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科學教案模板彙編八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透過實驗操作發現水裡加鹽會讓物體浮起來的現象。
2、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杯子若干,鹽、小蘇打、明礬、勺子、土豆片
活動過程:
一、問題引入,引起興趣。
1、這是什麼?(教師出示一個土豆),我把它切成了土豆片,現在我要把土豆片放到水裡去,你們猜猜會怎樣?
2、把土豆片放到水裡會怎樣呢?我來試一試。
3、我這還有三杯水,我又要把土豆放到水裡去,這回會怎樣呢?(幼兒回答教師驗證)
為什麼這個杯子裡的土豆片會浮起來呢?
告訴你們一個秘密,老師在這三個杯子裡分別加了一些東西,是什麼東西呢?就是桌子上藍、綠、橙三個盆裡的東西,那到底是哪個盆裡的東西會幫助土豆浮起來呢,下面請小朋友自己動手試一試。
二、幼兒第一次操作,老師巡視觀察
1、提出操作要求:你們每人拿一個杯子,先放土豆片,再放盆子裡的東西,記住綠顏色標籤的杯子裡只能放綠顏色盆子裡的東西,紅顏色標籤杯子裡只能放紅顏色盆子裡的東西,藍顏色標籤杯子裡只能放藍顏色盆子裡的東西.看看土豆怎樣了?
2、操作後談話:你的土豆怎麼樣了?浮起來了嗎?你發現了什麼?
3、現在請你們再拿兩個不同顏色標籤的杯子,想個辦法讓土豆片浮起來,每個杯子裡只能放一樣東西,要不你們就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東西讓土豆片浮起來了.
三、幼兒再次操作,教師指導
操作後談話:你的土豆浮起來了嗎?是哪個盆裡的東西讓它浮起來的?那你們現在知道老師開始時的三個杯子裡哪一隻也加了這個盆裡的東西?
四、揭示謎底
小朋友透過兩次實驗,發現了(X)顏色盆裡的東西能讓土豆浮起來,這個盆裡的奇妙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呢?來端起來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是什麼?(鹽)對了,這個奇妙的東西就是平時媽媽做菜用的鹽,小小鹽巴真奇妙,除了做菜調味還可以讓沉在水底的土豆浮起來,它還有什麼其他本領呢?我們下次再來玩一玩,找一找,好嗎?
科學教案 篇2
一、 設計意圖
2-3歲的嬰幼兒在進入幼兒園託班集體活動中,要逐步學會主動活動。而由於這一時期幼兒的四肢動作協調性弱,因而在活動中經常摔倒。我們把握這一時期幼兒大運動發展的關鍵期,結合玩具“不倒娃娃”身體搖晃就是不倒的趣味性,來設計遊戲活動,以教育幼兒在摔倒時像不倒娃娃那樣,勇敢的自己站起來。發展幼兒身體平衡感和本體感。
二、活動目標
1、初步培養幼兒喜歡觀察周圍事物變化的興趣,激發幼兒的探索欲。
2、培養幼兒在雙腳前後分開交替離地的動作協調性以及身體自然搖晃(擺動),發展幼兒身體的平衡感和本體感。
三、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是讓幼兒用手充分搖晃、轉動不倒娃娃,觀察不倒娃娃的搖晃姿態。
2、難點是幼兒在雙腿前後分開雙腳交替離地模仿不倒娃娃身體前後搖晃時,保持身體重心的平衡。
四、活動準備
1、玩具不倒娃娃(數量與幼兒人數相等)
2、許多小花房及小披風(不倒娃娃住在裡面,材料來自:適合幼兒操作的硬紙包裝盒、、各色皺紋紙折花)
3、遊戲區佈置成草地(裝飾草坪若干塊、各色裝飾小花、大塊墊子)
4、教師應熟記與不倒娃娃有關的故事、熟練彈唱相配的樂曲、歌曲
五、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大運動練習
教師以“花姐姐”的角色帶領小寶寶們在音樂的伴隨下,來到草地上游戲(模仿小蟲子爬、小雞點頭走、小鴨搖擺走、小兔蹦跳),玩累了坐到草地中間休息。引導幼兒觀察,草地上什麼?——有各種顏色好看的花,還有許多小花房呢!——觀察做小花房的外型(方方的)及外部材料(包紙盒的報紙及每盒一朵單色紙花)
(二)基本部分
1、用開啟小花房引出“不倒娃娃”,複習精細動作(二指捏)
(1)“花姐姐”請寶寶們猜猜誰住在小花房裡呢?(教師搖一搖小花房,裡面發出響鈴聲,教師給幼兒充分的猜想和語言表達的機會)
(2)“花姐姐”以探詢的神態對小花房說“小花房、小花房,請你快開門,讓我瞧一瞧。噢!小花房請花姐姐自己來開啟。”
這時,教師示範用一隻手二指捏的方法開花門,用雙手撕報紙給小花房脫下披風,露出紙盒。請寶寶們都去為小花房開門,集體練習單手二指捏、雙手二指捏撕報紙,取出紙盒裡的娃娃。
2、教師請幼兒人手一個娃娃,引導幼兒觀察不倒娃娃的外型特徵(重點沒有腳),搖晃娃娃會怎樣(充分引導幼兒說出不倒娃娃的搖晃姿態)
3、教師和幼兒與不倒娃娃做遊戲:充分模仿不倒娃娃前後搖晃、左右搖晃、原地轉圈的姿態,重點讓幼兒練習雙腳左右交替(前後交替)離地身體搖晃、單腳支撐身體等動作協調能力,發展平衡感。
4、教師出示已在繪畫紙上畫好的不倒娃娃頭,請幼兒觀察畫面缺什麼(胖身體),請幼兒與老師共同為娃娃貼上胖身體,讓幼兒練習二指捏的精細動作,發展幼兒手眼協調能力。
5、音樂律動《不倒翁》
教師範唱歌曲,並配以相應動作,引起幼兒興趣。
師幼一起做律動,並在音樂中結束本次活動。
科學教案 篇3
一、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透過網上閱讀、觀察、討論等認識月球,瞭解人類對月球的探索及月球的認識;激發網上閱讀、討論、想象等多種方法收集資訊的態度與能力;
2、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及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二、教學重點:指導學生學會利用網路資源收集資訊、整理資訊,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
三、教學難點:增強對月球知識的瞭解,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及空間想象能力。
四、教學準備:
月球探秘網頁。
五、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引發探究。
1、談話:透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從古代神話故事嫦娥奔月——人類幻想登月,到1969年7月20日人類終於成功登上了月球,並拍攝了許多照片。到1972年12月,人類先後6次登上月球進行了探索研究。月球是我們人類的鄰居,美麗而又神秘,你最想了解哪些有關月球的知識?(學生質疑)
2、這節課,請你做一個月球探險家,去探索月球的無窮奧秘?好嗎?
(二)、分組自學,自主探究。
1、引導討論,提示學法。
你想透過哪些方法來探索有關月球的知識?
2、分組自學,指導探究。
下面請同學們自由選擇學法獲取有關月球的知識。
網址:百度網站中的月球探秘。
3、組織討論,課內交流。
學生互相交流對月球的認識。
課文重點知識:
(1)月球是個球體,是地球的衛星,距離地球約38.4萬千米。
(2)月球比地球小得多,49個月球才有一個地球大。
(3)月球不會發光,我們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陽的光。
(4)月面高低不平,有高山、平原,還有許多環形山。
(5)月球上沒有大氣,沒有植物、動物,沒有生命。
(6)晝夜溫差大,白天最高120℃,晚上可降到—180℃以下。
(7)月球引力小,只相當於地球的六分之一,人在上面輕飄飄的。
4、在進行了一番探索之後,你有什麼感想?
5、我們雖然已經知道了月球的一些知識,但人類並沒有停止對月球的探測,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對月球將會有新的發現,科學家已經設想在月球上建立人類生活基地(出示圖片),如果讓你設計,你看需要哪些設施(要適應月球上的自然環境)。
6、如果哪一天實現了,請你想一想,未來的月球將會是什麼樣的?
(三)、總結探究,延伸課外。
1、同學們想的很好,我想不久的將來,我們的目標一定會實現。此時,你能用一兩句話來表達自己的學習感受嗎?
2、科學的探索是無窮無盡的,一個個未能解開的難解之謎等待著我們去探索,我們要好好學習,認真探索,一步一步開啟科學知識的大門。
3、假如我們去月球旅行,應該做哪些準備?
4、作業:課後進一步蒐集有關月球的知識,把所掌握的知識用網頁、幻燈片等形式反映出來,下節課舉行一個月球探秘展示評比活動。
教學後記: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掌握較好。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的:讓幼兒初步接觸光的穿透現象(僅限手電筒的光),知道光穿過不同的物質會產生變化。
活動準備:手電筒,布,毛巾,鏡子,皺紙,手工紙,厚紙板,塑膠杯碗,玻璃片、不鏽鋼杯,瓶,水彩顏料,棉籤,小盆,筐。
活動流程:設定情景 觀察嘗試 交流討論 遊戲鞏固 延伸活動
一、設定情景,提出問題
帶幼兒進入比較昏暗的活動室,悄悄將手電筒的光照在白螢幕上:你們看,這是什麼呀?你看到了什麼?(光)
二、觀察嘗試,操作感知
1、教師操作,幼兒觀察光影:
①.你看見了什麼?
②.教師用厚紙把光遮住:我是不是把手電筒關掉了?光到哪裡去了?(光被遮住了,光穿不過去。)
③.提出問題: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遮住光,光都穿不過去?
2、幼兒操作:這裡有很多不同的東西,小朋友用手電筒試一試看光能不能穿過去。
①.幼兒操作,鼓勵幼兒嘗試不同的物質。
②. 幼兒發表意見並當場實驗(我發現光能穿過……光不能穿過……)
③.小結:有些東西光能穿過去,有些東西光穿不過去。
三、交流討論,發現不同
1、教師引導,激發幼兒回憶:剛才你們有沒有發現什麼有趣的事情?
(“光變顏色了”,“光穿過去變淡了”……)
2、教師同幼兒共同檢驗。
3、提問:光穿過這些東西,照在白螢幕上的影子一樣嗎?
4、幼兒操作透光材料,在白板上實驗光影的變化。
5、小結:穿過不同的東西,光會變得不一樣。
四、遊戲鞏固,加深印象
1、結合生活實踐提問:
①、你們見過彩色的燈嗎?(紅綠燈、舞臺燈……)
②、猜猜看它們是怎樣做出來的?(燈泡上蓋上有顏色的東西,燈就變顏色了……)
③、老師這裡有一個彩燈,猜猜看這是怎麼做出來的?
2、幼兒遊戲:用棉籤沾上顏料,溶解在水中,晃動形成彩色的燈。
3、檢驗成果:你的燈會是什麼顏色的?為什麼?(用手電筒檢驗)
五、遷移活動
1、提問:你們覺得光怎麼樣?為什麼?
2、再次小結:有些東西光穿不過去,有些光又穿得過去,而且穿過去以後還會變顏色,真好玩。
3、提問:除了光穿過以後會變顏色,你們還發現了什麼有趣的事情嗎?
(根據幼兒的回答遷移,引起下次再探索的興趣。)
科學教案 篇5
第一課 使用工具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槓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簡單機械又被人們習慣地稱為工具。
過程與方法:常識在實踐中解決指定的科學問題(如拔圖釘、鐵釘和木螺釘),發現做同樣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並從中瞭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工具和機械可以幫助我們做一些事情,恰當地選用工具和機械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教學重點】
選用不同工具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選擇不同工具解決問題的原因討論。
【教學準備】
記錄表(學生);常用工具,剪刀、螺絲刀、開瓶器、羊角錘、小刀、鑷子、 老虎鉗(教師);釘有三個圖釘、2個鐵釘、兩個木螺絲釘的木板一塊。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新課
同學們,這個漂亮的窗花剪紙是用什麼工具製作出來的?(出示窗花剪紙)。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還能做些什麼事?(剪繩、剪指甲……) 那麼錘子能幫助我們做哪些事情?(出示錘子)
二、我們用過什麼工具
1、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事情,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我們常用的工具(板書課題:使用工具)
2、你還知道哪些工具?他們能幫助我們做什麼事?請大家在小組內討論一下,然後把工具名稱和能做的事情填在書本P2表格內。比一比,哪些同學想地更多。
4、小組彙報:
請一個小組上臺來介紹,並且可以使用老師講臺上的工具做示範(提供工具)。
5、教師小結:看來同學們對工具的使用已經比較熟悉,並且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了。那麼下面就請大家來幫我解決一個問題。(啟後)
三、選用什麼工具好
1、老師這裡有釘有一些釘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釘子衝木板中取出來,請問我該選擇什麼樣的工具比較合適? 2)請小組內的同學先觀察一下釘在木板上的釘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說說你選擇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組長領材料,組織小組成員開展實驗
3、全班交流:說說你們剛才選擇的工具是最合適的嗎?
分組發言共同評論。
四、完成三項任務的工具選擇
1、請大家觀察P3的三幅圖,請你在右邊選擇最恰當的工具來完成這3項工作。 並且說說你選擇的理由。
2、油桶透過斜面推上車,比較省力;大石頭用撬棍當趕感去撬動比較省力;利用繩子和滑輪組成定滑輪可以很方面地將國旗掛到旗杆頂上。
3、教師小結:有一些很費力、很難做的事情,如果我們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讓我們做的更好。
4、 請大家看P3工具的定義,深入理解。
五、全課總結:
對於簡單機械,我們還有什麼問題想研究?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要求
1、經歷一個製作紙車、交流改進紙車的活動過程。
2、能從不同的角度考慮紙的選擇,能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中發表、交流各自的觀點,並能虛心傾聽他人的建議。
3、學會做之前先考慮怎麼做,做時不斷調整,做後能看到優點和不足,並能及時改進。
4、體驗和別人合作更能做好一輛紙車的樂趣。
教學準備
剪刀、膠水、雙面膠、各種厚薄不一、顏色各異的紙(儘量多上一些)、各種車輛圖片、自制一輛紙車。
教學活動過程
1、激發興趣、引入新課。
小朋友們,老師這裡有一輛車(紙車),你有描述一下它的特徵嗎?
誰願意玩一玩?
你也想擁有一輛屬於自己的紙車嗎?今天我們就來親自動手做一輛漂亮的紙車。
2、觀察車的主要組成部分。
為了做好一輛紙車,我們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在上課前,老師已經讓你們去搜集各種各樣的紙了。再想想看,我們還要做些什麼準備呢?
看看老師做的紙車,這輛車主要由哪幾部分組成?
同桌討論一下,你們倆準備合作做一輛什麼車?這輛車由哪幾部分組成?老師這裡有很多車型的圖片,可以供大家參考,你們也可以做一輛老師沒見過的稀奇古怪的車。
3、做一輛紙車。
車型我們已經選擇好了,接下來該考慮什麼問題了呢?還是讓我們發揮兩個人的力量,一起研究一下吧!把你們的計劃簡單地記一記,以免等會兒忘記了。
不知道這幾個問題大家想好了沒有,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
(1)選用什麼紙來做車廂?理由?
(2)選用什麼紙來做車輪?理由?
(3)輪軸怎麼做?
(4)先做什麼?再做什麼?理由?
做車的細節大家想得很多,但其他方面大家想到了什麼呢?(比如剪刀的使用、小組的合作等等)
看來大家的確考慮得很周到,那麼我們就開始動手吧。比一比哪一組合作得最愉快。
4、試試紙車能跑多遠。
紙車終於做好了,真想來一場比賽。比什麼呢?大家發表一下建議。
確定幾項:
(1)比誰介紹的紙車特點多。
(2)比誰發現的問題多。
(3)比誰想的改進方法好。
(4)最後比誰的`紙車跑得遠。
大家先分組準備一下,3分鐘後比賽正式開始。
下面我們分四個大組進行比賽。
5、後續活動。
你們想對自己的紙車作些改進嗎?簡單說說你們的計劃。
好好幹吧,你們一定行!教師等著看你們更棒的紙車!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的和要求:
1、知識目標:
① 認識火山的成因及地球的內部構造。
② 瞭解火山噴發給人類帶來的影響。
2、能力目標:
①透過分析火山的成因,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和推理能力。
②培養學生藉助計算機網路進行學習的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體驗應用計算機網路學習的樂趣。
②滲透科學自然觀,使學生體會到自然界是不斷運動變化的。
教學環境:多媒體網路教室.
教學過程:
活動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
活動
設計
意圖
備註
匯入新課
1、說說利用計算機可學些什麼。
2、同學們見過火山噴發嗎?
傾聽、講解
為本課教學鋪墊
學習新課
1、閱讀火山噴發資料並思考:
A.火山噴發前有什麼現象?
B.火山噴發物有什麼,噴多高?它們是從哪裡噴出來的?
C.岩漿是什麼樣的?噴出後有什麼變化?
與學生一起分析研討。
培養學生的想像、分析、推理能力。
2、推測地球的內部構造。
A.地球內部有什麼?B.地球內部溫度怎樣?C.地球內部的壓力怎樣?D.岩漿是一種什麼東西,為什麼會衝出地面?
3、認識火山的成因。
4、利用計算機網路瞭解火山噴發時的狀況。
5、思考火山噴發對人類帶來的影響。
指導學生利用課件自己學習。
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網路學習的能力
總結評價
1、說說自己學習的體會。
2、對本節課進行評價。
傾聽、總結
反思、總結、激勵、
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透過觀察和實驗發現傳動裝置的結構和作用;
●會組裝一個皮帶傳動裝置、齒輪傳動裝置和鏈條傳動裝置。
知識與技能
●知道幾種傳動裝置的結構與功能;
●知道怎樣來傳遞運動和能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喜歡進行有關傳動的研究活動,並從中體驗其樂趣;
●留心觀察所見到的機械中的傳動裝置。
學生準備:帶一些會運動的玩具如玩具賽車、跳蛙、回力汽車等。
教學過程設計
一、觀看錄影,匯入新課。
1、談話:我知道同學們都愛看動畫片,下面就播放動畫片《木偶奇遇記》的片斷。
2、提問:第一個運動的物體和最後一個物體之間隔得很遠,而且根本沒有任何接觸,可為什麼仍然能夠引起最後一個物體的運動呢?討論交流。
3、再次觀看錄影,欣賞動力傳遞的過程。
4、結合錄影解釋:這些可以把動力傳到另一個地方的裝置叫做“傳動裝置”。
5、提問:你還在哪些物體上見到過傳動裝置?你能描述一下這種裝置的結構嗎?(教師適時出示並操作某些有代表性的物體,展示物體的傳動裝置和傳動方式。)
6、談話:這些傳動裝置是怎麼樣傳遞動力的?常見的動力傳遞方式有哪些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動力的傳遞》。(板書課題)
二、探究幾種傳動裝置的結構和功能。
(一)、探究皮帶傳動的特點。
1、教師出示一個皮帶傳動裝置,操作演示。學生觀察:這個傳動裝置是由哪些部件組成的?
2、認識皮帶傳動裝置的結構:一根皮帶、兩個大小不同的輪子。
3、教師操作皮帶傳動裝置,學生觀察輪子的運動狀態。
4、交流討論:當大輪運動時,小輪是何種狀態?大輪和小輪的運動方向是怎麼樣的?大輪和小輪轉動的快慢一樣嗎?動力是依靠什麼傳遞到小輪上的?
5、講解:我們把這種傳動方式叫做“皮帶傳動”。皮帶將運動和能量從一個輪子傳到另一個輪子上,帶動了輪子的轉動,也決定著輪子運動的方向。
6、分組操作實踐。
⑴各組學生利用工具箱裡的器材組裝一個皮帶傳動裝置模型;
⑵設法將大輪和小輪按照相反的方向同時轉動,畫下皮帶傳動的示意圖;
⑶記錄下大輪和小輪的轉動方向和快慢。
7、交流彙報,操作演示。
8、討論:皮帶傳動有什麼特點?
9、小結:皮帶傳動裝置一般是由一根皮帶和它所連線的兩個輪子或滑輪組成的。透過皮帶,一個輪子的轉動被傳到另一個輪子上。皮帶傳動可以傳遞力,能改變輪子轉動的快慢,能改變輪子轉動的方向。
10、欣賞:利用課件展示皮帶傳動裝置運動的畫面,瞭解皮帶傳動裝置在機器運動中的作用和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如洗衣機、電梯、縫紉機、遊樂場裡的旋轉玩具、工廠裡的機器、農村的脫粒機、拖拉機等)
(二)、探究齒輪傳動的特點。
1、電腦演示、放大座鐘內部的傳動裝置,觀察:傳動裝置的結構跟皮帶傳動裝置有什麼不同?
2、觀察傳動裝置的運動狀況,瞭解此種傳動方式叫“齒輪傳動”。
3、分組操作實踐:
各組學生利用工具箱內提供的材料做一個齒輪傳動裝置,研究它的傳動特點並填寫實驗記錄:
⑴按順時針和逆時針的方向轉動齒輪A,觀察發生的現象。
⑵增加一個齒輪,依次轉動每一個齒輪,觀察另外兩個齒輪轉動的方向和快慢。
依次轉動每一個齒輪,記下另外兩個齒輪的方向和快慢。
A B C
方向 快慢 方向 快慢 方向 快慢
轉動 A * * B * * C * *
4、彙報實驗現象,交流實驗收穫。
5、討論:
⑴在齒輪傳動裝置中,相鄰的兩個齒輪轉動方向有什麼特點?
⑵齒輪傳動中,齒輪轉動的快慢與什麼有關?
6、小結:齒輪傳動裝置由兩個或多個齒輪組成。齒輪傳動可以傳遞力,能改變齒輪轉動的方向、能改變齒輪傳動的快慢。無論一個齒輪朝哪個方向轉動,與它相鄰的齒輪一定是向相反的方向轉動的。要使兩個相鄰的齒輪朝同一個方向運動,必須在兩者之間再加入一個齒輪。齒輪的旋轉速度取決於兩個齒輪的大小,還與兩個齒輪齒數的比值有關,比如一個16齒的齒輪會使一個8齒的齒輪的轉速增加一倍。
7、擴充套件閱讀:幾種齒輪傳動的裝置(教材15頁)。
普通齒輪傳動、蝸輪蝸桿傳動、傘形齒輪傳動、內齒輪傳動
8、比較:皮帶傳動和齒輪傳動各有什麼優點和缺點?
(皮帶傳動可以遠距離傳動,但容易損失動力;齒輪傳動可以最大限度地傳遞動力,但必須近距離。)
9、設疑:你能不能設計出一種既可以遠距離傳動,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傳遞動力的傳動方式呢?
(三)、探究鏈傳動的特點。
1、依靠一根結實的鏈條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教師操作演示鏈傳傳動裝置,學生觀察兩個輪子的運動方向和運動速度。
2、交流發現。
3、操作實驗器材,體驗鏈傳動的特點。
4、比較:鏈傳動與皮帶傳動、齒輪傳動之間的聯絡和區別。
(鏈傳動可以最大限度傳遞力,也可以遠距離傳遞力,但工作動力不能太大,因為受到鏈條的承受能力的限制。)
三、鞏固應用,遷移拓展。
1、談話:各組學生分別觀察自己小組帶來的玩具,找一找玩具的哪個部分是起傳動作用的,說一說它們分別屬於哪一種傳動方式。
(電動賽車裡應用的是齒輪傳動、音樂盒裡應用的是齒輪傳動、腳踏車應用的是鏈條傳動……)
2、提問:你在生活中還見過哪些機器分別運用了什麼傳動方式呢?
3、拓展遷移:
⑴玩一玩:
將兩隻注射器裝滿水,用膠管連通,推動或者拉動其中一隻注射器的活塞,觀察另一隻活塞的運動,說一說其中的道理。
⑵瞭解我們周圍還有哪些型別的傳動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