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民風民俗作文四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民風民俗作文4篇,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1
農曆正月半稱元宵節,又名燈節、上元節。
舊時每逢元宵節,各家多吃米粉圓子。小粒無陷者為“糖圓”,大顆有陷如白果、棗泥、油水的稱“元宵”。
晚間家宴後,外出賞月觀燈。
入夜,火樹銀花,城門大開,大街小巷到處彩燈遊動,處處敲鑼打鼓。
當時有首兒歌描述常州元宵節燈市的盛況:“甘棠橋,對鼓橋,鼓樓對著廟門口,鏜鏜鏜!燈來哩!燈來哩!什麼燈?一團和氣燈,二龍戲珠燈,三元及第燈,四面如意燈,五子奪魁燈,六角風菱燈,七子八婿燈,八仙過海燈,九蓮燈,十面芙蓉燈,鏜鏜鏜,燈來哩!後面還有一條老龍燈。
據說在太平軍攻克常州後,每逢元宵節,“聖兵”敲起“太平軍鑼鼓”歡慶新春。青雲坊兩側樓上,太平軍男女“聖兵”化妝演唱灘簧,軍民同樂,往往通宵達旦。這天,街頭巷尾常有五七人一起,手提鑼鼓,邊敲邊行,俗稱“浪街元宵”。婦女夜間結伴到郊外或村外走三座橋,來回路線不能重複,稱“走三橋”;有的途中摘一把初出夜的菜,拭衣領,稱為“解發膩”;鄉間姑娘還把掃帚、竹枝等用麻莖紮成一丈高的蘆炬,在田間焚燒,謂“照田財”,以占卜乾旱和雨水的情況。
現在呢?每逢元宵節我們還得保留晚上吃“糖圓”或“元宵”的習慣,吃過晚飯,還會去街上參加元宵節燈會,猜燈謎。回家還能看元宵晚會呢!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2
掃墓是清明節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天,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掃墓當天,子孫們先將先人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後供上食品鮮花等,向先人祭拜。
在中國北方有清明戴柳的習俗,就是折柳枝紮成圓圈或帽子戴在頭上,或插柳枝於屋簷和門窗上。據《燕京歲時記》上說:”至清明戴柳者,乃唐玄宗三月三日祓禊於渭水之隅,賜群臣柳圈各一,謂戴之可免蠆毒。“北京有句民諺:”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可見此俗流傳到民間,戴不戴柳卻與死後的下場有關了。
踏青,即郊外春遊活動。由於各地春天到來的時間不一,過此節亦有先後,福建、四川等地在農曆二月二日,陝西等地在農曆三月三日。在北京地區卻與清明節同時進行。舊時的踏青,以西直門外的高梁橋為最盛。《瓶花齋集》有一段真實地記載:”高梁橋在西直門外,京師最勝地也。
清明還有放風箏,盪鞦韆、吃寒食的習俗。
沒錯,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中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和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吃清明螺,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潮汕人過清明節,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食薄餅: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戶都不例外。薄餅分皮。餡兩部份,皮是用麵粉拌水攪成粘糊狀,在熱壤中烙成一張張圓形的熟麵皮,其薄如紙。餡分鹹、甜兩種,由蛋、肉、肝類、臘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餡的稱鹹餡;用糖和麥芽糖經過特殊加工成為“糖蔥”的為甜餡。食時用薄餅皮捲成圓筒狀就食。
蒸樸籽?。潮汕有一種樹叫樸籽樹(又叫樸丁樹,屬榆科),葉橢圓形,果實大如綠豆,味甘甜。傳說先人在饑荒年,採此樹葉充飢度荒。清明時節,氣候轉暖,草木蔭茂,樸籽樹葉滿叢嫩綠。後人為不忘過去,便在清明節採此樹葉,和米舂搗成粉,發酵配糖,用陶模蒸製成樸籽?,有梅花型及桃型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據說吃了還可解積熱,除疾病。
在閩南僑鄉,每逢清明節必定做一些糕、?和米棕,在清明節前後讓家人食用,此外,中國各地在清明佳節時還有食雞蛋、蛋糕、夾心餅、清明粽、饃餈、清明粑、幹粥等多種多樣富有營養食品的'習俗。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3
1. 巧妙地運用擬人手法,使文中的物像具備了人的行為特徵人的思想情感,使之從側面體現文中主人公的心靈歷程。
2. 選材過於通俗,不具一定的代表性,老題材老思想,平淡無奇。
3. 雖然選擇了生活中具有一定敘寫價值的事件,但由於分析不透徹,挖掘不深,事件潛含的道理未能深刻地體現。
4. 選材平淡無奇,過於老舊粗俗簡單幼稚,不具新意,難於深刻地反映生活的時代性真實性。
5. 未能透過小事情反映大道理,“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運用還不夠嫻熟。
6. 對人物形象缺乏多角度的刻畫,只是選取了某一狹窄的題材,片面地顯現了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徵。
7. 能夠選擇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題材,事件的代表性較強。
8. 選材新穎獨特,不附平庸,一掃迂俗之氣,令人耳目一新。
9. 雖述平常事,但分析透徹合理,理性挖掘較深,凸現了事件的本質。
10. 事件雖小,但反映出較深刻的道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4
殺年豬是我們當地的一種民間風俗,在農村吃年豬飯相當於過年的預演,親戚間相互請吃殺豬飯,主要是為了加強聯絡感情、也是一種表示慶賀,下面我們就帶大家去看看這個喜慶的民間節日。
每到這樣的殺年豬季節,不論是親戚還是朋友,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只要你走進村寨,都會受到熱情的邀請。在殺年豬時,只要主刀者一聲令下,所有人便全力以赴奔赴豬圈,將選好的豬團團圍住,這時大家七手八腳,拽耳朵的拽耳朵,拽腿的拽腿,共同用力將豬按倒,把豬的四腿綁到一起,然後將一個木頭槓子插在四腿中間,大家齊心合力放到架起的案板或桌子上,殺豬是個技術活,主刀者憑經驗和感覺,要一刀斃命。豬停止呼吸後,開始不停地往豬身上澆開水,待把豬身上的毛都澆透後,開始開剝刮洗。在這樣喜慶的殺豬客裡,主人家都會把剛殺好的新鮮豬肉,分割切成小塊,用焦炭烤熟後招待客人,客人們吃著美味可口的烤豬肉,互相勸著自釀的“苞谷酒”或是苦膽酒,真是猶如過大年一般。在年豬席上,都是一些用豬肉烹製出來的菜系,有酥肉、粉貞、豬血湯等等,都是一些可口的農家菜。按照習慣剩下的豬肉和腸肚,每家每戶還要淹制一些臘肉、香腸以備來年食用。
雖然殺年豬隻是一種民間風俗習慣,但它以成為農村中每家每戶,一年到頭最喜慶、最熱鬧的節日,也是農民群眾一年到頭大豐收的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