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上冊《認識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上冊《認識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上冊《認識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

  “認識分米和毫米”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教材旨在實際活動中讓學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長度表象;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瞭解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在實際生活中提高估測能力;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學重點:在活動中認識分米和毫米,建立表象。

  教學中力求遵循知識的發展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努力實現新課程的理念,放手讓學生觀察、交流、操作、思考,感受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透過學生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等方式幫助學生參與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經歷對分米、毫米地初步認識、感知體會、建構內化。

  1.需要是學習是源泉,學習是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學長度單位時首先要引出單位,心理學告訴我們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絡,有利於學生新知的掌握。因此教學中在學生原有認知背景和新的認知衝突中引出分米和毫米,力求使學生產生比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又讓學生初步感受分米、毫米與已認識的米、釐米之間的關係。

  如在引入分米時設計1只玩具手機長約1( ),當學生髮現用已有的知識無法解決這一問題,很自然地引入了分米的認識。

  又如在引出毫米時,用量數學書的厚是6( ),發現不到1釐米,那就需要學習更小的長度單位——毫米。透過以舊引新,激活了學生的知識儲備,激發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2、設計豐富的活動,讓學生體會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確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長,單憑聽講接受是不夠的,一個長度單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有效的環節,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不斷地感受,逐步地強化。透過讓學生量一量、看一看、畫一畫、比一比、夾一夾、找一找、估一估、數一數等一系列多種感官參與的活動,幫助學生比較清晰地建立了對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3、教學富於開放性,提升學生的數學思考,體驗學習的.快樂。

  在看直尺上的1分米時,承接前面的“10釐米是1分米”,放手讓學生觀察1分米到底猶有多長,為學生創設了自由選擇的空間,學生找到了多種答案,在尋找分米的過程中體會到自主選擇的輕鬆與快樂,開拓了思維的空間,培養思維的發散性。又如讓學生在3把不同長度的尺上找最多有幾分米?你是怎麼想的?想一想幾個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長方形長是1米?為什麼?以及這10張紙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那大約多少張這樣的紙厚1釐米呢?你是怎樣想的?設計此類的問題情境,滲透方法策略的靈活性以及巧妙性,建立與其他數學知識的聯絡。學生在思考中對長度單位的表象以及關係得以進一步地理解與提升,充分感悟數學學習的價值之所在就是學會應用,在應用的過程中獲得滿足,體驗成為一個發現者、一個挑戰者後的愉悅。

  4、重視用手勢比劃1分米和1毫米,提高估測能力

  用手勢表示長度單位,是建立相關概念的重要活動。概念是反映物件本質特徵的思維形式。把直尺上的、物體長度上的共同特徵——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來,用手勢比劃這樣的動作拉動了思維,形成了概念。先提供一定的參照物分米管和硬幣來具體地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長度,接著經歷“比劃——在尺上驗證——修正比劃——再驗證……”的過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漸做到儘可能地準確。另外,估測能力既是生活實用的能力,也是建立分米意義的重要手段。學生掌握了用手勢比劃1分米、1毫米後,就好像隨身帶了一把尺,便於他們隨時進行估測。讓學生先依靠工具估一估數學書的長度、課桌的寬度目測手錶、鍛帶的長度等,從藉助工具到直接估測,逐漸加大難度,使學生一步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初步培養估計的能力和意識。

  5、找相關的物體豐富感性認識。

  在直尺上感知1分米和1毫米固然準確,但往往不牢固,離開了直尺或間隔了一段時間,首次感知的印象會淡忘。因此,讓學生走下位置找找1分米,說一說哪些物體的長大約1分米。一是反饋、檢查學生在直尺上的首次感知是否有效。二是藉助學生身邊的、熟悉的、自己找到的物體幫助長時記憶1分米是多長,以後在回憶1分米有多長或判斷其他物體的長是不是大約1分米時,可以把熟悉的物體的長作為參照。以及估一估身邊物品、量一量熟悉物品的長度或厚度時都為學生更好地建構長度單位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

  隨著新課程地深入,不禁發現我們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在不斷地被完善著。我們的教學設計,始終處在一種動態的流程中。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實踐、不斷地反思,才有可能建構生機勃勃的課堂,師生在這樣的課堂中不斷地成長著並快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