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兵馬俑的作文600字3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兵馬俑的作文600字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兵馬俑的作文600字 篇1
我還沒來陝西時,就一直想看兵馬俑。因為兵馬俑是秦始皇陵墓邊巨大的陪葬品,是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的,並且被法國希拉剋總統誇讚: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蹟,兵馬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蹟了。這樣的讚賞,又有誰不會心動呢?
今天早早地出發,但是到兵馬俑入口時,已經人山人海了,也許是被神秘的兵馬俑所吸引而來,又或者是為追尋當年秦朝歷史而來。
我們先到一號坑,為什麼要叫一號坑呢?是因為一號坑是最早被發現的。在1974年3月,農民打井時偶然發現了一些兵馬俑殘片,後來經考古學家考察後,確認它是一座大型的俑坑,就這樣兵馬俑揭開了神秘面紗展現在世人面前。一號坑足足有兩個足球場那麼大,眼前許許多多的兵馬俑把我震撼到了:每一個士兵都有著不同的姿態、造型,沒有一個是重樣的。有計程車兵在指揮作戰;有計程車兵在凝視前方;還有計程車兵像沉思指令,他們所要保護的便是那位千古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一個個士兵都栩栩如生,細緻到鎧甲。但是,遺憾的是有一些兵馬俑的頭掉了,兩千多年的沉睡,真是太久了。久到他們被遺忘在歷史的塵埃中,直到現在又被重新仰視。
在二號坑的兵馬俑是彩陶的,由於缺少儲存的方法,彩陶逐漸被空氣氧化。為了避免那些還未被氧化的陶俑,有部分重新被填埋回去。想到這裡,我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真是了不起,彩陶的保留技術值得我們去探索。
我也為秦始皇的奢侈和愚蠢感到憤怒,它不過是秦始皇時期,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以及幾十年的時間才建成的巨大陪葬品。不過又想到是他為我們留下如此寶貴的歷史財富,我也就不再感到憤怒了,反而為我們祖國有悠久的文化和精湛的技術感到驕傲。
最後,我們與導遊說再見。我們再也聽不到導遊講解時的那聲的尬笑,再也聽不到導遊用陝西話說的講女兒。再見,導遊!再見,西安!
兵馬俑的作文600字 篇2
聽說星期天臨沂體育館將舉辦西安兵馬俑展,我以前在書上讀過關於兵馬俑的介紹,早就想親眼看看兵馬俑了,爸爸說:“明天帶你去看兵馬俑,讓你開開眼界!”我高興地說:“正合我意!”
清晨,我和爸爸坐公共汽車來到臨沂體育館。就看見館門前人山人海,非常熱鬧。來到售票口,我看見有老師帶著學生來的;有父母領著自己的孩子來的;還有的小學生和中學生是自己來的。他們都是慕名來觀看兵馬俑的風采的。我們好不容易才擠到前面,交上了票,進了展廳。
我和爸爸先參觀了展廳中間的一張展臺。臺上有幾個秦朝的立射俑,高約半米,外形十分威武,英姿颯爽。左邊和中間的幾個立射俑,左手拿弓,右手拿箭,昂首挺胸地站著,瞄準敵人,時刻準備放箭。可右邊的就不一樣了,這些立射俑全部向後面看著,似乎後面有敵人進攻,他們神情嚴肅,嚴陣以待,好像要把後面進攻的敵人一網打盡。
我覺得最有趣的是一件青銅樂器,用小棒一碰,就發出悅耳的響聲,真好玩。聽爸爸介紹說,這叫編鐘,全部用青銅鑄造而成,是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發明。我不禁讚歎道:“古代勞動人民真是有無窮的智慧和力量呀!”
我和爸爸又參觀了另一張展臺。展臺旁有介紹說,這是兵馬俑中數量最多的'士兵俑。只見一個士兵扶戟而立,一個士兵右手舉著一面盾牌,其他幾個手裡拿著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兵器,他們好像在保衛自己的國家。
參觀完了兵馬俑,我想:西安兵馬俑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要是能看到西安真正的兵馬俑,那該多好呀!
兵馬俑的作文600字 篇3
從韋曲出發沿西潼高速東行,大約一個小時的車程,我們到了傳奇的臨潼。烽火臺上,周幽王寵褒姒,一笑失天下;華清宮裡,楊玉環、唐玄宗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鴻門宴中,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神秘的秦陵,頭枕金山,腳蹬渭河,左是灞河,右有戲水。這些腦海中曾經深刻的記憶,讓今日重新踏上這個舉世矚目的聖地的我激動,震撼。夏秋之際,紅日染過的山,熱情,明麗,招呼著遠道而至的客人。
在一號俑坑裡,被擠擠攢攢的人潮湊擁著,小廣播裡傳來明快、清潤的聲音。說克林頓訪華來這裡時,館長說:“現在讓我們去看一看20xx多年前的地下軍陣吧!”翻譯的人卻譯成了“現在就請總統閣下檢閱這支地下部隊吧!”克林頓幽默地點頭說:“這正是一個總統應該做的。”我情不自禁地思量,這一個個身材魁梧,威武雄健,形態萬千,栩栩如生,面容各異,形象逼真的秦俑,牽繫著多少人敬與愛的情懷?
上學的時候背《詩經 秦風》,中有這樣一句:四牡孔阜,六轡在手。根本就不知道,駕車人驅趕四匹馬,為什麼才能牽住六條轡繩?今天終於眼見為實,眼睛貼著玻璃櫥窗的圍擋,我努力勘探“青銅之冠”的奧秘。原來每匹馬都有兩條轡繩,四匹馬一共是八條轡繩。中間兩匹馬內側的轡繩拴在車前的銜環上,其餘六條轡繩才抓在趕車人的手中。
尾隨了一個參觀團的導遊,聽他說,一號俑坑宏偉龐大,是這支地下部隊的主要力量;二號俑坑是戰車、騎兵和弓箭手的混合部隊,是這支地下部隊的精銳;三號俑坑就是這支部隊的指揮部。
我想,20xx多年前,如此強大的地下軍陣,向東而立,迎接每一天新升起的太陽。而今,它的身後,正安詳靜謐地睡著一代梟雄,始皇嬴政。是啊,一切被一切遺忘,一切又被一切追憶。看著摩肩接踵的遊人的身影,中國的,外國的,我對此時此刻雙腳正踩著的堅實的中華的大地,畏然起敬。一切中的聲響與攢動,怎能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