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清明閱讀題及答案

清明閱讀題及答案

清明閱讀題及答案

  清明

  王亞

  清明是一杯綠茶。淺嘗便一股子清氣,再深啜一口,有韻了,緩得長。人慢慢走著,走得久了就老了死了。所以,清明最能閱見人世,到這一日來看,都是清淡得有些餘韻。或有回甘,或茶擱得多了,略澀了些。要不乾脆茶質糙些,無論何種水都經得住,倒走得更長久。

  多年前,我每天泡一杯綠茶慢慢讀楊絳先生的新書《我們仨》,竟在大夏天讀出了清明的味道。“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先生一個人在家裡行走七千步,寂寞也淺,思念也淡,天地也清闊,卻能把你逼得心酸起來。一隻手探入胸腔輕輕壓擠似的,你的心滴滴答答成了溼毛巾。可你看她那面龐,終是笑的。這是楊絳先生的味道,亦是清明的味道,沒有不可收拾的哀愁。

  清明的味道是迂迴而含蓄的,宜懷人。

  祖父畢業於國立某師範學校,四十餘歲便歿了三任妻子,也不再續絃,他老了以後笑說:“命硬,就不禍害人了。”他開油坊,挑桐油下廣州,為躲兵役以私塾底子考入師範,而後一輩子教書,一個人養活一家九口人。在某個風雨如晦的時期,因為幾近成為民國時期某縣政府官員的身份,被折磨十餘年。他只在老了以後被夢嚇醒,仍舊笑:“我還以為又回到那十年。”笑的時候還慶幸地眨眨眼睛。

  自我有記憶起,祖父就已經老了。我像只小貓一樣跟著他,白天跟他讀書習字,夜裡給他暖被窩。他腳長盈尺,睡覺時直挺挺伸著一動不動。手也纖長,一把抓住我的腳踝往被頭那邊扯。

  “小孩子睡覺不要蜷著,挺直了,以後做人也這樣。”

  五歲那年去太原伯父家,半路在鄭州轉車,他去買票,囑我乖乖地在廣場守行李。我便做著乖小孩,在旅行包上坐了,一等就是很久。他買了票回來時,我揉著惺忪的眼看他,他一臉驚懼地緊緊抱著我,生怕我會從他懷裡溜走似的。伯母很多年後還愛羞我,說在太原向祖父發脾氣,大冬天的把一隻棉鞋都扔到水缸裡了,我一直訕笑。無論我多執拗頑劣,祖父從未生氣過。

  祖父自然也有呵責時。夏天的正午,小夥伴偷偷來喚,我趁他午睡,溜了出去,頂著太陽瘋跑瘋玩,往往過不了多久,他便用手半遮額頭搖著蒲扇來了。

  “女孩子不能做一個瘋丫頭,睡不著就回家讀書!”嘴上詰責著,眼裡依舊溫和。

  不記得幾歲開始發矇,父親為我做了塊小黑板,祖父從學校拿回來粉筆,我的小課堂就開課了。

  我搖頭晃腦跟著祖父讀書背詩。李白、杜甫成了我兒時就熟知之人,“老劉食量大如牛”,薛丁山娶了樊梨花……祖父像一個書袋子,每天掏出一些兒來給我慢慢咀嚼,反芻,再咀嚼,嚥下。祖父教了一輩子書,我成了他的“關門弟子”,將他的衣缽悉數接過來。是的,我的確接了衣缽,承襲了祖輩父輩的職業與性情,淡然地做著教書先生。

  李杜們也種在了心裡,和閱讀的習慣一起。後來我寫李清照、納蘭、倉央嘉措,寫茶,寫酒,寫漢字閒時光,哪一樣不是那時種下的呢?可是,祖父終究去了。

  我有時清明回去“看”他,想著,是不是拿些我的文字燒給他,讓他在那一邊也看看他的孫女出書了。我終究是羞怯的,如那年錯愕地看他摟著我的神情,緊張懼怕,卻不曾有半句言語。我的血脈裡流著他的血,便有了家族式的內斂。

  祖父一生迂迴若此猶自清明,不染無邊哀怨,無大喜亦不見大怒,不過事後淡淡一笑,到老脊背都挺直。

  清明本該天清地明的淡然,何必牽惹出蝕骨的痛?大約我薄情,清明詩裡最不愛杜牧那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一些悽風苦雨都受不起,如何過得清明?

  《逸周書》寫“清明之日,桐始華”。想著一路桐花故人般來迎你,悽苦也可拋了。也喜歡《逸周書》這個“逸”字,似古人施施然而來。

  “清明風至,音比中呂”。這是《淮南子》裡的話。古樂分十二律,“中呂”居各音律之中,是清音。大約就如清明風至,你在風裡,會聽見誰的一聲喚?

  今日正清明,我泡了杯徽地綠茶——嶽西翠蘭,名字俗了些,茶味卻好,也經泡。一杯清明,算俗到了雅境。今日我沒回鄉,就以這杯茶遙祭祖父。

  桐華,風至,你不慌不忙地走著。也好。

  13. 請結合全文,分析文章第二段的作用。

  14. 祖父給了我怎樣的人生影響?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

  15. 如何理解文章結尾處畫線句的含意?

  16. 請探究作者以“清明”為題的意圖。

  【答案】

  13. (1)寫楊絳寂寞思念中的清闊、清淨,表現老人堅韌的人生,與下文祖父的性情形成映襯。(2)為下文回憶祖父的人生做鋪墊。照應標題與前文“清明”這一節氣。

  14. (1)讓我懂得正直做人的道理:祖父睡覺時一絲不動,也要求我挺直了,做人也要這樣。(2)種下我的文學種子與培養我的閱讀習慣:祖父教我讀書、寫字、背詩。(3)我繼承了祖父的職業:祖父用教師的職責感染了我。(4)對我淡然溫和性格的影響:祖父一生堅韌、平淡、清和、內斂。

  15. (1)桐華、風至,象徵著祖父淡定、清正的人格魅力;(2)祖父從容面對一切;(3)既表達了對自己的安慰,也表達了對祖父人生態度的理解。

  16. (1)清明是慎終追遠的節氣,作者表達了對祖父的思念;(2)清明是天清地明的淡然,作者讚美祖父清正、從容、淡定的品質;(3)體現了作者對在苦難面前能淡然處之的人生境界的嚮往與追求。

  【解析】

  【13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分析作品結構的作用,側重考查段落作用。此類題一般要從內容、結構、表現手法等角度分析作答。從內容上看,第二段描寫了楊絳先生在女兒和丈夫離世以後自己在孤單寂寞中的思念,雖然“心滴滴答答成了溼毛巾”,但“那面龐,終是笑的”,這種“寂寞也淺,思念也淡,天地也清闊”的境界展現了楊絳先生的堅韌,但也正是這種看似淡淡而請闊的思念卻最讓人動容,因為這“能把你逼得心酸起來”,從而讓與清明有關的思念更深沉動人;從結構上看,這種在清明時的深沉動人的情感不僅照應了題目,而且引出後文對祖父的回憶,從而為展開下文做鋪墊。據此組織答案即可。

  【14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結構、概括內容要點的能力。做這類題時,首先要對整篇文章的思路有一個清楚的瞭解。這樣可以明確答題的切入點。祖父給我的人生影響可從文中 “我”與祖父相處的'事情和懷念祖父時的抒情議論的句子中概括,比如“小孩子睡覺不要蜷著,挺直了,以後做人也這樣”,這是直接引用祖父的話來回憶祖父對我的教導,讓我做人要正直有骨氣;“我的確接了衣缽,承襲了祖輩父輩的職業與性情”,寫出祖父對我的職業和性情的的影響,“我淡然地做著教書先生”可以看出我的職業和祖父一樣——教師,而祖父的性情可以從“被折磨十餘年他只在老了以後被夢嚇醒,仍舊笑”“嘴上詰責著,眼裡依舊溫和”“不染無邊哀怨,無大喜亦不見大怒,不過事後淡淡一笑”等句子中概括,即堅韌、溫和、淡然。據此組織答案即可。

  【15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解答此題,要從表層和深層兩方面分析概括,字面的意思較為淺顯,不難理解,深層含義要結合文章的主旨進行分析,注意是對某事物的讚美,或是對某種人的鞭撻等。最後一句中,“桐華”意思是泡桐花開,本身就帶有詩意與清麗,而泡桐花本身又代表著淡泊、隱逸而寂寥,所以“桐華,風至”表面上在描寫景物,實際是借物喻人,借桐華象徵著祖父的精神;“不慌不忙地走著”又直接描寫了祖父面對人生安寧淡定的形象特點;“也好”則是直接抒發了對祖父淡定從容態度的讚賞和認可,同時,斯人已去,而清明時節自己又無法返鄉祭拜,一句“也好”也是對自己只能“以這杯茶遙祭祖父”的寬慰。據此組織答案即可。

  【16題詳解】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探究標題的作用的能力。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和標誌,它常常透漏出作者的觀點或感情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連文章的結構,起到揭示主旨和貫穿全文的線索作用。回答時可分四步:第一步,明確標題表面義。第二步,分析文章結構。第三步,概括文章內容。第四步,挖掘標題的中心義。“清明”本是祭奠先人的節日,以此為題,很明顯表達了對祖父的懷念,也是作者的寫作初衷,這是題目的表層含義;從全文內容來看,作者緬懷祖父,不僅僅侷限於對祖父的思念,更是透過回憶與祖父的點點滴滴,突出表現祖父的精神品質以及對祖父的讚美和肯定,從而感謝祖父對我一生的影響。所以“清明”這個題目一語雙關,不僅僅包含了節日特定的內涵,還指祖父“清明”的品質,以及我對祖父衣缽的傳承。據此組織答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