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高校聲樂教學研究範文

高校聲樂教學研究

高校聲樂教學研究範文

高校聲樂教學研究範文1

  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高校學生接收到的音樂文化資訊十分多樣,其中,中國流行音樂和西方音樂是深受學生喜愛的兩種音樂,關注古典音樂、對傳統音樂文化感興趣的學生比較少。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加持下,中國流行音樂和歐洲音樂都獲得了廣泛傳播,而我國傳統音樂雖然有著深厚的內涵,蘊含著豐富的知識,但國際地位相對比較低。在高校音樂教材中,歐洲音樂文化仍然佔據主導地位。這導致學生對傳統音樂不夠了解,傳統音樂文化在學生群體當中的認知度相對比較低。

  一、傳統音樂文化的藝術特徵

  (一)以“字正腔圓”作為審美標準

  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受京劇等傳統藝術形式的影響,對“字正腔圓”較為關注。在對音樂作品進行評判的時候,人們也會將此作為重要依據,這是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方面,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環境比較特殊,傳播和表演形式都比較單一,為了兼顧大多數觀眾的需求,使他們能夠清晰地聽懂和理解歌詞,表演者需要達到“字正”的標準,做到咬字清晰、發音純正,這樣才能使音樂作品得到更多人的接受和喜愛。另一方面,除了要達到“字正”的效果之外,傳統音樂還要兼顧藝術性,透過“腔圓”的形式滿足觀眾更高層次的欣賞需求,同時,也使其與詩歌朗誦有所不同。因此,在傳統音樂表演過程中,優秀的表演者需要做到吐字清晰,同時也要使咬字圓潤如珠,確保整個曲調的順暢性和流暢性,這樣才能將作品的內涵表現出來,將其中蘊含的情緒表現出來,使整個表演過程更為完美和圓滿。

  (二)強調音色的個性化發展

  與西方傳統音樂相比,我國傳統音樂文化最大的特色體現在音色上,對音色的個性化發展比較關注。具體來說,西方尤其是歐洲傳統音樂關注的是使不同音色保持有機結合,透過彼此的完美融合來展現藝術特色。而我國傳統音樂則對錶演者的音色沒有過多要求,同時,對於不同音色的融合也不關注,關注的是音色的個性化特徵,鼓勵表演者透過多種形式來表現音色,使音色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以此實現情感表達的目標,與欣賞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鳴。與此同時,與歐洲音樂相比,我國傳統音樂所表達和蘊含的情感更為細膩和溫柔,展現出簡潔而含蓄的東方美學特徵。

  (三)注重“潤腔”的創新性

  “潤腔”是聲樂術語,指的是在音樂作品演奏過程中附著在旋律、時值和音高上的隨著旋律不斷髮生變化的“小音符”,它們在作品演奏過程中起到輔助性作用。雖然只是輔助,但“潤腔”會對作品的可欣賞性產生重要影響,可以從細微處將作品的特色展現出來。無論在作品風格的塑造方面,作品內容的表達方面,還是在作品情感的呈現方面,“潤腔”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研究者指出,“潤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音樂作品的成敗。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對“潤腔”的創新比較關注,善於從細微處著手打動欣賞者的內心。表演者也會透過“潤腔”的多種變化在作品中營造豐富的意境,塑造豐滿的音樂形象,同時,使傳統音樂作品和音樂文化達到深入人心的藝術效果。

  二、高校聲樂教學中融入傳統音樂文化的必要性

  (一)有利於傳統文化的迴歸

  在現代社會,文化在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傳統文化經典具有較強的經典性和可回味性,它們經過了歲月的洗禮和滌盪,在社會文化生活當中佔據比較重要的地位。近年來,人們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關注,越來越多的音樂愛好者將目光放在了傳統音樂文化上,希望這些文化能夠迴歸現代生活。從整體來說,傳統音樂文化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音樂文化所佔據的市場份額正在不斷縮小,但是,這些音樂作品的受關注程度卻呈現出不斷升高的趨勢。民族音樂文化已經成為研究地區文化的重要資料,甚至成為地域文化的象徵,開始走進人們的社會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下,在高校聲樂課堂中融入富有地方特色的音樂文化知識,構建音樂文化教學體系,是順應社會發展趨勢的表現,這可以為音樂教育改革提供推動力,也可以為音樂文化在高校中的進一步發展指明方向。

  (二)有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聲樂課程在高校學生群體當中的受歡迎程度一直以來都比較高。但是,大多數高校學生只對流行音樂感興趣,他們會主動了解流行音樂作品背後的音樂文化知識,而對傳統音樂及其文化的興趣相對比較低。而實際上,這兩種音樂文化產生和發展的時代背景不同,未來的發展方向也存在著明顯差異。從藝術表達的角度來說,流行音樂與傳統音樂在審美特徵、發聲技巧和旋律方面都不相同。透過學習傳統音樂文化,高校學生可以對傳統音樂形成新的認識和了解,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些音樂作品進行解讀,並在對其進行深度研究的基礎上掌握更多音樂文化,促進音樂審美能力和音樂綜合素質的提升。與此同時,傳統音樂包含了很多專業的聲樂知識,將其融入聲樂課程當中,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和應用專業知識,提升專業素養。

  (三)有利於教學效率的提高

  翻閱高校聲樂教材可以發現,現代音樂是學生主要的學習內容,在少數的古典音樂作品中,西方古典音樂作品的數量也多於中國傳統音樂作品,這使傳統音樂文化在高校學生群體當中的發展空間被擠壓。在發展實踐當中筆者發現,音樂的形成和發展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徵,在音樂作品的表演過程當中,表演者與欣賞者之間所產生的情感共鳴也應該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雖然西方古典音樂在世界範圍內有較高的流傳度,但它與我國傳統音樂在地域上和文化背景上有較大的差異。

  而傳統音樂的融入可以更好地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進而為音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創造條件。與此同時,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可以使現有的學習內容更為豐富,使聲樂教學設計變得更為多元化,改變聲樂課堂上音樂風格單一、演奏樂器種類較少的現狀,使音樂教育資源更為豐富,緩解學生在音樂練習過程當中的疲勞感,並在這一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在高校聲樂教學中融入傳統音樂文化的策略

  (一)提高聲樂教師的文化素養

  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體現在多個方面,包括教學環節設計和教學流程設計等,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除了要掌握基礎的聲樂知識,運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將其傳授給學生之外,還需要學習傳統音樂文化的知識,並尋找其與聲樂課堂學習內容之間的融合點。當前,很多教師對民族音樂和傳統音樂文化的認知水平都比較低,而專門從事傳統音樂文化教學的教師數量比較少,高校難以為所有學生配備相關的教師。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高校要幫助現有的聲樂教師學習傳統音樂文化知識,引導他們主動學習,作為聲樂教師,在主動學習民族音樂知識的同時,要將其融入聲樂教學計劃當中,根據學生的需要選擇合適的傳統音樂文化資料開展教學活動。

  在教學實踐當中,這些教師除了要掌握基本的音樂理論知識之外,還需要了解不同民族音樂的特徵,在對這些作品的文化背景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將它們所具備的音樂風格和藝術特色總結出來,並在聲樂課堂中與學生進行探討。在這一基礎上,高校還可以鼓勵教師對當地的傳統音樂文化進行實地考察,對地區傳統音樂進行深入瞭解,在這一基礎上再將其融入聲樂課程,這樣可以起到更為顯著的作用。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編寫音樂校本課程,將地方民族音樂和傳統音樂文化作為重點,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和研究。

  (二)創新聲樂教學方法

  與專業課程不同,聲樂是抽象的藝術,教師要將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作為目標。教師要對過去常用的聲樂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多角度、多層次構建新型教學模式,使學生更好地對音樂作品進行感知,將抽象的藝術以直觀和具體的方式呈現出來,在幫助學生加深理解的基礎上,使他們進行自主探究,將音樂學習由課堂內拓展到課堂外。傳統音樂文化產生與發展的背景與現代社會有明顯差異,為了幫助學生學習,教師可以基於現代化技術營造相應的情境,使學生在情境當中實現由現代到古代的“穿越”,對傳統音樂作品當中的情感形成深刻的認知,進而對作品的內涵形成更深層次的理解。

  同時,教師還可以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收集與傳統音樂文化相關的影片和圖片,並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在介紹相關文化知識的時候使學生以視聽結合的形式對傳統音樂的藝術魅力形成深刻的感受。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運用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就某部傳統音樂作品進行解讀,讓學生透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從情感、內涵、歌詞、創作形式等多個角度對作品的特色進行分析,讓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價值形成新的認知和感受。

  (三)注重情感體驗的融合

  在藝術教學活動當中,情感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因素。在聲樂課堂上,學生只有形成了情感體驗,才能對作品的內涵進行深入挖掘,並感受到作品的獨特魅力。基於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加深理解,使學生在欣賞或者表演作品的過程中,跨越時空與創作者形成情感共鳴。

  傳統音樂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和條件下產生的,不同地區的音樂無論是在歷史發展層面還是在文化風情方面都存在明顯差異。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富有當地特色的傳統音樂文化作為教學內容,重視情感的挖掘,引導學生關注作品中的民族特色,抓住其中蘊含的情感因素。教師除了要播放傳統音樂作品供學生欣賞之外,還要將作品的創作背景和地域特色展示給學生,並向他們普及相關的民族文化知識,使他們在對作品形成基本認知的基礎上,實現全身心的融入,正確地把握作品所營造的情境。

  (四)挖掘音樂文化價值

  我國地域遼闊,各個地區的勞動人民基於自身的生活創作了豐富的音樂文化作品,為聲樂教學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為了更好地利用這些文化資源,教師要注重作品文化價值的挖掘,尤其是要關注其蘊含的思政教育價值,幫助學生在提高藝術修養的同時形成良好的品格,教師在進行聲樂課堂教學設計的時候,要將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作為目標,把文化作為落腳點,而不是簡單地堆砌音樂作品。

  同時,高校學生來自不同地區,他們所瞭解的傳統音樂文化存在地域差異,在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基於學生的家鄉選擇相應的傳統音樂文化,比如湖北省的梁山調、江南地區和嶺南地區的採茶戲,以及安徽省的花鼓戲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傳統音樂,教師可以將其引入聲樂課堂,並對相應的音樂文化知識進行講解,使更多的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傳統音樂文化,並主動繼承和弘揚這些優秀文化。比如,在學生學習美聲唱法的時候,教師可以將江南地區和嶺南地區的採茶戲融入其中,鼓勵來自這些地域的學生談一談自己對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理解和認識,並展示《秧麥》《挖筍》等傳統音樂作品,引導學生對作品背後的文化知識進行深入挖掘。

  四、結語

  總體來看,當前高校聲樂教學雖然融入了部分傳統音樂作品,但對傳統音樂文化的挖掘力度不夠,傳統音樂作品的應用比例也比較低。在新的發展環境下,呼喚傳統文化迴歸的聲音越來越大,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應用是大勢所趨,高校聲樂教師要提高文化素養、創新教學方法,充分融合情感體驗,挖掘傳統音樂作品的文化價值。

高校聲樂教學研究範文2

  【摘要】普洱民歌是普洱勞動人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創作的、口頭流傳的反映普洱各歷史時期社會真實面貌的重要載體,普洱民歌表現形式豐富,藝術創作手法獨特,語言十分鮮活,極具藝術價值。為推動普洱民歌的傳承與發展,可以將其融入地方高校的聲樂教學。本文從普洱民歌的藝術特點入手,探究普洱民歌融入地方高校聲樂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普洱民歌;地方高校;聲樂教學

  地方高校的日常聲樂教學對於推動地方民歌的傳承與發展有重要作用。民歌是產生於特定區域的特色音樂藝術,在地方高校聲樂教學中融入民歌教學,不僅能引導學生學習專業音樂知識,還能幫助學生了解不同地方的音樂特色與風土人情。普洱地區傣族民間歌舞《宣撫司禮儀樂舞》被列入部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彝族的《打歌》《大幫腔》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們的藝術價值較高,將其與地方高校聲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能有效強化學生對普洱地域文化的理解,推動普洱民歌的傳承與發展。

  一、普洱民歌的藝術特點

  普洱市是雲南省地級市,位於雲南省西南部,下轄1個區和9個少數民族自治縣。普洱地域廣闊、民族眾多,這裡生活著26個民族,其中,世代定居於此的少數民族有14個,按人口數量排列,傣族、佤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是普洱市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因而,他們被列為普洱市五大主體民族。普洱是普洱茶的故鄉,也是民歌的海洋,有“歌舞之鄉”的美譽,普洱各族人民自古以來就能歌善舞,在普洱,隨處都能聽見動聽、優美的民歌,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讓人流連忘返。筆者以下就對普洱民歌的藝術特點進行分析:

  1.普洱民歌分類。若根據歷史時期對普洱民歌進行劃分,主要有古歌與新民歌;若根據民歌結構對普洱民歌進行劃分,主要有排曲和小調以及山歌;若根據演唱內容、場合、形式來劃分,主要有敘事歌、習俗歌、情歌、山歌,還有兒歌、猜曲、茶歌和酒歌。

  2.表現手法。普洱民歌的表現手法十分獨特,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普洱民歌採用大量的對比、聯想和比興,不僅寓意生動,而且情真意切,尤其是情歌,更是託物言志,採用貼切的語言進行比喻,十分形象生動。

  3.語言特色。普洱民歌的歌詞語言既不粉飾、也不雕琢,具有言簡意賅、樸素自然的特點,普洱民歌中有大量生活常用語,雖然言辭淺顯、平白,但具有較強的感染力,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純樸自然的美感。

  4.音樂特色。普洱民歌的民族韻味十分濃厚,能有效地將民族藝術風格彰顯出來。普洱民歌具有結構多樣的特點,其曲調不僅通俗易唱,而且節奏強烈鮮明,旋律自由奔放,演唱形式靈活多變。曲調不同的歌曲,演唱風格也不同,常見的演唱形式有獨唱和對唱,也有齊唱和重唱、合唱。敘事歌和習俗歌的音樂結構是反覆變化的分節歌,具有舒展而又流暢的特點,山歌和小調音樂具有強烈奔放的特點,不僅旋律音程跳動較大,而且節奏跌宕起伏,對比十分強烈。而情歌和敘事歌具有優美舒緩和情真意切的特點,在扣人心絃的演唱過程中,自然流露出純樸的情感,令人回味無窮。

  二、地方高校聲樂教學中融入普洱民歌的可行性

  (一)應用普洱民歌的地方音樂特色充實高校聲樂教學內容

  我國當前正處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對綜合性高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有大量需求,而改革教育體制的核心是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審美素養成為人的基本素養之一,只有學會審美,才能更好地發現生活美,彰顯藝術教育的魅力。地方高校作為培養綜合人才的基地,在進行聲樂教學時,既要引導學生學習經典音樂,掌握世界名曲的彈奏,又要引導學生了解普洱民歌的藝術特色,不斷提高大學生的藝術修養,培養大學生的審美情趣。普洱民歌作為普洱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不僅有濃厚的音樂藝術特色,而且有豐富的語言形式,是民族文化的瑰寶,將普洱民歌融入地方高校音樂教學之中,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還能促進大學生音樂素養的培育。

  (二)地方高校聲樂教學目標與普洱民歌的藝術特點相契合

  地方高校聲樂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之間互聯互通,具有較強的交叉性,從審美視角研究音樂,以培養具有較高藝術素養的全面型人才為目的,使音樂審美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之中,可以在音樂教育中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普洱民歌不僅彰顯了特有的藝術魅力,而且體現了普洱勞動人民透過民歌來歌頌和讚美生活的生活方式,體現了普洱勞動人民內心的愉悅和對大自然的感恩之情。普洱民歌記錄了普洱勞動人民的生活與成長曆程,記錄了普洱這一以茶文化為特色的區域的社會思想與文化,普洱人民把勞動意象轉換成音樂符號,創作的民歌音樂具有鮮明的藝術特點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把普洱民歌融入地方高校聲樂教學,可以豐富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內涵。

  (三)普洱民歌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地方高校聲樂教學

  為推動普洱民歌傳承與發展,需要透過地方高校聲樂教學不斷豐富普洱民歌的演唱與創作方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並在學習中形成新的演唱與創作方式,對民族文化資源進行深入開發和創新,使燦爛的傳統民歌文化得到進一步弘揚,保持普洱民歌歷久彌新的生命力。

  三、在地方高校聲樂教學中融入普洱民歌的對策

  (一)保持和發揚普洱民歌的藝術性和民族性

  普洱民歌是普洱勞動人民在大自然中生產生活的智慧結晶,在地方高校教學中融入普洱民歌,首先要確保普洱民歌的特色和優勢得到展現,確保其藝術性與民族性得到保持。所以,本課題在收集和整理普洱民歌時,始終以藝術原創性為前提,採取多種不同的方式對其進行記錄和整理,再根據普洱民歌的藝術特點實施專業化的聲樂教學處理,從而為引入課堂作好鋪墊。例如,筆者在收集普洱民歌時,發現很多民歌音樂作品屬於單聲音樂,因此,要確保其音域在8到9度之間,而調式與旋律則完全保留普洱民歌自身的樣式,透過採取多種不同的演唱方法,將原汁原味的普洱民歌儘可能地保留下來。筆者在進行普洱民歌教學時,始終注意保持普洱民歌歌詞與旋律的完整性,沒有對其進行隨意創編,為促進普洱民歌的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最佳化和完善普洱民歌的演唱方式

  將普洱民歌融入地方高校的聲樂教學,能有效拓展普洱民歌的演唱方式,從而契合大學生日益多元的審美需求。在傳唱普洱民歌的過程中,演唱方法的作用十分明顯,所以,在本課題的演唱實踐中,筆者採取多元化唱法與跨界唱法相結合的方式,達到促進普洱民歌傳唱的目的,使普洱民歌的固定唱法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由於這一方法的核心是多元並存,因此,它既能滿足學生的情緒表達需求,又能滿足學生多層次的審美需求,為推動普洱民歌的傳承與發展拓寬了思路。在本課題的研究中,筆者對所收集的普洱民歌進行了多樣化的加工與改造,使新時期的普洱民歌的藝術表現更加完善,並採取多元演唱的方式,契合新時代大學生審美需求,促進學生藝術創造能力的提升。

  比如,對情歌《情郎調》,筆者在改編過程中既保留了其含蓄和委婉的特點,也保留了其纏綿與抒情的特點,《情郎調》的歌詞如下:男:隔河飄來桂花香,花香誘人人想花,妹是桂花香十里,郎想與妹成一家。女:露水澆花水靈靈,扒開露水進花林,只要郎心合妹意,手拉手來笑臉迎。在對其進行藝術改造時,筆者採用了跨界唱法,在男女對唱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深加工,深加工不僅彰顯了民歌的原始魅力,而且融入了最新流行的唱法,同時,把這首民歌剪輯成抖音小影片,以情郎調為主題,要求學生組隊傳唱,每個組演唱的曲風不同,所表現的藝術特色也發生了變化。

  (三)強化藝術認知,促進社會藝術實踐活動的開展

  在本課題研究中,為強化學生的藝術認知,提高大學生的音樂素養,培養並塑造大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促進大學生良好音樂素養的養成,筆者大力開展社會藝術實踐活動,課題組成員時常帶領學生在田間地頭進行民歌採集,並向普洱當地的勞動人民學習普洱民歌,親自感受普洱茶鄉的民歌風采,由於學生有親身經歷,他們的自信心便得到了強化,同時,筆者組織聲樂專業的學生深入普洱各地進行實習、採風,並參加普洱舉辦的各種民歌賽事,讓學生深入理解普洱民歌的獨特魅力,使普洱民歌的演唱效果與表現力得到了提高。

  (四)在高校聲樂教學中加強民歌演唱技巧的學習和應用

  在方言咬字方面,普洱民歌的方言與雲南其他地方的方言有較大差異,這是因為,很多民歌採用少數民族語言演唱,由於學生對普洱民歌的方言理解不到位,所以,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筆者邀請當地的普洱民歌傳承人親自為學生示範。同時,課題組成員還親自研究了雲南大學出版社普洱民歌研究與賞析編委會出版的《普洱民歌研究與賞析》,著重對佤族《來立代體揚體任》《對山歌》,哈尼族《節朱玉節》《阿迷車》,傣族《尤利金旺》,拉祜族《打獵歌》《蔓梨花開》,彝族《大幫腔》《打歌》等優秀的普洱民歌的演唱技巧進行了研究,尤其是《來立代體揚體任》,由於普洱地處邊陲,佤族又是當地少數民族之一,該原生態民歌不僅採用了歡快的旋律,而且情緒熱情奔放,在學習其演唱技巧時,筆者要求學生分析其調式調性、音樂結構,由於《來立代體揚體任》屬於多樂句並列聯合而成的非方整型單一樂段,在演唱時應有選擇性地進行反覆演唱與表演,同時,結合歌詞結構,採取起承轉合的曲式架構原則進行分析,這樣一來,學生在演唱時就能更好地根據佤族的特點理解山歌調的元素內涵,進而將其原汁原味地演唱出來。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在地方高校聲樂教學中融入普洱民歌,這一做法既能強化大學生對民歌藝術的認知,又能促進學生素質的提升,尤其能使學生的審美素養得到培育,並啟發學生的學習創造性,在更新教學內容的同時,促進普洱民歌的傳承與發展。因此,要在高校聲樂教學中加強對普洱民歌的學習和傳唱,以更加專業的聲樂技巧將普洱民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