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個世紀以前的讀書人差不多都能背誦如流。為了更好地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我讓學生先反覆誦讀文章,以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畢竟三分文章七分讀。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體思路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與《桃花源記》進行比較閱讀,拓展延伸歸納總結後,指導學生當堂背誦。整節課透過學生反覆的誦讀,讀明文意,誦出韻味,通曉“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暢談自己心中理想社會的理念。

  反觀這一節課,學習目標基本達到。一是學生在讀準字音、理解文意等方面做的比較到位;二是學生能瞭解文字結構、“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並知道本文是從哪些方面闡述的;三是學生的積極性比較高,參入活動的學生在90%以上,回答問題的準確率在85%以上;四是90%以上的學生會運用工具書、資料自學課文。

  但是,仍有遺憾之處。具體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問題的設定有些超出學生的實際能力,就一篇自讀課文分析的過細。例如: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的?

  二是老師的表演成分大大減少,失去了公開的原生態!

  三是沒有實現當堂背誦的預期。

  四是由於停電至使課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同時還影響了上下課的指令。

  五是在以學生為主導的課堂上,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

  這也就意味著教師的時間少了,那麼教師的主要任務在備課,在怎樣把課堂連綴起來?或者,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就輕描淡寫了呢?我以為,課堂上教師的時間少了,就意味著教師的語言要更簡練更精細了。學生髮言之後教師的點評就顯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這堂課上,我的點評基本是歸納和複述式的。學生的發言是精彩的,我的點評卻軟弱無力,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進一步發言。當然,從此次的問題中我知道,教師點評的功力該在平時苦練。另外對學生的關注度也不夠。特別是坐在後面的男同學,他們貌似很認真,但不做筆記,也不積極回答問題,而我也沒有及時提醒他們。

  同時,如何把課堂連綴得更流暢,怎樣把問題引到深處,促使學生思想素養的提升,如何讓教師的點評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都值得再反覆斟酌提煉,深思熟慮。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2

  我這堂課是《桃花源記》的第二課時。在前堂課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我把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定為複習舊知和理解主旨。古文的字詞解釋比較枯燥,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設計了兩個檢查的環節:“大家來找茬”和“古今大不同”,讓學生找錯糾錯,辨析古今詞義,學生髮言踴躍,達到了複習的效果。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社會理想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在課前我佈置學生研讀課文,針對課文內容提出六個需要研究的問題。我把問題彙總後,圍繞教學目標進行了精心的篩選、分類、組合、提煉,排列,整理出六個探究題。為了使自主探究順利展開,我又為學生搭建腳手架,設計了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在課上,我把學生的問題和提問者的名單一起出示,提高了學生研究的熱情。我以小組討論作為探究的形式,各小組選擇兩到三個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究,並指定一名成員代表小組在全班交流中發言。教師在小組討論時巡視,瞭解各小組的選題及進展。最後交流時,各小組都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們或各抒己見,或達成共識,相互質疑,相互補充,完善了自己的研究結論。總結我的這堂課,教學目標明確,流程清晰,教師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學生平等對話,突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雖因時間關係未能完成所有的探究題,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對主旨的理解也更進了一步。

  反思這堂課,更多的是存在的不足。結合我研究的課題“課堂教學評價策略的研究”,我在教師的評價語言上還應作以下的探索和改進:

  1、評價語言的激勵性還要強化。我在本課教學中對學生的激勵性的評價多為“好”“很好”,比較單一,缺乏針對性,不能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的心理需求。

  2、評價語言的分析性還要細化。當學生答不到點時,教師不應只做簡單的否定,要對學生的發言進行分析

  3、留白還要藝術化。遇到有爭議的問題,教師的評價要有意滯後,留給學生爭論的空間,使問題在思維的碰撞中得以解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錘鍊評價語言,使之更凝練、更優美、更機智、更豐富。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3

  《桃花源記》為傳世佳作。我非常喜歡作者描繪的如真似幻的美好社會。對於這篇古文學習,我認為朗讀是首要的,更是必要的。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有道理的。那麼這篇課文究竟能給同學們哪些知識和能力呢?我認為,透過對課文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學習:

  一、繼續鞏固同學們課外透過查資料預習的方式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對文章的總體感知能力。透過反覆朗讀,感知課文大意。結合課文註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再透過對作者及寫作背景的瞭解,對課文有更深一步的理解。這時能發現問題,那就是學有所獲的表現。

  三、對古文知識點的識與記。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學習文言文,必須進行一定數量的文言知識的積累。而這篇課文的文言知識點又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古今異義詞;其二,一詞多義;其三,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式,在本文表現突出,要在翻譯時根據意譯的方式適當補出來。我認為透過對全文的背誦,是對文言知點識記的最好方法。

  本文的教學我的設想是以學生朗讀與自學為主,教師點拔為輔。在教學中我先帶著學生疏通文中的字詞句,再把桃花源記的美景與文字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去探討本文的思想內容和主旨。這節課上有大多數學生能積極投入到教學中,對本文比較感興趣。只有一些後進生還不能進入狀態。還有給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夠充裕。如果學生能主動就課文思想內容作更進一步地探討,結合現實社會進行反思,那就錦上添花了。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4

  讓語文課堂充滿人文關懷。我們的語文教學應結合學生的生活與昇華體驗,讓在學生自主研讀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表達,學生的發言有亮點。例如:讀到“爸爸為我買橘子”這一部分的時候,有的學生就說:“這真是一個偉大的爸爸,為了兒子,再苦再累也不怕!”但也有的學生認為:爸爸的作法不可取,因為兒子也已經是大人了,就應該讓他自己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學的生命就在於讀書的過程中,以文字為出發點,引導學生融入自我的體驗和感覺,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世界,引發新的共鳴和思維,創造出新的境界,感悟出新內容,從而讓我們的語文教學體現出深刻的人文關懷。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5

  用了兩個課時上完了《蘇州園林》,走出教室,心裡感到特別輕鬆和愉快。一直以來自己所思索的任何用新課程的理念教說明文,在教學中得意實踐。在《蘇州園林》的設計中,我打破傳統的“串講”,先創設情景匯入,再指導學生閱讀說明文的方法,讓學生找出說明“蘇州園林”共同特徵的句子,然後仔細閱讀課文,從2—9段中找出含有“圖畫”的句子。我想:學生如果能夠找出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說明的特徵和說明的順序,但這有一定的難度,對第一次接觸說明文的初一年學生來說是否會完成,我心裡沒有底,但總想試試,結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學生很聰穎,一下子就找出來了,真讓我為之一振。再指導學生為這10個句子標上序號,分組討論,找出說明整體、區域性、細部的句子,在此基礎上歸納了本文的說明順序。又由“區域性”的句子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各自的說明物件,從而解決每段的中心句。第二課時學生配樂選段朗誦,賞佳音、品美文,充分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找出本文的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準確性的句子已經是水到渠成了。課堂結束之前留下一定時間,讓學生討論“課文的結尾是否畫蛇添足”,想象“如果作者繼續寫下去會寫什麼?”;想象並設計“21世紀我神往的校園美”,學生紛紛動手,擅長畫畫的用彩筆勾勒,長於寫作的用語言描繪。學生筆下的校園美五彩繽紛,雖然稚嫩,但從一個側面表明學生的想象力、審美能力已得到培養,學生的思維空間需要我們去開拓,學生身上閃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如果說還有不足的話,就是學生的想象力,還有待於培養。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知識是有限的,想象力是無限的。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學生終身受益,語文老師責無旁貸。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6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摯自然見長。“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於學生領悟文中滲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

  (一)抓住背影

  文章的標題是“背影”,父親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現,可以視作貫穿文章的主線。“背影的表現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寫物件的內在精神”,分析課文時,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關鍵。多年來,大家都喜歡從這一角度入手來解讀課文。

  (二)分析流淚

  古人云:“男兒有淚不輕彈”,可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文中竟然出現四次流淚,是什麼原因使得堂堂男兒的朱自清先生數次淚流滿面呢?從這一角度引導學生把握課文,易引起學生興趣,使學生帶著疑問開始對文字的解讀。

  現實生活中,好多人可能並沒有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因為這種基於血緣關係之上的感情不是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它蘊含在平凡和瑣碎之中,如果不用心去感受的話,很容易被我們忽略掉。作者從埋怨父親“說話不大漂亮”,並“暗笑他的迂”,到數次淚流滿面,可以看出,在不斷反省中作者體悟到了父愛的珍貴,並接受了這珍貴的愛,將其傾訴於筆端,我們今天才讀到了這感人至深的文字。從四次流淚入手來解讀課文,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線索,便於學生更好地體會字裡行間滲透的父子真情。

  (三)對比服裝

  “衣服是人的第一生存環境”,從著裝可以看出一個人對自我的關心程度。父親穿著很樸素,“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布料廉價,顏色普通。祖母去世,父親賦閒,在這禍不單行的日子,就連給腳伕的小費,父親也要講價,家境慘淡可見一斑。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外出讀書的朱自清先生,穿的是皮大衣,父親為兒子做的是紫毛大衣,很貴重,也很時髦。透過父子服裝的對比,不言自明:父親對兒子的關愛遠遠勝過自己。從父子服裝對比這一角度來分析課文,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關愛。

  以上三個角度,各有優缺。前兩個角度,傾向於作者對父愛的感受與理解,能夠讓學生體會到父親對兒子的關愛以及兒子對父愛的感悟的雙向性。從第三個角度,學生感受到的是父親對兒子的單向的關愛,而兒子對父愛的理解、接受,以及對父親的關愛與牽掛不容易看出。但是,初一的學生,對父愛的感受還不夠深刻,還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愛的深沉。因此,從這一點來說,從服裝對比入手來解讀課文,更直觀,更容易被學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