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麥仁作文1000字
朋友,你喝過麥仁嗎?寒冬臘月,喝上一碗,那滋味雖無法與滿漢全席相比,卻也是一種非同尋常的享受。
麥仁的做法,可以用三個字概括--杵、煮、熬。而每一步又自有講究、各有玄妙。
首先是“杵”。
把麥籽中的雜物收拾乾淨,加上適量的水使麥籽全被浸溼後放在室外讓其自然凍結。
在冰上挖一個深25釐米左右,稍大於杵頭的直徑的冰坑。放進凍好的麥籽,用杵搗。等把麥籽的種皮(即外皮)剝下即可。在無厚冰的地方可將麥籽裝入麻袋,用榔頭砸後再用力搓也可以剝去外皮。最後,簸去剝落的外皮,“杵”的工作就算完成了。
下來是“煮”。
有人把做麥仁叫“煮麥仁”。可見這“煮”是何等重要。
將去皮麥籽洗乾淨,晾乾。燒開水後把麥籽放進去並用猛火燒,沸騰後停火。加入鹽、胡椒等佐料,多少因人的口味而異。接著用文火燒至麥籽被煮爛。煮好後盛在盆中。煮的時候要注意,一是煮的水要適量。一般的比例是1斤小麥4斤水。水多了煮出的汁太稀;水過少,麥籽又煮不透,還會燒糊。二是火候:開始煮時火要猛,到後來又要用文火。這火大火小與麥仁的好壞有著直接的聯絡,要恰到好處,決不可粗心大意。
由於做麥仁比較費時,而我們這裡的習俗是正月十五吃麥仁,此時的人又忙,所以這“杵”、“煮”在農閒時進行,只有“熬”要在吃麥仁之前。好在冬日的寒冷能幫人們長時間地儲存煮好的麥仁。(確切地說,此時還不能叫麥仁o)
再說“熬”吧。
適量地取出一塊凍好的麥仁,放在有熱水的鍋裡。再把生豬肉切成細條放人鍋中加入調料一同用文火燒。同時還要不停地攪,等到麥籽全被熬爛,麥仁就算做好了。至於這“攪”,還流傳著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戶人家作麥仁;“熬”的時候,女主人讓自己的小兒子燒火。小孩子嘴饞,經不起麥仁香味的誘惑。趁女主人不注意,揭開鍋蓋,拿上鐵勺舀了一勺麥仁嚐了一口。當他準備再吃時被女主人看見了,問他做啥。小孩隨口說是怕麥仁被燒糊而攪一下,順手將吃剩的麥仁連同勺子塞進鍋裡攪了起來。誰知這混有口水的麥仁做好後比以往的每次都香。女主人就認為這是由於在熬時攪的緣故。於是以後每次熬麥仁時都要攪,一直流傳至今。
其實,之所以要不住地攪,的確是防止麥仁被燒糊。而這近於荒誕的“口水”之說,畢竟是傳說,我們不必管它。不過麥仁的`確使人垂涎。有句話叫“冬天的麥仁一碗,賽過天上的神仙”。麥仁的魅力可見一斑。
到這裡,做麥仁的全部工作就算完成了。
你看這麥仁,汁白粒大,一顆顆圓滾滾的麥粒泛出誘人的微紅色。且不可小看這貌似平凡的麥仁,它富含維生素B,能治療消化不良,能增進食慾,還對神經炎、腳氣有著一定的預防功效。
麥仁做好了,一家老小圍坐在一起,品嚐這冬日佳餚。喝上一碗後保你還想再來一碗。不過,可別忘了把第一碗香氣四溢的麥仁敬獻給家中的老人或遠道而來的客人喲!
說起麥仁,它太平常了。所用原料--小麥是地地道道的土產,而且做法也不算難,因而很受歡迎。這麥仁究竟起源於何時,無從考證。只是爺爺從小就喝著它,爸爸喝著它長大,而我就更喜歡喝它。
朋友,看了我對麥仁的介紹,你是否想嚐嚐這麥仁呢?歡迎你到土鄉來,我一定讓你品嚐夠,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