意思:你從哪個詞中知道了什麼?學生抓住“許多、反覆、終於”等詞語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這時我再總結:“短短的一句話,卻告訴了我們達爾文尋找答案的艱辛歷程。”這樣使學生既學到了閱讀方法,又體會了句子的內涵。

  但是,講完課,我也發現了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教學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前半節課比較鬆散,到最後草草收兵。在備課時,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種奇怪現象產生的原因”這一環節,我是預設先讓學生自己練習說,再找二、三個學生來說,可是由於時間關係,我只讓一名學生說了一下,沒有體現訓練過程。最後的“齊讀全文,深入體會”這一內容也臨時取消。

  另外,在課堂上,總感覺自己知識底蘊不夠深厚,對課堂的駕馭不是遊刃有餘,這需要我多學習,多讀書,不斷充實自己。

  總之,一節課下來,有收穫的喜悅,也有不足的思考。不管怎樣,這些都是我今後研究的財富,我會把它們珍藏起來,並時時翻閱。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共12篇9

  《有趣的發現》這篇課文向孩子們提出了一個新要求:那就是學會複述課文內容。學生第一次接觸這樣的訓練,我不敢鬆懈。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使這項訓練有個良好的開端,我是這樣指導的:

  第一,讓孩子說說這篇課文寫的是什麼內容,讓學生對每個段落有個整體內容的把握,根據他們的發言和課文內容,我相機在黑板上板書:達爾文——考察,發現奇怪的現象——反覆觀察比較,找答案——研究的作用

  第三自然段是複述的重點,我引導學生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說三種昆蟲的情況,化解了複述的難度。

  第二,根據板書,我先示範把課文複述了一遍,讓學生明白複述和背誦的區別,知道複述可以抓關鍵詞。具體複述時,我先指導學生分自然段複述內容,再把課文串起來去複述,有易到難,循序漸進!小部分學生把課文讀得很熟練了,複述課文時就把課文背了下來。也有一部分學生故意把文中的詞換成自己的詞,我看到孩子把故事內容大體說了出來,語言也較有條理、有序,就對孩子給予肯定。不知道各位是怎麼做的?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共12篇10

  《有趣的發現》這篇課文敘述了一個關於達爾文的故事,課文的故事性比較濃,也是孩子們上學以來接觸到的第一篇要求複述的課文。那麼讓孩子們記清楚故事內容是一方面,怎樣完整的把一個故事說出來是訓練的重點。

  今天兩節課,所以就將課文學完了。總的來說,孩子們今天下午還是比較配合的,第一課時從讀課文到認讀生字再到把生字帶入課文,將課文讀通讀順,孩子們進行的都不錯,關於第一課時,我準備得不夠充分,因為我沒有事先將生字詞抄在小黑板上,孩子們在自讀課文的時候我本應該下去巡視的,結果就在黑板上抄寫生字了,以至於那些自覺性差的孩子在吵鬧。我最值得欣慰的是孩子們這節課圍繞課題提的問題,有同學問:我想知道有趣的發現是什麼?為什麼這個發現是有趣的?他是怎麼發現的?以後要加強孩子們質疑的能力,讓孩子們學會問問題。

  第二課時,我將課文的第2、3兩個自然段作為課文的重點,瞭解故事的起因,過程和結果。結合昨天的預習課,我讓孩子們一句話一句話地讀,一句話一句話地分析,我首先提出問題:究竟達爾文發現了什麼有趣的事?再指名學生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孩子們都挺聰明的,一眼就看出來了,一個個小手舉得高高的。接著我用一句話過渡:達爾文是怎樣解決這個有趣的問題的?我再讓孩子分句讀第3自然段,找找課文中說了哪幾種昆蟲,這些昆蟲怎麼樣。孩子們很快就能找出來。在這裡我疏忽了一點:沒有寫板書。應該寫上大翅膀的昆蟲怎麼樣;沒翅膀的昆蟲怎麼樣;小翅膀的昆蟲怎麼樣。()寫上板書可能對於孩子們複述課文比較有幫助。下一節課一定記得要寫上板書。

  最後一個環節就是複述課文,這時本課的教學重點,我說誰能不看書就能說出達爾文這個有趣的發現,孩子們都不會說,我太高估二年級孩子的水平了,沒有人敢舉手,我就先讓他們自己說一說,結果還是沒有人敢舉手,於是我想到自己先作示範,也許孩子們聽了示範就容易一點了。示範完了又讓他們自己說一說,這時,楊超然敢舉手了,我沒想到楊超然說得非常好,語句流利,口齒清晰,故事說的完整,於是我馬上拿出兩顆星獎給他。果然星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其他孩子看見星星了也爭著要說,這樣孩子們的積極性就被我調動得差不多了。我適當地給了其他孩子星星。最後再讓他們說給同桌聽,說的都還不錯。我的發現教學反思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共12篇11

  9月24日上午第一節課,學校領導和全體語文教師來到二(1)班教室聽我講《有趣的發現》這一課。上課前,我心情比較平靜。上課了,我反而緊張起來,說話聲音也有些顫抖,因為畢竟是公開課嗎。自己也安慰自己別緊張,但是無濟於事。開始的教學還比較順當。當講完第二自然段後,我發現時間已經不多了,於是我更加緊張了,甚至有些慌亂。所以在講第三自然段時,由於學生根本不配合我,再加上我害怕拖堂,學生回答問題說不上來,我就替他們回答,基本是我在唱獨角戲。儘管這樣還是拖堂了。應該說這節課講的很不成功。我陷入反思之中,這節課到底失敗在哪裡呢?

  這節課的重點、難點是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即達爾文透過反覆觀察比較,發現島上昆蟲的體形特點與氣候變化有密切關係。應該重點學習這個自然段。重點、難點部分的教學處理要害就是這節課的關鍵。而我在教學時沒有突出重點,擊破難點,抓住關鍵。

  我們備課一般只注重備教材,很多時候忽略了備學生。我曾經帶過兩屆高段語文,已經初步瞭解了高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所以,在備學生時無意中就把二年級學生當成五六年級學生來對待。教過高段學生再來教低段很著急。總覺得學生磨磨蹭蹭,太慢了。

  因此,在設計教學方案時除了作好教學內容分析,突出重點,擊破難點,抓住關鍵外,一定要注重備學生。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智力能力水平,特別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心理特點來確定學生的學習方法、選擇教師的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我們在備課、上課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共12篇12

  《有趣的發現》是一篇有些科學性的課文。一開始我有點擔心學生會不感興趣,課堂效率不會高。上完後感覺效果還可以。

  首先我抓住“發現”入手。我在身上放一些特徵性的東西,引學生觀察我。從而引出“發現”一詞,隨即讓學生和我一起寫“發現”。緊著我就是抓住“有趣”。體會“誰會用‘有趣’說一句話嗎?”,隨即板書,這樣引導學生理解有趣,並學會用有趣說話。總結課題,讓學生明白課文要講述一個“發現”,而且是“有趣”的發現。

  在講述課文的時候,我並沒有先講述課文內容,首先我著重介紹了達爾文,並講述有關他的故事,讓學生對課文的所要學習的知識有個瞭解,特別是對達爾文,讓學生對“著名”一詞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學習課文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