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幸福了嗎》讀後感範文(精選13篇)

《幸福了嗎》讀後感

《幸福了嗎》讀後感範文(精選13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幸福了嗎》讀後感範文(精選1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幸福了嗎》讀後感 篇1

  “幸福”是人們奮鬥的目標,大家都在追求它。但是對於幸福的標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小時候的我認為過春節就是幸福,既能得到壓歲錢,又能穿上新衣服;既能吃上好東西,又能逛五彩繽紛的燈會。總之,彷彿吃好穿好就是幸福。但是現在我對於什麼是幸福卻感到很困惑,很迷惘。讀了《幸福了嗎》後,我受到了啟發,找到了答案。

  書中讓我觸動最深是白巖松說到的老師,他的家人很多是教師,在學校中學習中總是得到教師的鼓勵。如今,我也是一名教師,我幸福了嗎?會有學生會為我感到幸福嗎? 掩卷沉思,教師本身就是個奉獻的職業,教師要多想想和學生在一起的快樂,想想受到他人的尊重,想想自己人生價值的體現,漸漸地你的心境便會豁然開朗了。所謂幸福感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覺,不同於物質的東西。作為一種個體化的感覺,幸福感應該是植根於自身的一種心理感受。如果我們把教書當作一種職業,可以享受課堂帶來的親切感,感知學生目光中的求知慾,體會童心未泯的快樂;如果我們把教育當作一種事業,可以感受學生成長的光榮感,體驗教書育人的成就感,實現自我價值的昇華。

  《幸福了嗎》,我感謝你!你使我不僅認識了什麼是真正的幸福,而且,使我懂得怎樣從我的教師生涯中感受幸福,我相信我的一生一定會沐浴在幸福的雨露和陽光之中。

  《幸福了嗎》讀後感 篇2

  當幼兒園介紹了這本《幸福了嗎?》與大家分享時,我心中一陣歡喜,因為家中書架上的這本書的名字很吸引我,正想抽空品讀。書的封面是作者白巖松的一張照片,難得的笑臉加上休閒白襯衫,使得這位一貫嚴肅的央視名主持顯得親切可愛。白巖松是我很欣賞的一名主持人,他正直、儒雅、敏銳,有直言不諱的勇氣,還有一個親切的綽號“小白”。

  這本書基本上都是圍繞著他的人生經歷來展開的,白巖松用他慣有的犀利文筆和審視的目光,回顧了自己十年來在央視、名利場的起伏,發表了自己對近年社會大事件的看法……以此點出種種幸福。白巖松很幸福,因為他總是懷著一顆平常心,對生活充滿熱愛,充滿激情。對待工作認真踏實,充滿愛心和責任心,總能看到希望和進步,而不是抱怨。

  一、知足常樂,少欲離苦

  開篇,白巖松借用倉央嘉措的一首詩,勾勒出了全書的輪廓——如何尋找幸福和信仰。 “一個人需要隱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過一生。這佛光閃閃的高原,三步兩步便是天堂,卻仍有那麼多人,因心事過重而走不動。”這是對當下光怪陸離的社會的質問,也是對人們久經炎涼而日益麻木的心靈的一種呼喚。這本書表達在這個世界,說一千道一萬,最後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不要拿自己的人生過別人的生活。幸福不是比較級,你只要內心平靜祥和,知足常樂,你就是幸福者。

  幸福是動態的,不同時期對幸福的理解與要求不一樣,當吃不飽飯的時候,能飽餐一次白米飯,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當沒有錢購買一本書而擁有一本書的時候,是一件幸福的事……幸福也是縱向的,比較自己的生長過程及生活的環境去感知幸福,就會感到生活是越來越幸福……但是今天的人們,隨著時代的變遷,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需求越來越多。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人們的需求從低層次的需求轉向了高層次需求,隨著人的慾望日益增多,對幸福的要求越來越高,因而人們的內心變得越來越浮躁,幸福感隨之減弱,甚至缺失,正如文中的一段話,“中國三十餘年的改革,幸福並沒有伴隨物質目標的實現如約而來,整個人群中,充滿著抱怨之聲,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窮的抱怨,富得也抱怨。在一個十三億人的國度裡,我們該如何解決與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

  其實一個人幸福與否,歸根結蒂是內心的慾望在作怪,它讓你那顆平靜的心時時處於掙扎與困惑,導致幸福感缺失。

  二、幸福在身邊

  我個人最喜歡的是這本書的序,作者把自己平日裡的所思所想寫成十三個小篇章,代為序,序名為《幸福在哪裡》。看到第一個小篇章時,我感觸頗深。如文中所說,周圍確實有越來越多的人戴上水晶、寶石,那裡藏著每一個人內心的秘密,這其中更多的是一種撫慰,而起因是內心的焦慮與不安。

  我曾經就是這類手腕上戴著信仰的人,當年的考編失利,對我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緊接而來的壓力是無人指導的困惑、無法體現自身價值的焦慮以及因為遠在山區單位上班導致的不自信。當我戴上水晶初始,可能是因為心理作用,覺得心中豁然許多,但一段時間後,焦慮仍然存在,因為心中始終存在著工作調動的慾望。後來在不經意間聽到市區一些老師的抱怨,我慢慢思考:在山區上班是不是也有一些好的地方呢?沒有那麼多工作量,有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

  文中有句話:“在大城市,我們活在自己的小團隊裡,對世界的瞭解少之又少;小鎮或是人口稀少的村莊,沒有這些小團隊,你必然可以看到整個世界。”工作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活中還有其他多姿多彩的東西,於是我學習放慢了從大學就習慣於競走的步子,觀察生活中的沿途風景。我有更多的時間繼續學習我愛好的聲樂,安靜地寫一篇文章,看我感興趣的書或者追一部長劇。

  文中的一句話更是能說明我當時的心境,“你是否做得到,眾星捧月時還記得自己是誰?被視而不見時還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我想知道的是:為什麼你可以接受誇張的表揚,卻不可以接受誇張的批評?”我回頭髮覺,過去五年真是我人生中的一次洗禮,大學裡同學們投來的崇拜與信任的眼神,與工作後一些同行投來不屑與質疑的眼神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我便思考為什麼我要活在別人的評價裡?我自己真正要追求什麼?

  我逐漸感受到重過程、輕結果的意義,開始把注意力放在知識本身、理論本身、課堂本身、孩子本身,而不去攀比成績、名次、榮譽,在這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幸福,就像陳奕迅的一首歌《穩穩的幸福》中唱道:“有一天,我發現自憐資格都已沒有,只剩下不知疲倦的肩膀,擔負著簡單的滿足。有一天,開始從平淡日子感受快樂,看到了明明白白的遠方。”後來,有了讓自己都感到意外的好結果。若你現在問我:“你幸福嗎?”我的回答是:“是,我是幸福的。”因為在生活上,我比以前上班更方便了;自身價值上,我比以前更有職業認同感了;專業發展上,我有更多的同事可以交流學習了。

  也許,工作量會比以前多,但我仍然覺得是幸福的。幸福在哪裡?有一首歌大家都聽過:“幸福在哪裡?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艱苦的勞動力,幸福就在你晶瑩的汗水裡;幸福在哪裡?它在精心的耕作中,它在知識的寶庫裡,幸福就在你閃光的智慧裡”。所謂幸福感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覺,如果我們把教育當作一種事業,可以感受孩子成長的光榮感,實現自我價值的昇華,我們便能感覺到幸福。

  走得太遠,別忘了當初我們為什麼出發。曾經年少輕狂,但那時只有簡單的生活,追求也是簡單,人雖一無所有,但是過得簡單快樂,便擁有無處不在的幸福。我想,內心強大,簡單生活,身心平靜,真心滿意自己的生活就是真正的幸福。用心體會,其實幸福就在我們身邊!

  《幸福了嗎》讀後感 篇3

  完完整整的讀完這本書後,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氣,面朝著太陽,心中想:有陽光的地方就是有幸福的地方。

  白巖松,一個優秀的央視主持人,在對以前生命反思的時候寫了這本書,書中的形式是以專題的形式介紹了中國近幾年發生的事情,題材有輝煌的,有悲傷的,有尚待發展的……給我們呈現出來的是一個親切的母親的形象。母親是一個飽受了災難,但是現在仍然以一個全新的面貌在發展著。以一個騰飛的形象展現在全球的面前,她現在是全球矚目的焦點,是我們國人的驕傲,在一個現象的背後,白巖松都是以他不同的眼光和不同的高度在反思著,他能讓我們靜靜的思考看起來已經理所當然的,已經被我們忽視了,麻木了的事情,讓我們重新對這種事情進行著思考,我細化他書中的暢所欲言,喜歡他們這些新聞人背後的故事。

  在他的書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欣賞著他,佩服著他,從他的身上,從他的文字中我學會了對事情不同角度的思考,學會了對一件事情進行反面思考的方式,從書中我也學到了要慢慢的建立自己的話語權的能力,建立自己獨立看問題的能力。

  一本書可以帶給我很多東西,多讀書,讀好書。

  這是我對這本書的一些感受和的撒加分享一下,哈哈,大家有機會的話也是可以看一下的。

  《幸福了嗎》讀後感 篇4

  幸福了嗎?這是我工作以來一直比較關注的話題,幸福了嗎?就像此書作者白巖松說的那樣我們國家10多年的高速GDP增加帶來各種的物慾橫流,滿足了我們各種的物質文化需求,我們一直追求速度的發展,我們擁有了很多,但唯一缺少了幸福感!你幸福嗎?我倒覺得真正內心幸福的人!

  原因何在?因為社會壓力過大,因為唯物主義,各種現實主義,拜金主義,也許真的無可厚非,這是強壓社會下的自我追求的畸形結果更或這是更適合我們更好地活下去的必然選擇,選擇幸福活下去的權利有錯嗎?當然沒有,生活不就是生下來活下去嗎?只是當我們上升到這個民族的高度的時候我們不免擔心,擔心這樣的強壓社會下,這樣的信仰選擇方式,這樣不安的心,讓我們的民族主義也會面臨著怎樣選擇?

  看完此書後似乎更加明白了我們為什麼感受不到那份期待的幸福?房價與收入可笑的對比,物價飛天般的上漲,愛情的現實考驗,尊嚴的奮力捍衛,人文環境的大革命等等都可以是一個我們人認定的答案,但是缺少信仰,方覺是我們最大原因。我們15億人民,1億信佛教,1億信共產主義,剩下的卻沒有任何信仰!就像之前總結有關幸福是什麼的那句話:“小時候,幸福是樣東西,得到了就幸福;長大了,幸福是個目標,實現了就幸福;成年了,幸福是種心態,領悟了就幸福。”細想真就那樣,只是小時侯那個東西比較容易得到,即使特不到也會得到其他的東西得以幸福的安慰,這也就難怪我們往往總在成年後感慨:“要是能回到小時候該多好”因為小時候能更容易滿足,更容易幸福。但是其實那個東西,那個目標,那個心態不正是我們一直找尋的信仰嗎?缺少了信仰就談不上幸福了!所以以前的時候我們那麼容易感覺幸福,因為容易滿足,心無雜念,那麼淳樸。但而今各種物慾橫流,各種誘惑,各種攀比,各種浮躁,傷了也更傷不起,hold不住了,也因此幸福的額度也大大減值,更難滿足。知足者常樂,這句話詮釋的是大家智者般的心態,我們這個年代和這個時代註定給不了我們那樣的環境,有時改變不了這個社會的時候,可以努力改變自己周圍的環境,讓自己活得更幸福些!

  祝願你我早日尋找到那份屬於自己的幸福!

  《幸福了嗎》讀後感 篇5

  或許是因為最近亞馬遜及噹噹等商鋪的競爭愈加的激烈,導致圖書的折扣越來越大,讓久未買書的我為了這折扣興奮了一把,於是藉機將大量的圖書蒐羅一番納入囊中。

  我無心將所有的書目講解一遍那樣便成了讀書筆記,這樣做的人不少,我自認不可能有任何的突破。今天只想談談其中讓我最快讀完卻印象不減的《幸福了嗎》來自白巖松。

  說起白巖松,對於常年不看電視的我其實僅是一個名字,沒有任何的畫面感。記得對他的第一印象是來自於2000年的《痛並快樂著》,雖然不曾讀過卻記得當年同學們紛紛說央視的主持人壓力太大得了憂鬱症於是寫了這麼一本書,一抒胸中的不快。直到後來才明白這是鬧了個“張冠李戴”的笑話,卻也只是當成了笑話,並沒有認真到非要去看一看不可。

  在作者自己的後續中說《幸福了嗎》是作者對於自己的一個十年約定,也算是對過去十年的一個總結與交待。讀了之後我並不能較之前他的語言是否更加犀利、視角更加獨特做出一個判斷,也不曾出現過再去重讀過去的衝動。十年物是人非,人總是在成長,十年後的他給了今天的我感動與方向。十年前的那份是屬於十年前的我,只是年少的自己並不懂得,一本好書、一句鼓勵能夠如此的振奮人心,甚至改變一個人的道路。

  他說在一次母校的演講中他站在講臺上,當時坐在最後一排的一個學生向他提問說“白老師,今天你站在第一排而我在最後一排,我要怎樣才能到達您的位置?”他回答:“在我的眼中你現在才是第一排,你有無數的方式到達我這裡,可我再也找不到一條路到達你那,應該是我羨慕你啊?”每每當有人問我讀完這本書的感想時,這必定是我要先重複的段落,以至於我幾乎將它爛熟於心了。我試著想象聽到這段話的如果是我會如何的熱淚盈眶,如何的感動於心,更不用說對於當事人來說這是種怎樣的鼓勵。對於剛剛邁開人生一步的年輕人是多麼的需要這樣的鼓勵。

  他在前言中講了一個寓言,故事中說有一群人在匆忙的趕路(暫且不去計較那些是哪個國家的人吧),忽然有一個人停了下來,其他的人都奇怪的問發生了什麼。停下來的人說:我走的太快,把靈魂落在了後面,停下來等等它。故事的最後我知道他們肯定不是中國人,至少不是今時今日的中國人。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有多少人還會談論靈魂,那是在快節奏的社會中不應該存在的東西。但是問題的根源在哪呢?在今天若是不能滿足物質的需求,又有多少人還有勇氣去談理想呢?

  書主要透過他在生活中的見聞展開,也列舉了很多對他產生影響的人和事,儘管我不能全部苟同。但耐人尋味的話語在書中我還是可以摘出很多的,它們不能感動所有的人,只是讓不斷摸索前行的我們適時的停一停、想一想、看看我們的方向是否始終如一,我們的目標是否依然清晰。

  《幸福了嗎》讀後感 篇6

  花了好幾個星期把白巖松的《幸福了嗎》讀完了。

  有人說,300頁不到的書,居然花了幾個星期看,可見效率很慢。其實不然,因為最近工作忙,傍晚回家後,吃完飯就看會報紙,看會書,白天太累,導致晚上比較泛困,看了一會就想睡覺了。所以正因為這樣,幸福了嗎才剛剛看完。說到整本書,基本上圍繞著白巖松的人生經歷來展開,以此點出種種幸福。所謂經歷的事情多了,有些事情才會看淡,看真,幸福其實就在身邊。對於自己來說,什麼是幸福呢。有父母愛,有朋友幫助,有自己樂意做的事,這就是幸福。

  當然,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各不相同,但其中肯定會有共性。過分追逐名利,看似是在追求一種特定意義上的幸福,其實是在摧毀幸福。我不認為錢很多就一定幸福,錢少的人家也團團聚聚開開心心地圍著火爐吃飯;錢多的人家,也有不斷弄著離婚,婚外情的人家。問題的關鍵不在於錢,在於自己,在於自己的內心,能否經得起誘惑,抗得起干擾。這年頭,世界太亂,有錢人太多,不少人都在加緊腳步拼命賺錢,並且有些人賺錢是有違道德的。世俗的社會,物質的人們使我們更加陷入了一種混沌。幸福不在於錢多少,而在於自己。在來說說白巖松,作為央視名嘴,白巖松一直給人以正直,聰慧,儒雅的形象。

  看到書中他自己介紹偶爾也踢球,還是最佳射手,突然發現自己有點像他,個人境界成就方面都不如他,但有些地方卻出其地相似,不是我妄自菲薄,內心裡真是這麼覺得的。幸福一直是個話題,曾經有個笑話,說幸福,那就是我餓了,看別人手裡拿個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別人穿一件厚棉襖,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個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幸福需要好好把握,珍惜身邊的幸福。

  《幸福了嗎》讀後感 篇7

  上次看這本書應該是高中吧,忘記當時是以怎樣的心情讀完的,但我記得白巖松對我的影響很大。看完後當時我就想在大學時讀新聞傳播專業,但實際上當時的我對此瞭解得並不多。大一分專業時沒有傳播學可選,選了師範。

  大學雖然偶爾關注白巖松的動態,但卻沒再把書看一遍。再讀第二次已經是碩士研究生一年級了。這一次,我認真也不是很認真地看完了,之後對於我已經很瞭解的部分是瀏覽。這一次,在看關於汶川地震的章節時眼眶溼潤了,其他章節情緒起伏並不是很大。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想有這點時間把書再看一遍,不如去讀點名著。這個思緒沒有繼續下去,因為我喜歡白巖松啊,再看一遍也無妨。畢竟最近也在看《對白》的綜藝節目,看《新聞週刊》等,他的言論會提醒我保持清醒獨立與理性。

  回看這本書,感慨的是在那段我還不懂事的時間裡,老白經歷了很多,那段時光於他而言很精彩,他一一記錄下來。我很好奇,因為我一直好奇在某個時間點大家都在做些什麼?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在幹些什麼?所以我更好奇我喜歡的老白那段時間裡經歷了什麼?他有哪些感悟,我向他又走進了一步。等忙完了這段考試周的準備,要把《白說》翻看。很期待他會在書中說哪些我還不知道的故事,肯定很多。

  老白演講摘抄:

  人到中年,友情之樹日漸凋零。人終究會走向越來越孤單的歲月。當你擁有一種閱讀的習慣時,你永遠不會孤單。當我最孤寂、一個人的時候,隨便拿起一本書,如同邀請一位朋友。你可以跟它對話,可以反對他的意見,你可以突然跟他找到共鳴,你也可以把它放下拿起另外一本書,讓它插進你們的對話。你永遠不會真正的孤單。因此,閱讀從來不是一個功利的事業,應該是一種生命方式,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東西。

  《幸福了嗎》讀後感 篇8

  守望藏人索南達傑幾乎品一己之力在可可西里保護藏羚羊,直至被殺害。

  農民張正祥守護滇池幾十年,家財散盡,妻離子散。這樣的人我們的身邊不常見,可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閱讀和了解了他們的故事之後,覺得索南達傑、張正祥們活得很單純,很理想,很浪漫。是什麼讓他們如此執著地守望著自己的“麥田”?回答只能是:信仰!一般認為:信仰,是指對某人或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神極度相信和尊敬,拿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榜樣或指南。現在,我們大部分中國人沒有宗教的信仰,只是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裡大家痴狂地崇拜者某個人,應該說那是一個有共同信仰的年代。如今社會的多元,各種主張,各種價值觀和我們這個城市的小汽車一樣多,並且各自存在,稍有碰擦,妥協的不多,爭論的不少。見解如此多樣,且能並存,豈不正是自由的理想國?諷刺的是,幾乎人人都在抱怨束縛太多,沒有自由。於是大家開始探討幸福在哪裡。白巖松,一個資深的媒體人,在《幸福了嗎》一書中講述了不少真實的事件,表達了不少真切的感受,與其說他在書中和讀者一起探討著幸福的根源,不如說是在捫心自問:我幸福了嗎?在他的'陳述和自問中也坦白了一個媒體人理所應該的擔當,一個知識分子義不容辭的責任。

  “9.11”的沉默在白巖松的心中留下了永遠的傷;新聞評論部充滿自由空氣的年會是情感的溝通,是激情和壓抑的釋放;放棄《時空連線》、《新聞會客廳》、《中國週刊》製片人這樣的官職,重回一個單純的主持人角色,這是他在權利面前可貴的平靜和坦蕩;總理參加的座談會,直言不諱地評議國務院部委,可鑑一個知識分子的獨立和擔當;四川地震賑災晚會現場臨時放棄對蔣敏的提問,地震救援直播中講述笑話,表達了他對於愛的主張;“7.13”申奧成功之夜演播室裡的尖叫是熱情的張揚;耶魯大學《美國夢,中國夢》的演講展現了他的自信和開放……書中很多這樣的細節都是作者在和讀者一起分享著自己的幸福時光。這幸福不一定是快樂,有時也是熱淚盈眶的,不一定興奮和激動,有時也會黯然神傷。

  突然想到白巖松的另一本書《痛並快樂著》,稍改一改,痛並幸福著。正如他自己所寫到的:“假如真正有理想有責任的新聞人,永遠感受的是痛苦,甚至在領導的眼裡,反而是麻煩的製造者,並且這樣的人,時常因理想和責任而招致自己與別人的不安全……”能痛並快樂,因為心中是真實的,靈魂是真實的。白巖松在書中引用了梁漱溟先生的見解,梁老認為,人類面臨又三大問題,順序錯不得。人和物之間的問題;人和人之間的問題,任何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時代紛繁複雜,忙碌的人們,終要面對自己的內心,而這種面對,在今天,變得更難,卻也更急迫。我們都需要答案。“明天,開始信仰。”也許這就是白巖松給我們的答案。有信仰是幸福的,守望自己的麥田時幸福的,所以索南達傑、張正祥們是幸福的。甚至塞林格筆下的霍爾頓·考爾菲德也是幸福的,儘管他迷茫、彷徨、困惑,但心靈深處仍有自己的守望:“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我們也要尋找,屬於我們的守望。

  《幸福了嗎》讀後感 篇9

  “天上的星星哪去了,一眨眼,不見了!”一曲童謠勾勒出了童年的美好幸福的回憶,或許純真的幸福該是在童年,而那天,早已經被鎖在了那昨日記憶中了,像小孩吹出的七彩泡泡,美麗易碎。越長大,越孤單,時常追問自己,幸福是什麼問著自己幸福了麼而那屬於海子的: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只是想望,卻遙不可及。正如白巖松《幸福了嗎》所說,一個人,和一個時代的成長與困惑,這個人,也是你!現今社會中,到處都是人們忙碌的身影,匆匆而過,人們在忙忙碌碌的創造著所謂的中國奇蹟。是節奏的變快,還是真正尋求心裡的些許安慰還是讓自己時刻與時代同步,不被時代的洪流捲走!宛如抓著的一根救命稻草,而正因為人人如此,內心焦灼與日俱增,也成壓垮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

  今年蓋洛普調查的中國人的幸福指數,結果顯示令人詫異:中國人的幸福感低於伊拉克,七成中國人感覺生活困難!對於這略顯誇張的調查,我們不予苟同,白巖松說:“時代的紛繁複雜,忙碌的人們,終需面對自己的內心,而這種面對,在今天,變得更難,卻也更急迫,我們都需要答案。是的,我們都在尋找一個答案。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國人,從大人到孩子,都揹負著不同的壓力,比如學生的學業,大人們的家庭事業,他們的房子,車子,票子。這些,現實又無形的壓力壓得我們“面怒猙獰”,扭曲了微笑!“橡膠人”孕育而生。我們這些所謂幸福一代,其實在自己還未舔食完時代給的那層糖衣時就被捲進了現實的血雨腥風中了!我們的升學壓力,就業壓力,還貸壓力……這樣我們當中當然就不乏“啃老一族”,“卡奴”,“房奴”了。可能正是因為這是時代發展的趨勢吧!

  人們也越發趨向於追求功利性的東西了!比如,讀書,現在少有人會捧著一本對於自己無用的求來薰陶自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工具書指導書的盛行!太過於功利,讓我們迷失了方向,畢竟正如哲人所說,讀書就是讀自己!我們迷失在一片霧中,都在掙脫。現實競爭的殘酷性,我們的神經總是處於一種緊繃的狀態!即使有些人經受住了,成為競爭中的佼佼者,但他也可能失去了許多,可能是心理上的神經質,身體上的亞健康!有些人則選擇了怯懦的逃避,沉溺在自己虛擬的精神世界中難以自拔!直到有一天,現實侵入他的夢境,將其一切灰飛煙滅!他就萎靡了!所以,在這競爭中,懂得調節,張馳有度,懂得偶爾的慢慢走,帶著欣賞,才能闖出自己的王道!不是自己太過專注也不是這個世界太過認真!現今的我們,該是放慢腳步,思考一下為什麼的時候了。認知一下自己,問問自己,是不是把靈魂落在了後頭,走遠了,別忘記我們當初為什麼出發!讓自己雜些吧,少一些功利。或許在雜的世界裡,才能真正看到幸福的七彩光芒。世上不乏強者,當然也就不乏平凡之人。白巖松在書中說道:“所謂混的好的,一定有不為人知的痛苦與要付出的代價;所謂混的不好的,也有屬於自己的幸福和平淨!就看你怎麼看待它,怎麼擁有的好!”對的,擁有便是幸福,無論擁有是否貴賤。

  《幸福了嗎》讀後感 篇10

  第一次看到《你幸福了嗎》這本書時,就是被這個書名深深地吸引住了。

  《你幸福了嗎》是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推出的一部新書,作者從一名名不見經傳的記者到央視的著名主持人和評論員,用自己二十餘年的工作和生活經歷述說了處在社會變革中的人們內心的變化和無奈,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人們的內心卻變得日漸浮躁,幸福感隨之減弱,甚至讓我們有點措手不及。你幸福了嗎?當白巖松這樣問我們的時候,我也在問自己,或者說在問和我一樣或者不一樣的人們那個簡單而又複雜的問題,我幸福了嗎?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呢?……

  “沒有辦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個缺乏信仰的社會里,便無所畏懼,便不會約束自己,就會忘記百年來的古訓,就會為了利益,讓自己成為他人的地域。”

  “有人說,我們要守住底線。但早就沒有了底線,或者說底線一次又一次被突破,又談何守住底線?可守的底線又在哪裡?”

  “如果是簡單的壞,或者是極端的好,也就罷了,可惜這是一個人性複雜的時代。說到我們自己,也是如此吧。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邊墜落,一邊升騰,誰不在掙扎。”

  “對,錯,如何評價?好,壞,怎樣評估?”

  “岸,在哪裡?”

  ……

  一個個鮮明的事實和疑問在白巖松的這本書裡提到,它無疑也擺在了我們的面前,錯綜複雜的答案在我們的腦海裡交纏著,或許這並不是用三言兩語能夠闡述清楚的內容。

  如果你不幸福那麼就讀讀這本《你幸福了嗎》,在這裡會讓你找到不幸福的原因。其實歸為一切還是心中的慾望在作怪,它讓你那顆平靜的心在掙扎和困惑,導致你幸福那塊土地的缺失。如果一個時代裡,青春正萬分艱難的被壓抑著,怎樣才可以朝氣蓬勃?如果人群中,青春中的人們率先拋棄了理想,時代的未來又是什麼?如果面對挫折和困境,不用平靜的心態去面對,那麼又怎麼會幸福?

  所謂經歷的事情多了,有些事情才會看淡,看真,幸福其實就在身邊,幸福需要好好把握,好好珍惜。

  白巖松很幸福,因為他總是懷著一顆平常心,平靜地向前!他是一位充滿愛心、責任心;對生活充滿熱愛,積極向上走的人。對待工作認真踏實,對待生活充滿激情。他總能看到希望和進步,而不是抱怨。時代的變幻,假、惡、醜的現象更加凸顯,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加之樂觀的生活態度對於現今的我們十分重要,就像白巖松一樣總能看到希望。

  《幸福了嗎》讀後感 篇11

  前些天,同事給我拿來了一本書是白巖松的《幸福了嗎》,白巖松我自認為很瞭解,中央電視臺的金牌主持人,《焦點訪談》欄目的鐵嘴鋼牙。我雖是一箇中學數學教師,也算得上是一個小文化人,一直很崇拜白巖松,因為白巖松的言論一向以有勇氣、有價值著稱,他敢說真話,語言犀利,直面真理。

  我認真讀了這本書,內心有崇敬、有共鳴、有嘆息、有不平。我合上書本,苦思敏想,幸福的標準是什麼?自己幸福嗎?從白巖松的書中讓我們理解幸福不是單純的錢賺的多,房子住的大,社會地位高。人的慾望永無止境,一己私利實現的快感並不是幸福,只有從心底想著“付出”,而且在行動上做到了,才是幸福,靠真本事努力,並享受著努力的過程才是幸福。

  懷著純真的夢想,我滿腔熱忱的踏上了三尺講臺,從如畫的江南大都市上海來到千里冰封北國,轉戰咸陽,三十多年來我也曾不計得失的一頭扎進我所熱愛的數學教學工作之中,我也曾毫無保留的奉獻著我對學生全部的愛。

  現在也可謂是桃李滿天下了,每逢多年教過的學生來看我時,在大街上行走,聽到喊我一聲老師好,碰到學生家長問寒問暖,我感到無比的幸福。在學校在課堂,我把學生的每一點滴進步當作我生活的動力,精神的源泉,學生們把我當母親,當朋友,我高興時他們歡愉,我生氣時他們內疚,真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我感到的是溫暖是幸福,什麼房子、車子、票子對我來說根本沒有這些重要,我只要我的學生學習努力,到了社會上受到稱讚和尊重,是一個有用的棟樑之材,這就是我的幸福。

  在目前,我感到我是幸福的。

  《幸福了嗎》讀後感 篇12

  書中延續了白巖松主持的一貫風格,講述樸實、生動,又是對現實社會的質問,不僅僅從單個方面去看待事件,可能是作為一個新聞人的職業習慣,總是從一個事物的不同方面分析事件的本身。書中也可以看出作為一個新聞人,一箇中央電視臺的新聞人,從國家的高度,新聞的真實性,來面對工作,從一個側面給我們介紹了中央電視臺的工作情況,畢竟作為一個新聞人,他在螢幕上的一言一行都是有一定影響力的,說的好那是自然,你就是靠嘴吃飯的,說的不好,就成了萬夫所指。他在書中說的一句話非常好:你靠嘴生活,也活在別人的嘴裡。

  人進入40,按照古語來說應該是四十不惑。可是在白巖松看來,他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反而是困惑更多了,有了家庭、有了孩子,畢竟不像年輕的時候那樣敢闖、敢拼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但是人到四十後彷彿又是一個高峰,什麼事情好像也看明白了,想問題、辦事情更加成熟,也更加睿智了,他的第一本書是《痛並快樂著》,我在閱讀完《幸福了嗎?》後,有幸拜讀了這本三十歲寫成的書,因為是讀書存在先後順序的問題,再加上作者十年來的閱歷又增長不少,我個人認為這一本寫的非常好,而且也包含一部分上一本的內容,使整本書看起來更加完整,作者自己鮮活的人生經歷就展現在讀者的面前。書中還附有白巖松在耶魯大學的演講,講得也是很精彩,妙語連珠,風趣幽默,推薦大家看看,在網上也可以找到的。

  三十歲寫了本書,42歲又出了自己的第二本書,證明作者的人生經歷還是很豐富的,十年就能再出一本書。記得有個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到自己年老的時候能夠寫一本自傳,這一生過得也就算充實了。

  《幸福了嗎》讀後感 篇13

  《幸福了嗎?》是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寫的書,成書於十年前名人出書熱時期,現在讀來仍有很多現實意義。書名用疑問的句式引起讀者的思考,思考自身生存現狀,思考社會環境現狀,讓人帶著疑問去深入瞭解書中所講內容。

  書中白巖松從入職央視開始講起,書中大部分內容是一些他參與編導製作的電視欄目,重大事件採訪主持過程,最後附加一些個人喜歡的影視、音樂、書籍介紹。從整體上說,這本書確實反映了當下這個大時代的一些實質,有些話也能打動人心,但是整體不夠深刻。尤其是後半部分的個人喜好部分,有畫蛇添足,為增加篇幅湊字數之嫌。

  瑕不掩瑜,缺點有,醒人之句也不少。如描寫人類生存三個階段:“先要解決人和物之間的問題,接下來解決人和人之間的問題,最後一定要解決人和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人和物質,人和人之間的矛盾都容易解決,唯有人和自己內心的較量與和平共處最難!這是社會發展到高階階段,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還有白巖松在經過汶川地震和“非典”之戰洗禮後,寫出這樣的句子:“人們都是健忘的,哪怕當初的恐慌那麼的真實。”這句話很深刻的道出人性膚淺的一面。

  還有:“我們還處於用物質來獎賞生命的階段,離背起行裝去山水中啟用生命還有距離。當下的中國,由於慾望,我們的人生處於退步的階段。”縱觀歷史,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弊端,但這並不能阻止歷史的前進,時代的進步。正是因為各種弊端的存在,後來者積極改善,創造出適應時代的生存模式,不斷髮展進步,從而推動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讀書,我一向不關注書的作者是男是女,只關注書中內容。白巖松的這本書,卻使我多多少少去了解了一下他。因為這本書的男性氛圍太濃,足球愛好,嚴謹理性的文字表達方式,官方政治語言不自覺的運用,這些使我讀書的代入感消失,同時也能更加理性的去理解書中文字內容。

  幸福,是一個人身心結合後的綜合愉悅感覺。幸福不是金錢、權力、物質的疊加。幸福很簡單,感恩,知足,善待身邊人,是獲得幸福感最直接的方法。一個人不管是富有還是貧窮,愛他人,帶給他們力所能及的幫助,即使陰霾天,你的心裡也會陽光燦爛!

  幸福的感覺,不是來自外力,而是來自你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