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實驗報告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報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報告具有成文事後性的特點。那麼一般報告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解剖實驗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解剖實驗報告1
一、 實驗名稱:雞的解剖
二、 試驗時間:20xx年12月12日
三、 實驗地點:動醫樓
四、 使用器械:鑷子(不帶齒)、手術刀、手術剪
五、 解剖程式:首先把雞處死,方法是:在雞的頸部靠近頭處開口放血致死;然後解剖
六、 觀察內容
1. 嗉囊:食管的膨大部,位於叉骨之前,直接在皮下,偏右
2. 腺胃:紡錘形,在肝左右兩葉之間的背側
3. 肌胃:緊接與腺胃,近圓形,呈暗紅色
4. 十二指腸:位於腹腔右側,前端與肌胃相接,灰白色,管狀
5. 空腸:前接十二指腸,後接迴腸,灰白色,管狀
6. 迴腸:前接空腸,後接結直腸,夾在兩條盲腸之間,灰白色,管狀
7. 結直腸:很短,前接回腸
8. 胰腺:夾在十二指腸降升支之間,淡黃色,長條形
9. 肝:位於腹腔前下部,暗褐色,分左右兩葉,右葉有一綠色膽囊
10. 法氏囊:位於雞的洩殖腔的背側,是洩殖腔的一個盲囊
11. 氣管:較長而粗,半透明管狀,位於皮下,偏右,進入胸腔在心基上方分為兩個支氣管
12. 鳴管:位於氣管與支氣管交叉處,分外鳴膜和內鳴膜,禽類的發聲器官
13. 肺:位於胸腔背側,扁平四方形
14. 心臟:位於胸腔前下方,心基朝向前方,椎體形
15. 腎:位於綜薦股兩旁和髂骨內面,紅褐色
16. 卵巢:位於左腎前部腎上腺的腹側,上有發育著的大小不一的黃色卵泡
17. 輸卵管:分為:漏斗部,壺腹部,峽部,子宮,陰道五部分 壺腹部:受精部位
壺腹部:產生蛋清的部位
峽部:形成蛋殼膜
子宮:形成蛋殼及其色素
陰道:在蛋殼外面形成少量灰質
18. 髂腓肌:相當於臀股二頭肌,位於髂骨脊,以圓腱止於腓骨
19. 坐骨神經:位於髂腓肌下面,體內最粗大的神經,白色,線狀
七、 體會:透過這次解剖實驗課,我對雞的一些組織和器官有了一
定的瞭解,也掌握了相關的一些知識。最重要的是在上課的過程中體會到了樂趣。在外人看來也許解剖課很沒意思,但在老師的講解下,我們不僅掌握了知識,也獲得了樂趣。
解剖實驗報告2
實驗題目:骨骼和骨骼肌的大體解剖結構觀察。
實驗日期:20xx年3月12日。
一、實驗目的和要求。
二、實驗材料和用具。
三、實驗內容。
四、思考題。
實驗紀律和要求:
一、
1.實驗前預習,明確觀察目的和內容;
2.進入實驗室及時清點實驗材料、圖譜及用具。
二、實驗過程中保持安靜,穿實驗服,帶實驗報告本、鉛筆、尺子、填圖紙、理論教材和實
驗教材。
三、實驗觀察後,將請同學講解模型和討論相關實驗內容。
四、
1.實驗後進行顯微鏡使用登記和材料用具清查;
2.值日生認真做好實驗室衛生,清點實驗材料、圖譜及用具。
解剖實驗報告3
一、實驗名稱:羊的解剖
二、報告人:張向陽,化柯發
三、試驗時間:20xx年12月27日
四、實驗地點:牧醫樓一樓操作:張向陽,化柯發
五、老師:張書松
六、使用器械:鑷子(帶齒)、手術刀、手術剪刀、骨鉗、止血鉗
七、解剖程式:首先把羊處死,處死方法:在羊的頸靜脈溝處開口,在頸靜脈溝深處找到頸總動脈,在頸總動脈上開口放血,使羊致死;然後進行解剖觀察
八、觀察內容:
1.肩帶肌:軀幹與前肢連線的肌肉,大多為板狀肌,起於軀幹止於前肢的肩胛骨和肱骨
2.斜方肌:扁平的三角形肌,位於肩頸上半部的淺層,其作用是提舉、擺動和固定肩胛骨
3.菱形肌:在斜方肌和肩胛軟骨的深面,起點同斜方肌,止於肩胛軟骨的內側面。起作用為向前上方提舉肩胛骨
4.背闊肌:位於胸側壁的上部,三角形大板狀肌
5.臂頭肌:位於頸側部淺層,長而寬的帶狀,起於枕骨、顳骨和下頜骨,止於肱骨嵴;作用:牽引前肢向前,伸肩關節,提舉側偏頭頸
6.肩胛橫突肌:呈薄帶狀,起於環錐翼,止於肩峰部的筋膜
7.腹側鋸肌:大型的扇形狀,下緣呈鋸齒狀,位於頸、胸部的外側面
8.膈:位於胸、腹腔之間,呈圓頂狀突向胸腔,上面有3個孔:
①主動脈裂孔
②食管裂孔
③腔靜脈孔
9.腹外斜肌:為腹壁肌的最外層,以肌齒起於第5至最後肋骨的外面
10.腹內斜肌:位於腹外斜肌深層,肌纖維向前方,起於髖結節,止於腹白線,呈扇形向下方擴充套件
11.臀股二頭肌:長而寬,位臀股部的外側。起點分為兩頭椎骨頭起於薦骨和薦結節闊韌帶;坐骨頭起於坐骨結節,下方有坐骨神經
12.肋間外肌:位於肋間隙的淺層,起於前一肋骨的後緣,肌纖維斜向後下方,止於後一肋骨的前緣。作用向後方牽引肋骨,使胸廓擴大,引起吸氣。
13.肋間內肌:位於肋間外肌的深層。起於後一肋骨的前緣,肌纖維斜向前下,止於前一肋骨的後緣。作用:向後方牽引肋骨,使胸廓變小,幫助呼氣.
14.胃:羊的胃為復胃,分為:
①瘤胃:最大,約佔4個胃總容積的80%,呈橢圓形
②網胃:4個胃中最小,呈梨形
③瓣胃:約佔4個胃的7%或8%,呈兩側稍扁的圓球形
④皺胃:約佔4個胃的8%到7%,呈一端粗一端細的彎曲長囊其中瘤胃、網胃、瓣胃稱前胃,內無腺體;皺胃稱為真胃,內有腺體
15.腸:分為:十二指腸、空場、迴腸、盲腸、結腸、直腸
16.心臟:位於胸腔縱膈內,夾在左右兩肺之間,略偏左側,呈倒圓錐形
17.肺:位於胸腔內在縱膈兩側,左右各一,右肺通常較大,粉紅色,呈海綿狀,質地柔軟,富有彈性
18.腎:實質性器官,左右各一,略呈豆形,紅褐色,位於腰椎下方
解剖實驗報告4
實驗目的
麻醉小白鼠
實驗方法以及操作
1.小白鼠取拿方法 提尾
2.麻醉劑 1%戊巴比妥那 (0.5ml/100g體重+0.5ml)
3.注射位置 小白鼠腹中線與一側後肢連線的1/3處進針
4.注射方法 45度角度進針,進針後回針筒以檢驗針頭位置是否合適。如果感到會有阻力,且回抽出氣泡為正確。
實驗結果
小白鼠成功被麻醉
討論分析
1、稱出小白鼠的體重,按比例來抽取適量戊巴比妥鈉溶液
2、由一人提起小白鼠的尾部,並控制住小白素另一個同學打針,回抽並注射溶液。若回抽阻力很大,且鬆手後,針筒會還原,則可能插入到肌肉中;若抽出血,則可能插入肝臟中。
3、成功麻醉後,由第三個同學做好標記。
4、洗手。
5觀察小白鼠情況。
思考題:如何完成一個好的動物麻醉?
1、麻醉劑的取量要精確。
2、打針的位置要準確。
3、操作時要穩,且45度角注射。
解剖實驗報告5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蛙類雙毀髓的試驗方法;
2. 掌握坐骨神經—腓腸肌標本標本的製作方法;
3. 觀察不同刺激頻率對骨骼肌收縮形式的影響。
二.基本原理
蛙類動物的某些基本活動,如神經的生物電活動、肌肉收縮等與哺乳動物相似。其離體組時所需的生活條件比較簡單,易於控制和掌握,而且動物來源豐富,因此在生理實驗中常用蛙類的坐骨神經—腓腸肌標本和坐骨神經標本來觀察組織的興奮性、刺激與反應的規律以及骨骼肌收縮的特點等。肌肉受到一次閾上刺激而產生的一次收縮為單收縮,其過程可分為三個時相,即潛伏期、縮短期和舒張期。肌肉受到連續的閾上刺激時,如果刺激間隔小於單收縮的過程,相鄰兩單收縮的時相會出現融合,表現為強直收縮現象。如果表現為每次收縮的開始發生在上次收縮的縮短期,稱完全強直收縮,如果表現為每次收縮的開始發生在上次收縮的舒張期,稱不完全強直收縮。使用生物訊號採集處理系統,可以觀察到腓腸肌收縮的情況。
三.實驗材料
實驗動物:健康青蛙一隻;
實驗器材和藥品:蛙類手術器械一套(粗剪刀一把,組織剪一把,眼科剪一把,鑷子一把,探針一根、玻璃分針2把,蛙釘4個、培養皿一個,蛙板一個、滴管一個、棉線若干),張力換能器,肌槽,刺激電極,鐵架臺,生物訊號採集處理系統,微機,任氏劑。
四.實驗步驟
搗毀蟾蜍腦脊髓:取蟾蜍一隻,用自來水沖洗乾淨。左手握蛙,用食指下壓頭部前端,拇指按壓背部,使頭前俯。中指與無名指夾其前肢,無名指與小指夾其後肢,使整個軀幹做最大屈曲。把探針自枕骨大孔處垂直刺入,到達椎管,即將探針改變方向刺入顱腔,向各側不斷攪動,徹底搗毀腦組織;再將探針原路退出,刺向尾側,捻動探針使其逐漸刺入整個椎管內,完全徹底搗毀脊髓。脊髓破壞完全的標誌是:下頜呼吸運動消失,反射消失,四肢鬆軟。
剪除軀幹上部和內臟,去皮,製備下肢標本: 用粗剪刀在骶髂關節前1釐米處剪斷脊柱,握住蟾蜍下肢,沿軀幹兩側(避開坐骨神經)剪開腹壁。此時軀幹上部及內臟即全部下垂。剪除全部軀幹及內臟組織。剪去肛周皮膚;用圓頭鑷子夾住脊柱,注意不要碰到坐骨神經,捏住皮膚邊緣,逐步向下牽拉剝離皮膚。將全部皮膚剝除後,把標本置於盛有任氏液的培養皿中。 2.1.1.3洗淨雙手和用過的'全部手術器械。
分離兩下肢: 避開坐骨神經,用粗剪刀從背側剪去骶骨,然後沿中線將脊柱剪成左右兩半,再從恥骨聯合中央剪開,將已分離的標本浸入盛有任氏液的培養皿中。 2.1.1.5 取出一下肢,用蛙釘固定於蛙板上,固定時要注意,坐骨神經和腓腸肌朝上。先用玻璃分針沿脊柱側遊離坐骨神經腹腔部,然後循股二頭肌和半膜肌之間的坐骨神經溝,縱向分離暴露坐骨神經之大腿部分直至膕窩,在分離過程中,把神經周圍的結締組織去除乾淨,並把神經的細小分支剪斷,但要注意不要用金屬器械碰觸神經,也不要對神經過度牽拉。實驗期間應不斷滴加任氏液使神經保持溼潤。
用玻璃分針遊離腓腸肌,並在下面穿線,在跟腱處打結。在結紮線的下方剪斷跟腱,在膝關節處把除腓腸肌外的小腿其他部分剪除。注意保持完整的腓腸肌。 2.1.1.7用棉線在靠近脊柱的位置結紮坐骨神經,並在結紮線的上方剪斷神經,用眼科剪剪斷坐骨神經的全部支。從膕窩處開始剪掉大腿所有的肉,儘量把股骨刮乾淨,在膝關節上至少1cm處剪去上段股骨。將標本浸入任氏劑的培養皿中。
實驗裝置與儀器連線:1.將標本股骨殘端固定在肌槽上的小孔內;2.將結紮腓腸肌肌腱的棉線與張力換能器連線,調節棉線的鬆緊,要與桌面垂直;3.將神經置於肌槽的刺激電極上,用任氏劑保持標本溼潤;4.刺激電極插入微機上的刺激輸入孔;5.張力換能器與微機相應通道相連。
開啟電腦,進入生物訊號採集處理系統,在選單欄選擇“實驗專案”--------》“神經肌肉”-------》“刺激強度與反應的關係實驗模組”點選開始,調節刺激引數,使頻率自動逐漸遞增,串間隔為2.連續記錄不同頻率時的肌肉收縮曲線。
五.結果與分析
不同頻率刺激對肌肉收縮的影響:串間隔為2,頻率增量為1時的張力變化(如圖)可見單收縮、不完全強直收縮、完全強直收縮。
分析:刺激強度到達閾刺激時腓腸肌開始收縮,在最大刺激收縮力前隨刺激強度增大而增大,到達最大刺激強度後,收縮力不發生明顯改變;在最大刺激強度條件下,某較小頻率使腓腸肌發生單收縮(如圖中第一次刺激),頻率增大到,單收縮變為不完全強直收縮(如圖中第2-6次刺激),頻率繼續增大,不完全強直收縮變為完全強制收縮(如圖中第7、8次刺激)。不同的腓腸肌其閾刺激,最大刺激均存在差異;其單收縮,不完全強直收縮和完全強直收縮所要頻率也不盡相同。
六.實驗總結
本次試驗嚴格按照操作步驟進行,所得實驗結果較為理想,很容易觀察到腓腸肌的單收縮、不完全強直收縮、完全強直收縮現象。在實驗的過程中,製備坐骨神經-腓腸肌標本是最繁瑣的步驟,也是實驗成功的關鍵所在,期間,我們進行的比較緩慢,生怕弄錯了哪一步,一步步想原理、回憶老師是怎麼說的,所幸的是我們最終成功了,得到了較好的結果,在這次的不斷嘗試和思考中,很好地鍛鍊了我們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解剖實驗報告6
一、實驗名稱:
雞的解剖
二、試驗時間:
20xx年12月12日
三、實驗地點:
動醫樓
四、使用器械:
鑷子(不帶齒)、手術刀、手術剪
五、解剖程式:
首先把雞處死,方法是:在雞的頸部靠近頭處開口放血致死;然後解剖
六、觀察內容
1、嗉囊:食管的膨大部,位於叉骨之前,直接在皮下,偏右
2、腺胃:紡錘形,在肝左右兩葉之間的背側
3、肌胃:緊接與腺胃,近圓形,呈暗紅色
4、十二指腸:位於腹腔右側,前端與肌胃相接,灰白色,管狀
5、空腸:前接十二指腸,後接迴腸,灰白色,管狀
6、迴腸:前接空腸,後接結直腸,夾在兩條盲腸之間,灰白色,管狀
7、結直腸:很短,前接回腸
8、胰腺:夾在十二指腸降升支之間,淡黃色,長條形
9、肝:位於腹腔前下部,暗褐色,分左右兩葉,右葉有一綠色膽囊
10、法氏囊:位於雞的洩殖腔的背側,是洩殖腔的一個盲囊
11、氣管:較長而粗,半透明管狀,位於皮下,偏右,進入胸腔在心基上方分為兩個支氣管
12、鳴管:位於氣管與支氣管交叉處,分外鳴膜和內鳴膜,禽類的發聲器官
13、肺:位於胸腔背側,扁平四方形
14、心臟:位於胸腔前下方,心基朝向前方,椎體形
15、腎:位於綜薦股兩旁和髂骨內面,紅褐色
16、卵巢:位於左腎前部腎上腺的腹側,上有發育著的大小不一的黃色卵泡
17、輸卵管:分為:漏斗部,壺腹部,峽部,子宮,陰道五部分
壺腹部:受精部位 壺腹部:產生蛋清的部位 峽部:形成蛋殼膜 子宮:形成蛋殼及其色素 陰道:在蛋殼外面形成少量灰質
18、髂腓肌:相當於臀股二頭肌,位於髂骨脊,以圓腱止於腓骨
19、坐骨神經:位於髂腓肌下面,體內最粗大的神經,白色,線狀
七、體會:
透過這次解剖實驗課,我對雞的一些組織和器官有了一定的瞭解,也掌握了相關的一些知識。最重要的是在上課的過程中體會到了樂趣。在外人看來也許解剖課很沒意思,但在老師的講解下,我們不僅掌握了知識,也獲得了樂趣。
解剖實驗報告7
課程名稱:晶片解剖實驗
學 號:
姓 名:
教 師:
年6月28日
實驗一 去塑膠晶片的封裝
實驗時間: 同組人員:
一、實驗目的
1.瞭解積體電路封裝知識,積體電路封裝型別。
2.瞭解積體電路工藝流程。
3.掌握化學去封裝的方法。
二、實驗儀器裝置
1:燒杯,鑷子,電爐。
2:發煙硝酸,弄硫酸,晶片。
3:超純水等其他裝置。
三、實驗原理和內容
實驗原理:
1..傳統封裝:塑膠封裝、陶瓷封裝
(1)塑膠封裝(環氧樹脂聚合物)
雙列直插 DIP、單列直插 SIP、雙列表面安裝式封裝 SOP、四邊形扁平封裝 QFP 具有J型管腳的塑膠電極晶片載體PLCC、小外形J引線塑膠封裝 SOJ
(2)陶瓷封裝
具有氣密性好,高可靠性或者大功率
A.耐熔陶瓷(三氧化二鋁和適當玻璃漿料):針柵陣列 PGA、陶瓷扁平封裝 FPG
B.薄層陶瓷:無引線陶瓷封裝 LCCC
2..積體電路工藝
(1)標準雙極性工藝
(2)CMOS工藝
(3)BiCMOS工藝
3.去封裝
1.陶瓷封裝
一般用刀片劃開。
2. 塑膠封裝
化學方法腐蝕,沸煮。
(1)發煙硝酸 煮(小火) 20~30分鐘
(2)濃硫酸 沸煮 30~50分鐘
實驗內容:
四、實驗步驟
1.開啟抽風櫃電源,開啟抽風櫃。
2.將要去封裝的晶片(去掉引腳)放入有柄石英燒杯中。
3.帶上塑膠手套,在藥品臺上去濃硝酸。向石英燒杯中注入適量濃硝酸。(操作時一定注意安全)
4.將石英燒杯放到電爐上加熱,記錄加熱時間。(注意:火不要太大)
5.觀察燒杯中的變化,並做好記錄。
6.取出去封裝的晶片並清洗晶片,在顯微鏡下觀察腐蝕效果。
7.等完成腐蝕後,對廢液進行處理。
五、實驗資料
1:開始放入晶片,煮大約2分鐘,發煙硝酸即與塑膠封轉起反應,
此時溶液顏色開始變黑。
2:繼續煮晶片,發現塑膠封裝開始大量溶解,溶液顏色變渾濁。
3:大約二十五分鐘,晶片塑膠部分已經基本去除。
4:取下燒杯,看到閃亮的晶片伴有反光,此時晶片塑膠已經基本去除。
六、結果及分析
1:加熱晶片前要事先用鉗子把晶片的金屬引腳去除,因為此時如果不去除,它會與酸反應,消耗酸液。
2:在晶片去塑膠封裝的時候,加熱一定要小火加熱,因為發煙鹽酸是易揮發物質,如果採用大火加熱,其中的酸累物質變會分解揮發,引起容易濃度變低,進而可能照成晶片去封裝不完全,或者去封裝速度較慢的情況。
3:透過實驗,瞭解了去塑膠封裝的基本方法,和去封裝的一般步驟。
實驗二 金屬層晶片拍照
實驗時間: 同組人員:
一、實驗目的
1.學習晶片拍照的方法。
2.掌握拍照主要操作。
3. 能夠正確使用顯微鏡和電動平臺
二、實驗儀器裝置
1:去封裝後的晶片
2:晶片影象採集電子顯微鏡和電動平臺
3:實驗用PC,和影象採集軟體。
三、實驗原理和內容
1:實驗原理
根據晶片工藝尺寸,選擇適當的放大倍數,用帶CCD攝像頭的顯微鏡對晶片進行拍照。以行列式對晶片進行影象採集。注意調平晶片,注意拍照時的清晰度。2:實驗內容
採集去封裝後金屬層照片。
四、實驗步驟
1.開啟拍照電腦、顯微鏡、電動平臺。
2.將載物臺粗調焦旋鈕逆時針旋轉到底(即載物臺最低),小心取下載物臺四英寸矽片平方在桌上,用塑膠鑷子小心翼翼的將裸片放到矽片靠中心的位置上,將矽片放到載物臺。
3.小心移動矽片儘量將晶片平整。
4.開啟拍照軟體,建立新拍照任務,選擇適當倍數,並調整到顯示影象。(此處選擇20倍物鏡,即拍200倍照片)
5.將顯微鏡物鏡旋轉到最低倍5X,慢慢載物臺粗調整旋鈕使載物臺慢慢上升,直到有模糊影象,這時需要小心調整載物臺位置,直至看到影象最清晰。
6.觀察影象,將晶片調平(方法認真聽取指導老師講解)。
10.觀測整體效果,觀察是否有嚴重錯位現象。如果有嚴重錯位,要進行重拍。
11.儲存影象,關閉拍照工程。
12.將顯微鏡物鏡順時針跳到最低倍(即: 5X)。
13.逆時針旋轉粗調焦旋鈕,使載物臺下降到最低。
14.用手柄調節載物臺,到居中位置。
15.關閉顯微鏡、電動平臺和PC機。
五、實驗資料
採集後的晶片金屬層圖片如下:
六、結果及分析
1:實驗掌握了晶片金屬層拍照的方法,電動平臺和電子顯微鏡的使用,熟悉了影象採集軟體的使用方法。
2:在拍攝金屬層影象時,每拍完一行照片要進行檢查,因為晶片有餘曝光和聚焦的差異,可能會使某些照片不清晰,對後面的金屬層拼接照成困難。所以拍完一行後要對其進行檢查,對不符合標準的照片進行重新拍照。
3:拍照是要保證晶片全部在採集視野裡,根據四點確定一個四邊形平面,要確定晶片的四個角在採集視野裡,就可以保證整個晶片都在採集視野裡。
4:拍照時的倍數選擇要與工程解析度保持一致,過大或過小會引起晶片在整個視野裡的解析度,不能達到合適的效果,所以採用相同的倍數,保證晶片的在視野影象大小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