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朗讀及翻譯技巧

醉翁亭記朗讀及翻譯技巧

醉翁亭記朗讀及翻譯技巧

  醉翁亭記既有娛情山水之樂,同時還享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之樂。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醉翁亭記朗讀及翻譯技巧,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可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宋慶曆五年(1045),范仲淹領導的新政失敗,被貶河南鄧州。積極參與新政的歐陽修,“慨言上書”,一度下獄,後被貶為滁州知州。本文作於他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1046)。他此時的心情和范仲淹應該同樣是憂心忡忡的。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憂”,“進亦憂,退亦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實際上就是以憂愁代替了一切正常的心境,排斥了歡樂。這一點我們在分析《岳陽樓記》時,已經說得很明白了。而歐陽修卻沒有像范仲淹那樣“進亦憂,退亦憂”,他在《晚泊岳陽》中這樣寫:

  臥聞岳陽城裡鍾,系舟岳陽城下樹。

  正見空江明月來,雲水蒼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輝,水上人歌月下歸。

  一闋聲長聽不盡,輕舟短楫去如飛。

  雖然有“雲水蒼茫”的“失路”之感,但是歐陽修還是聽到了“清輝”中的歌聲,聽得很入迷,仍然享受著“輕舟”“如飛”的感覺。從這裡,可以看到歐陽修和范仲淹在個性上的差異。到了《醉翁亭記》中,這種差異,就更明顯了。歐陽修大筆濃墨,渲染了一派歡樂的景象,不但是自己歡樂,而且與民同樂。這是不是說歐陽修沒有心憂天下的大氣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全面分析《醉翁亭記》。

  第一句,“環滁皆山也。”一望而知,好處是開門見山。但這種境界,就是在講究史家簡潔筆法的歐陽修手中,也不是輕而易舉地達到的,而是經歷了反覆。據《朱子語類輯略》卷八載:“歐公文亦是修改到妙處,頃有人買得他《醉翁亭記》稿,初說滁州四面有山,凡數十字。末後改定,只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開門見山而後,徑直寫山水之美。先是寫西南的琅琊山:“蔚然而深秀”,接著寫水(釀泉):“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山水都有了,跟著寫亭之美:“翼然臨於泉上。”三者應該說都比較簡潔。“翼然”,把本來是名詞的“翼”化為副詞。雖然早在陶淵明就有過“有風自南,翼彼新苖”(《時運》),但陶氏是把“翼”化為動詞,而這裡則是化為副詞,用來形容飛簷,很有神韻。除此以外,並沒有刻意的修辭痕跡。但是這幾個短句卻構成十分別致的感覺。別緻感從何而來呢?有人把這一段翻譯成現代漢語,我們引用來作一比較:

  滁州的四周都是山。它的西南角的幾座山峰,樹林山谷特別的美。看上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就是琅琊山。沿著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漸漸聽見潺潺的水聲,從兩個山峰之間流出來的,就是所謂的釀泉。山勢曲直,路也跟著彎轉,於是就可以看見在山泉的上方有個像鳥的翅膀張開著一樣的亭子。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字的是這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來稱呼這亭子的。太守和賓客們在這裡飲酒,喝一點點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因此給自己起了個號叫醉翁。醉翁的心思不在於飲酒,而在於山山水水之間。這山水的樂趣,是領會在心中,寄託在酒裡的。

  從詞語的意義來說,應該說翻譯大致是確切的。但是讀起來,其意蘊卻可以說損失殆盡。這除了古今詞彙聯想意義的誤差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譯文把原文中很特色的句法和語氣全部閹割了。原文的'第一句,表面上看來,僅僅是開門見山;實質上,還在於為全文奠定了一個語氣的基調。如果要作吟誦,不能盡情直遂地讀成:環滁皆山也。而應該是:

  環滁……皆山也……。

  只有這樣,才能和全文的句子的語調統一起來。如第一段: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水聲潺潺而瀉出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誰?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太守……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