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 兩種書作文

兩種書作文

兩種書作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兩種書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兩種書作文1

  對於書,他們給出了有力的、毋庸置疑的分類:課內,課外。

  明顯地,我偏愛後者。那或薄或厚的一本捧在手中是踏實的,心情也愉悅輕鬆。令人煩憂的習題,夢魘般的標準答案已不見蹤影,眼睛亦不必剜遍每個字元。讀這種書,是身心的大享受,但我又不得不捧起前一本書。這兩種書水火不容,哪一方喜歡,另一方就要荒廢,所以對於現在的我,讀什麼書是一個令人煩憂的問題。當然,面對這的也並非我一人。

  這種糾結,也許是要牽涉到讀書之意義。書生來是傳遞資訊之物,是語言一樣的工具。但有些書是功利性的,我們不得不讀它們,有些書非功利性的,也許就可有可無了。這便是界限分明的兩種書,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資訊庫。學霸們避“雜書”猶不及,學渣們卻害怕靠近課本知識的大門,好像就是這二者間的抉擇註定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好像就是冥冥間是二者之一抉擇了我們。

  但我想,兩種書的鬥爭非得這麼殘酷嗎?

  知識無界。作為知識傳遞的工具,書應當是一個團結的家庭。我們讀什麼,也並不影響這種團結。但偏偏就是打破了這一切。現在應是修補的時候了。怎麼修補呢?我覺得,讀書人的精神狀態,思想觀念是影響讀書的重大因素,倘若我們以同等嚴肅認真又樂在其中的`情感去讀這所謂的“兩”種書,那無疑會融化二者的壁壘,讓它們在自身的思想中達成統一,不再分裂,因為它們本來就是一種書——也只有一種書,傳遞知識的書。

  話雖如此,但做到便不易。所謂事在人為,讀書首先要熱愛知識。後一步就是放輕心態,不能追求純知識,那隻會走火入魔。讀讀小說,散文,皆可,因為那裡也有知識。對於課本“熟讀精思”十分重要,但也不能戰戰兢兢,否則就無所謂讀書之樂。最後若能以讀故事的心態讀課本,那就真是圓滿了,此時你心中已無兩種書的概念,只有對讀書的熱愛與對知識的渴望,道到上乘!

  這也是讀書的秘訣。甚至於,一次我在陽臺廢物堆中扒出一本說明書,我也看得津津有味,陶醉於閱讀的樂趣裡。說到讀書我便猛地想到了這件事,這是我最快樂幸福的一刻,亦是我不知不覺開悟的一刻:金色陽光甜蜜潑灑,我讀著零件構造工作原理,猶如讀著一篇扣人心絃的小說。

兩種書作文2

  《讀兩種書》中說得很好,世上有兩種書:有字書,無字書。有字書是思維與語言共同發展而結合的產物,是積累文化和傳播思想的特殊媒體;無字書是生活中經驗與教訓存留於腦際的印象的昇華。我認為讀好有字書,好比有血、有肉、有骨頭,成了形;讀好無字書,好比有了思維、氣質、靈性,有了魂。要讀好書,就要魂體相合。二者不可偏廢。

  怎樣才能讀好有字書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時讀書好比吃飯一樣,偏食就會營養不良,所以要博與精有機結合。忙忙碌碌的現代人,很少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情逸致。如何博覽?就文學名著而言,可多讀些精縮本。但因精縮本會有“霧裡看花,終隔一層”的感覺。這就要求根據自己所需,選些重點書目精讀。如何精讀?還是就文學名著而言.可先通讀作品內容,再分章分節地分析、品味、總結。想想好在哪裡,對我們有什麼啟發,有什麼不足,不妨挑剔些,甚而不知天高地厚地來個“改動”。最後,別忘了合上書,閉上眼,回味回味。馬瑞芳女士為了研究蒲松齡的著作,把《蒲松齡文集》和《聊齋志異》都翻爛了幾套,可見熟悉的程度。

  怎樣才能讀好無字書呢?“人生的許多道理不是靠聰明能夠理解的,要靠一生沉浮後的徹悟。”要讀好無字書,關鍵是要進入社會,讀懂生活。從有字書中得到的往往是理性化的,與現實常有一定距離。“紙上談兵”就是一個慘痛的教訓。

  在有字中讀無字。在無字中讀有字。當然具體的讀書方法還要因人、因需、因節而異。

  讀這篇文章,給人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作者用最樸素的文字為我們娓娓道來讀書的方法,行文自然流楊。該文在篇幅上雖短,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結構上同樣別具匠心,韭得很有層次,比如第二、三自然段段首皆以一問句引領,從而使行文隨意而不凌亂。同時,文章還不乏哲理和思抖的色彩,比如“人生的許多道理不是靠聰明能夠理解的,要靠一生沉浮後的徹悟”。

  總之,該文是一篇構思、行文都不錯的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