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明朝那些事兒》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明朝那些事兒》優秀讀後感

《明朝那些事兒》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兒》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明朝那些事兒》優秀讀後感1

  我是一名六年級的小學生,或許是緣於家庭環境的影響吧,我從小就喜歡歷史。父親收藏的《二十四史》經常被擺在案頭,可學術研究性的歷史總讓我在閱讀時感到有些枯燥乏味。一個偶然的機會,媽媽給我帶回一套書——《明朝那些事兒》,我拿起其中的第一部《洪武大帝》讀了起來。

  讀著讀著我就被這部書深深地吸引了,我彷彿遇到了久違的知音,一口氣讀完了七部長卷。了那段日子我真是如飢似渴,廢寢忘食,一遍讀完仍然感到意猶未盡,又再讀了一遍。作者從元末明初的農民軍隊反抗蒙元統治者開始,一直寫到崇禎走向那棵歪脖樹。期間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與具體人物為寫作背景,有條不紊地記述了從公元1344年到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三百年風風雨雨與是非興衰。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後,我不僅瞭解了這段歷史,還從這部書幽默風趣背後也讀出了一個道理。在書中出現的,無不是當時風口浪尖上的人物,可他們當中,有死而後已的忠良,也有王振、魏忠賢之類的佞臣。魏忠賢在身後留下千古罵名,為世人所不齒,可他當時卻是風光無限,權傾一時,羨慕、嫉妒者不計其數。然而,當年那位奮起反抗魏忠賢卻被害死的正直大臣楊繼盛,卻為世人所讚歎、仰慕,流芳百世。在當時,楊繼盛不過是階下囚罷了,指不定還有人在嘲笑於他。

  由此可以看出好人不一定會和徐階、張居正一樣得志,壞人卻常與王振一般猖狂。不要羨慕別人,只要自己沒有錯,身正不怕影子斜,那些詆譭的話,大可不必計較,凡是歷史自有公斷。透過讀《明朝那些事兒》,我發現作者的文筆也十分了得,文中記述的王侯將相,在他筆下似乎活了:歷盡磨難,矢志不移,終於一統天下的朱元璋;足智多謀的劉伯溫;才高八斗、謹慎低調的宋濂;勇猛善戰、忠肝義膽的徐達、常遇春;權傾一時、風光無限,死後卻遺臭萬年的魏忠賢;耿直忠貞,“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當年明月”將帝王將相的心術、韜略刻畫得惟妙惟肖。

  讀了這本書,我不僅學到了他們的智慧,還提高了自己的文學素養,一舉多得。讀《明朝那事兒》令我如飲甘霖,回味無窮,那種感覺真好。(家長感言)孩子從小喜歡讀歷史方面的書,一套《上下五千年》雖然圖文並茂,但僅是提綱式的簡介,缺乏情節,《二十四史》又顯得艱深乏味,這套《明朝那些事》共七本,碼起來足有十多釐米厚。本擔心孩子看不了這麼多,沒想到孩子產生了濃厚的閱讀興趣,幾乎是手不釋卷。和他爸交流起書中的故事情節那叫一個眉飛色舞,聲音也一下子高了八度。為了不被男人們鄙視,我也認真地把這套書看了。正所謂閱讀改變人生,細心觀察不難發現,孩子變了,這套書在孩子心靈深處烙下了深深的痕跡。首先,孩子視野更開闊了,對是非、忠奸、善惡的認識和評判能力提高了,其次孩子的表達能力有明顯提高,從他的言談及老師的反饋中得到證實。更提高了他的閱讀水平,隨後也看了些“明月派”的模仿作,他的評價是良莠不齊。總之,開卷有益吧。

  《明朝那些事兒》優秀讀後感2

  隨著崇禎皇帝在景山上自縊殉國,《明朝那些事兒》也以第七冊終結。當年明月曆時數年,終將大明王朝的歷史深入人心,婦孺皆知,不管來自廟堂江湖的各種閒言碎語,僅以普及明史這一社會效應而言,作者功莫大焉!

  是該結束了,《明朝那些事兒》以無數情節跌宕起伏的故事彙集成一個王朝的興衰軌跡,大多悲劇多於喜劇,顯然不符合大眾“好人一生平安”、"皆大歡喜"等套路,但作者一直以其獨特的幽默方式多方化解,讓讀者時而忍俊不禁,時而扼腕嘆息。但歷史發展到最後,作者自己再也無法用幽默的方式來淡化明朝滅亡給讀者造成的悲劇效果了,只能草草收尾。不是作者偷懶,我猜想面對這出最後的悲劇,作者也不忍多加面對。

  從孫承宗死後,作者筆下的明朝明顯加速了滅亡的節奏。闖賊攻入北京和崇禎臨死前的種種活動均未再加以詳細描述,作者自己的一些主觀文字明顯增多,譬如“幽默的並不是歷史,只是我而已”,“因為他(崇禎)的故事是真實的,而真實的東西,往往都很殘酷”,從中我讀到了作者對明朝的深厚感情和對其滅亡的憐憫與不甘。但作者隨即又自我解脫,將之歸於氣數,“嗟爾明朝,氣數已盡”!隨後作者指出了“以史為鑑”的不可行和反面案例的實質,說這決定於人性的慾望和弱點。這一觀點有些偏頗,歷史中的很多事還是可以給後人啟示的!歷史的醜陋和悲劇固然一直在重複,但也不能以此全盤否定歷史的“借鑑”作用。比如“潛規則”從封建時代盛行至今,一方面這種“醜陋”一直在重複,但也正是以史為鑑有識之士才能得以總結和昭示天下,為其最終根除奠定理論基礎。

  在最後一章中,雖然以徐霞客生平結尾,但實則作者藉以自擬來體現一種生活態度:“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套用一句以前時興的話,叫“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究其本質,就是執著和堅持。

  通觀全書,作者非常推崇執著和堅持,具備該精神的人都不吝給予大量筆墨,如徐階執著地打倒嚴嵩,張居正執著地改革,海瑞執著地兩袖清風,王陽明執著地“格竹”致知,袁崇煥、黃道周執著地效忠抗金,崇禎執著地挽救殘局,徐霞客執著地雲遊天下等等等等,在作者的眼裡,這些人不管結局如何,都是值得稱道的。不以成敗論英雄,王侯將相的豐功偉績,榮辱沉浮,都在歷史的車輪下或塵或土,而在人世間能相對永恆的,只有人的精神。

  《明朝那些事兒》寫完了,但我從中看到的那些人和事,仍時刻鮮活地浮現在我的腦海裡,或為憐惜憫,或為敬仰,或為切齒,或為榜樣。

  《明朝那些事兒》優秀讀後感3

  隔離的這些天,讀完了本兒書——《明朝那些事兒》。這本兒書,從小就有人誇好,忘了是小學還是初中,家裡就有那麼一摞擺在那裡,可我自始至終就沒翻過。今日讀罷,不禁讚歎——人們推崇自有其緣由。

  現在回到正題。其實這本書令我驚詫的不是書中的內容,而是無意間翻到時看到的幾個字——“我十年前剛上大學的時候”。由於看書前對作者沒有了解,不禁大吃一驚。十年前上大學,那意味著作者寫下此書時不過二十餘歲,二十餘歲便有此般歷史功底和洞察能力。我掐指算了一下,我現在也是二十多歲,但是再給我幾年,我能有作者的水平麼?作者所讀的經文不是一般的厚,考究的時間也不是尋常的多,我決不敢妄言。

  有句話叫人比人不如人,瞭解的事情越多便會覺得這個世界天才奇才多的去了,你算哪根蔥?疫情初的時候在家整天悶頭讀書,讀著讀著茅塞頓開,大喜,覺得自己之前的20多年書近乎白讀了,昏昏碌碌的日子近乎白活。但我還是特別高興,自己終於半隻腳邁入“讀書”二字的門檻了。

  雖然我不夠強大,雖然困難很多,但我決不會妄自菲薄。這些年來還記得喜歡的網路玄幻小說《神墓》中的一段話:登高者必自卑,行遠者必自邇,一個人重要的不是站在什麼位置,而是在向什麼方向移動。

  《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浩浩蕩蕩通俗易懂又頗有個人見地的講完了明代這部斷代史,大明氣數已盡,崇禎景山自殺,明代滅亡。

  結束了麼?也結束了,也沒結束。作者在最後又講了個故事——徐霞客遊記。我納悶,這是畫蛇添足?怎麼最後講起一個人遊東遊西了,徐霞客的確是明朝的人,但和歷史大勢,好似沒多大關係。莫不是忘掉一個人在最後添上了?敗筆吧。讀著讀著,發現非但不是畫蛇添足,還是畫龍點睛。作者透過徐霞客的故事,以史為鑑,說出來的是他感悟到的人生真諦——“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徐霞客那時候的遊歷山水,可謂是歷盡艱辛,風餐露宿,要吃沒吃,要喝沒喝,沒準遇到強盜,天災,還可能丟了小命。現在的旅遊是度假,是享受,但當年只是遭罪。一個人放著好好的生活不過,去遭罪,是為什麼呢?可能沒什麼理由,他不過是想遊歷天下,雖死無憾。

  人生活得是什麼呢?我特喜歡杜甫的一句詩“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可不是呢,糞土當年萬戶侯,濤濤歷史長河,死了,就只是歷史了,人們期許有來生,可那卻又是未曾有人親眼目睹的存在。

  那為什麼呢?權力?財富?正義?功名?別人的期許?抑或只是單純的愛?一切只有你自己才能瞭解了。

  《明朝那些事兒》優秀讀後感4

  在這個暑假裡,《明朝那些事兒》讓我明白了,其實每一個朝代都有它的特點,都有它精彩的篇章,“特別”是“明朝”。書的作者——當年明月,他以一種風趣幽默、通熟易懂的方式,向我展現了500多年前的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充足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個皇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而整部書其實所給我最大的是那些人世間的事兒——權勢利益。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己欲)”。這可以說是朱元璋同志乃至絕大多數政治家們的至理名言,為了達到自己的理想,毀滅了無數其他人的理想。朱元璋成就霸業之後,假借賞功之名燒死了無數曾經為他征戰沙場的大臣們。但他是成功的,並且他的邏輯也被很多人信奉著。

  “欲成大事者,至親亦可殺(背叛)”。當年倪文俊謀害徐壽輝未成,投奔陳友諒,陳友諒殺了倪文俊,將其頭顱獻給徐壽輝,深得徐壽輝信任後,後控制徐壽輝統領其軍隊,最終將徐壽輝殺害。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權謀)”。在萬曆那個時代,嚴嵩鬥倒夏言,徐階搬倒嚴嵩,高拱把徐階鬥倒,又被張居正鬥倒。僅說張居正,其可謂中國古代歷史上少有的政治改革家,其考成法(考勤制度)和一條鞭法(稅收制度)影響中國乃至世界至今,但他為了當上內閣首輔也是不擇手段,把老同學高拱鬥倒之後,還想將其致死。

  無論別人多麼強大、多麼精明,但你可以將別人的東西巧取豪奪過來,但也無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奪走。皇帝如此,官員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強者皆如此。

  而封建專治的權利又使我對那一時期感到無比的淒涼。洪武四大案每次都牽涉數萬之眾,斬首、抄家、充軍者不計其數;拒絕為朱棣草擬即位詔書的方孝孺,因此得罪了朱棣被誅“十族”。北京保衛戰功臣于謙,遭陷害被抄家斬首;“萬曆新政”領導人物張居正,死後被誣陷抄家。

  不管怎麼說,怎麼想,歷史已是歷史,不會再回來,不會再改變,留下給我們的那就是經驗和教訓,歷史教會給我們的我們也不能忘記,要牢記歷史,反省歷史。不要再讓歷史成為對於我們的下一個歷史,這才是對歷史的充分認識。

  明朝那些事兒有感總結:

  1、不要做你不擅長的事。(朱棣、姚廣孝)

  2、堅強的意志和決心可以戰勝一切困難。(朱元璋、戚繼光)

  3、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朱元璋、于謙、張居正)

  4、剛出道時要低調,再低調。(楊士奇、張居正)

  5、相信自己的直覺。(朱元璋)

  6、一步失算,全盤皆輸。(朱棣、于謙)

  《明朝那些事兒》優秀讀後感5

  《明朝那些事兒》是當年明月寫的,語言幽默,內容易懂而且很好理解。說實在的'讀完了第二本之後我就覺得這本書很有趣,但是卻又很無奈。這本書有趣在他的故事很精彩,很有特色。但是也有皇帝的孤獨與無奈。我們就從朱元璋同志開始吧。

  朱元璋家境貧寒,好多家人都餓死了,在生活的逼迫下他走上了反元朝的道路,他經歷了千辛萬苦,無數次的死裡逃生,跌倒了就爬起來,繼續前進,繼續戰鬥。而且朱元璋那個時代的對手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朱元璋和他們鬥智鬥勇,機關算盡,終於朱元璋勝。朱元璋終於坐上了屬於他的寶座。可以說當時最優秀的統帥非朱元璋莫屬了你想想人家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藉著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了龐大的帝國。沒有家室,沒有後山。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崩,年七十一。就這樣,朱元璋結束了他那傳奇的一生。駕崩後傳位於長子朱標之子朱允炆可是人家朱允炆皇位還沒做熱就被燕王朱棣奪走了皇位。朱棣死後,朱高煦與朱高熾爭奪皇位,可是朱高熾這位短命的皇帝只做了一年皇帝就把皇位給了自己的兒子朱瞻基。這時候朱高煦同志又要進行他的陰謀與陽謀了。我讀到這裡的時候我就十分鬱悶,這個皇位您老人家處心積慮的想得究竟是為了啥?結果毋庸置疑人家朱高煦又失敗了但是人家朱瞻基也並不怎麼幸運啊只做了十年的皇帝就掛了然後又是朱祁鎮即位,但是在他的統治時期出現了一個宦官——王振。說實話如果可以的話我想痛扁一頓王振,他實在是太可氣了,人家朱元璋打下的江山差點被他這個小人給毀了。還好還好,他最後終究還是死了。但是就是他的原因人家朱祁鎮被也先當了人質,最後于謙計上心來立了他的弟弟朱祁鈺做了皇帝沒想到朱祁鈺坐上皇位後居然不把他的皇位還給他哥哥了,最後哥哥被釋放,弟弟病危最終還是哥哥當了皇帝。弟弟當了八年皇帝后駕崩了。於是朱祁鎮開始了他的統治。

  讀到這裡,我已經感慨萬千了,這幾個皇帝都表現不凡我覺得還是沒有人家朱元璋厲害啊,但是最讓我想不明白的是朱祁鈺。築起於是朱祁鎮的弟弟,他不貪戀權勢對皇位一直是不感興趣。但是自從他的哥哥被也先綁架後,他坐上了代理皇帝,一坐就不能自拔了。他已經沉醉在了這權威之中,而且王偉讓他變得六親不認,還將他的哥哥關了好幾年,就因為害怕哥哥強自己的皇位,還把哥哥住宅周圍所有的樹都砍了,其原因是害怕間諜。哎,我就不明白了,不就是一個皇位麼?這是何必啊。大家都是一家人,可是王位就是有一種魔力,一種神奇的力量吸引著更多的人向上撲,更多的人在這場鬥爭中死亡,互相殘殺,這也許就是命。

  讀到這裡,明朝的故事有趣又有著無奈,更讓我有了探索它的慾望希望我會在這本書中學會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