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清明作文彙編5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又逢清明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又逢清明作文1
又逢清明,雨似乎是為了應那句“清明時節雨紛紛”,從太陽手中奪回了稱霸天空的權利,細密的雨絲無聲無息地落下,也隱隱約約地給這世界遮上一層憂思的霧。
也許,在這個清明節之前,清明對於我來說只不過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小時候,只知道每年這時外婆在遠方的弟弟都會趕回來,並不明白這到底意味著什麼。漸漸地我在長大,從書上明白了清明是緬懷先人的日子,但依舊覺得遙遠,因為我最親的人都在我的身邊,我放肆地享受著他們給予我的無盡的關愛。
可是現在,曾經最寬容我的奶奶變成了一張再也不會笑,再也不會教導我,再也不會用那雙因長年立於三尺講臺而被粉筆侵蝕得格外粗糙的手撫摸我的頭的,黑白相片。
雨,就是淚的化身,這清明時分的雨勾起了人無限的愁思,也翻開了我不願觸及的帶著濃郁思念氣息的記憶。
記得在奶奶剛去世的那幾天裡,媽媽曾數落過我,說我這孩子怎麼沒心沒肺的,沒有人明白這一切只是我為了掩飾自己的不相信而鑄就的偽裝。很多次,我一個人或漫步或騎車在街上,看到一個白髮蒼蒼的瘦小卻格外熟悉的背影,不由自主地加快腳步,“奶奶”兩個字就要脫口而出,卻想起這聲“奶奶”再也不會有人答應我了,只得訕訕地離開,留下一地的失落。
從奶奶走後,我極不願有人在我面前提“奶奶”這兩個字,聽見後我只是默默地離開,抑或是控制不住自己的爆發。沒人能理解,許多大人只是認為我是不可理喻,只有我自己明白,我是不願去觸及內心最痛的那道傷。
清明將至,我再怎麼逃避,終究這個話題還是那樣不可避免地被提起,我明白這半年多過去了,我也不可能再選擇逃避,畢竟這早已是事實,我能擁有的不過是這一份卑微的懷念與記憶。姐姐說在同一輩的孩子裡,我的悲是最淡的,而這份最淡的悽在時間中沉積成了這最濃的一份哀思。我想在他們當初一次痛快地發洩後,應是早已記不得悽是什麼感受了吧!
如今的我不願將這份哀思化作淚水逝去,我只想將它變為我可以獨享的一思念,雖不能說是每時每刻但至少可以在每年的清明這個時節成為連線過去的橋樑,讓我可以懷念我那逝去的親人。
又逢清明作文2
清明節,這個略顯深沉的節日一直都有著一種神奇的`魔力,在歲月的沉澱中愈發的顯現出它的韻味與古色古香。在被聖誕節,感恩節,情人節這些西方節日淹沒的新新社會中,清明節卻以一種獨特的脫俗的姿態屹立不倒……多少度春秋過後,人們還能保持著最原始的信仰,在這一天裡卸下塵囂,靜靜地拜祭祖先,緬懷先人,為先人獻上一炷香,這難道不是清明節的魅力嗎?
古人曾說“清明節雨紛紛”,彷彿只有這昏昏沉沉的天氣才能襯托出節日的風韻,只可惜,今年的清明節沒能見到這番景象了。站在山上,放眼望去,看到的是一排又一排的墓碑,那是每一個安息的靈魂,每一段沉睡的過往,亦是每一位後輩對自己先人的尊敬與懷念啊。時間過去了,人們終於學會了堅強地面對一切。生老病死,是世間上最悲哀也是最無奈的事情了。改變不了結局的人們,只好學著去承擔,去面對……清明節,總能輕易地使人的悲傷洋溢眼底……
兒時的記憶在時間的推移下,一點一點被遺忘,被新的記憶取代然後消失,但我卻忘不了,忘不了外公去世時,外婆的悲痛欲絕,媽媽的傷心無助。也許是因為太深刻了,才會使那時對於死亡毫無概念的我產生了如此大的恐懼,排斥。外公,記憶模糊卻感到格外親切。還記得在幼兒園上學的時候,外公總是第一個出現在課室門外,笑眯眯地看著我,用他那雙溫暖的大手牽著我的小手回家。在那時候,能夠第一時間放學就是一件足以在小朋友面前炫耀的事了。如今,不禁懷念起外公那雙粗糙卻異常溫暖的手了。
現在,我站在外公的墓前,看著外婆已不再會失控流淚,只是靜靜地端詳著那張黑白照片。我想外婆在那段以為失去了外公就會活不下去的痛苦日子中挺下來了,堅強地生活著。外婆跪在墓前,跟外公絮絮叨叨地說著我們一家人的近況,把所有的思念化成對家人的祝福。整整十年,傷痛過後,外婆也學會了更好地照顧自己了。
原來,時間真的能讓傷口癒合,也許不是痊癒,也許還會留下一道淡淡的傷疤,但最碼的是再也不會是鮮血淋淋的了,不是嗎?時間讓我們緩衝,讓我們堅強,時間沖淡了一切的痛苦,我們總該明白,總該長大,總該面對一切要面對的事情。
清明節,一個引人深思的節日。站在墓前,莊嚴而肅穆,逝去的親人啊,我們一定會帶著你們那份對生活的熱情精彩地活著。
又逢清明作文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隨著春姑娘踏著輕盈腳步的到來,清明很快也來了。
清明給人帶來的永遠是綿綿的細雨和陰晦的天氣,如同詩中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欲斷魂”一般,似乎有了雨,有了風,清明才更能顯出它淡淡的悲涼和絲絲的懷念。是清明成全了這場雨,也是雨襯托了清明。
好久,終於到了。在那,有一座墓格外顯眼,它比其他的墓都要乾淨,沒青苔,沒雜草,只有花如繁星般在周圍。久久地看著它,又讓我想起了她——我的外婆。
我記得,每一次我的到來都會讓她忙活大半天。她陪我玩,給我做好吃的,給我講故事……年幼不懂事的我,不知道她的視力早已衰退,還總是纏著她給我講故事。她也不多言,費力地拿著書忽遠忽近地調整,閱讀,講給我聽。而我卻還嫌棄她講的慢,講得不流利,現在想起來是多麼愧疚啊。
她在我的印象中是堅強的,她從沒流過一次淚,至少在我的印象裡。
“乖乖,今天想去哪裡玩啊?想不想跟外婆一起去田裡割雜草啊?”她問道
“好啊,好啊。”我不假思索的回答道。因為對於幼時的我只要有玩的我就會高興的手舞足蹈。
外婆帶上鐮刀,牽著我的手走向田裡。
“嘩嘩,嘩嘩”雜草一片片倒下,外婆的手法是那麼的嫻熟,靈巧。依葫蘆畫瓢,我也學著外婆的樣子去拿鐮刀割草,說是割草,倒不如說是拿著鐮刀在天地中亂跑。分不清稻子與雜草,只顧亂割。草和稻子“唰唰唰”的倒下,驚動了外婆。外婆出生在災荒年代,十分珍惜糧食,於是她慌忙走來,但卻被地上的石頭絆了一下,腿磕在了鐮刀上,割下了小半塊肉,流出了殷殷鮮血,然後“哎呦,哎呦”地叫了起來。我被嚇到了,連忙大聲呼喊起來。大人來了,慌忙把外婆往醫院送。
來到了醫院,醫生說要縫針,我們就站在旁邊那麼近,那麼近。外婆的臉是那麼的蒼白,大滴的冷汗從臉上滑落。可外婆卻從未叫過一聲,未流下過一滴淚。
回到家,人們開始責斥我,我也認了。可這時候外婆卻強忍著痛從床上爬起來安慰我:“是我自己不小心,不要怪孩子。”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包含著外婆對我無限的愛。
年幼的我天真地認為,人,是不會死的。可她卻離開了。那麼匆忙,那麼急促。
雖然我不知道死亡的含義,但一想到再也沒人這麼愛我,疼我了,還是流下了淚。
仁厚黑暗的地母,願在你懷裡永安她的靈魂!這是我對外婆最後的祝福。
又逢清明作文4
清明節到了,我跟媽媽都會到外婆的墳前給外婆掃墓。
當我踏上這個不知名的小山頭,看藍天中飄過的幾朵悠悠白雲,感受這拂過山頭上青蔥的小草的微風,我知道我的外婆在這裡一定會開心。
外婆在我六歲的時候就死了,是四老之中最早走的一位,是最疼我的一位。外婆的死讓我第一次懵懂的走近了死亡,知道了葬禮是怎麼樣的。老老的房子裡,掛一簾簾白白的帳子,到處都是哭聲,熟悉的、陌生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而外婆卻安詳地躺在棺材裡。於是,我莫名地就放聲大哭起來。不是因外婆的逝去而哭,因為我並不知道外婆再不會起來了。我躲在母親的身後,瞅躺在棺材裡的外婆,哭鬧了很久,很久。
死亡,總能讓人緬懷與逝者相處的點點滴滴。
記得小時候,外婆總愛揹我到處走,走出這不大的小村,又走回來。沿路上,她不斷跟人們打招呼,還不忘捎上一句:“這是我孫子·”隨即,便咧嘴笑了,滿臉的皺紋就更多更深了。
晚上,在這間只點一根發出微弱黃光的的蠟燭的小屋裡,我蜷在外婆的胳膊底下,感受這溫暖的體溫。一床被子下,我聽外婆講這遙遠的故事。我很喜歡聽外婆講故事,雖然這時的我並不清楚外婆講了什麼,但這親切的帶濃重方音的話語和這緩緩的語速,總能令我安然入睡。
小時候,我總不喜歡吃飯。於是外婆就對我說:“吃完飯,佛祖會保佑你的,會給你一塊糖吃。”我信以為真,麻利地吃完飯後,真的在飯桌上發現了一塊糖。這時的我,單純地以為佛祖是一個大好人,而且外婆跟他很要好。她還說佛祖會關心每個人。她自己就常常慷慨地施捨給走過這個小村、這間屋子前的乞丐,儘管會屢屢招來父母的數落與不滿。
外婆死前,摔了一跤,隨後又馬上爬起來。家裡的人都以為沒事,我以為沒事。於是,我似往常一樣乖乖吃完外婆煮的飯,似往常一樣得到了一塊糖,似往常一樣興高采烈地出去玩。當下午我回到家中,看見外婆安詳地躺在這張她常坐的躺椅上,手中還拿這個伴隨她多年的扇子,我衝上前去,搖她的手,以為她能似往常一樣醒來,再陪我玩。但是,無論我怎麼去搖外婆這隻發冷的手,搖不醒她。於是我放聲大哭,哭聲引來了父母親,引來了外婆的死訊。
每到清明節,當我登上這個不知名的小山,看藍天,享受微風,我總覺得外婆就坐在我身邊,靜靜地看我,直到永遠……
清明節啊,清明節,總是讓我們這麼的思念親人!
又逢清明作文5
今天是清明節,為了拜祭祖先,我跟爸爸媽媽回到老家,一路上陽光燦爛,春風暖暖,可是爸爸似乎不怎麼開心,我就不敢太這麼樂呵。小心翼翼地跟爸媽後面走,突然爸爸問我:“聰聰,知道清明節的由來嗎?”我搖搖頭,爸爸給我講開了:
古代的時候,人們就認為,清明節即起始於節氣。漢代劉安所《淮南子》稱:“春分後加十五日指乙則清明風至。”這清明風至之時正值陽春三月,故有“三月節”之稱。後來,《歲時百問》一書曾做解釋:“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顯而易見,清明節是因它所處的時令,在光照、氣溫、降雨等各方面俱佳而得名。後來,皇帝為了紀念忠臣介子,把這天叫做寒食節(就是今天的清明節)。久而久之,清明節就成為了拜祭祖先的日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說話間,不知不覺就到了爺爺奶奶的墓地前,墓地坐落在一片開滿油菜花的田地裡。背面是高高的土坡,土坡旁邊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河岸上一排垂楊柳隨春風輕舞,偶爾有幾隻小鳥忽的一下飛走又忽的一下飛來,給寂靜的墓地帶來一絲活力……
來到墓旁,只見整個墓地雜草叢生,一塊石頭碑上刻爺爺奶奶的名字、出生及其逝世的時間,我算了一下,爺爺和奶奶年紀輕輕地就去世了,聽爸爸講爺爺奶奶都是十分勤勞善良的農民,捨不得吃,捨不得穿,節約來的錢都供給爸爸唸書,自己有病了捨不得看,當爸爸剛剛參加工作,日子剛剛好起來,本該享福了,卻不幸得了重病去世了……看到眼前的景象,我的心情變得沉悶起來,難怪杜牧在詩中說“路上行人慾斷魂”,爸爸跟媽媽不聲不響地拔墓上的野草,我默默地拔……雖然我沒有見過爺爺奶奶,但是兩行思念傷心的淚水還是不爭氣的流了下來……
雜草清理乾淨了,爸爸點上了紙錢,紅紅的火焰映紅了爸爸的臉,爸爸凝視一張張寄託哀思的紙錢在火中發黃,捲起,變灰……臉頰上流下了不知是淚水還是汗珠。我默默地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給爺爺奶奶磕了三個頭,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給爺爺奶奶爭氣,不讓他們的辛勞白費……
今年清明時節雖然沒有雨紛紛,但是路上行人一樣欲斷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