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精選7篇)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精選7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精選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1

  《圓明園的毀滅》是一篇講讀課文,要求透過朗讀、學習,想象曾經的圓明園輝煌的景觀,瞭解它被毀滅的經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

  本課教學的成功之處在於:

  一、教學本課之前,我首先依據教師用書,透過研讀教材把本課的教學重點鎖定在“圓明園的輝煌的過去”(2至4自然段)。在設計教學過程的時候,我採用的是抓住關鍵句,以問題為引導理解課文內容。這三個自然段的關鍵句分別是:“它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

  在教學過程中,我先讓學生把這三個自然段讀正確、流利,然後邊讀邊想:

  ①為什麼說圓明園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

  ②為什麼說圓明園是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

  當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僅僅藉助文字無法回答這兩個問題的時候,我透過多媒體把課前蒐集到的圓明園的資料和照片展示給學生。當學生看完了這些珍貴的影印資料之後豁然開朗,馬上答出了上面兩個問題的答案。

  二、藉助資料,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僅僅透過文字學生是無法想象圓明園當年的輝煌的。如果無法想象當年的輝煌就不能深刻地理解“圓明園”這三個字在國人心中的痛有多深,這三個字帶給過人的屈辱有多大。因此,我除了上一個環節的透過大螢幕展示蒐集到的資料之外,還透過課件與之相得益彰。學生在這種直觀的影像感染下對祖國的壯麗山河與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對祖國豐富館藏——傑出的藝術品不由得發出聲聲由衷的讚歎。

  三、因勢利導,進行思想教育。在學生受到震撼的時候,抓住“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這句話,匯出圓明園的毀滅這一部分。這樣才能對圓明園的毀滅產生最深刻的感觸,對英法侵略軍可恥行徑感受憤怒與屈辱。然後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回顧祖國的歷史,我們能夠為自己的祖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做些什麼呢?然後讓孩子們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交流,最後全班彙報,老師歸納:我們要牢記國恥,明白落後就要捱打,只有國家富饒,國力富強,才能夠避免這一恥辱重複上演。最後,我要求學生全體起立,摸著胸前的紅領巾,對著課件顯示的總結語起誓:勿忘國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雖然本節課似乎取得了完滿的成功,但是靜心思考發現,自己還是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對於學生的朗讀習慣沒有及時地進行糾正。

  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不但要注意適時指導學生的朗讀而且還要高度重視自身的教學語言的風趣與形象,使學生感興趣,有興趣,聽得入耳,形成師生良好的互動關係。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2

  這是一篇大家對於我來說比較熟知的一篇課文,雖然時隔多年,但讀到這篇文章還能讓我記起當年教學的一些點點滴滴,一篇老課文,如何教出新意,如何讓學生在生本課堂的的暖風下激揚起生命的風帆,我想這是本節課我要努力達到的目標吧。在教學一開始,我就採用影片匯入,讓學生未學文情先起,鋪好了情感,孩子們一開始就能在思想上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迅速地融入到課文內容之中。接下來學習圓明園昔日的輝煌,由於前置性作業的佈置比較完善,學生憑藉著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對當年圓明園輝煌的景觀有了大致的瞭解,特別是蒐集有關圓明園的文字、圖片,觀看《火燒圓明園》的音像資料,對圓明園有了更多、更形象的瞭解。這篇文字優美,字裡行間飽含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學生們邊品讀,邊想象,邊感悟,在腦海中再現它昔日輝煌的景觀。尤其是最後一個自然段情感起了變化,帶著歷史的悲憤,朗讀時體現出痛惜、仇恨之情,聲調提高。152年前的圓明園是一座皇家園林,即使在當時也沒有多少人能夠親眼目睹,那如何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輝煌,僅靠語言文字的描寫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藉助紀實片,生動再現當年的樣子,讓學生親眼目睹,親身感受它作為萬園之園的獨特魅力,從而萌生一種強烈的名族自豪感。

  在教學中,可愛的同事們與我產生了意見的分歧,關於圓明園是有誰來建造的問題。在一開始,我也認為應該是帝王所造,可後來我想了想,它應該屬於勞動人民的智慧。為何這樣講呢,我們可以聯絡到《長城》一文,都深知秦始皇建築長城,課文最後結尾卻說:多少個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修築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這不就是歌頌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嗎?同樣,能讓人很容易深感同受。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3

  《圓明園的毀滅》是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以“勿忘國恥”為主題,讓學生用心感受字裡行間中飽含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同時透過多種途徑蒐集有關資料,初步學習整理和運用資料的方法。

  對於圓明園,大部分學生都比較陌生,而且這座曾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早已不復存在,大多數圖片都是斷壁殘垣的遺址圖。如何能讓學生透過學習課文感受到它昔日的美好,並在毀滅後激發起他們內心的愛國熱情成了教學的難點,這也正是本篇課文作者匠心獨用的地方——題目為《圓明園的毀滅》,卻用了很多筆墨來寫它昔日的輝煌。

  一、 以讀為本,讀中感悟。

  在課堂上留給學生充足的朗讀時間,採用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使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圓明園這麼美,但卻被無情地毀滅了,在感受了圓明園的美之後,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第五自然段,讓學生再次讀課文說說哪些地方讓你最可恨。在學生暢談感受的基礎上,指導朗讀,最後迴歸第一自然段。面對強盜的無恥行徑,面對清政府的昏庸無能,面對美的東西瞬間遭毀,學生心中肯定有千言萬語,學生心中升騰起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透過給學生一定時間的朗讀,體會作者怎樣表情達意,使學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喚起愛國熱情,惋惜、痛恨之情,從而更進一步體驗情感,與作者產生強烈共鳴,課堂教學達到高潮,感情得到昇華。

  引導學生在默讀中感悟課文內容,在朗讀中體會感情、課堂上,我首先讓學生默讀課文,找一找圓明園內都有什麼,然後讓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學生在讀中感受到了圓明園的輝煌,在讀中迸發出了對英法強盜的憤恨、

  二、 直觀感受,激發情感

  透過圖片和影視資料來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直觀感受,更激發了學生的情感,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圓明園離我們非常遙遠,不管是它的輝煌,還是它的毀滅,僅僅借用文字資料激發不了學生的情感,但透過展示圓明園的奇珍異寶,輝煌建築復原圖來引導學生理解輝煌部分就容易多了。看到圖片後學生們都震驚了,此時,播放圓明園在大火中被焚燒的影視資料,學生的惋惜,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後一部分的感情朗讀就水到渠成了。

  三、 查閱資料,瞭解歷史

  課前佈置學生查閱資料,課內外知識有機結合,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高學習興趣。例如,讓同學們蒐集與“圓明園”有關的資料,課下同學們就互相傳閱,對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有了很多的瞭解,在課上體會的就更深。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段時,讓學生蒐集當時時代背景的文字資料,學生讀後對英法聯軍更加氣氛,恨之入骨。同時也感受到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激發了他們好好學習,使祖國更強盛地願望

  在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紮紮實實地理解語言文字,並展開想象,使學生對當年圓明園輝煌景觀有個大致的瞭解。還找出了文章中三個高度評價圓明園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的句子——“圓明園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就這樣化成了一片灰燼”。抓住關鍵詞“舉世聞名、博物館、藝術館、瑰寶、精華”引導學生討論:“為什麼人們給圓明園這麼高的評價?”在討論中明確作者是從眾星拱月的佈局、風格各異的建築、收藏珍貴文物這三個方面,來再現圓明園輝煌的過去。

  為了達到本課教學的情感目標,突破難點,我讓學生在課前蒐集了大量有關圓明園的資料、圖片,讓學生了解當年圓明園的輝煌之處:它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使學生親眼目睹,親身感受它作為萬園之園的獨特魅力,從而萌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圓明園真的太美了”學生由衷地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但在教學中,我感覺《圓明園的毀滅》再現的畢竟是歷史,與學生生活的年代實在太遠了。在學生的腦海裡這是一個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維,學生很難理解和想象這麼一座歷經幾代皇帝辛辛苦苦設計、建立起來的美麗皇家園林就這樣在三天時間裡,在英法聯軍的手裡化為灰燼,這是多麼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這是我們中國人永遠不能忘記的一個恥辱。為了使學生有一個具體的形象思維,我利用多媒體、圖片等,此時映入學生眼簾的是圓明園的設計、建造、毀滅這一完整的歷程,嘔盡幾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園林就這樣化為灰燼已清晰地記入學生的腦海裡。頓時引起了學生們的憤怒,激起了他們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告誡他們不要像統治者們的昏庸無能,激起他們發憤圖強,熱愛科學技術,振興中華民族的雄偉決心。學生們紛紛談了自己的體會和感受,是那麼熱烈、那麼深刻、那麼感人。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4

  在設計《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我把重點放在了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上。體現了“自讀發現──選讀探究──品讀感悟”的教學模式。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該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在學習第二段時,我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然後交流讀書後的感受,在彙報的過程中,學生初步的感受到了圓明園佈局的獨特,景色的優美,收藏的珍貴。這是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初步感知,然後,我讓學生帶著讚美和熱愛之情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更加升華了學生的情感。學生透過一遍遍的朗讀,感悟到了這座萬園之園昔日的輝煌,感悟到了這種獨特的佈局中所蘊含的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智慧,從而激發了學生對昔日圓明園的無限的讚美和熱愛,也為後一部分學生對侵略者把這麼美的一座園林毀滅掉而產生的滿腔怒火埋下伏筆──此時,學生對圓明園昔日的景觀越是發自內心的愛,後一部分就會對侵略者產生刻骨銘心的恨。

  我認為,語文學科的感悟能力至關重要,有所感才會有所悟,有所悟才會有所發,有所感悟才會培養愛美、審美情趣,提高對語言文字的鑑賞力,進而提高對祖國傳統文化的鑑賞力,內化積累,激發創新,提高民族素質。在學習第二段時,學生透過各種形式的評價朗讀,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例如: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話:圓明園中,有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有象徵著熱鬧街市的“買賣街”,也有象徵著田園風光的山鄉村野。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指出:“金碧輝煌”這個詞的意思是形容建築物異常華麗,光彩奪目。為了突出殿堂的這個特點,讀的時候應該把這個詞讀得重一些。“玲瓏剔透”這個詞,為了要突出“亭臺樓閣”小巧玲瓏的特點,應該讀得輕一點。在讀“買賣街”一句的時候,語調高一些;在讀山鄉村野那句的時候,語調低一些,也就是透過語調高低的變化,來表現出不同景點的特點。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感悟到了殿堂的輝煌,亭臺樓閣的玲瓏剔透,買賣街的熱鬧,山鄉村野的寧靜。我還在第三自然段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如:男女生對讀,挑戰對手讀,朗讀擂臺賽等,課堂上透過朗朗的讀書聲,

  把學生帶進了昔日的圓明園內,使學生如身臨其境,一會兒置身於“金碧輝煌的殿堂”;一會兒置身於“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一會兒置身於寬廣、寂靜的“山鄉村野”……在充分朗讀感悟的基礎上,學生們領略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

  然而就是這樣一座擁有眾多珍寶的園林卻毀滅了,我帶領學生再讀第一段話,進一步體會圓明園的毀滅所造成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激發了對英法聯軍的仇恨之情。

  在學習最後一段時,我先讓學生畫出最能體現侵略者罪行的詞語,然後談感受,我對學生的理解和感悟給與充分的尊重和肯定,這也正體現了新課標中指出的:“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無論學生怎樣去談,去理解,對侵略者的仇恨、痛恨是大家情感的共鳴。接著我又透過一段錄影,加深學生對侵略者的暴行的理解,此時學生的內心對侵略者的仇恨已經達到了極點,我順勢引導學生就帶著這種仇恨齊讀最後一段。那一句句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朗讀,融進了學生對圓明園毀滅的無限的痛惜和對侵略者無比的仇恨。讓聽的人彷彿有一種心碎的感覺:多麼令人惋惜,那無數的珍寶、瑰麗的園林。多麼令人憤怒,那些可恥的強盜。

  這一課的教學,使我又一次的體會到:讀,是學習語文最重要的實踐活動。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5

  在講授《圓明園的毀滅》一課前,我們組三位教師分頭進行了認真備課,查閱了大量的資料,然後又進行了幾次集體備課,最後定下教案,分頭上課,每個人上完後評課修改,其他人再上。回憶整個過程,我們對《圓明園的毀滅》這課有了更深的瞭解,又很多的收穫。反思這節課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課堂結構簡單明瞭,主要採用以讀中感悟的方法,引導學生在默讀中感悟課文內容,在朗讀中體會感情。課堂上,我首先讓學生默讀課文,找一找圓明園內都有什麼,然後讓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學生在讀中感受到了圓明園的輝煌,在讀中迸發出了對英法強盜的憤恨。

  二,透過圖片和影視資料來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直觀感受,更激發了學生的情感,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圓明園離我們非常遙遠,不管是它的輝煌,還是它的毀滅,僅僅借用文字資料激發不

  了學生的情感,但透過展示圓明園的奇珍異寶,輝煌建築復原圖來引導學生理解輝煌部分就容易多了。看到圖片後學生們都震驚了,此時,播放圓明園在大火中被焚燒的影視資料,學生的惋惜,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後一部分的感情朗讀就水到渠成了。

  三,課前佈置學生查閱資料,課內外知識有機結合,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高學習興趣。例如,馬然同學找來一幅圓明園40景的撲克牌,課下同學們就互相傳閱,對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有了很多的瞭解,在課上體會的就更深刻。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段時,我適時補充了兩段文字資料,學生讀後對英法聯軍更加氣氛,恨之入骨。同時也感受到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激發了他們好好學習,使祖國更強盛地願望。

  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教師拘泥於課堂時間的限制,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感體驗沒有充分拓展開。

  總之,透過這節課的教學,使我體會到學無止境,教無止境,研無止境。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將繼續深入研究,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6

  一、走近圓明園

  課前學生閱讀了兩篇課文,一篇是《圓明園的毀滅》,一篇是《雨果致巴特萊德的信》。上課伊始,學生的學習熱情便被點燃了。“英法聯軍把金碧輝煌的圓明園搶掠一空,焚燒殆盡,真是強盜行徑。”“我讀了兩篇文章感受是兩個字:悲憤,無比的悲憤與憤怒。”“東方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變成了斷垣殘壁,一片廢墟,讓人痛心不已。”學生在讀書中真的動了感情。

  引導學生透過有關資料知道圓明園佔地約458.9公頃,有一萬多個禮堂這麼大。學生感受到課件上顯示的廢墟在風雨中已經佇立了144年。學生低沉而緩慢地誦讀:“圓明園裡,荒野的風,嗚咽地講述著——一個古老的故事;殘留的柱,痛苦地書寫著——一個國家的恥辱!”學生開始領悟課文上的這段話:“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學生說:“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才有不可估量的損失。”學生真正把書讀進去了。便從“走近圓明園”昇華到“走進圓明園”了。

  在這裡,把文字整合成一個三維立體的“整合塊”,學生在閱讀同一主題下的系列文章,多角度獲取資訊。在同一主題的語境中發展學生的語言與思維,獲得審美的情感薰陶。

  二、走進圓明園

  學生默讀2、3、4自然段,畫出了一系列的關聯詞,如“有……也有……”“有……也有……還有……”“不僅有……還有……”等等。學生在讀書中掌握“眾星拱月”是怎樣的佈局,“金碧輝煌”“玲瓏剔透”是什麼形態,“詩情畫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名人字畫”“奇珍異寶”又是多麼珍貴。在此基礎上,再讀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文章的前5段,學生被那“恍若月宮”的情景深深陶醉了。此時,只有此時,學生才真正在語言文字的載體引領下,走進了圓明園。

  學生聲情並茂的朗讀,理直氣壯地告訴自己,也告訴世人:“圓明園的價值在祖國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

  可是,當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之後又是怎樣的情景呢?引導學生結合資料領會“統統”掠、“任意”毀、“放火”燒的強盜行徑和野蠻罪行。此時,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螢幕上大火熊熊,濃煙滾滾,所有珍寶都化為灰燼,大火燒了30秒。沒有任何聲響和音樂,學生的心縮得緊緊的。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是8640多個30秒啊!在老師的引讀下,剛才板書的“有……也有……”等詞語間,老師加上“沒有……也沒有……”的沒字,這種強烈反差,在學生的內心深處留下了永遠難忘的印痕。當螢幕上出現李大釗的詩句“圓明兩次昆明劫,鶴化千年未忍歸。一曲悲笳吹不盡,殘灰猶共晚煙飛”時,學生對侵略者的罪惡痛恨有加。

  在這裡,課堂教學的流程就像在一幅偉大畫作的框架中,整體把握,不斷積累,螺旋漸進,逐步沉澱。包括語言材料、結構樣式、人生體驗、情感態度方方面面有新的突破。正是在以“文化”為教學主題的引領下,教材要整合,在課堂上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從文字中積累文化知識,獲得情感體驗,豐富人生涵養,使師生的生命活力得以最大程度的激發。這樣的`超越正是對學生成長真正負責任的體現。

  三、走出圓明園

  再讀課文開頭段,學生永遠記住了這個日子:1860年10月6日。就是從這一天以後,圓明園被摧毀成一個廢墟。還有什?什麼都沒有了!(把黑板上所有字跡都擦去,稍留殘跡。)留下的是憤怒,是淚水,是嘆息,是奮發,是立志……“圓明園的毀滅是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如果歷史可以改寫,回到144年前,假如你是皇帝,假如你是大臣,假如你是守護計程車兵,假如你是北京的普通百姓,面對英法聯軍的暴行,你會怎麼想?怎麼做?(學生在深入人物內心的體驗中,進一步領文字的深刻內涵。)當學生從資料中獲知有一種傳說——火燒圓明園的帶路人竟是著名詩人龔自珍的兒子——龔橙,這時學生們從心中僅僅是“仇恨”和“憤怒”嗎?這時“圓明園”這個符號在你心目中又是什麼?學生答:是恥辱,是警示牌……讓他們清醒地認識到“貧窮受欺壓,落後要捱打!”

  在這裡,課堂教學的另一個層面——自,進入了學生的精神世界。自省,即人格或個性的養成,是語文教學追求的重要目標。它不是把語文教學視為思想灌輸,而是引導每一位學生在獲得基本認同的前提下,根據個人的獨特感受,走上文化積累和精神成長的快車道,並終建立屬於自己的豐富而充滿活力的生命世界。

  在《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中,我以三大學習主題為主線:“圓明園為什麼會毀滅”“為什麼說圓明園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為什麼說圓明園的毀滅是一個不可估量的損失”,在問題內驅力的作用下,學生運用遠端教育中的豐富的資源自主學習,或點選圓明園概況,或欣賞圓明園風光,或觀看圓明園被毀的影片資訊,或走進數字虛擬圓明園……這些完全由學生主動探索、相互協商而學到知識,其價值遠遠超過教師在傳統課堂上灌輸,更有利於知識的保持。

  當學生感知到圓明園的輝煌後,內心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急待流落時,我們則設計了一個情感流露的環節:有學生想用優美的語言感情描述;有學生想當導遊,更有同學把把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製成了圖文並茂的風光介紹,並輔以導遊解說詞,這樣學生帶著情感進入角色,感受到了圓明園美至極點的同時學生的情亦至了極點,同時更為後文名園被毀,將內心的憤怒與傷痛發洩至極點奠定情感基調。

  在這次教學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課前資料蒐集和積累運用中讀後感的材料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感情,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7

  《圓明園的毀滅》是新課標人教版第九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構思頗具匠心。我根據課文的特點,制定了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1、掌握生字詞。2、瞭解圓明園輝煌的過去,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引導學生把閱讀、感悟、想象結合起來深入地理解課文。

  因為當年的景觀早已不復存在,在做課前的準備工作時,我安排學生蒐集有關圓明園的文字資料,學生透過收集的資料來介紹自己瞭解到的圓明園。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透過朗讀,找出文章該段落的重點句,然後展開想象,瞭解文字介紹中的圓明園。當學生逐漸梳理出文章層次與想象空間後,再借助課件讓學生直觀地瞭解,加深文字印象。文章的內容相對單薄,缺少生動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對民族苦難的深層思考。為了達到本課的情感目標,突破重難點,於是,我適時地給學生補充材料,如透過數量眾多的圖片向學生展示了當年圓明園的輝煌之處:它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教學中還注重以讀為本,讀中感悟。突出語文課“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熟讀成誦,在讀中感悟”的特點,使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讓學生充分感知課文語言,品味語言去感受昔日圓明園的精美,壯觀。使學生深切感受圓明園它作為萬園之園的獨特魅力,激起學生對昔日圓明園的無比熱愛,無限嚮往,從而萌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由衷地發出“圓明園真的太美了”這樣的感嘆。我認為本節課抓住了課文的重點句子展開教學,教學思路清晰;語言文字的訓練比較落實,如引導學生品讀句子,體會圓明園的美麗、宏偉,指導學生背誦課文也落到實處。但不足的地方也有不少,如:學生的情緒沒有很好地調動起來。由於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花了比較多的時間引導學生背誦和展示背誦,導致在教學第五自然段時間倉促,未能讓學生觀看《火燒圓明園》的影片片段和讓學生抒發看到圓明園的殘垣斷壁時的感受,學生的情緒未能很好地調動起來,因此,學生對英法聯軍罪惡行為的痛恨之情和失去圓明園的惋惜之情在朗讀課文時表現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