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議論文> 關於傳統文化的優秀議論文(通用6篇)

傳統文化的優秀議論文

關於傳統文化的優秀議論文(通用6篇)

  相信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特別是議論文,議論文可分為三部分: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這型別的作文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傳統文化的優秀議論文(通用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傳統文化的優秀議論文1

  中華,是一條金光閃閃的巨龍,她孕育了所有的炎黃子孫,而經歷過千百年時間的洗禮後,又傳承給炎黃子孫許多精神上的文化!

  愛國詩人陸游說“位卑未敢望憂國”。是啊,從古至今,有許多人,他們熱愛祖國,為祖國而奮鬥。岳飛是一名抗金英雄,正是由他帶領的岳家軍,使金軍發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而詩人文天祥面對元軍寧死不屈,以身殉國,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他的偉大精神將永垂不朽!

  孝悌友愛,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孝順父母,尊敬長輩,更是一件首要的事。例如東漢時期的孝子黃香,他幫助父親料理家事,還在寒冷的夜晚用體溫溫暖父親冰冷的床。而黃香的孝行讓我在感動之餘多了幾分敬佩。

  當然,孝悌友愛很重要,尊師重教卻也不可缺少,老師教給我們知識,也幫我們養成使我們終身受益的好習慣。他很敬重他的老師徐特立,不僅請徐老吃飯,還送給徐老在當時很珍貴的呢子大衣和暖水瓶,正是對徐老無微不至地關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們講誠信,上學後,老師也要求我們誠實守信,不欺騙他人。一個人,如果沒有誠信,甚至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由此可見,誠信是多麼重要!

  “中國信義媽媽”李雪英,她打工7年為兒子還債75萬!有人說她傻,兒子欠的債務,母親沒必要承擔。她卻堅定地說:“怎麼可以欠人家的債呢?咱一定要還!“李雪英四處找工作,一干就是7年,她最終還清了欠款。她的事蹟一經傳出,便感動和影響了無數人!

  “外甥有理打得舅”講得是包公的故事,他便是明禮守法的典範,他斷案時務求公正,不畏強權,不徇私情,包拯的從舅仗勢霸佔田產,不僅被包拯沒收了田產,還被包拯打了一頓。所以,我們要積極學習他剛正不阿,執法嚴明的精神!

  我們每個人也都應該勤學勵志,歷史學家司馬光少時好學,他做了一個“警枕”,只要晚上讀書枕在“警枕”上一睡著,他就會馬上驚醒。還有西漢時的匡衡,鑿壁借光只為了讀書,那麼微弱的燈光卻使匡衡讀得津津有味,我們現在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難道不應該好好學習嗎?

  我們應該讓這些沉澱在時空中的傳統文化重新復甦,散發耀眼的光芒!讓我們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吧!

  傳統文化的優秀議論文2

  今天一起床,我看了看論語日曆:2月14日,星期六,七九第一天,西方情人節。我換上昨天就選好的唐裝背心,媽媽還給我紮了配唐裝的髮型。為什麼呢?因為今天我們蘋果小隊的八位同學要在我們家開展“傳統文化代代傳”的小隊活動,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首先,媽媽說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先把客廳裝扮得有中國味兒。於是,我找出了串串裝飾彩炮,三羊開泰圖,彩色亮片蝴蝶,福滿家門的祝福牌,我寫的書法作品“仁以為己任”“福”等。想到我們班的同學們平時就在有濃厚的國學氛圍的教室裡誦讀論語,我就拿出了寒假裡挑戰胡老師要背的《學庸論語》,平時我最喜歡的一套書《最美的中國童話》,還有爸爸小時候的一本古書《唐詩三百首》:它和現代書可不一樣,裡面是繁體字,而且是從右往左翻頁的,是中華書局出版的,1959年9月新1版,1982年6月第13次印刷的,定價1元。整個客廳頓時喜氣洋洋了!

  爸爸去奶奶家把我的阿太接來了,九十三歲的阿太教我們小隊隊員包粽子是我們這次活動的重頭戲。媽媽小時候放寒假會跟著她的阿太和她的外婆洗棕葉包粽子,我還從來沒包過粽子,今天我也可以體驗媽媽小時候的寒假生活了。阿太今天穿著花棉襖,她紅光滿面地告訴我這可是老底子的緞子棉襖,叫真絲織錦緞呢。哈哈,阿太真好看!同學們也都準時到了我們家,大家都打扮成了標標準準的中國娃娃的模樣。媽媽們說看著阿太和我們八個中國娃娃,真有一種以前大戶人家過年的感覺呢。阿太教我們包的是赤豆紅棗粽,只見她左手拿起一張粽葉,右手將粽葉折出一個角,放進赤豆糯米和紅棗,再將粽葉蓋住米後一折一彎,抖出棉紗線後把粽子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我看了後覺得不難,也開始做了起來。雖然我也把粽子五花大綁了,但是我包的粽子卻會漏出米來,我問阿太是不是我的粽葉破了,阿太看了後笑著說:“粽葉沒有破,是因為你沒有摺好粽葉的緣故。”我看了看旁邊的呂昱萱,她已經成功包好了一隻,我仔細地琢磨了她的成功之作,又和自己的粽子比了又比,看了又看,終於發現了自己的不足,我確實沒有翻好粽葉,才讓米成了漏網之魚啊!最後,我包了三個粽子,趙愷瑞第一名,他竟然包了七個粽子呢!不光小朋友,還有好幾個媽媽也興致勃勃地學著包了幾個粽子呢。

  我們還男生一組女生一組進行了我們中國傳統節日的知識問答,交流了寒假學習《國學》第6冊的心得體會,誦讀論語,讀唐詩,猜字謎,寫書法。最後我們八個還親手學著包了湯圓燒給爸爸媽媽們吃,我們包的湯圓有的大有的小,但爸爸媽媽們說從來沒吃過這麼好吃的湯圓。湯圓真是為我們蘋果小隊的這次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啊!

  傳統文化的優秀議論文3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是五千年曆史長河沉澱的最耀眼的明珠。它們久經打磨而更加韻味悠長。行走在過去和現在,我從地上拾起一顆美麗的珍寶——詩詞。

  很小很小的時候,我便在媽媽的影響下接觸了唐詩。它們比兒歌更加朗朗上口,比音樂更加婉轉動聽。手捧一本《唐詩三百首》,我喜歡指尖劃過書頁上帶有淡淡墨香的詩句,喜歡從唇間輕輕吟出兩句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我與詩詞的緣分,大概就是那時結下的。

  現在,我仍然喜歡詩詞,那份最初的,純粹的愛。學業壓力漸漸增大,我讀詩、寫詩的時間少了,我便愈加珍惜地品味我與它一起的時光。

  獨坐床邊,拿起一本詩詞翻閱。比起詩,我更喜歡詞,因為律詩雖然工整,但總給我一種束縛感,而且相似的句式與詞相比,略顯乏味。特別喜歡宋朝女詞人李清照的詞,婉轉柔美,淡淡的,淡淡的,引起千絲萬縷的愁緒。“悽悽慘慘慼戚”幾個疊字就傾盡心頭所有的愁,“載不動,許多愁”,愁重舟輕,舴艋舟都載不動的愁,這痛苦該多大,哀愁該多深啊!李清照的詞多是傷感的,這與她的經歷密切相關。她國破家亡的悲傷,透過哀婉悽苦的'詩句直抵人心。多數時候,我讀詩並不完全懂其中之意,但這並不影響我對它的喜愛。像柳永“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不需多言,一切盡在不言中。對於唐詩,我最喜歡的一是那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雖然後來得知作者的人品與詩句不符不免失望,但對詩本身仍十分喜愛。二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些詩句引起了我內心深處的感動與震撼,又難以言表。或許我與詩詞就是這樣,一切盡在不言中,心靈的感觸勝過了千言萬語。

  詩詞,是無比美麗動人的,它是一種情感的美麗載體。把它傳承下去,不僅僅是這樣一種形式的學習,而是學會如何用最美的方式表述內心的情感。我有時有了靈感,便常常寫些詩保留下來。往後再看時,回味無窮。我們都應傳承這種美好的文化,讓它們永久在歷史長河中閃耀。

  傳統文化的優秀議論文4

  傳統代化,形成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當中,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優秀的傳統代化,就更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然而,人類進入21世紀以後,工業與商業的全球化正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消解著傳統代化的精髓,傳統代化瀕臨消失。

  首先是傳統節日。傳統節日,是傳統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繼承與發揚傳統代化的一種良好方式。然而在現在,隨著西方聖誕節,情人節等一系列節日的廣泛傳播,傳統節日卻漸漸被淡化了。鮮少有人在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在重陽節登高插茱萸;在中秋節賞月,慶團圓;在臘月初八熬一鍋熱騰騰的臘八粥祈平安。在西方節日被人們熱火朝天的慶祝之時,誰還會想起這些內涵豐富,意義非凡的傳統節日,與習俗呢?恐怕,早已將它們拋之腦後了吧?

  其次是傳統的歌舞。鳳陽花鼓,雲南花燈,東北秧歌等早已被人們認為是俗不可耐,在公園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時,還有許多的年輕人加以嘲諷,而西方傳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卻被年輕人大加追捧,成為他們的心頭大愛。而在一些搖滾,Rap等流行歌曲廣為傳唱的同時,中國的一些民間音樂以及國粹京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人拋棄了傳統歌舞,轉而奔向了流行音樂與舞蹈的懷抱。

  不僅如此,曾經在民間大放異彩的民間藝術也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傳統的繪畫書法也受到了一定的衝擊;傳統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遺棄。這許許多多的社會現象,不禁令人堪憂。傳統代化瀕臨消失,而我們卻不加以挽救,而還是為了各種外來的代化,節日,興奮不已。在我看來,在這樣下去,不用多久,傳統代化就會完全消失,不復存在。

  為了不使我們中國人遺憾,後悔,我們每個人應該成為傳統代化的傳播者和建設者,努力使傳統代化重新綻放光彩,恢復生機與活力,為我們將來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傳統代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了傳統代化的恢復與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發出奪目的光芒。

  傳統文化的優秀議論文5

  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就是我喜愛的傳統佳節——元宵節,人們都還沉浸在過年的歡樂氣氛中。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漢族傳統的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秦朝。傳說,平定“諸呂之亂”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

  元宵節有賞燈、猜燈謎、耍龍燈等節日活動。其中,最讓我興奮的就是包湯圓了。一看見媽媽拿出糯米粉,我就眼疾手快地拉住媽媽,請她讓我也來包湯圓,媽媽欣然答應了,我跟著她來到廚房,只見她把糯米粉倒進一個盆裡,讓我往裡面倒些水,我往裡面撒了一些水後,她便用勺子攪拌著,並不時用手揉,過了一會兒,糯米粉變成了黏黏的糯米糰……我疑惑地問媽媽:“這樣就可以加餡了?”“是的。”媽媽回答。我對自己包湯圓的技術充滿信心,所以我和媽媽比賽起了包湯圓:我先將糯米糰搓成一個球,然後急忙用拇指在糯米球中間用力按了一下,接著我高興地舀了一大勺豆沙放在糯米球裡作為餡料,再把糯米球合上,邊搓邊不時偷看媽媽,心裡喊著:快呀!千萬不能比媽媽慢。比賽結束了,雖然我包的湯圓比媽媽包的多,可卻沒有她包的那麼圓。最後,媽媽把已經包好的湯圓倒進鍋裡煮。不一會兒,我們全家都嚐到了香噴噴的湯圓,我一邊津津有味地吃著,一邊想著媽媽說過的話:元宵節吃湯圓,就象徵家庭團團圓圓……

  元宵節是我喜愛的一個傳統佳節,我真期待下一個元宵節趕快到來呀!

  傳統文化的優秀議論文6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之集萃,蘊含著華夏智慧,使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我們心中,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行為,潤物無聲地陪伴著我們的成長。

  還記得兒時媽媽讓我背《三字經》、《弟子規》,那個時候什麼也不懂,只知死記硬背,不久便都忘了,後來大些了,經過學習慢慢了解了其中蘊含的很多道理,以前覺得繁冗的文句變得淺顯易懂,就連那些晦澀的段落,也可以輕易記下。

  讀四大名著時,就是被其中細緻的刻畫和蘊含的深刻思想所吸引,即使有些內容不能看得很懂,卻也能感受到其中承載著的無數文化精華,再來品讀倒又是一番滋味。比如說《西遊記》,最初只是覺得這本書看得很有意思,孫悟空的七十二變使我深深嚮往。現在來看這本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才發覺作者在寫作的時候,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不過比起名著、學術之類的,我更喜歡的還是詩詞,那凝練的語言、綿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實屬令人陶醉。一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國家的衰敗,國都的淪陷,是何等的荒涼悽慘。一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這又是誰的孤單淒涼?一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今樽空對月“,是屬於李白的狂放不羈,這種語言的音樂美是何人可以抵擋的?

  還有”四書五經“,在其中我最瞭解的大概就是《論語》,這裡面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可謂是使人受益一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誡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告訴我們作為一個士人,一個君子,必須要有寬廣堅韌的品質,因為自己責任重大,道路遙遠。”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告訴我們人一直沒有長遠的考慮,那憂患一定近在眼前。

  這些國學金典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陪伴我們成長,我們一定要去學習、去理解、去學會運用,它將會成為我們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