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人生> 取得之道,人生境界作文

取得之道,人生境界作文

取得之道,人生境界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取得之道,人生境界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取得之道,人生境界作文1

  看見的/熄滅了/消失的/記住了/我站在海角天涯/看見土壤萌芽/等待曇花再開/把芬芳留給年華……

  有人說,這就是人生的境界——就是不斷擁有和尋覓的過程。

  曾經有個圓,在旅途的過程中不小心從山上摔了下來,只剩下了半圓。於是它又站起來,向前爬去,尋找自己丟失的另一半。在一路尋尋覓覓的過程中,這隻聰明的圓一邊欣賞沿途的美景:春天的花草是那麼的生機勃勃。夏天的菊花是那麼的可愛紛芳,秋天的落葉紛紛揚揚飄下,也別有一番風味,還有那銀妝素裹的冬天,也是如此妖嬈。在一路的尋尋覓覓之後,半圓又變成了一個完整的圓,而且也欣賞到了沿途的美景……

  在尋尋覓覓中學會擁有、欣賞、享受,這是一種智慧,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曾經,美國有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這樣的實驗:他找來了十幾個差不多十歲的孩子,把他們放進一片桃林裡,讓他們沿著路一路向前走去,要在樹林裡找到一顆最好、最大的桃子,但前提是:不能走回頭路。後來,孩子們從林子裡出來的時候,每個人都摘了一個桃子,教授問道:“你們認為你們所摘的桃子是最大最好的嗎?”孩子們不約而同的搖頭答道:“不是!”教授問其中的一個孩子,“你為什麼不摘最大最好的呢?”孩子回答道:“我剛開始一路走來的時候發現越往前的桃子越大,在中點的時候,我看到了一個很大很好的,本來想摘的,卻又想著前面或許有更好的吧!哪知一路走來,再沒看到比那更好的了,無奈就隨手摘了一個……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只是一路匆匆忙忙向前尋尋覓覓,到了終點才發現自己的行囊裡一無所有,本來擁有的東西卻也失去了。

  泰戈爾曾說過:生命本來就是一段行走的過程,生命的原本目的,在於尋覓途中的美景,然後在尋尋覓覓中學會欣賞、學會擁有、學會珍藏。

  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覆覆中尋尋覓覓,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再回首,恍然如夢;再回首,我心依舊……

取得之道,人生境界作文2

  接受,不是逆來順受,也不是拼死頑抗。接受,應該是一種態度,一種心境,一種人生境界的敲門磚。

  “不羨白玉盞,不羨黃金罍;亦不羨朝入省,亦不羨人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從小被棄於江邊,容貌醜陋,又有口吃,這樣一個放在誰身上都會引起強烈抱怨上天不公平的人生,他卻淡然接受,因為他知道人生的起點我們無法選擇,能做的只有接受,只有好好地過好接下來的每一刻,怨天尤人沒有用:接受身世的坎坷,接受成長的不幸,他把他們融入茶水中,將世間的悲苦,人生的不幸都稀釋於茶水中,化悲痛與力量,超脫於世俗。接受給了他重生,給了他展示自己的機會。接受現實,他使飲茶成為普及的人人都能體會的平民藝術,這一切都在面對痛苦時,那一份坦然接受的心態,他便是“茶聖”陸羽。接受,使他開創了一片只屬於自己的心的境界。

  不愛仕途愛文學,不愛富貴愛超然,胸納幽蘭,神容主若,便是他。他,納蘭容若,一生被康熙主宰,最愛文學的她才華卻被雪藏,永遠處於“綠葉”。這一切對他來說是多麼的不公,但他沒有反抗,沒有逃避,而是接受。如果這一切無法改變,那便接受,接受不幸,接受一切的一切,將其一切化為幽怨的筆,縱情寫出“人生若只如初見,何處西風悲畫扇”的悽婉情懷,數千動人詩詞皆源於那一接受,也正是這一接受,讓別人無法漠視他的才華,成就了他最初的夢。接受,為納蘭開創了一片文學的天空。

  江河接受雨滴,成就了自己的奔流不息;群山接受孤峰,成就了自己的連綿萬里;藍天接受白雲,成就了自己的晴空萬里。接受,多麼美好的一件事。學著接受,去開創自己人生的新境界。

取得之道,人生境界作文3

  得我所應得,棄我所不必得,以所得善吾身,以不必得明吾心,知足者方可常樂也。

  人生在世,不必說以後將踏足的社會,就目前而言,存在著許多令我們心動的事物。這些華麗的誘惑震顫著我們的內心世界,取與舍的矛盾時時衝上腦波。我們是真得想得到,那些近乎不勞而獲的美或許足以衝破我們人生的'底線,然而天上不會掉餡餅,天底下更沒有免費的午餐,當我們取得“掉下來”的好處時。令我們有所失的事也在暗暗發生。得我所應得,貴在一種理性的心理。

  欽佩孟子,他是智者,將取捨之道參透得淋漓盡致。“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他亦能將所得之物加之於身,善其身心。人之所以高貴是因為其人生價值的完美體現,然而,取得之後,我們也要刻意地將其用之於身,以實現我們所得之物的真正價值。

  取捨的境界還在於懂得放手,懂得捨棄。我們一定會經歷某個時間,這個時間裡,我們取捨難辨,守住還是放棄,這是一個問題。當生活把我們拋進一口深井,此時唯有去掉纏於身上的金銀飾物——金錢、名利、聲望——才可緣壁爬上,我們會選擇什麼,答案或許因人而異。然而結果是肯定的,選擇生存,就必須拋棄那些於己不會太有利的東西。懂得放手,懂得捨棄,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境界,亦是一種明示內心,昇華靈魂的靈丹妙藥。

  其實很羨慕陶淵明,他為自己的人生做了取捨,拋棄了聲望與俸祿,選擇歸隱田園,從此“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放棄了富貴卻得到一生清閒與安然。生命固然可貴,是我們每個人所緊緊抓住的,然而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為生死做了理性的取捨,名垂千古。

  知足者常樂。理性取捨的最高境界,安然守住自己的靈魂,讓所得之物真正有效於我們平凡的人生,讓其絢麗多彩;捨棄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以豁達的心境面對生活。

  學會取得,懂得取得,是人生的一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