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清明作文八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話清明作文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話清明作文 篇1
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牧對清明節的寫照。清明時節上上墳,掃掃墓,祭拜已故的親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可是,今年的清明節不知從哪兒傳出了個新“習俗”。今天,媽媽下班回家,手裡拿了好幾瓶桃罐頭,我很是疑問。媽媽看到我那樣就知道了,將事情的原本告訴了我。我也沒多想,便向美味的桃罐頭髮起了“進攻”。吃過了桃罐頭,沒有了美食的誘惑,我的頭腦變得冷靜下來。我仔細的想了想,不禁有些心痛:唉,現在的節日,早已在巧手設計師——商人的手中變得千瘡百孔,面目全非。節日早已不是昔日美好的節日了,他們已成為商人們賺錢的機會了。現在,人們的生活都富裕了,已不在乎那10元、8元的,只為了圖個吉利討個平安而隨波逐流,以至於讓“久不出戶”的桃罐頭成了家喻戶曉的“當紅明星”。這不禁讓我想起不久前日本海嘯引發的核電站碘輻射風波,不知從哪兒吹出一股風,讓鹽的身價大漲,名聲大亮。一時間,人們搶鹽成瘋,謠言四起,人心惶惶。可沒過多久,謠言不就不攻自破了嗎!在這裡,我要勸告大家:不要盲目的隨波逐流,讓人在不經意間賺了一筆。
話清明作文 篇2
四月四日是清明節,也是祭奠先人的節日。
今天早上,我和姥姥一起去燒元寶。我們起得很早,天剛矇矇亮我們就帶著元寶和一些燒元寶必備的東西出發了。為的是怕飛奔的汽車把燒好的元寶刮跑。 大街上,一大片一大片的黑映入眼簾,顯然是有燒完元寶所留下的痕跡。沒到十字路口就特別明顯。我百思不得其解,問姥姥:“姥姥!為什麼這些人都到十字路口來燒元寶啊?” 姥姥回答說:“這是因為我們也不知道地府的道路在哪兒,在十字路口燒紙,他們回來拿錢的時候不至於迷路,方便啊 !”“哦!我明白了!”我恍然大悟,但又有點不相信:姥姥不是說世界上沒有鬼麼?再說,這就是迷信!那有什麼陰曹地府啊!我嘲笑似的的盯著這些人,嘲笑他們連迷信這種謊言都相信。
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我們就準備在那裡燒元寶。在燒元寶之前,姥姥用粉筆圍著元寶畫了一個大圈。姥姥的這個舉動讓我心中充滿了疑問,下意識地問姥姥:“姥姥!你為什麼要用粉筆畫一個圈啊?”姥姥回答說:“這是因為,我們用粉筆畫的這個圓圈就像是一條河,如果別人想收走這些元寶,必須經過這條河才能收走。所以,這也是一個不讓元寶被別人搶走的妙招。”“哦!明白了!”我點著頭說。開始燒元寶了。姥姥先把一個元寶點著,放在“金山”下面。不一會兒,火就從下而上慢慢的燒了起來。被燒著的元寶彷彿被這燒起的火帶到了死去的先人家裡。在燒火的同時,姥姥跪在地上,嘴裡唸唸有詞,眼圈已經微微發紅。
我就在姥姥身邊看著,心不禁被姥姥的真誠所打動了。姥姥不只是為了燒元寶,而是她這一顆眷戀先人的心。 燒完後,姥姥又對著那火堆看了一會兒,就和我一起走了。
話清明作文 篇3
4月5日是啥日子?呵呵,是清明節。想知道清明節的習俗和來歷麼?來看看吧!
清明節最普通的習俗就是掃墓了,每年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到墓地裡悼念、祭拜祖先、親人。清明節還要吃雞蛋呢!把一個雞蛋打碎,把蛋殼丟在墓碑下,你知道這時什麼意思麼?哈哈,這表示“脫殼”,讓生命重獲新生的意思。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陸續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和清明節是兩種不同的節日,而到了唐代,把祭祖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清明節也代表了春天的到來,要不怎麼會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這句話呢?清明時節萬物更新,春意盎然,千百年來人們都選擇這個時候相約踏青春遊,享受春風的吹拂,享受春雨的滋潤。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祭祖也是千百年來流傳的文化,我們要把它繼續傳承下去。
話清明作文 篇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大概是今年清明的真實寫照吧。清明時節,祭祀祖先,緬懷先烈,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這幾年的清明節,遠比前幾年的清明節還要熱鬧,去掃墓的人也越來越多,在一起緬懷先祖,一起踏青賞春,也預示著中國傳統節日的復甦,我們中華民族的傳承並沒有丟失。
以前我們總是很喜歡過“洋節”,情人節、聖誕節、復活節等等,但是現在感覺越來越多的傳統節日被大家所重視了,這是很欣慰的事情。作為炎黃子孫,我們要傳承我們的傳統,將我們的文化發揚光大,至少讓我們子孫後代知道我們的先輩積累的智慧和文化是多麼的不容易,讓我們懂得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原則。
清明節,是一個悲傷的日子,看著有些孤墳無人掃墓,看著有些墳墓有子孫後代拿著鮮花祭奠,偶爾聽到嗚咽聲,覺得心裡不好受,更加讓我們要珍惜身邊人,只願家人健康平安。清明節,也是一個家人聚在一起的好日子,緬懷先祖的同時,難得出外打拼的子孫都回鄉祭祖,真的是很不容易。
希望我們一直延續這種傳承的美好。
話清明作文 篇5
在我國,清明是一年中二十四個節氣之一,《曆書》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淸明。”
據歷史資料顯示:清明是我國傳統的踏春、祭掃、蕩51、插柳等的一項傳統的綜合活動,自周代始,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亦是與農曆的上已節、寒食節相融的節日。所以,我國各地搞傳統請明活動的,一般都在淸明正日或前三天和後三天的一週內進行,這些傳統的活動至今還被保留。
談到淸明,我們總會想起(唐)杜牧的一首家喻戶曉的《淸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大人小孩都能誦讀。此詩後來又被人改換了標點後,變成為一首小詞。“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向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改得十分有情趣。
春回大地的時候,草木復甦。經過一個冬天的冰雪嚴寒的困擾,男女老少都走出家門,開始到春光明媚的郊野尋芳踏青,去親吻陽光、去親吻春風,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春遊和掃墓。記得(唐)孟浩然的《大堤行》把踏春寫得十分逼真:“大堤行樂處,車馬相馳突。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王孫挾珠彈,遊女矝羅襪。攜手今莫同,江花為誰發。”十分真實地記錄了當時踏春的真容。我國北宋時期張擇端畫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再現了古時清明的浩大場面。你瞧,那畫中有1643人、208頭動物、29艘船、房屋摟宇30多棟、車15輛、轎8頂、橋17座、樹180餘棵,生動地描繪了當時春遊集市的真實盛況。再讀唐崔護的《題城南莊》,也是春意盎然:“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心笑春風”。在這些古畫和春遊詩中,挾帶著眾多傳統的生活故事和美麗傳說,讀後會回味無窮,遐想萬千。
是的,清明時節是踏青和祭掃的時節。在古代,人們一矣到了清明,就會老少童幼齊出動,紛紛走向郊外踏青、掃墓,就連一直侍候在家中的婦女也抱著孩子走出家門,走進掃墓大軍,祭先人、祭祖宗。即使是出外不能返回原鄉的人們,為了祭掃祖先,他們也要利用空間尋找面對家鄉方向的小河和湖泊,他們會在水邊岸上劃個圈圈點燃紙錢行祭,以示孝心。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相連,又因寒日有傳統的三日不上火之說,所以在古代,千家萬戶在三天內只能以冷食為生。他們點火的目的只能給先人與鬼神燒紙送錢,這也成為古時清明的真實寫照。在我國許多地方至今還留住了這道風景。(唐)王建有詩云:“寒食家家出古城,老年看屋少年行。丘壠年年無舊道,走徒散行入衰草。牧兒驅牛下冢頭,畏有家人來灑掃。遠人無墳水頭祭,還引婦姑望鄉拜。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但看壟上無新土,此中白骨應無主。”大文學家蘇東坡在被逼流落他鄉時,寫過一首十分有名的《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悼妻詞,表達了他對亡妻的懷念之情:“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抖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東坡在他鄉想到妻子淚如雨下,十分逼真地寫出了當時的祭掃和懷思的動人場面。 [1] 2 3 尾頁
清明時節,走進春天,脫去冬天的棉襖,開展傳統的蕩51活動,也是古時和如今春遊的一種方式。在我國的北方,51大多用木頭製作,或者依樹而伴。而南方的51與北方有別。由於南方多栽竹,且竹粗又高,所以蕩51的架子大多用竹杆製成。請看宋初大文豪王禹偁在《寒食》中寫道:“今年寒食在商山,山裡風光亦可憐。稚子就花拈蛺蝶,人家依樹系51。”寫出了當時陝西農村因陋就簡,繩系在樹上的51情景。而我國的江南浙江一帶農村,由於多水鄉,村民們出行大多靠船。清明時節,女孩子們也開始在春遊中玩起了51。張先在《木蘭花》中寫道:“龍頭舴艋吳兒競,簡柱51遊女並。芳州撿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詩寫出了古時江南蕩51和踏青的風景。
清明時節還有插柳的活動習慣。淸明時節,河邊的柳枝開始綻芽,它們在春風中悠悠飄拂,景緻極佳。陸游在《春日絕句》雲:“忽見家家插柳楊,始知今日是清明。”把清明和插柳連在了一起。到了清明時節,家家還都要折了柳枝插在門上、屋簷口。據說這樣做可以驅惡魔、戒毒。有諺雲:“清明不帶柳,來生變黃狗;”“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這些傳統傳承的諺語也在民間廣為傳誦,可見人們對柳的重視了。周密雲有詩:“皆插柳滿簷,雖小坊幽曲,亦青赤可愛”。宋伯仁的《清明插柳》更是寫得身臨其境。“清明是處插垂楊,院宇深深綠翠藏。心地不為塵俗累,不簪楊柳也何妨。”所以插柳也成為當時的時尚活動之一。除上述活動外,古時因為淸明、寒食三日禁火,人們所食以冷為止。為防止冷食傷身體,人們想方設法開展各種體育熱身活動。如:蹴鞠
話清明作文 篇6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題記
清明,總是給人一種悲涼的感覺,就如杜牧所寫的清明古詩一般,讓人尋味……天,或是風狂雨恣,或是和風細雨;路,或是煙雨瀰漫的山野小道;或是泥濘難行的崎嶇小路;那樣的冷清,那樣的淒涼,在細雨下,總有熙熙攘攘的掃墓人,來到這裡緬懷親人,祭祀親人……
而今年的清明,卻又是那樣的不同。天空中,形態萬千的白雲後面有著才探出頭的太陽,絲絲陽光撒滿大地,鳥兒在蒼翠欲滴的樹葉中唱著歌——那是一曲讚美08年英雄的樂章,它是那樣的鏗鏘有利,那樣的激憤人心……
多災多難的08年,我們所經歷的太多太多,當大雪降臨時,是他們用雙手,用鏟子將冰雪敲碎,將它們清除,大雪凍紅了他們的雙手,吹傷了他們的雙臉,但“不”字從來沒有從他們口中說出,也更是他們用愛去將那冰雪融化,用愛保障了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當地震來襲時,也是他們用愛將一塊塊巨石移開,用英勇的毅力徒步踏進黑暗的山谷,他們用無私的愛拯救絕望的生命,用親切的言語和問候喚醒脆弱的心靈。遇難的人們在遭遇了生與死的經歷後,對新生有了渴望,他們不顧自己的安危,長時間監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從無數個廢墟中搶救出一條又一條的生命,勞累與疲倦將你們包圍,險惡的地勢條件與你們面對,而你們卻又是那樣的堅強,那樣的不屈,在面對死亡時,又顯得如此從容,如此淡定。我相信,那是因為你們是中國的孩子——軍人,你們用堅強的意志戰勝了大雪的無情,你們用親切的話語抵擋了殘忍的地震,而你們中的一些人,因為勞累的難耐,疲倦的痛苦,險惡的條件,死神的無情,將你們的生命奪掠,離開了我們,是當我們還沒來得及清楚看清你們的臉的時候,離開了我們;是當我們還沒有來得及向你們致敬,向你們道謝的時候,離開了我們,走的那樣的匆忙,匆匆的離開了世界,離開了我們……
當清明來臨之時,讓我們來到烈士陵園時,走在烈士銘墓前時,深深地鞠躬,默默地祝願,並輕輕地道一句:“謝謝,我們的英雄。”此時,太陽的光芒撒滿大地,小鳥依舊在枝頭,吟唱著一曲名叫“清明”的詩歌……
話清明作文 篇7
本週五,就是清明節了,由於今年開始實行了民俗節日的放假制度,因此,我們可以正式在清明節這一天享受節日的待遇,慶祝節日了。
今年的清明節是4月4日。這個節日並不是每年固定日子的。清明節是一個農曆上的`節氣,他是在農曆春分後第15日,公曆大約是在四月五日前後。
清明節又稱寒食節,寒食的意思是不燒火,吃冷的東西。這個習俗現在不太常見了。但是有一樣冷的東西是居住在上海的人們在清明節要吃的。那就是清團。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在清明節家宴上愛用刀魚。清明前後,螺螄肥壯。俗話說:“清明螺,賽只鵝。”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清明時節還要吃馬蘭頭等時鮮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清明夜重視全家團圓吃晚餐,飯桌上少不了這樣幾個傳統菜:炒螺螄、糯米嵌藕、發芽豆、馬蘭頭等。
清明時處早春三月,春光明媚,萬物復甦,氣候宜人而到處生機勃勃,是春遊和郊外娛樂的好時光,所以清明前後自然成為人們樂於到戶外、郊野嬉遊的好時光。清明節有許多的民間習俗,而這些習俗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漸漸的被忽視了。如今,我們有了假期,理所當然地可以將這些習俗進行下去了。我要是問問大家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同學們立刻聯想到的大概就是祭掃了,還有與祭掃同時的踏青。的確,祭掃和踏青都是清明節的習俗,除此之外清明節的風俗還有參加各種體育活動。民間的體育習俗有盪鞦韆、踢皮球、打馬球、放風箏、拔河等。
在即將到來的四月,正是我校的“體育健身月”。讓我們以清明節的體育習俗為起點,走進大自然中,享受陽光,享受運動,享受快樂。
話清明作文 篇8
有一首詩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杜牧寫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提到了我國一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你們知道今年的清明節是幾月幾日嗎?清明,既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我們剛才背誦的《清明》這首詩所描寫的就是古人對祭奠先人的傳統節日——清明節的寫照。
清明節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每年的清明,人們都會從五湖四海紛紛趕到自己先人的陵墓前,獻上一束鮮花,灑下一壺熱酒,表達對先人的感激之情。這是對親人的一種孝敬,而我認為:無論祭祀的禮數有多麼繁瑣,都不如趁他們在世時多給一些關愛來得重要。
不久前,我目睹過這樣一件事情:一位老人去世了,親戚朋友都去弔唁,其中一位中年婦女蹲在老人的靈柩前嚎啕大哭,邊哭邊說:再也看不見了啊。聽朋友介紹,這個婦人是老人的直系親屬,並且居住在一個城市,卻有兩三年沒有去探望過老人了。見此情景,聽罷介紹,我即同情又鄙視:之前幹嘛去了?老人去世了哭得“驚天動地”,活著的時候為什麼不去多探望探望、多陪伴陪伴呢?也許是“良心發現”?想到這,我不禁又想到了這樣一句警世名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同學們:孝親敬老是我們永遠倡導的一個話題。自我校踐行《弟子規》以來,老師無數次地指導同學們回家怎樣孝敬父母長輩,並把每一個週日定為同學們的孝親日,號召同學們能在課餘時間多關心父母老人,盡一份為人子女的孝心。讓老師感到非常欣慰的是:有很多同學已經行動起來了。從開學初同學們上交的手抄報裡可以感受到那份孝心,從那些學做家務、為父母做事的照片上可以探視到那次孝行。
同學們:堅持下去吧!時不我待,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讓父母少一點勞累;做好自己的事情讓父母省省心;用我們的孝心給父母多帶去一些快樂與欣慰;我們的父母一定會長命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