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900字彙總六篇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900字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900字彙總六篇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900字 篇1

  端午節是農曆五月初五,哪一天我們全家正趕往石燕湖進行一日旅遊,正好趕上了舉辦的如火如荼的端午節划龍舟活動。

  當得知此訊息時,我嘴中正滿滿含著一團粽子,軟軟黏黏,口感糯滑,說到粽子,我最喜歡的則是臘肉餡。不香,卻有種特別嚼勁的糯米,加上帶點鹹味的、乾乾的臘肉,簡直就是人間美味。

  媽媽就這麼將迷迷糊糊的我帶上了龍舟。知道隨著擁擠的人群一起來到岸邊時,我才看見那艘小小的木船,船頭船尾分別被漆上大紅與點點的深綠,大紅作魚鱗,深綠做龍睛。船很狹窄,被木板分成了許多行,一行兩列。我與媽媽一起坐在了第四列,屬於比較靠前的位置。

  我們上了龍舟,手拿一柄底端扁平的木槳,只需龍頭處的人兩手鼓槌一響,就會努力地划起舟來。果然不過多久,鼓聲就響了起來。湖中沒有什麼其他的小船,寂靜的氣氛反而襯托出鼓聲的奔放。我雖從前並未劃過什麼船,但看大家都劃得十分起勁,也就現學現賣起來。我將槳的底端伸進水中,奮力向後劃去。一個人的力量雖小,但如果將大家的力量合起來,就由小變大了。果然,在船上二十餘人的努力下,龍舟飛快地向前前進著,

  ——從船尾處延伸出的水紋,一直盪漾到遠處我看不到的地方。

  忽然忽然我聽見背後傳來一陣鼓聲,不像是我們隊的,趁著划槳的空隙一回頭——哎!?什麼時候出現了另一支龍舟?難道是一次比賽麼?一想到比賽,正愁沒啥大動力的我也馬上更加努力地划起槳來。石燕湖倒映著兩岸樹景的深綠湖水上,不知何時似乎也變得更加有盎然的生機。不一會兒,大家也陸陸續續的發現了這出事。

  鼓手更加起勁的敲起鼓來,鼓聲在天地之間迴盪。另一隊的鼓手也毫不遜色,加快了節拍,兩種鼓聲,初聽上去有許些雜亂,實際卻好像一首天然而成的樂曲。古代的人們打仗時就是靠著鼓聲助威、增長戰士雄心以制勝吧。我想著,大家並不多說一句話,而是以手上越來越快的劃舟動作顯露出了對獲勝的決心。無聲勝有聲,船上的每一個人都皺緊了眉,彷彿這已不再是什麼娛樂,而就是楚國時百姓急切地在河邊尋找屈原。

  對方龍舟的氣勢與表現也好得讓人驚奇,儘管我們一鼓作氣,卻還是被他們追了上來。忽然,鼓手朝我們大喊了一句‘快到啦!’聽到這聲音,我們更加一條心了。勝利就在眼前,只要挺過去就贏了。果然不出所料,在最後一個急轉彎時,因我們對是靠著裡面劃,所以路程減少了一大半。最後將對方甩了好幾十米遠。

  對方龍舟的人,輸了也不失氣餒,畢竟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嘛。以前我對端午節的瞭解並不深刻,僅僅認為這是為了紀念一個叫做屈原的楚國大夫而設立的。沒想到划龍舟還這麼有趣!比吃粽子還有趣!雖然並沒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嫻靜,卻也充滿了激情與趣味。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900字 篇2

  再過二十來天,端午節就要到了。

  說起我家過這個端午節呀,我還真是感慨萬分啊!實屬讓人哭笑不得!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民謠生動地表達了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我的家鄉沒有江河湖水來划龍舟,不過每逢端午,還是可以看到人家門前插著一束艾草或菖蒲,更可以聞到從各家各戶傳來的陣陣粽子的香味。

  按理說,我家過端午也沒啥區,別可就是有些與眾不同。眾位看官欲知到底有何不同,且耐心往下看——

  其實也無太大區別。還不就是過個端午節!只是我家的氣氛不對頭。

  人家過端午,都歡歡喜喜,熱熱鬧鬧的;可我家卻是硝煙瀰漫,分成兩派,年年都要鬥上兩回合,才肯罷休。

  第一回合:吃粽子

  傳說在屈原投江時,人們因為撈不上屈原的屍體,所以用棟葉、蘆葉和五彩絲包裹的粽子投入汨羅江以祭祀屈原,不讓江裡的蛟龍吃掉屈原的屍體。從這以後,端午節包粽子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如今的粽子在講究飲食文化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下,不論是造型還是原料上,都有了很大的變化。而我家的分歧之一就在這粽子餡兒上。

  爸媽喜歡吃糯米粽、蠶豆粽;而我和弟弟則喜歡吃豆沙粽和肉粽。可媽媽在包粽子的時候總是以種種理由來反對包豆沙粽和肉粽。於是就有了第一回合的較量。

  媽,這次有包豆沙粽和肉粽嗎?

  包那兩種粽子多麻煩!包豆沙粽又要洗、又要磨的你想累死你媽我哇!肉粽又油膩膩的,多吃對身體健康無益。還是糯米粽和蠶豆粽比較好!

  ‘青菜蘿蔔,各有所好。’我們兩姐弟就是喜歡吃這兩樣嘛!難道您連這一小小的要求都不肯答應嗎?

  那好啊,你們有本事就自己包去,現在我沒空!

  包就包,誰怕誰!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怎麼著也不能虧了自己的肚子!很快我們就湊齊了所需的原料。接下來我們倆淘米的淘米、切肉的切肉,乾的是熱火朝天!

  忙了大半天,總算把粽子包好、煮好了。可我們還是和爸媽堵著氣呢。乾脆就把吃的挪到了客廳,邊看電視邊吃粽子,好不愜意!

  第一回合:我方勝利!第二回合:懸艾草

  艾草和菖蒲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以驅蚊殺蟲;懸艾草又是端午節的習俗,是用來驅鬼避邪的。所以我方一致認為門前應該掛一束艾草。

  可是敵方卻認為在門前掛艾草只會招來蚊蟲蛇蟻,就堅持不去採摘艾草。第二回合的較量爆發。

  一陣唇槍舌戰之後,我方漸漸處於下風。雖然很想在門前掛上一束艾草,可由於我方沒有人願意上山去採,也沒有地方可以得到艾草。於是終以戰敗而告終。

  第二回合:敵方勝利!

  就這樣,每年較量情況都是一成不變:打和。可這端午節過的是真不是滋味。唉,真是偷雞不成反被蝕了把米!

  再過二十來天后的端午節,我家又免不了一場較量了。唉,我家的端午節就是如此讓人哭笑不得!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900字 篇3

  每到端午節,吃粽子、插艾草是我們奉化人必不可少的習俗。我知道我知道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可為什麼要插艾草呢?大人們都說艾草是用來祛瘟辟邪的,而我也知道艾草有著很大的作用,它不但可以驅蚊蟲,還能令人保持神清氣爽。我不想停留於表面,越是搞不懂我越想知道。我是個愛刨根的孩子,知道艾草的由來,於是我便去問爺爺,爺爺把艾草故事的來龍去脈講的一清二楚。

  傳說在很久以前,天上有位老神仙來到人間打探民風,因為那時候人們不愁吃,不愁穿,無憂無慮的生活著。老神仙來到了人間,變成了一個衣衫破爛、可憐巴巴的老乞丐。他右手拄著木棒,左手拿著一個破碗,來到一戶普普通通的農戶門前。家中有位大嫂正在餵豬,豬吃的不是糠皮,而是是雪白的面,老人看在眼裡,他不露聲色,把破碗伸了過去,在農婦眼前晃了晃,哀求道:大嫂,行行好吧,我已經三天沒吃飯了,你施捨點東西給我吃吃吧!大嫂瞪了老神仙一眼,說:去去去,臭乞丐,給你吃還不如給豬吃!豬吃了還長肉呢!老神仙哀求道:仁慈的大嫂,不給飯吃,給一點水喝喝吧!大嫂聽了,順手將牆上掛的被蟲蛀掉的破木勺拿了下來,扔給老神仙,兇巴巴地說:自己舀吧!老神仙一看,這東西怎麼能舀水呢?老神仙生氣了,用袖子往牆上一拂,牆上立刻出現了十個又大又顯眼的字:全村生瘟病,三天內死光。化作一縷青煙,升到空中,那女人嚇得臉色白裡透青,好久才反應過來,知道自己闖下了滔天大禍。

  第二天,老神仙駕著雲朵,手中拿著瘟藥,正要向村裡撒瘟藥,忽然看見一個婦女一隻手裡抱著一個五六歲的大兒子,另一隻手裡攙著一個兩三歲的小兒子在匆忙趕路。老神仙感到困惑,怎麼大的抱,小的牽!於是又變成了一個老頭,倒在路發出一聲聲的呻吟,女人的看見了忙問,老人家,你怎麼啦?我腳被樹枝戳了一個洞。那女的一看,老頭腳上到處是血,把手中的`孩子一放,隨手在路旁的草叢中摘了摘了幾片艾草葉,放到老人的傷口上,沒過多久,血就止住了。老人問了:你走得這麼急,上哪兒去呀?那婦女說:我村裡有個大嫂,脾氣不好,昨日得罪了一位神仙,神仙生氣了,說三日之內,讓我們全村人染上瘟病死光,我們急著去逃命。她邊說邊把老人攙扶起來,說:老人家,你也同我們一起去逃命吧!那你為何不抱小的走呢?老人家,不瞞您說,這大兒子是我丈夫和他前妻生的。現在我丈夫死了,我要把他們的命根子留下來,好好照看才是。噢!老神仙聽了一愣,心想,自己差一點兒就辦錯了事!天下還是好人佔多數,壞人畢竟少啊!他看了看艾草說:你們大可不必擔心,也不用逃命了,這艾草是防瘟的,只要把它插在房頂上,就不會得瘟病死去了。說完,便跳上雲朵,用拂塵把母子三人送回了村子裡。一到村子,女人就到處找艾草,又把這訊息傳遍了全村。後來,老神仙雖然在天上投了瘟藥,但因人間處處都有艾草,所以也就都沒事了。

  從此,端午節插艾草的風俗就一代一代傳了下來。同時我們也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有了新的理解。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900字 篇4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逐漸淡化與消亡,是近年來文化界的熱門話題之一,幾乎每年的春節和中秋節,都會有人出來唸叨一番。有人甚至將這歸因於“洋節”的流行,認為其實質是強勢文化侵入導致的本土文化衰退。至少有兩方面的因素,是不容忽視的:一方面,是社會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特別是城市居民,過去的節日特定食品如今隨時可以享用,週末的休閒娛樂可以比過去的節日還豐富,傳統節日自然就淡化了;另一方面,傳統節日是在過去的生活節奏中產生的,或者可以說與舊時農業社會的生活節奏相依存,在今天這個社會大變革的轉型時代,生活節奏空前加速,可能是人們不得不疏離傳統節日的更重要原因。換個角度說,“洋節”是伴隨當代生活節奏一起進入中國的,所以最先接受“洋節”的,恰恰正是最能適應當代生活節奏的青少年。與人們對春節與中秋的不能忘情相比,端午與重陽這兩個傳統節日就更是漸行漸遠。

  粽子似乎是端午節的標誌。其實南京習俗,吃粽子並不限於端午節,但端午節一定要吃粽子。只是南京的粽子好像從來就沒有出過大名,說到粽子之類的江南小吃,人們只會想起蘇州和杭州。

  包粽子本該用糯米,因其黏性好,可以黏住惡龍的牙齒,免得它去傷害屈原。然而一般人家只能以粳米摻少許糯米,甚或以秈米為主,摻上粳米和少許糯米,因為在計劃供應的糧食中,粳米和糯米都是限量供應的,糯米尤少,大約一個節期一人只有一斤,且價格也要高几分錢。貧寒人家,不得不做這種算計。包粽子的米也需要泡一段時間,使其吸收一定水份,容易煮熟,但也不能泡得過久,否則會酥成米粉,那就只能做元宵了。

  家裡常包的是白米粽,偶或也能包點夾心粽。一種是素心,在米里摻上紅豆,或紅豆沙,或去了核的棗肉;肉粽,是將過年時省下的臘肉,切成肉丁,每隻粽子裡包入二三丁,吃時揭開粽葉,只覺肉香撲鼻。

  不同內容的粽子還得放在一鍋裡煮,就要變換粽子的形式或在扎線上作出記號,以利辨識。常見的有四角粽與小腳粽,後者較難包得規整。包粽子是女人的事,家中的母女婆媳,圍坐在木盆邊包粽子,也是一種手藝的考試與較量。有時鄰家的女人也湊過來看,品頭評足;自恃手藝好的人,還會大方出手,動作麻利優美地包出個挺括的粽子來,得意洋洋地享受一串讚美。近年超市裡賣的粽子多是四角,甚或如日本式,簡單地折成一個長方體,全無藝術可言。煮粽子也要算技術活,往往是頭一天晚上煮開了,就焐在煤爐上,夜裡要起來看幾次,不能耗幹了水,更不能煮得夾生。那一夜裡,真是滿室生香。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900字 篇5

  端午節佩戴香囊是華夏民族的古老習俗。香囊是香荷包的簡稱。香囊又名香包、荷包、香袋、香荷包。

  端午節佩戴香荷包源於公元前278年,楚國民以“簡棕”(即竹簡貯米)投入汨羅江祭奠屈原,使魚不損傷其遺體;又據《初學記》中記載:漢光武年間,長沙人歐回,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屈原官名)對他妻子託夢說:“你們祭祀的東西,被江中蛟龍偷走了,以後可以用艾葉包住,五色線捆好,蛟龍最害怕這兩樣東西”。於是其妻就用竹簡制粽,並纏上五色絲線投入江中。後來世代相傳,發展為端午節食品及五色絲線纏粽子的民風民俗。到後來,人們又用五色彩線纏、繡各種各樣的香荷包,這種古俗愈演愈烈,據古樂府《孔雀東南飛》中描寫:“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又如:《紅樓夢》書中寫道:“(寶玉)因忙把衣解了,從裡面衣襟上將所繫的荷包解了下來。”這裡的香囊、荷包雖然沒有明確指出是端午節所佩戴之物,但其古俗含義辟邪、薰香、定情物不免也夾雜在其中。元代雜劇就提到這種香荷包,讓馳聘疆場的武士佩戴在身邊,是用來裝針線的,大的像錢包,小的似手袋。

  我國古俗佩戴香荷包歷史悠久,它可追溯到周代之前。據《禮記·內則》記載:“子弟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男女未冠笄者,鹹盥漱、櫛縱拂髦、忽角衿纓,皆佩容臭。”這裡所說的“衿纓”是編結的香囊;“容臭”是指香囊中的香物。這段文字記載說明周代年輕人在父母與舅姑處時,隨身佩戴香荷包(香囊),以表示對長輩的尊敬禮儀,也說出了那時的香荷包尚無裝飾意義。

  在我省許多城鄉,尤其是西峽,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這天,總要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並舉辦許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耐人尋味的民俗活動。特別是這天,大人小孩都佩戴各色絲綢,精工製作成的顏色各異、形狀不同的香囊戴於身上、腰間,娃娃們都要帶上布制的肚兜,人們認為這些布制吉祥物都有靈氣,都具有保護子孫平安成長的特性,因此,在端午節這天佩戴香囊,受到人們喜愛和,

  香荷包都是採用彩色綢緞或布塊包上棉花,摻和著丁香、山艾、細辛、甘松、白芷等中藥粉,再用綵綢扎繡而成。它們下邊還垂上紅、綠、青、藍、紫各種線穗,再穿上銀珠光片之類,看上去珠光寶氣,誘人喜愛。有些巧手把許多小香包串起來,組合成很有趣的“八仙過海”、“魚兒鑽蓮”、“老鼠啃葡萄”、“獅子滾繡球”、“猴娃啃桃”、“虎踏五毒”、“驅五毒簸箕”、“艾虎”。在端午節早晨,大人要把這些香荷包給孩子佩戴在身上。希望香荷包裡的香味和小動物可以祛病除惡,祈福降壽。隨著歷史的演變,祛病求福的觀念漸漸淡化,而這製作精湛的藝術品的風俗卻儲存了下來,成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衷心祝願。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900字 篇6

  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要吃香噴噴的粽子呢?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要比熱鬧的龍舟賽呢?

  沒錯,只有端午節,一個偉大的節日,一個神聖的節日。說起端午節,還得從屈原的故事說起。

  傳說,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薦能,富國強兵,力主聯秦抗齊,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反對,使屈原被讒免去職位,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報國無望,便含恨投江自盡。屈原死後,出國的百姓異常悲痛,紛紛湧到汨羅江邊憑弔屈原。有些漁夫則駕起船隻,把事先準備好的粽子、雞蛋撲通撲通地往江裡丟,說是讓魚吃了,就不會咬屈原的屍身。流傳至今,便有了吃粽子的習慣。所以過端午節的這天,滿街都是賣粽子的小販,我們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你知道粽子是怎樣包的嗎?哈,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先用一些新鮮的粽葉包住糯米,在裡面放各種配料,然後用線捆紮好。包好的粽子放在鍋上蒸,等滿屋飄著粽子香的時候就可以吃了。吃粽子的時候,要先把線解開,剝開粽子葉,裡面藏著紅紅的粽肉,升騰著熱氣,散發著一種特有的粽香,兩個粽子用盤子裝著,活像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照耀下晶瑩剔透,散發著濃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個粽子,狼吞虎嚥地吃起來,味道真是棒極了。

  吃完粽子,便來到河堤上觀看龍舟賽。在這一天,每個村子都會組織一支隊伍,而後拉到漣水河進行比賽。只見碧波盪漾的河面上,五顏六色的龍舟整裝待發,隊員們個個摩拳擦掌,彷彿勝券在握。而站在岸邊的觀眾比隊員們還要緊張,個個屏息凝視著河面。裁判一聲令下,一艘艘龍舟像離弦的箭一樣,飛一般地向前衝去。頓時,河面上鼓聲震耳欲聾。一千米的水道上,隊員們憋紅了臉,咬緊了牙,拼命地劃。太好了,我們村的龍舟領先了,正因我們村的隊員配合默契,所以龍舟就特別聽他們的指令,行動自如。龍舟的身後留下了一條條波紋,原來平靜的水面,如佈滿硝煙一般。尾隨在後的龍舟,不緊不慢地跟著,鼓手們也使出了吃奶的勁,使勁地敲,這鑼聲一聲接著一聲,清脆而有力。別的龍舟也不甘落後,一邊划船,一邊和著鼓聲,“一二一二”地喊著口令往前衝,那口令裡充滿了對勝利的渴望。河面上熱鬧極了,口令聲、鑼鼓聲、划槳聲,匯成了一首激昂雄渾的樂曲,樂曲裡有著濃重的端午節的氣氛。

  故鄉的端午節啊,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愛國精神的一種欽佩。吃著正宗的故鄉粽子,看著精彩的故鄉龍舟賽,心裡別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