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閱讀與作文合集5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閱讀與作文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閱讀與作文 篇1
摘 要: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要環節,兩者之間共同以語言為依託,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有機體。新課標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根據這一要求,結合對這兩點的認識,本文從積累素材、模仿特色、激發情感、讀寫結合四個方面,淺談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將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做到有效整合。
關鍵詞:小學語文;積累;作文訓練;有效整合
在小學語文教育中,閱讀和寫作一直受到重視。兩者之間緊密聯絡,實際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與作文能力的培養是相輔相成的。為了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涵養,整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作文訓練成為目前語文教師的重要課題。本文從四個方面探討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作文訓練整合的有效方法。
一、作文素材的積累是奠定寫作的基礎
習作是一種釋放,是自己的思想、情感、智慧的輸出,它的前提是吸收和積累,沒有不斷的吸收和充足的積累,就不可能寫出感人至深、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厚積而薄發”,這是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條重要經驗。“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也是積累的重要。《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積累、薰陶和培養語感”。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積累,重視詞語的積累、句子的積累。對於詞語的積累,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積累課本上的詞語,另一方面進行詞語的聯想,如讓學生摘抄“樂於助人”這一表現人物優秀品質的詞語,由此讓學生聯想表現同一品質的詞語,如“無私奉獻、大公無私、拾金不昧、捨己為人……”這一類詞語;如果再進一步拓展,還可以積累出與以上品質相反的詞語,如“忘恩負義、見利忘義、損人利己、假公濟私……”,這樣,學生不光認識了這一個詞語,還認識了一類或幾類詞語,起到了舉一反三的效果。對於句子的積累,可以從文中精美的句子、重點句子等加以積累,讓學生進行摘抄、熟讀甚至會背誦,讓學生從中體會其妙處。久而久之,學生積澱的語言自然會豐富得很,奠定了紮實的寫作基礎,寫作時運用自如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二、寫作特色的模仿是強化寫作技能關鍵
模仿是學生進行個性寫作的開端,小學生處於學習作文的基礎階段,想要在作文訓練中寫出自己內心的東西,首先要洞察優秀文章的寫法,然後借鑑其寫作特色,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透過不斷的反思與運用,才能夠進一步強化寫作技能。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優秀的範文,這些文章在遣詞造句、佈局謀篇等諸多方面獨具匠心,給學生學習寫作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教師可在閱讀課中,指導學生精讀課文,用心去體會、感悟範文的寫作特色、寫作技巧、表達方式,並正確使用其寫作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模仿不是抄襲,也不是生吞活剝式的搬用。
例如:教學《煙臺的海》這篇課文時,引導學生透過精讀課文,掌握作者按冬春夏秋的季節順序,分別抓住了各個季節煙臺海的特點來寫的方法,學習以總分總的方式成篇的寫作技巧。教學《青海高原一株柳》,要引導學生體會文中的環境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對錶達情感的作用;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著重讓學生弄清文章的兩條寫作線索,領悟寫景不僅要抓住特點還應做到詳略得當;教學《半截蠟燭》讓學生感受在敘事中如何透過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描寫來表現人物品質等。這樣,學生在品賞別人語言的同時,寫作技能便能夠得到提升。教師長期堅持授之以漁,學生定會在眾多課例的學習中掌握各類文章的寫作技巧。學生心中有法,寫起文章來自然就從容得多了。
三、內心感情的激發是豐富寫作情感的路徑
心理學家認為:“情感是寫作活動中的催化劑,一個沒有寫作熱情,對客觀事物毫無情感體驗的人,是寫不出什麼好作文的。”由此看來,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是學生寫作的原動力。如果學生筆端傾注激情,文辭就如充沛的源泵,汩汩不絕,反之,則如死水一樣,文思呆滯,語言乾癟。作為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設法引導學生從作品中感悟情感,與生活經驗結合起來,進而產生與作者的共鳴,進行相似聯想,不斷思維發散,豐富自己的寫作情感。
例如:《輪椅上的霍金》教導學生需要重視科學,追求真理,並且需要敢於面對困難和挑戰,運用自身的熱情和力量解決現存的困難;《小草和大樹》一文引導我們要學習夏洛蒂三姐妹在逆境中不屈不撓、堅持到底,最後終於獲得成功的精神;《船長》一文教導學生要像哈爾威船長那樣在危急時刻捨己為人、忠於職守,履行做人之道的優秀品質。透過閱讀教學,教師從中引導學生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找到文章的靈魂,促進學生思考與發散,應用於寫作中,觀察和挖掘身邊令人感動的事件與精神,賦予文章最動人的靈魂。
四、閱讀與寫作的結合是提高寫作能力的法寶
葉聖陶先生在談語文教學時曾說過:“閱讀是吸取,寫作是傾吐。”習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過程。會寫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目標,讀寫結合是語文學習的一條寶貴經驗。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將課文與身邊的人或事例聯絡,注意從學文中再現生活、描繪生活。透過整合閱讀與寫作訓練,有效挖掘學生潛力,在促進知識與思維的輸入與輸出過程中,學生的習作能力也逐漸提高了。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用閱讀教學與作文訓練的整合教學方案,能夠促進學生深入理解和運用,強化寫作技巧探究,更好的促進學生釋放內心情感,實現學習--領悟--表達為一體的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雙重提升,也強化了學生綜合的素養,使語文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2] 劉勝田.探索新課程改革中的語文閱讀教學[J].新課程(老師)20xx(1):63
[3] 餘映朝.閱讀教學藝術50講[M].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156
閱讀與作文 篇2
天下之事,利害常相伴,存全利而無少害者,惟書,不論貴賤、貧富、老少!觀一卷,則有一卷之益,觀書一日,則有一日之益。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每年的4月23日定為了“世界讀書日”,提出了“讓世界上每個角落的每一個人都能讀到書”。
古人有:不讀詩,無以言,今人有:不讀書,無以言。
說到讀書,我不由得想到了《送東陽馬生序》的宋濂。他為了讀書,不顧天氣寒冷,手腳被凍僵,凍爛,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與書為伴,書已經成了他生活的一部份了。再來看看那喜愛採菊飲酒的五柳先生陶淵明,這位陶先生,不為五斗米折腰,喜愛讀書競到了忘了吃飯,可他覺得讀書是件樂事。他們二位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孫敬頭懸樑,蘇秦錐刺骨,車胤囊螢學,孫康映雪學,他們都用行動勵志了我們。
閱讀可以讓我們豐富生活。讀書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事,有許多人愛書如寶,愛不釋手。因為一本好書可以影響我們的一生,一個好的閱讀習慣更能助我們掌握更多的知識。所謂的“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說的就是這個理吧!
閱讀可以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我們可以從平時的閱讀中積累一些文化常識,從而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平時的閱讀能讓課外的知識融匯到自己的寫作中去,從而讓自己的作文達到一種“高度。”
閱讀可以勵志我們,激發我們的愛國之心、閱讀可以讓自己變得更聰明、閱讀可以讓我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閱讀可以讓我們變得更有修養……當然,這得基於你有一個好的閱讀習慣。
生活中處處是詩,處處是書。“圖書室也是,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全無用處”,這是富蘭克林對於讀書的一個看法。我們光說讀就算真的做到了去讀,那能否把讀的內容思索轉為自己的財富呢。所謂“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讀書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悟到它的真正含義的,所以我們在讀書之前得提前一個好的閱讀習慣。
一書一世界,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無論何時,無論我們從事什麼職業?靜下心來,不為黃金屋,不為顏如玉,讓自己慢下來,與書為伴,去感受書中的另一個世界。
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擇所要讀的書。興趣是最好的動力,習慣是最好的藥劑。不知何意,你就會慢慢的形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是我們所有人都需要的最基本要求。
與書為伴,閱讀成習。
閱讀與作文 篇3
近些年來,“閱讀”似乎被一個諧音詞“悅讀”所代替。
那麼“閱讀”與“悅讀”有什麼不同呢?
從字面上來看,二者不過一字之差。“悅”,有愉悅、快樂的意思;而“閱”,有看、瀏覽的意思。
早讀時,我們大聲朗讀叫閱讀;課餘時,我們拿出一本書或者其他讀物來看也叫閱讀。但前者叫“閱讀”,而後者叫“悅讀”。因為對於前者,我們用的是的是浮躁的心情和馬虎的態度去對待;而對於後者,我們是帶著一種愉悅的,舒適的心情去翻開的讀物。
愛因斯坦說:“我認為對於一切情況,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我國古代有一個數星星的小孩,後來他畫出了我國第一張星空圖,首創天文儀器,這個人叫張衡;還有一個鑿牆看書的少年,後來被封為郎中,遷博士,這個少年叫匡衡;牛頓看到蘋果落地,瓦特看到壺水沸騰,他們是對平時常見的現象產生了興趣,最後一個創立了“萬有引力”學說,一個發明了蒸汽機。
諸如此類的現象還有很多,而從這些事蹟中我們也可以知道,帶著興趣去“悅讀”是很重要的。
那麼,我們又怎麼去“悅讀”呢?
首先從選書開始。就如同我們看見一個人是先看見他的臉一樣,我們在選書時可以選一些封面好看的書,這樣才能激起我們的閱讀興趣。
其次,閱讀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可以看紙質書,可以看電子書,還可以看報紙等等。不管方式如何,只要自己覺得方便就行。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書的內容了。書的內容是五花八門的,但是我們在選擇時切記不可全盤皆收。我們要有選擇性的去選擇適合我們和我們感興趣的內容。
總的來說,只有把閱讀當成一種興趣,一種習慣,一種享受,而不是一個任務,閱讀才能進入狀態,從而變成“悅讀”。
希望我們都能帶著快樂的心去閱讀,然後從中讀出快樂來。
閱讀與作文 篇4
書是寒冬裡的一縷陽光,它無時無刻不在溫暖著我的心靈;書是久逢乾旱的.一場甘霖,它無時無刻不在溫暖著我的心靈,讓我茁壯成長;書是浩瀚大海中的一座燈塔,它指引著我人生的方向。
杜甫曾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人類智慧的源泉,它可以讓我開闊眼界,陶冶情操。海倫·凱勒也曾說過:”一本好書就像一艘船,帶領著我們從狹窄的地方,駛向無限廣闊的生活海洋。“開啟塵封的記憶,時間開始倒流,回到童年生活。
很小的時候,我便非常喜歡書中淡淡的香味,像糖果一樣令我如痴如醉,愛不釋手,對書的迷戀伴隨我一天天長大。每天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纏著父母教我一首新唐詩,一篇三字經,一段弟子規。令我驚訝的是,隔天我都能將前一天學的背的滾瓜爛熟。這也是我童年的一大樂趣。
後來,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學習了拼音,能夠將自己注音版的書生僻字很快掌握,所以我識的字越來越多,知識面也越來越廣,這為後來我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昆蟲記》等書籍打下了基礎。
因為有了閱讀,我懂得了自尊,懂得了永不退縮,懂得了笑對生活。毛澤東說:“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一日不讀。”由此可見,閱讀的重要性。
記得有一次,媽媽叫我準備吃飯,我隨口答應了一聲,然後就拋到九霄雲外接著看《老人與海》,媽媽又叫了幾遍,終於不耐煩了,過來把我數落了一頓。但這件事絲毫沒有影響我對讀書的熱愛,反而更加堅定了我要樹立“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的決心。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書卷內容豐富,就如同我的老朋友,無論悲歡離合,還是喜怒哀樂,它都終日伴隨著我。
“路漫漫,其修遠兮。”有書,我不會寂寞!我與閱讀同行,閱讀已伴我度過數個春秋,所生餘生也要以閱讀為伴,這是一種終身承諾,也是一種回味無窮的享受,我驕傲,我與閱讀同行!
閱讀與作文 篇5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我卻說;“書籍是人類枯燥生活的一劑良藥”。書是我心靈的歸宿之地,書更是我成長的園地,讓我感到無窮的快樂。後來漸漸地如痴如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我愛書,詩歌、散文、小說像磁石一般吸引著我,而他們又像“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曾經愛過金庸、古龍的武俠,也曾為古典小說而沉醉,常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而書讓那無趣的生活一點一滴變得滋潤起來,身心也在潛移默化地成長著。
我愛詩詞,詩詞之美在於他們如畫的意,動人的情有“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壯美,也有“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寧靜。有“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的愛國之情。也有那“匆匆,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的纏綿小意。更有“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的國之悲痛。還有那“乍暖還寒時,最難將息,三兩杯淡酒怎能敵它”的愛之悲痛。
我更愛散文,散文在於作者那豐富的想象,強烈的感染力,一次次的抒情往往引人入勝,打動人心。用它的空靈、虛幻,用一個個細緻的描寫,勾勒出美妙的幻境世界,讓人沉醉在其中洗滌人們的心、魂。在這世界中,曾與朱自清一起聽過那絲絃合鳴的《歌聲》,也曾在那西園中,看見那落紅,那點點的離人淚。曾跨過那《三重們》,渡過那《九月悲傷逆流成河》,才瞭解《夢裡花落知多少?》。心也曾在世界中跟隨三毛,一起去撒哈拉大沙漠邂逅荷西,和羅蘭一起品味《寂寞的感覺》。
在書中我掙脫看了世俗的枷鎖,他用感悟的神奇、領悟的哲理、感悟的奧秘。為心靈洗盡鉛華。讓它不再彷徨,不再迷茫,不再惆帳,一心明鏡,只為書;心如止水,只為書。在書中沒有了世俗的紛擾,沒有了喧囂。只有書與我。只有書中的他、她、它。我與書成長,在故事中成長,在書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