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孔孟畢竟是兩家》閱讀答案

《孔孟畢竟是兩家》閱讀答案

《孔孟畢竟是兩家》閱讀答案

  孔孟被“硬捏合攏”說,是施蟄存先生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提出來的。僅憑這一點,即可知施先生對古代文史的造詣非同一般。

  施蟄存說:“孔孟思想,是一種思想,還是兩種思想?天下沒有兩個思想相同的人,孔孟思想,畢竟還是兩家。”(施蟄存《閒話孔子》)施先生給出的這個答案, 是能使人信服的。(施文中說是司馬遷捏合了孔孟二家)以我之膚淺,也能列舉孔子思想與孟子思想的若干區別。例如,孔子衡量人的價值的“尺”是位,在孔子 那邊,是以位上下定人之尊卑的;孟子衡量人的價值卻有、齒、德三把標尺;孔子之“仁”關注的是“禮”,重在束“下”,孟子之“仁”關注的是“民”,重 在規“上”;孔子的“四絕”(《論語·子罕篇第九》雲:“子有四絕,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偏重天理,而孟子的“四端”(《孟子·公孫丑上》雲: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偏重人性。僅此三條,便可證實“天下沒有兩個思想相同的人”,哪 怕是被合稱為“孔孟之道”的孔與孟也都“自成一家”。

  當然,孔子與孟子有許多相同或相近之處。其一、他們都“法先王之道”,缺陷是不能與時俱進;其二、他們都“行仁義之化”,缺陷是對“利”的絕對排斥;其 三、他們的那一套都不見容於當世,故有“仲尼菜陳邑”而“孟軻困於齊梁”。孔孟在思想上都具有保守性,都很難被當時當權者接受。

  孔子與孟子還有一點相同的,就是他們對於“法先王之道,行仁義之化”,都有一種“當仁不讓”的使命感。孔子困於匡邑之時說:“周文王死了以後,周代的禮樂 文化不都體現在我的身上嗎?上天如果不想消滅這種文化,那麼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孟子則是在離開齊國的時候對充虞說:“五百年必定有稱王天下的人興 起,其間必定有著名於世的賢人。周興起以來已有七百多年,上天如果想安撫治理天下,當今之世除了我還會是誰呢?”兩者相比,孔子說得比較含蓄,孟子說得比 較直露。但對於孟子來說,這並非狂言。例如,“仁義之化”而為“仁政”,“先王之道”而為“王道”,或許就是他對儒家文化的貢獻,至少在《論語》之中,未 必能夠找出這兩個念。

  由此觀之,將孔子與孟子都歸入儒家,未必有錯。但我們現在所要吸取的一個教訓是,不能什麼事情都只注意合,而不學會分。合的好處是易記,一下子記住了兩個 “子”,要用時一言以蔽之,彷彿佔了大便宜;然而,你真想要了解孔子孟子的思想和思維方式,那還是要分開剖才行。既能綜合,又能分,庶幾可算得研究。 如果只會籠而統之地說個大,那隻能蒙人蒙己罷了。現在有些自稱搞國學的,看似無所不通,其實也就知道些籠而統之的“蒙法”,從不肯下功夫深入進去。對這 種學問,我們要警惕。

  6.第二段中,作者認為“孔孟畢竟是兩家”,下列不能成為他的依據的一項是( )(3分)

  A.孔子和孟子衡量人的價值的標準和尺度是不一樣的。

  B.孔子和孟子在“仁”上的關注內容和約束物件不相同。

  C.孔子和孟子具體的人生遭遇或生活經歷是不相同的。

  D.孔孟二人在重天理還是重人性上的認識是不相同的。

  7.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與孔子相比,孟子在認識評價人的價值標準上要多元化一點。

  B.孔子和孟子思想上都具有保守性,都很難被當時當權者接受。

  C.孔子和孟子在宣揚“王道,仁化”上具有一種責無旁貸的使命感。

  D.孔子含蓄,孟子直露,但是他們對儒家文化的貢獻是同樣大的`。

  8.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括,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孔孟被‘硬捏合攏’說”的提出,從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施蟄存在古代文史上的造詣。

  B.施蟄存認為是司馬遷捏合了孔子和孟子兩人的思想成為一種思想,這個觀點能使人信服。

  C.在《論語》之後提出了“仁政”“王道”這兩個念,一定是孟子對對儒家文化的貢獻。

  D.將孔子與孟子都歸入到儒家,我們要吸取只注意合、而不學會分的教訓,這需要我們警惕。

  參考答案:

  6.【答案】C (無中生有,第二段未涉及“孔子和孟子具體的人生遭遇或生活經歷是不相同的”這一內容)

  7.【答案】D (“對儒家文化的貢獻是同樣大的”一說,在文中沒有依據)

  8.【答案】A (B施蟄存認為“孔孟思想,畢竟還是兩家”這個觀點,並沒有提到認可是“司馬遷捏合孔孟二家”這個觀點。C原文是“或許就是他對儒家文化的貢獻”。D原文是:‘‘將孔子與孟子都歸入儒家,未必有錯”,作者並沒有說這是教訓,只是說要從中吸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