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傳統> 關於中國傳統作文6篇

中國傳統作文

關於中國傳統作文6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傳統作文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傳統作文 篇1

  “好熱!好熱!好燙……”這是哪裡傳來的聲響?這麼熱鬧,哦!原來是從廚房裡傳來的聲音。他們在幹什麼?猜猜看,“在炒菜。”“煎荷包蛋……”錯,我們的夏老師在做中國傳統‘披薩’——油麵膜膜。

  中午,我們集中在夏老師的廚房裡。只見夏老師準備了兩個雞蛋、麵粉、鹽等等材料。開始了,夏老師先在盤子中倒入白色麵粉,這麵粉猶如沙子一樣,沙沙沙地流下來。接著放入適量的水,老師拿著筷子開始攪拌,呀!我不禁心想:這麵粉好惡心,粘粘糊糊的。同學們也皺起了深深的眉頭,議論紛紛起來。“噁心,真讓人看不下去。”“真想吐……”夏老師又倒了一次水,繼續攪拌,又放入了兩個雞蛋,加了鹽。現在,這些粉慢慢地變成了黃色,猶如一位姑娘換上了一身變色衣服。

  開始做油麵膜膜了,夏老師先在鍋裡倒入金燦燦的油,等油慢慢地熟了,便倒入麵粉,緊接著,油麵膜膜變了一張雪白的臉,圓圓的,只見夏老師把油麵膜膜的邊緣向外扒開,我心想:好好的‘披薩’幹什麼要扒開呢?原來是因為要把‘披薩’做得更大。好了,扒開了油麵膜膜,夏老師用鏟子在油麵膜膜上轉來轉去,好像在說:別轉了!別轉了!我好暈呀!過了幾分鐘,夏老師把油麵膜膜翻了個身,像是一個剛睡醒的小娃娃翻不過身。沒想到,這油麵膜膜太調皮了,翻身後,便分身了,夏老師只好一個個把它們翻過來。

  翻好了,一陣陣香氣向我的鼻子裡竄出來,我興奮地說:“好香啊!香得我鼻子快掉下來,真想吃一口”那香氣猶如一個調皮的娃娃在說:“香吧,想吃我嗎?呀!抓不著我!哈哈……”

  做好了,夏老師又做了一盆酸奶油麵膜膜。明亮的燈光下閃著誘人的光彩,引得我們口水直流三千尺。我們津津有味地吃著,我的心裡還想著好吃!好吃!好吃!

  這間廚房裡到處是歡聲笑語。

中國傳統作文 篇2

  我喜歡端午節,因為可以看到精彩的賽龍舟;我喜歡元宵節,因為可以吃到鮮美的肉湯圓;我喜歡中秋節,因為可以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坐在陽臺上一起吃月餅一邊欣賞又大又圓的月亮……但是問我究竟最喜歡哪一個傳統佳節,那還是非元宵節莫屬。

  今年元宵節,我們全家人一起去豫園猜燈謎。傍晚我們一進豫園大門便看見各個地方都懸掛著各種各樣的花燈,有的像一條張牙舞爪神龍在空中飛舞,有的像一隻小兔子在草地歡蹦,還有像一條活蹦亂跳的鯉魚在水裡暢遊……真是漂亮極了。

  走到半路,只見前面的人摩肩接踵,好熱鬧啊!我湊上前去一看,竟然是我最喜歡的猜

  燈謎!只見一箇中年人搖頭晃腦地讀著:“扁扁舌,尖尖嘴,要走路,先飲水。請大家猜一樣學習用品。”嘿嘿,這可難不倒我,聽完謎面,我就知道是鋼筆。可是我剛要說出口,就聽見“是鋼筆!”回頭一看是一個二三十歲的青年人搶在我前面說出了謎底。看著他那猜出燈謎的得意樣,我真是氣不打一處來,想:有什麼了不起,連我這種小孩都猜出的謎語,至於那麼興奮嗎?於是不服氣的我,摩拳擦掌地準備回答下一個燈謎。只見那那位中年人拿出一盞兔子燈,有大聲念道:“有槍不能放,有腿不能走,天天彎著腰,總在水裡遊!”我一聽,心裡想:哈哈,這個燈謎可簡單了!想著我就脫口而出:“蝦!”中年人聽了笑著對我說:“小朋友,很厲害呀,回答正確!”我聽了心裡美滋滋的,比吃了十罐蜂蜜還甜。

  元宵節的彩燈,多姿漂亮,元宵節的猜燈謎活動,讓人回味無窮!元宵節——我最喜歡的傳統佳節。

中國傳統作文 篇3

  中秋節到了,媽媽叫我打電話約公公和婆婆到我們家過節,打完電話,我突然想起來,今天也是奶奶的生日,我趕忙對爸爸媽媽說:“中秋節是我奶奶的生日,我們應該給奶奶過生日呀!”爸爸媽媽恍然大悟,連說:“對對對,應該給老人過生日。我們分頭準備禮物吧”爸爸去訂生日蛋糕,我也忙碌起來,我要準備一個特別的禮物,想了想,我先找來3種不同顏色的卡紙,把他們拼成一棟房子,在房子上做了一對翅膀,然後把我們全家人的照片剪成一顆愛心貼上去,最後在房子上寫上“我的幸福家園”禮物做好了,我把它藏好,就等奶奶她們來了。

  晚上到了,一輪圓圓的月亮掛在空中,公公、婆婆、爺爺、奶奶和我們一家團圓在一起吃月餅,吃完了月餅,奶奶和婆婆在一旁聊天,我悄悄地把生日禮物遞到奶奶手上,並唱起了生日快樂歌,我們全家人都唱起了生日快樂歌,奶奶的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中秋節真是個幸福、團圓的節日。

中國傳統作文 篇4

  燈謎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娛樂活動,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作為新時代接班人,我很幸運,與燈謎同行,在燈謎的薰陶下不斷成長。

  外公是我學習燈謎的引路人。小時候,每逢元宵或中秋佳節,我總瞧見外公用筆在紙上寫上幾個字眼,然後貼在院子的牆上,招呼街坊鄰居們來猜猜。每次院子裡總能充滿笑聲,也正是這笑聲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記得有一次,我湊上前向外公“打破砂鍋問到底”,外公告訴我:“這是燈謎。”從此,我便似懂非懂地喜歡上它,與外公和街坊鄰居們“有模有樣”地猜謎。

  進入了小學,我又與燈謎再次結緣,這“緣”自蘇老師的燈謎興趣班。蘇老師時而生動有趣帶我們學習猜謎的方法,如:捲簾格、鞦韆格等;時而帶著我們探尋古今中外的知識長廊。有人說:“會語文者不一定懂燈謎,會燈謎者一定懂語文。”我覺得挺有道理的。自從開始真正接觸燈謎後,我越來越愛閱讀——科學類、文學類、歷史類、經典國學……只要是能讓我捕捉點新知識的書籍,我都不放過。我越來越愛思考——拆字、組字、猜地名國名、認“泊人”“泊名”……無形當中,我的語文知識積累量不斷增多,語文成績也明顯提高,更值得興奮的是,我的思維越來越活躍,越來越會猜謎了!

  “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燈謎是一部百科全書,也是新時代人的傳統藝術創新。在我成長的路上,有它一路相伴同行,真好!

中國傳統作文 篇5

  戲曲是我國的國粹,戲曲頻道弘揚了傳統的戲曲藝術,宣傳了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國粹文化。星期天,原本對戲曲知識一無所知的我在媽媽的帶領下觀看了央視十一套的節目。

  開啟電視,很巧,播放的正是京劇《趙氏孤兒》,只見裡面的人物個個都畫了一張大花臉,不由得讓我嚇了一大跳。“大花臉”中最凶神惡煞的應該是屠岸賈了,只見他瞪著牛一般大小的銅鈴眼,兇相畢露的大聲詢問程嬰:“趙氏孤兒在哪裡?快快交出”飾演程嬰的演員說道“不知大人此話何來,我年過五旬,何來嬰兒?”……雖然裡面的人兒個個演的活靈活現、唱的字正腔圓繪聲繪色,可我一點都不想看,心裡轉滿了動畫片。看看時間,才5分鐘!心裡立刻冒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看動畫片時時間過得那麼快,而看戲曲時間卻過得那麼慢呢?在前十分鐘裡,我幾乎是盯著鍾過的,我何嘗不想在分針上加個火箭推進器呢!“哈欠”!瞧,我都打哈欠了,上眼皮似乎變成了鐵,不停地與下眼皮打架。最後下眼皮招架不住,不僅投降,還讓瞌睡蟲爬上了身。一直處於半睡半醒狀態的我,不知過了多久一個激靈醒過來,不行,還要寫作文呢!我抬起頭,這時程嬰的妻子出場了。她上來唱了一段,然後詢問程嬰“孩子呢”?程嬰一時語塞,屠岸賈大叫“拉下去”。這時劇情似乎更加曲折,我也逐漸被這曲折的劇情給吸引住了,雙目也緊緊地、聚精會神的盯著電視螢幕,比看我最喜歡的動畫片還要認真幾倍呢。我在心裡默默的想:真沒想到,我竟然會喜歡上看戲,甚至連喜怒哀樂都和劇中人物們連在了一起。當看到白髮老人公孫杵為保趙氏孤兒被屠岸賈殘忍殺害的那一段,我的心陡然一緊,為這位正直善良的老人被殺害而感到一陣悲哀。很快,一個小時不知不覺過去了,我戀戀不捨的關掉電視,心想,有機會還要再好好領會領會戲曲博大精深的內涵哇!

  小小的戲曲舞臺,卻能演繹出無數精彩的故事,更為廣大的戲迷們帶來了精彩的藝術享受和精神需求!戲曲,真不愧為中華民族的國粹啊!

中國傳統作文 篇6

  (一)中國傳統音樂課程的回顧與思考

  中國傳統音樂是我國高等音樂教育開設較早的課程之一,也是很多藝術院校的必修課程。經過五十多年的發展,中國傳統音樂教學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問題。中國音樂學院李月紅教授的《審視與探討:中國傳統音樂的教學傳統與方法更新》一文,對中國傳統音樂教學在中國音樂學院的歷史進行了簡述,並對模唱課的上課形式、考試方式等方面進行了介紹。類似的文章還有瀋陽音樂學院馮志蓮教授的《瀋陽音樂學院中國傳統音樂教學回顧與反思》。星海音樂學院的王瀝瀝在《多一點感性,少一點理論,結合時代,拉近距離――談高校中國傳統音樂理論課程的感性教學模式和與時代的結合》中認為“因材施教”作為教育的原則之一,我們應該去遵循它。受客觀歷史的影響,現在的學生普遍缺少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瞭解,也很少能接觸到,因此,在缺少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如果大談理論的話,教學效果肯定不好。所以她覺得應該讓學生透過接觸民間樂器、向民間藝人學習、展演以及結合一些時代的元素等方式,循序漸進地將學生的興趣引入中國傳統音樂。武漢音樂學院的蔡際洲教授在《中國傳統音樂教學中的文化區劃問題》一文中,對“中國傳統音樂教學中的文化區劃”及相關概念進行了闡釋。並對每一個文化區劃做了論述。最後提出了音樂文化區的邊界、音樂文化區的“綜合性”音樂特徵如何歸納等問題。上海音樂學院郭樹薈教授(關於中國傳統音樂模仿實踐與理論範疇的教學斷想)對模唱如何來展示地域、語言、音腔等特徵以及模仿實踐與理論範疇問題結合教學例項進行了探討。提出將前輩研究的'知識系統再次整理達成共識、分層次教學、知識與學術遞進等教學觀念。

  香港中文大學曹本冶教授在《(民族音樂學理論和方法)課程理念與設定》中對民族音樂學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盲目套用西方的理論方法是被動的‘傳聲筒’行為,我們所期望的是一箇中國視野中對中國音樂和中國人有意義的音樂學,一個一體多元彙集和融合的‘音樂學”’。並就他與上海音樂學院洛秦教授開設的“民族音樂學課程”從上課形式、課程所用文獻、課程內容大綱等方面做了介紹。這門課程十分重視外文原文文獻閱讀。

  (二)中國傳統音樂教學實踐與思考

  如果只在課堂上、書本上進行傳統音樂教學,那麼我們的傳統音樂也就只能用來“讀”了,因此教學實踐就顯得極為重要。關於中國傳統音樂教學實踐的重要性也在老師和同學們中達成了共識。安徽省阜陽師範學院音樂學院戎龔停在《如何在傳統音樂教學中踐行活態傳承之理念》一文中,展示了阜陽師範學院音樂學院在教學中的一些實踐活動與成果,提出了多學科聯動傳統音樂體化實踐、多方位考量民族音樂教學改革及多渠道拓展民族音樂教學思路等觀念,並對一些問題進行了論述。中國音樂學院楊紅教授在《“走出去”、“請進來”:中國傳統音樂活態資源的實踐教學》中對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在活態實踐教學中“走出去”即採風、“請進來”即將民間藝人請到大學表演這兩個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進行了展示。廣西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吳寧華副教授的《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教學實踐探索》則是透過紀錄短片的方式,展示了廣西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在藝術實踐中的成果。

  二、少數民族音樂課程的探索

  少數民族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音樂學院趙曉楠教授的《音樂學院中的少數民族音樂教學――以中國音樂學院為例》一文中,對中國音樂學院少數民族音樂教學課程做了回顧,介紹了中國音樂學院開設在本科階段、研究生階段、“少數民族班”的少數民族音樂課程,並展示了一些實踐教學的成果。也提出了教師隊伍建設和教材建設芏面的一些問題。中央音樂學院和雲峰研究員的《中央音樂學院“中國少數民族音樂”課程的教學模式與教材建設》,對中央音樂學院的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教學模式,從專業個別課、本科生專業選修課、本科生專業必修課及研究生專業選修課四個方面進行了介紹。並對教材建設提出了先講義後教材、先講課後遴選和先討論後總結的三個原則。類似的還有四川音樂學院楊曉的《四種融合:四川音樂學院“中國少數民族音樂”課程介紹》,廣西師範學院黃妙秋的《論廣西高師民族音樂特色課程的二元組合模式》,大理學院藝術學院趙全勝的《大理學院藝術學院地方本土課程建設介紹》。中央音樂學院田聯韜教授在《指導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實踐與思考》中結合自己20年博士研究生導師工作經驗,對博士研究生如何順利完成學位論文進行了分析,提出應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複合性思維,最後提出三點要求與大家共勉“紮實(態度)、樸實(作風)、誠實(道德)”。中央音樂學院呂鈺秀教授講的是《臺東阿美族複音歌謠教學傳承的問題性》,首先她播放了一段較為典型的臺東阿美族複音歌謠,隨後對複音及複音歌謠的理論進行了闡釋,從而對複音音樂進入課堂所出現的傳承問題進行了分析。

  三、民族音樂學和中國傳統音樂的分析研究

  (一)方法論研究

  中央音樂學院楊民康研究員在《論傳統音樂研究的三種方法論視角:音樂形態學分析、音樂學分析和民族音樂學分析》一文中對音樂形態學分析、音樂學分析及民族音樂學分析進行了闡釋,並對三種典型的音樂分析正規化在觀念層、學統層和方法層中的異同進行了比較。最後楊老師得出三個結論:第一,民族音樂學分析的學術目標是解決主位――客位、局內――局外這兩對矛盾的問題。第二,民族音樂學分析還從認識、書寫的角度關注了宏觀、微觀的矛盾。第三,民族音樂學分析還透過符號學、結構主義分析方法的結合運用緩解了以往研究中出現的音樂觀念與具體方法的“兩張皮”問題。 中央音樂學院褚歷副教授的《形態、文化、歷史:音樂研究的三維模式及其多樣組合》將音樂研究歸納為三個基本維度,即音樂的結構形態、文化內涵和歷史發展,並對其進行了闡釋。他認為這三個維度雖然有其關聯性,而更重要的是其獨立性,因此形態、文化“兩張皮”的現象有其存在的客觀原因,我們不必強求二者的結合。最後,褚歷認為在具體的研究中,這三個方面有不同的比例和形式的組合,因此音樂研究形式是豐富多樣的。

  (二)民間音樂的形態研究

  武漢音樂學院劉正維教授在《制約傳統音樂風格的“三色論”――“四度三音列緒論”》借用“三色學說”理論,提出我國傳統音樂乃至新音樂創作也是由“Z(徵)色、Y(羽)色、G(宮)色”的“三色分子”進行各種不同成分和不同比例的交融而形成。作者闡述了“三色分子系列”的原理和個性,以及它們的交融方式和分佈區域,論證了我國傳統音樂的旋律風格和調式特徵大體受制於“Z、Y、G”三種“色分子”的獨立呈示或交融組合。不僅有益於我們了篇傳統音樂中色彩風格的來龍去脈,還能進一步促進我國的音樂創作。瀋陽音樂學院王學仲副研究員在《京劇曲牌(夜深沉)解析》中提出中國音樂中存在音調序列和節奏序列兩種元素,而且它們常常存在錯位的現象,也就是“死腔活板”。作者透過對《夜深沉》的形態分析指出前人研究中錯將節奏單位誤解為音調單位。提出音樂工作者以“西法”之“所知”,“障礙”了對“國樂”正確認識的結論,認為中國音樂的本體研究尚屬於孕育階段,避開形態而主要關注文化是捨本逐末的行為。瀋陽音樂學院商樹利副教授在《不該被歪解或誤解的小調(走絳州)――兼談勞動號子分類標準的歷史文獻依據》透過對“勞動號子”歷史文獻的梳理以及對《走絳州》唱詞的分析,得出《走絳州》實為小調的結論。

  (三)現代技術在民族音樂研究中的應用

  將現代科學技術應用於音樂研究是一種必然趨勢,其研究成果會更直觀、更理性地呈現出來。瀋陽音樂學院的劉桂騰研究員在《文字文字與影視文字:作為音樂人類學書寫方式的民族誌影片》中闡述了音樂民族誌電影作為音樂人類學書寫方式,並提出我國音樂高校音樂學系應成立“音樂工作室”,以便為教學和科研提供必需裝置。北京資訊職業技術學院趙書峰的《中國音樂民族誌電影發展前景與展望》從學術評價體系、教學培養方案、專業發展前景等方面對國內音樂民族誌電影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探討。二人都認為當下的音樂民族誌影視文字尚未引起學界的足夠重視,而民族音樂學學科的研究與教學的需要又呼喚著音樂民族誌影視文字的出現。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的徐欣老師在《物理聲學分析與傳統教學》中認為對於特定的音樂音響和音樂要素分析往往需要用特定的描寫與分析方法完成。而物理聲學分析的應用能提供音色分析、旋律線描、測音和整體風格綜合分析等幾方面的資料。恰好能夠彌補傳統記譜法的盲點,適用於不同的形態研究目的。這種方法也可以應用於傳統音樂教學。

  結語

  回顧本屆研討會,很多專家對中國傳統音樂教學中的模唱、感性體驗、課程設定、課堂形式與考試等進行了廣泛討論。也較為集中地提出了術語體系不完善、感性認知與理論認知的不平衡、教材建設、課程設定如何更加合理等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學者們越來越重視開拓研究與教學中的新視角、新方法和新論域。下一屆研討會將在20xx年瀋陽音樂學院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