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名著讀後感> 名著讀後感3篇

名著讀後感

名著讀後感3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名著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名著讀後感 篇1

  西遊記是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之一。原先在16世紀90年代在發表。這是一箇中國神話小說。它寫的是明代傳統的民間故事。由100個章節組成,這是一個冒險故事,講的是一個唐朝(618-907)和尚唐三藏和他的三個弟子,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上西天取經。

  前七章述說孫悟空的出世和他反抗天庭。然後從第八章到十二章,我們知道了唐三藏如何誕生,為什麼他要尋找經文,以及他出發前的準備。我們知道,這本書是廣泛分佈於中國,乃至整個世界。該書也被拍攝成許多電影和電視。最著名的要數中央電視臺於1986年拍攝的西遊記,主演六小齡童,導演楊潔。它的故事情節忠實於原著,同時也被廣泛奉為經典。我已經看了很多遍,但我在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感到非常驚訝,這本書有更多比電視裡令人印象深刻的情節,因為有些書中的人物是在劇本里刪除或改變了,而且影視劇裡或多或少摻雜了導演或他人的想法。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角色是孫悟空,在大多數中國的孩子心中他是一個英雄。孫悟空是從花水果山的一處岩石蹦出來,繼而成為了花果山猴子們的大王。300年後,他出門學藝學會了各種強大的本領。然而,孫悟空大鬧天宮,與天兵天將展開了對決,最終被佛祖壓在了五行山下。500幾年後,唐三臧從山上救出孫悟空,他們還遇見了豬八戒和沙和尚,後來都成為他的弟子。他們開始一起去西天取經。

  起初,孫悟空是目中無人,只是因為他很厲害,他知道沒有人能打敗他。他已經掌握了72種變化,並能做“筋斗雲”,在花果山,他敢於戰勝十萬天兵天將,其為首的四大天王,二郎神,哪吒等。孫悟空從來沒有想過,他可能會被打敗,而且還要取代玉皇大帝。孫悟空天不怕地不怕。毫無疑問該孫悟空最突出的性格是勇敢和無畏。

  後來,另一個有趣的方面是他的個性發展,在他與師傅唐三藏的關係中。在遇見到唐三藏之前,孫悟空到處傷人,毫無理由,隨心所欲,所以觀音教唐三藏緊箍咒的法術,用於需要懲罰孫悟空的時候,最後,孫悟空難以忍受折磨服從唐三藏。但是,奇怪的是,它在這期間的改變。孫悟空只是想保護唐三藏。當唐三藏讓他離開,因為他認為孫悟空殺死了三個無辜人類,而其實都是一個妖怪所變化的,孫悟空為他師傅哭了。當我讀到這一章時,我也哭了。孫悟空不是因為無用而哭泣,他開始更具有感情化,也更戲劇化了,他開始體現人性的一面了。

  總而言之,孫悟空是個自信,樂觀的人。他在面臨的艱辛時,不會低頭認輸。他會想方設法來克服他們,甚至當他被打敗了無數次,在他的臉上依然能看到笑容。作為最聰明的和最好鬥的弟子,他不斷受到師傅的責備。然而孫悟空象徵了希望,正義和反抗的精神,這也是我們所擁有的。也正是由於他的存在,去往西天取經才最終大功告成。

  除了孫悟空突出的個性,我們還應該看到一些其他的事。該故事說到了許多艱難險阻,但不論如何辛苦,他們最後都可以成功。為什麼呢?為什麼他們可以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到達西天帶回經文到中國。更重要的,唐三藏和他的弟子們在故事的結尾最終成佛。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因為三弟子的法力多強大,最重要的關鍵是他們的信仰,他們堅信可以實現目標的信心和勇氣使他們成功。如果我們能理解這一點,並用於自己的學習或工作,我們一定會從中受益。

  名著讀後感 篇2

  《西遊記》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古典小說之一,也是我最喜愛的作品。兒時每次閱讀《西遊記》文中精彩離奇的故事,總會讓人亢奮與激動。如今再次拿起《西遊記》,才真正領略到小說的魅力所在。

  《西遊記》以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護送唐僧去西天取經為線索,敘述了師徒四人一路上斬妖除魔,和險惡的環境作鬥爭,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得真經的動人故事。小說體現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人生哲理。不僅如此,小說最令我著迷的是刻畫了四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其中最讓我佩服是那個天不怕地不怕、擁有火眼金睛的孫猴子孫悟空。

  孫悟空機智勇敢,有勇有謀,懂得感恩。他雖然只是一隻從石頭裡蹦出來的猴子,卻能夠俯無愧於天,仰無憾於地。為求長生之術,他走名山,訪大川,拜師學藝,最終在菩提老祖處習得七十二變化和長生不老術,最後只因貪圖炫耀自己的本領,被師傅逐出師門,臨走時磕三個頭,以報師恩。出師門後歷經磨難,但謹尊師命。

  後來大鬧天宮,只為報復天庭羞辱之仇。被佛祖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得道唐三藏的救助,為報救命之恩,他決心護送唐三藏去西天取經,一路上斬妖降魔,從不讓師傅受一點傷害。其心可彰日月,其情可動天地,師徒之間雖有隔閡,不管收到多大的委屈,但他卻始終對師傅不離不棄。

  讀完這本小說,孫悟空的感恩之情觸動我的情愫,讓我深思。仔細回想,我們最該感恩的不應該是日夜陪伴我們的父母嗎?不應該是給我們傳道受業解惑的老師嗎?一隻石猴固然能如此,我們身為父母子女,為人學生,難道連一隻石猴都不如嗎?曾幾何時,我總感覺父母對我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他們對我有撫養的義務;老師對我的教育是職責所在,因為傳道授業解惑是他們的工作。孫悟空的報恩之舉,讓我羞愧,讓我回想起父母為我所做的點點滴滴,回想起老師的諄諄教導。在父母的庇護下,在老師的教育下,成就瞭如今的我,作為一名學生,我只能用行動,用成績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老師的教育之情。除了父母、老師,在生活上我們還得到很多人士幫助,我們一樣要用一顆感恩的心去感謝他們。

  《西遊節》除了讓我學會了感恩,也讓我學會了堅持。

  唐僧師徒四人在取經路上,遇到一道道難關,儘管如此,他們還是戰勝了困難,堅持了下來,最終取回經書,弘揚了我國的佛教文化。“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是他們師徒四人的真實寫照。這些難關猶如我們的成長路上遇到的荊棘。我們只有戰勝困難,才會獲得成功。我認為如果在成長路上一帆風順怎麼會嚐到成功的喜悅呢?又怎麼會好好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呢?

  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曾經的我一次挫折、一句嘲笑、一條難題。而放棄自己的信念和夢想。但《西遊記》讓我醒悟,唐僧師徒四人的事蹟深深觸動了我,他們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去學習。若我們在學習上能想唐僧師、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那樣有堅定的信念、執著的精神、不服輸的氣概,那一定會取得學習上的成功。

  從此以後,我將認真做好每一件事,不管成功與失敗,只要我盡力去做,堅持去做了,對我來說,何嘗不是一種成功呢?因為我學會了堅持。

  《西遊記》這本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除了讓我學會感恩和堅持,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學習的等著大家去發現,仔細品讀,你會有更多的收穫。

  名著讀後感 篇3

  十六歲是淺嘗愛情的一年,眼裡只容得下情花轟轟烈烈在綻放。那年裡第一次不知不覺中鍾情,第一次悄無聲息地失戀……,也是第一次讀到了《飄》。花季明媚而簡單,我像小蜜蜂,無視生活花蕊的奇巧造物,只顧淺淺採集甜或不甜的愛情花蜜。好比那時讀《飄》,真正讀到心裡去的只有斯佳麗苦澀而豐盛的愛情,如同我熟知它《亂世佳人》的中文譯名一樣媚惑,在暗淡紛亂的時代背景中,帶著濃厚亮色飄在十六歲姑娘所能看到的最顯眼處,讓人感嘆又目眩神迷。二十八歲是解讀生活的年齡,愛情早已潛移默化地和生活長在一起。連日來,在平淡的.日子裡操作簡單的愛情,那一段把個體命運和情感發揮到極致的故事冷不防在閒暇處冒了頭。所以,在想讀《飄》的時候適時重新捧起了它。“斯佳麗.奧哈拉長得並不美……”,故事從老地方開始,而今當生活授我以體恤,婚姻授我以頭腦,孩子授我以母性的時候,我的心靈不斷在瑪格麗特優美的文字中發生新的碰撞,繼而滋生出許多細小瑣碎的思想碎片來。

  -磨難-

  塔拉的春天是極美的,漂亮的公子哥兒和小姐坐在蔭涼的走廊下說笑,獵犬和馬匹安靜耐心地臥在紅土上等待它們的主人。屋裡是主婦溫柔的話語和黑人們從田裡歸來的歡聲笑語,屋外飄來泥土和植物的芬芳,文字間瀰漫著春天懶洋洋的散淡和生機,如果這能是永恆,斯佳麗將是這種生活中最明媚的點綴品,直到她容顏老去。然而,戰爭來了。

  作者筆下的南北戰爭是美國曆史上殘酷血腥的重要構成,是中學歷史課本上枯燥乏味的必背章節,也是十六歲時翻書的手不耐多停留的文字。可是真正帶著對個體命運的關注,走進這場女性筆下的戰爭,才發現這是些多麼生動的場面!五角場大撤離,四輜重軍車、救護車、堆滿行李的馬車充斥街道。黑人和白人小孩無人看管,前者滿街亂跑,後者大哭大叫。軍隊開倉放糧,老小瘋狂搶運,成百上千的傷員曝曬在毒日下面,等著被抬走或者死亡……;穿越火場的描述更仿如世界末日的來臨。建築物上空咆哮的燭天火光把黑夜照成斯佳麗,斯佳麗將是這種生活中最明媚的點綴品,直到她容顏老去。然而,戰爭來了。

  白晝,南軍中衣衫襤褸的少年無聲地倒下,平日裡風度翩翩的瑞特狠抽著馬背駕馭馬車在煉域般的火隧中飛奔。戰爭再怎麼緊迫現實,到了後人的眼光中也就帶著藝術油畫般的壯美了,就好像作者給斯佳麗的磨難,總是在無奈悲哀中透出攝人魂魄的美。她獨自驅車帶著病弱稚殘的一車人透過封瑣線,她抬起接受舞伴的臂向闖進塔拉的北軍強盜射出了致命的一槍以求自衛和復仇,她用她挑選衣裙的手在地裡尋找一塊蘿蔔以求為全家人裹腹,她竭力在一貧如洗的家裡拼湊出一套行頭以求討瑞特的歡心,又不得已使出她全身的愛情招數誘惑一個討厭的老男人以求保全塔拉……,每一個細節折射出斯佳麗身上的韌性,她那些不被和平認可的任性強悍主見和沒心沒肺,在磨難的調色下全都綻放出了別樣的魅力。

  “以後再去想吧,等我能經受得住的時候再去想過去的傷心事。”斯佳麗這句口頭禪把她以及同類的人從一味懷舊固守的人群中絕決地提煉出來,打磨打磨,直至她們最終成為重建時期美國精神的重要構成。至此,磨難把斯佳麗由一道美麗的風景升級成真正主宰生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