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古時兩首·尋隱者不遇》教學反思

五年級上冊《古時·尋隱者不遇》教學反思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古時兩首·尋隱者不遇》教學反思

  核心提示:“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賈島的這首《尋隱者不遇》語言平實,通俗易懂,學生自讀幾遍就能理解其大意。因此在備這一節課時,我把對古詩朗讀和詩意理解的環節進行了壓縮再壓縮,儘可能地...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賈島的這首《尋隱者不遇》語言平實,通俗易懂,學生自讀幾遍就能理解其大意。因此在備這一節課時,我把對古詩朗讀和詩意理解的環節進行了壓縮再壓縮,儘可能地精簡,以求不做無用功。那麼剩下的時間幹什麼呢?就用來進行更深層次的教學——和學生一起賞析這首精緻的小詩。

  在本課的課後練習中有這樣一題,要求學生體會本詩所描繪的情景,並寫下來。這道看似簡單的練筆題,其實並不容易。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把理解古詩含義當成目標的話,那麼不少學生會把這道練筆做成是翻譯古詩。這樣以來,古詩所描繪的意境就蕩然無存。我所設想的,就是能引導學生一起賞析這首古詩,和學生一起去挖掘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情節和感情。透過這樣的教學環節,學生才有可能寫好那道練筆題,而我也能從這樣的作業中得到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最真實有效的反饋。因此,我把本詩的最主要的教學目標確定為:能體會古詩意境,展開自己豐富而合理的想象,將本詩改寫成文。

  有了這明確目標之後,那麼我的整個課堂教學都將圍繞這一目標展開,為它服務。以下就是我的'主要教學流程:

  一、初讀古詩,理解詩意

  上面提到過,這首古詩非常淺顯,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在朗讀之餘就能讀懂。在教學過本課之後,也證實了我的預想,我只需在“只”,“雲深”這兩處稍一點撥,學生就完全準確地讀懂了這首詩。

  二、再讀古詩,觸控心情

  這一環節我分兩步走,首先是引導學生將詩句裡的“一問一答”讀成“三問三答”。“你師傅呢?”“採藥去了。”“哪裡?”“此山中。”“具體去往何處?”“雲深不知處”。

  有了這樣將對話過程具體化的環節,我就引領學生走向第二步:觸控作者在這過程中的心情變化。“松下問童子”:興奮急切,滿懷期待;“言師採藥去”:頓感失望,心有不甘;“只在此山中”:萌生一絲希望;“雲深不知處”:悵然若失,無可奈何。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設身處地地去體會,結合朗讀的指導,學生也很快把握了詩人這一系列複雜的心理變化過程。

  三、深讀古詩,體會意境

  透過前兩個環節,學生把握了情節,讀懂了情感,於是教學往更深一層遞進——體會意境。這首詩的意境體會,主要是透過“尋找隱者的影子”來實現的。賈島苦苦尋找的那位隱者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引導學生從詩中的每一處文字去試著尋找隱者的“影子”。最明顯的一處是學生自己找出來的:“採藥”。首先,古時候,懂醫術的人,除了專門的大夫外,往往是學識深厚的人,看來這位隱者是位賢士。其次,隱者隱居山林,往往是不問世事,這位採藥的隱者卻很可能是心繫黎民百姓,為民採藥的,看來這又是一位扶貧濟困的仁者。另兩處則是需要透過老師的點撥的,即“松”和“雲”。這兩處景物分別象徵的隱者堅貞的的品質和高潔的性情。最後,我還引導學生進行個性解讀:你覺得作者最後離開時的心情是如何的?有的同學堅持認為,他是一無所獲,失望而歸;卻也有同學認為,他雖未能一睹隱者的廬山真面目,但卻從“松”、“雲”之物,及“採藥”之事上已領略到隱者的氣質風範,所以是不枉此行的。其實,並沒有統一的答案,無論是哪種結論,都是建立在對古詩意境較為準確的把握基礎之上的,體會意境才是我的目的,又何必去追尋這最後的答案一致呢。

  四,指導謀篇,改寫成文。

  在佈置學生改寫古詩時,我提了三方面的要求:1、必須是完整的故事,除了對話這一主要情節外,要有適當的開頭和結尾。2、在整個故事的敘述中,必須寫出詩人的心情變化過程。3、要有兩處景物描寫。一是在開頭,對隱者所居住的山林的描寫,二是對作者所見“雲深“之情景的描繪。

  這樣的教學設計課容量還是比較大的,因此學生開始動筆的時候離下課僅有五分鐘左右了,大部分學生只能完成一個開頭。但當批閱學生的練筆本時,我發現學生中不乏佳作。可見,本課的教學效果還是比較實在的。這堂課,讓我更真切的感受到:明確目標是備課(教學設計)的首要任務,而服務目標則是課堂教學(教學過程)的基本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