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第五單元]世界遺產> 精選世界遺產的作文四篇

世界遺產的作文

精選世界遺產的作文四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世界遺產的作文4篇,歡迎大家分享。

世界遺產的作文 篇1

  昨天我和奶奶去了農業展覽館參觀,我們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展覽後我非常有感。

  首先,因為人太多我先先去了5號展廳,裡面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說南京的雲錦,南方的陶瓷,好有好多好多說不出名字的東西。我印像最深的就是陶瓷工藝了,他介紹了怎麼作,我看了一下,首先用泥做出基本形狀然後放進火爐烤30分鐘左右左,最後取出來一個精美的陶瓷就完成了。

  之後我們去了1號展廳,裡面有很多珍貴的文化遺產,我們先去了剪紙部分參觀,我們看到了一個老奶奶做去了很做漂亮的剪紙,真是太棒了。之後我們來到了文房四寶展區,據說文房四寶有墨水,墨臺,毛筆,和宣紙。缺一不可,然我感受到了文學界裡的博大精深。下面我們來到了麵塑展區,我們看到了好幾個人在那裡用一塊塊面做出各種造型,讓我愛不釋手真行要一個啊。最後我們來到了錦繡展區,裡面有個老奶奶在一針一線的繡著錦繡,後來我看了看繡的珠子才發現珠子的口經才不到1釐米真是太嚇人了。

  看了這次展覽我我知道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博大精深,讓我知道了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世界遺產的作文 篇2

  1978年,法國前總統希拉剋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蹟,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蹟了。不看秦俑,不能算來過中國。”

  秦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公里處的兵馬俑坑內,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古代軍事“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侕是20xx年前秦始皇陵國的一處大型兵馬俑陪葬坑。陵國規模宏大,陪葬品眾多。坑內發據=掘出大量陶俑、戰車、陶馬等。

  走近秦始皇兵馬俑,你會感受到他們所帶來的神秘氣息。只見一個個形神兼備的武士威風凜凜,佇列整齊,令人肅然起敬。那一匹匹躍躍欲試的戰馬,讓人彷彿看到了戰國時期秦王一掃六國,縱橫天下的雄姿。更令人驚歎的是,秦俑身上的每一個細節,如髮髻、披戴、相貌、神韻等,均有差別。一般士兵不戴冠,而軍吏戴冠。普通軍吏的冠與將軍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連鎧甲也有區別。細看每個秦俑,他們或眉開眼笑,或神情凝重;或年輕幼稚,或老練深沉;或憨厚質樸,或聰明機警……真可謂千人千面。

  在我國眾多的世界文化遺中,秦始皇兵馬俑是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它舉世無雙,其價值無可估量,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才幹的結晶。它以磅礴的氣勢、巨大的規模、嚴整獨特的藝術結構震驚了世界。

  1987年,秦始皇兵馬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為《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之一”。先後已有200多位國家領導人來此參觀訪問,它成為了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

世界遺產的作文 篇3

  長城位於北京延安區軍都山關古道。它規模宏大,非常雄偉,被譽為八大奇蹟之一。

  長城長8851千米,寬約為5公尺,它的東南部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除了黃土高原地勢較高外,大部分在海拔20xx米和海拔500米。它從東邊山海關一直到西邊的嘉峪關,曲曲折折的像一條長龍,盤旋於大地上。

  烽火臺是長城重要的設施,它又稱烽燧,用於點烽火臺傳遞重要資訊的高臺。是古代最重要的防禦設施,是為了防止敵人入侵,發現敵情所建設。每格5千米就有一座,白天焚狼煙,晚上點明燈。

  長城的城牆很有建築性,高大堅固,是用巨大的條石和城磚築成的。頂上也鋪著方磚,很平坦,並且十分寬,五六匹馬都能並列走過去。城牆外沿有兩米多高的成排垛子,垛子上方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擊口,供瞭望和射擊用的,非常牢固。

  長城始建於周朝,從戰國以來經歷20多個諸候國和封建王朝的修築,最早是楚國開營建長城,後來各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就開始把各國長城連起,綿延萬於裡,遂稱萬里長城。

  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長城是中國的古代的文化遺產,非常雄偉。是世界八大奇蹟之一,是中國的一張金字名片。

世界遺產的作文 篇4

  長城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建築奇蹟。據說從太空唯一能夠看到的人類建築就是長城,可見有多麼宏偉。

  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xx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修築。現長城有21196千米,就像一條長長的臥龍,分佈於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黑龍江、遼寧等15個省市自治區。

  長城的城牆平均高約7。8米,城磚是用堅固的燒製磚砌成,每塊城磚約重六千克到七千克,從城樓上的建築裝飾看,許多石雕磚刻的製作技術都極為複雜精細,反映了當時工匠匠心獨運的藝術才華。

  長城有什麼作用呢?戰國時期,秦始皇為了防禦別國的入侵,用了近百萬勞動力去修築長城。長城體系中設定有大量的烽火臺,作為情報的傳遞系統,按配置的位置和功能,烽火臺可以分為四組:設在大漠深處的烽火臺是發出警訊的最前線,延長城兩側設定的烽火臺向沿線傳遞情報,由長城通往京師的系列烽火臺與中央朝廷聯絡。還有一組烽火臺與長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政府和駐軍聯絡,這四組一共約80餘座,間隔距離平均約3千米,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選擇在兩山夾谷之間或河流轉折之處,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

  我們大家都知道這麼一句和長城有關的話:不到長城非好漢。那就讓我們去爬一爬長城,領略成為好漢的豪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