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課改心得體會15篇

課改心得體會

課改心得體會15篇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裡有了一些心得後,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課改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課改心得體會1

  實施新課改,我認為是我們教學中必須走的路。這也是新形勢的需要,我們要嚴格按照學校的要求實踐新課改。

  我在教學中採用“五步曲”的課堂模式,即追憶感悟、預習檢查、探究交流、反饋練習、探學導航。經過這段時間的探索,我看到了希望,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在此,結合新課改的大局,針對我校的教學實際,我說幾點啟發與思考:

  一、上課應該有明確的教學目標。

  一堂課四十五分鐘,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不應當要求一節課讓學生接受所有的內容,應當根據實際情況有所側重。好課應該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在語文教學中,我倡導探究性的學習。只要能積累知識,能提高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我們都可以實施。我始終堅信“一課一得”的教學理念。

  二、課堂要講質量,不追求數量。

  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因為學生的基礎不好,理解能力不強。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門檻不要設得太高,先從基礎的抓起,“萬丈高樓從地起”嘛!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過程,在引導他們說、讀、寫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爭取當堂理解、消化。問題要少而精,注重知識的昇華和對學生思維過程的訓練,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有所得才行。

  三、課堂模式要在教學中貫穿始終。

  在課堂上,要按照新課改教學模式一步步的來,一步一個腳印。不能漫無邊際的講,要讓學生懂得老師的教學思路,好讓學生有的放矢。

  四、課堂上角色的轉換。

  一堂好課就猶如一部好的電影,要想電影精彩,必須要有好的演員。在過去的教學中,我們老師是主演,學生是觀眾,其效果我們可想而知。現在我們要轉換角色,讓學生成為主演,而我們老師是導演。讓學生動起來,多寫、多說、多練,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五、努力營造融洽的課堂氛圍。

  老師在教學中,要善於鼓勵和表揚學生,我們的課堂評價要與教學同步。給學生一點掌聲,一個微笑,營造融洽的課堂氛圍,讓他們在積極的心態中學習。努力把每堂課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讓學生回味無窮,從心底裡喜歡上自己的課。

  六、要善於反思和總結,積累教學經驗 。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有許多閃光的做法、獨具匠心的設計,但卻如過眼煙雲,沒有積累下來,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模式。因此,教學中要善於積累經驗和總結教訓,最終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模式。這就要求我們及時寫課後反思,把自己課堂上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

  總之,我們老師應該以平和的心態去實行新課改,壓力大、負擔重使我們的老師放不開手腳,耐不下性子,這都會影響我們的新課改教學。在課改過程中, 要善於交流合作,借鑑別人長處,繼承傳統,大膽創新。我們應該不斷地對自己提出新的要求,適應新課改的潮流。

課改心得體會2

  透過一年教育教學本人認為:人教版《化學》(必修)的專題內容安排不再是單純從化學學科知識體系的角度出發,而是從化學與社會發展的關係入手,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教材還藉助各種欄目完成了教材內容的呈現,如“科學探究”、“學與問”、“思考與交流”、“科學視野”、“資料卡片”、“科學史話”等。

  教學措施

  一、改變教學策略,實現從讀、聽化學做化學探究化學的轉變新課改對教師的要求似乎要高於學生,因為學生的可塑性和適應性比教師要強,針對這一點,我們高一化學備課組可謂絞盡腦汁。

  例如在《化學能與電能》一節的教學中,我們先後提出了“電流是如何產生的”、“如何讓電子從A處定向移動到B處”、“什麼樣的物質能失去電子,什麼樣的物質能得到電子”幾個循序漸進的問題,從學生的分組討論、交流、總結中得出結論:將氧化劑和還原劑分放在兩處,用導線連線,分別發生還原反應和氧化反應是實現電子定向移動的前提。之後,再透過實驗來驗證。課堂教學中學生看似沒有太多形式的參與,但卻是在教師引導下積極地進行深層的思考,有思維的積極參與。這種教學方法一改先做實驗再得出結論的教學法,不僅增強了學生對知識的深入思考,還加深了學生對“原電池的能量轉換方式”、“原電池對反應型別的要求”的印象。

  二、構思形象比喻,運用合理生動的比喻使深奧的化學知識更加易懂

  化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有一些知識是抽象的,如何讓學生輕鬆愉快地掌握這些抽象枯燥的知識呢?我們高一備課組在遇到這些問題時大膽設想、積極討論,總要想出一些生動恰當的比喻來降低教學的難度。

  例如我們在《化學反應的速率和限度》一節的教學中,對於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界因素,我們用組織同學登山,從一側的山腳爬過山頂到達另一側山腳來比喻完成一次化學反應,怎樣能讓單位時間內順利到達目的地的人增多就象如何讓單位時間內反應掉的物質變多。透過學生的分組討論不難得出結論:“多派一些人來爬山”(增大濃度)、“爬山的人補充一點力氣”(升高溫度)、“將山鏟低一點”(使用催化劑),由此引入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幾個外界因素:濃度、壓強、溫度、催化劑。這樣該知識就深深地印在同學們的腦中了。在將要學習的《化學選修4》中的“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的教學中,我們已經設想好一個比喻:劫富濟貧。

  三、領會欄目功能,合理的運用教材各種欄目

  教材中欄目的設定,蘊含著教與學的方法,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瞭解、借鑑教材倡導的教學基本方法,有助於教師駕馭教學過程。在《富集在海水之中的元素——氯》的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閱讀科學史話“氯氣的發現和確認”,並探討該史話給我們的啟示。學生從中得到啟示遠遠多於我們預計的,如“氯氣的製取方法”、“氯氣的部分物理性質”、“科學研究應有獻身精神”、“做任何事都不能半途而廢”、“不能盲目迷信權威”等。透過課本中的“資料卡片”、“科學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鼓勵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

  充分利用“思考與交流”、“科學探究”等培養學生對知識進行主動探究的習慣,改進學生學習方式。例如在《化學必修1》課本P44的“科學探究”是探究Al和O2能否反應。學生透過兩個對比實驗得出結論,無論鋁箔是否打磨,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都會蜷縮變紅,熔化但不滴落。由此,讓學生深入探究其中的原因,為什麼不滴落?有致密物質包裹;什麼緻密物質?鋁易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產生緻密的氧化膜;新物質為什麼不滴落?新物質熔點高。我們又提出“怎樣才能讓鋁在O2中燃燒”的問題,讓學生課外討論思考,學生對此興趣盎然。

  四、研讀課程標準,準確把握知識的深廣度,避免隨意擴充套件延伸知識

  新課標最大的特點是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複雜,體現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我們高一備課組的所有教師都參加了新課程培訓,回來後我們又集體認真研究討論了《新課程標準》,這不僅幫助我們對整個高中化學必修、選修內容進行合理整合,而且也避免了在課堂上隨意延伸。

  例如在《化學必修2》中的《化學能與熱能》的教學中,我們側重的是定性分析和描述,並未將選修中的“熱化學程式”和“蓋斯定律”隨意引入拓展。在《離子反應》的教學中我們也沒有將“弱電解質”的相關知識引入,更不敢將“電解質的分類”擴大。在《化學必修1》中學習了《金屬及其化合物》後學生的興趣很高,求知慾也正強,我們大膽將《化學必修2》中的《開發利用金屬礦物和海水資源》中的“金屬冶煉方法”和“鋁熱反應”等知識融入到該章。

  五、研究學生個性,針對特點和基礎不同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對教科書進行能動的實踐創造的主體。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個性的養成、潛能的開發、智慧的發展和人格的完善。

  在整個學年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時時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和表現,對膽大但粗心的同學我們側重培養他們對實驗方案的設計,而在具體的實驗過程中我們則加強對膽小或動手能力不強的同學的鼓勵和指導。在分組討論時,我們的目光較多地停留在不善於交際的同學身上。對一些生活習慣不太好的同學,我們在《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則讓他們分別扮演工人、環保官員等角色進行現場辯論。我們現在發現這些針對性的措施確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六、增進師生交流,在師生共同營造的和諧氛圍中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增進教師自身的教學經驗

  在新的理念下,師生間已不是領導與被領導、知識的“授”“受”關係,而是能動的、平等的合作者。我們不僅注重課堂上的師生互動,更注意課下和學生加強交流。每一次階段測試後我們都要求學生寫一封《致化學老師的一封信》,這就給師生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在信中,他們暢所欲言,提出自己在化學學習中的不解和困惑,諮詢有效的化學學習方法,甚至有的學生把自己焦慮、失望的心情也寫下來,這就大大增強了師生間的信任。從來信上,我們也看到學生對教師教學的肯定和建議,這大大增強了我們教師在課堂上的自信和激情。也有的學生對教師提出的批評和意見則有利於教師教學經驗的積累。

  七、改變評價標準,倡導多元的評價發展觀

  傳統的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忽視了評價的改進、激勵、展功能,忽視對學生的動態評價,使評價失去了促進學生髮展、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作用,而新課程則提出了全新的課程評價的理念,更加註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我們也在積極探索更加多元的評價。

  八、提高備課效率,加強備課組教師的合作與交流

  在充滿競爭又需要合作的社會,教育內部教師之間的競爭與合作,應當是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

  我們高一備課組的教師都是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應該說學生之間、教師之間的競爭很激烈。但我們能很好地秉承高階中學優良的校風、我們每個工作日都在同一個辦公室,幾乎每一堂課前我們都展開激烈的討論,討論不同的教學方法可能的效果,甚至討論教材的編排是否合理,每次考試我們都流水閱卷,我們之間也互相聽課評課,甚至會分析彼此學生的試卷,互提意見,共同進步。

  對新課程的幾點困惑:

  1、教材中某一知識點的多點分佈是否都合理。

  2、課時不足與教學容量大的矛盾如何解決。

  3、手頭的資料不完善,配套練習很難跟上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收穫不同。

  4、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收穫不同。

  5、新課程不能滿足家長和學生對應試的要求。

課改心得體會3

  新一輪課改的號角喚起了老師們勇於拼搏的幹勁,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課堂。使學生改變接受性學習方式,學會探究式學習。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在自主學習基礎上進行的一種較高層次的學習方式,其作用在於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增強探究意識,學會探究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課程改革實驗給我的教育事業注入了生機與活力:我的教育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課堂教學面貌煥然一新。成長記錄、教學反思,引導我走上一條研究之路。課改實驗,帶動了教科研工作的開展,使我具有了研究意識,養成了課後反思的習慣,不僅重視授課前的設計,而且重視課後的總結和反思,即對照新課程的理念,反思教學過程中對課程標準的把握,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課程功能的落實等。研究方式的改變帶動了我工作方式的改變,我走出封閉的教室,打破學科壁壘,與其他學科教師相互溝通學習,共同研究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教師之間更加緊密地合作。

  一、實現思想觀念的更新

  課程改革是一場文化的變革,教師要融入這個變革之中,追求先進文化和先進思想,不是一般的拓展知識面,多讀幾本書,而是以思考的眼光站在一定的高度進行知識更新。做為一名實驗者首先要樹立全新的教育觀。

  做為語文教師,我立足於學生的發展,以平等的姿態走近學生,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為學生創造一個寬鬆的民主的和諧的教學環境,在課堂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充分地讀,自由地議,大膽地評,讓創新的火花在讀中迸發,從而真正樹立以人為本、以讀為本、以創新為本的現代閱讀教學觀念。並做到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樹立了個性教育意識。

  二、實現知識結構的更新。

  面對新教材的新內容、新要求,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知識結構,看到自己在存在的缺漏和差距,在吃透課程標準,精研教材的同時,花大力氣,下大功夫,深入學習所教語文專業的新理論、新知識,把握專業領域發展的前沿動態,及時吸收專業推出的新成果;與此同時,一方面還進一步學習掌握相關學科的新知識,借鑑教育同行在教學中總結出來的新經驗,另一方面還要加強現代教育理論的學習,以此從全方位、多角度來使自己的專業知識、教育理論知識和實踐性知識不斷充實,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以形成能適應新教材教學要求的過硬的業務功底。

  三、教學方法的更新。

  課堂上我努力讓學生感受到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我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親密朋友,讓教室也轉變成為學生的學堂;我努力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現與培養。所以在課堂上學生或質疑問難,或浮想聯翩,或組間交流,或挑戰權威。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並能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體驗等,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有個性。學習方式還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在學習中我讓學生參與確定學習目標、學習進度和評價目標,使學生在學習中積極思考,在解決問題中學習。

  總之,在課改浪潮中,構建“自主合作,主動探究、樂於合作”的學習方式是每個老師孜孜以求的境界。要使課改一路走好,並取得實效,就要認真研究課標,謹記學科特點,不忘學生的年齡特徵,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為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不斷努力,不斷探索。

  關於語文新課改的一些做法:

  目前,新課程改革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新課程帶著新的理念,已走進我們的校園,走進我們師生的生活,並逐步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現在,我們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發生了新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師生角色的轉變和教學方式的轉變等方面。

  1、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

  新課程改革是課堂教學模式創新的改革。新課程標準突出了教與學之間“學”的重要性,突出了學習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突出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而傳統教學是不能體現這些的。所以必須變“老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為教師導學,學生自學;變單純的知識傳授為綜合能力的培養;變篇章結構的分析為根據課文特點,教學需要而抓重點,解疑點。如教學《紫藤蘿瀑布》這課時,我大膽採用了“問題式教學模式”。該模式注重了學生的“問”,特別是能體現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方式,透過課前預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到課堂上分析問題,研討問題,解決問題。這一學習過程始終注重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注重的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路,因此學生學習興趣濃,學習積極性高,從而使課堂始終呈現出“生動、活躍”的氣氛,教學效果顯著。

  2、教學方法靈活多變。

  較合理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注意創設教學情景,運用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探究精神,提高了教學效率。冰心的《紙船寄母親》這是一首現代詩,其實也是一副優美的畫,還是一首動聽的歌。在教學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閉上眼睛,聽課文的配樂朗讀,想象一個女孩子站在船頭,望著愈來愈遠的祖國,想著離自己越來越遠的母親,只有一隻一隻的折著紙船,把她拋向太平洋,來表達對母親的思念這樣的畫面,並用自己的話描繪出自己腦海中浮現出的畫面的內容,同學們大膽的發揮自己的想象,有的同學想象出了當時的冰心臉上掛滿了淚水,還有的同學甚至想到與自己的父母親人每一次離別的場景,這些都說明同學們已經融入了教學的過程;欣賞完了畫面,我又讓學生聽了滿文軍的《懂你》這一首歌,這首歌同學們也許聽過很多遍,但在那個特殊的場景下,大家都閉上了眼睛,彷彿和歌聲融為一體,誰也不忍心去打破那種寧靜,此時無聲勝有聲!

  3、注意學習方法的傳授。

  課前預習,教會學生如何查閱相關資料。課後拓展延伸,增加學習的容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活學、學活。如在教學綜合性學習“黃河”的話題時,我佈置的家庭作業是:讓學生課後查資料,看看黃河流經哪幾個省,並蒐集整理一些有關黃河的俗語和詩句,學生看電視,看報紙,有的同學甚至透過上網查資料,透過捕捉資訊來學習知識。

  4、重視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

  我們深知,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是學好語文的保證。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字要規規矩矩地寫,話要清清楚楚地說,課文要仔仔細細地讀,練習要踏踏實實地做,作文要認認真真地完成。對此,不求一日見效,而是時時給予關注,並輔之措施,得以落實。

  5、重視學生主體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老師導引,學生積極參與。學生生疑、質疑、解疑,主動探求知識,取得“潛力得以挖掘,能力得以提高”的效果。如在教授柳宗元的《黔之驢》這一篇文言文時,我先指導學生結合課本下面的註釋疏通文意,然後分析驢和虎這兩個形象,最後把全班分為二個大組,分別到驢家族和虎家族去拜訪,並寫一篇悼詞和賀詞。這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連那些平時對語文興趣不大的同學也熱烈的參與討論,出謀劃策。同學們在激烈的爭論和探討中,對課文的理解程度要遠遠強於老師空洞的說教。看到這樣的課堂,我感覺很欣慰,既照顧到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做到了以人為本,又將學生的主體意識喚醒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主動參與,併產生了強烈的心理體驗,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就達到了目的。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深深地感到課改能否順利進行,教師素質的高低也相當重要。“不斷學習,與‘課改’一起成長”這是對老師要求。“課改”挑戰教師素質,其全新的理念、更高的標準對語文老師無疑是一種考驗。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語文教師必須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才能擔當起培養學生語文素質的大任。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帶領學生一起探究知識,才能指導學生進行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我們由此獲得的體會是:必須學習。學習教育理論,以指導教學;學習專業知識以提高業務水平與業務能力。這種學習應是博覽廣聞,持之以恆的。除此而外,還必須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以開闊教學的視野。惟有如此,才能在課改中得以更新發展。追求無極限,探索無止境。教師們在“想”中“做”,“做”中“想”,在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的同時,不斷地對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力求使“想”和“做”得以更完美的統一。

課改心得體會4

  曾幾何時,我因自己是擺渡人而抱怨,送走一屆屆的小學畢業生,自己仍要回到原點,只有自己不斷重複同樣的路程,只有自己看著一成不變的風景,只有自己擁有沒有前途的人生。今曰,我為自己是擺渡人而慶幸:陪伴一群群孩與之攜力划向理想的彼岸,只有自己享受著他人託付的人生美好時光的信任,只有自己不斷分享著孩子們成長的收穫和喜悅,只有自己有幸一生與青春同行,與課改同行。

  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一、深刻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轉變觀念。

  在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個人簡歷透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絡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由過去的“統治主宰者”“支配者”“直接知識傳授者”“主講者”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變為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引領者,與學生真誠面對,和學生共同營造一個溫馨、靜謐、安詳的環境,真正讓學生去自主參與,做學習的主人。

  二、教學目標的轉變,也導致了教學活動中對學生評價的轉變。

  以往一堂課“棒!棒!你真棒!”不絕於耳,但進行課改後,我們對學生的評價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雖然這種改變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但是相對而言它的進步是不容我們忽視的。對學生的個性化、全面性的評價更加受學生歡迎。不再是以前的“三好學生”“學習標兵”的稱號,而是凸顯學生優點的更加具體、到位的評價與表揚,更能夠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課堂正在由教師教學的主陣地轉變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

  從“灌輸”變“引導”,從“表演”變“對話”。突出課堂的參與性、互動性與合作性。心得體會其次,改變了教師課前準備的關注點和備課的方式。老師能夠關注個體差異,呵護學生自信心。教師學會聆聽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對自己的做法進行解釋,課堂正在由教師教學的主陣地轉變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

  作為一名教師,我從事教育工作已經十幾年了,經歷了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改革過程。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課改中,有艱辛和挫折,也有歡笑和成功。那一次次失敗孕育著成功,我一步一個腳印,堅定地往前走。因為我在“課改”路上,是課改使我成長,是課改給了我信念,我要沿著課改之路走下去。

課改心得體會5

  新課程改革似一股清新的風吹進了課堂,使沉悶的課充滿了活力。從學校開始課改至今,我們一路摸索。從在網上觀看學習新的課改模式,到綦江考察學習。在課程改革的實施程序中,越來越深切的感受到了課程改革對我們學生學習的效用,對我們教師而言更是一次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顛覆性的改變。對我來說,課改之路儘管艱難曲折,但我從中認識到教師的真正本領,主要不在於講授知識,而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

  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核心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的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就學習數學而言,學生一旦“學會”,享受到教學活動的成功喜悅,便會強化學習動機,從而更喜歡數學。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師的真正本領,主要不在於“講授知識,而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正是在這種理念的指引下,我校確立了“目標明確,自學檢測,合作攻關,課堂訓練、強化矯正”的四段七步式課堂教學模式。在一期的摸索下,我欣喜的發現學生自主能力增強了,動手動腦能力也不斷增加.

  ‘四段七步式’實施變化最大的是學生,學生有種“我的課堂我作主”的主人公精神。在教學過程上突出讓他們親身體驗“學數學”的過程,在教學中,他們可以採用個別學習,同桌交流、小組合作、組際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種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些形式就為學生創造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同時教師還必須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讓他們有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讓每位充滿個性的學生都得到充分的學習自由,學生根據學習目標自己動手、動口、動腦……從而得到充分的發展。即構建以人為本、百花齊放的新型教學體系;它變沉悶、閉塞的課堂為歡聲笑語,使課堂充滿自由、民主、和諧的氛圍;它更注重的是師生的交流、學習過程以及學習過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體驗,它還注重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習和做人的品性,相比以往的傳統課堂,學生做事,學習都變得主動積極多了,因為在課堂上,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事情做,自學,自測,生教生,帶著問題傾聽老師的點撥,練習,發現問題,矯正。每個學生都有事幹,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找到自己的價值,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在課堂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其實每個學生都有實現自我價值的慾望,只是在傳統教學當中他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課堂上,學習上找不到任何成就感。在‘四段七步式’教學模式下,尤其是小組內的建設,一對一,師徒結隊,兵教兵,共同提升,學生不會再為一道一無所知的問題而發愁,也不會再擔心因一時的失敗遭拋棄,老師的鼓

  勵是他們進步的動力,學生的互勉是他們不放棄的見證。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樂意去學,相信他就一定會學好。

  課堂就是互動的課堂,課堂上教師不再是演講者,他只是一個組織者,參與者。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學生的表現,學生也不再是聽眾,他們親身體驗“學數學”的過程,一堂課下來,比我自己一味地講解,學生只管記憶,效果好得多,這樣教學,學生在輕鬆的學習氛圍中掌握了知識。那是相當的活躍,完全脫離一個學生的被動、被指揮的角色,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自主學習中,並把自己對新知識的感悟及時地表達出來,這非常有助於把學生的發散思維集中起來,及時糾正部分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偏頗,所以課堂上同學們都積極發言,看似亂哄哄,實際是在教師的調控和學生的自律中的有序。

  "四段七步式教學法"是在課程改革基礎上提出的符合我校教育教學實情的一種教學模式,帶有鮮明的"本土"特色和深深的個性烙印。我感覺它的最可貴之處在於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而不是被動思考問題;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而不是被動解決問題;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真正實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由單一接受到發展創新的根本轉變,實現了教師由知識的傳承者到創新人才的催生者的角色換位。不過‘四段七步式‘教學法還處於探索研究階段,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完善,學生也需要時間來養成良好的自學質疑習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繼續完善。

課改心得體會6

  9月12日我們學校一行10人在羅校長的帶領下到XX初中參加了旬陽縣課堂教學改革——高效課堂現場會,我很珍惜這次學習機會,認真觀看了展出的所有材料並參觀了學校教室、宿舍,分別聽取了XX中學許本花老師的一節聽說課和XX初中張XX老師的一節閱讀課,初步瞭解了學習小組的組建,現在說說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幾點:

  首先,小組合作學習已經初具規模。從理論上來看,學校從總體上已經研究出了一些具體操作模式,例如:如何設計導學案,高效課堂教學的四個基本課型模式(新授、複習、練習、講評課),課堂教學流程(三步六環——1、情境匯入,明晰目標;2、學案導航,釋疑解難;3、互助合作,釋疑解難;4、展示交流,點撥提升;5、當堂訓練,達標測評;6、盤點收穫,反思提高。),並有具體的教師和學生活動流程。教室裡張貼有導學案的使用流程及要求、小組合作學習口訣、優秀學習小組評選標準。

  從我聽到許老師的一節英語聽說課來看,她遵照了“激趣匯入——預習展示——合作交流——鞏固提升——達標檢測——課堂反思”的教學流程,充分發揮了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注重將小組評價貫穿始終,教師充滿激情,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能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搶著發言,但由於時間關係,達標檢測課堂並未完成,課堂反思及對小組的總結評比部分,我們一點都未看到她如何操作。

  在教室的桌子上面我們看到了小組成員的分工和奮鬥格言及奮鬥目標,周圍的小黑板上張貼有小組合作學習個人評價表,細分到每一節課,一週一評。

  第二,班級文化建設主題比較鮮明,比如有以竹子、荷花作為班級文化建設的主題,英語課堂用語張貼在每個教室,小組學習方法和導學案的使用也張貼於教室供師生共同學習。班主任的管理理念也貼在了教室門上。但是教室、宿舍張貼的花都是從商店買來的,並未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宿舍裡的內務是無法與我們學校相提並論的,而且我認為我們學校學生的基本功還是相當可以的。

  第三,學生的養成教育很不錯,大課間活動——校園主持人大賽很有特色,充分展現了學生的才藝,給學生提供了很好地發展空間。

  最後,我們在李XX老師的組織下進行了評課,有一位校長和教務主任的點評是比較深入的,提出了教學機智、學生評價、語法知識講解、合作交流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同觀點。由於時間關係,沒有更多人發表評論,李老師提出了幾個我們今後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高效課堂改革不能拒絕現代先進教育技術——多媒體的使用,要將其融入課改。

  二、使用了導學案,課怎麼上?

  1、要注意教學起點,課堂匯入就從課前預習的地方開始。

  2、要把一個個的學習目標轉換成一個個的學習任務,不適宜直接在課堂上展示。

  3、學生對話展示直接在座位上就可以了,不用走到講臺前。

  4、高效課堂學生有效的學習是建立在教師有效的教上的,如果導學案上學生預習時沒有chant,那課堂上的展示就是多餘的。

  5、要展開有效的展評:要求學生怎樣做,就要怎樣檢查。

  三、怎樣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

  1、把詞彙教學融入具體句式中學習,不能單獨孤立的教單詞。

  2、要把閱讀課設定成在簡單問題提示下進行的閱讀,只有把課文真正讀懂了,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性訓練。

  3、在閱讀上不能忽視教師的有效引導,而且引導要有效。

  最後,李老師說明年英語組可能會再組織高效課堂的展示課,進一步研究高效課堂的具體操作方案。

  透過這次學習,我雖然從理論上對高效課堂有所瞭解,但是在實際操作上還不是很明晰的的。不過從課堂上看,學生的改變還是非常大的,學生的參與面比較廣,課堂上幾乎沒有不動的,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這是我今後在我的課堂上要進一步加強並進行合理運用的,特別是小組合作學習,我會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以發揮最佳的效果。同時,我覺得小組合作學習需要各科老師的協同作用,因為高效課堂的理念、小組的評比、小組長的培養、小組的組建僅靠一兩個老師是不容易完成的,而且效果也不會是那麼明顯。我再次覺得,高效課堂不一定每節課都要導學案,但是儘可能讓更多的學生在每節課學會更多的知識是我們每個老師的共同追求,就讓我們共同用我們的智慧來完成這個目標吧!

課改心得體會7

  一、教學中要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面對新課程,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美國課程學家多爾認為,在現代課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

  (1)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這種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在教學中,個別學習、同桌交流、小組合作、組際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課程中經常採用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些組織形式就是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時間,同時教師還必須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如華師大版初一數學(上)的第一章P13,T·6,讓學生以給定圖形 、 、、 、” (兩個圓、兩個三角形、兩條平行線段)為構件,構思獨特且有意義圖形,並寫一 兩句詼諧的解說詞。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先個人設計,發揮想象,然後同桌交流、小組交流,最後由教師彙總全班同學中的優秀作品展示評獎。如“ ”戰車、“ ”風箏、“ ”夕陽夾山、倒影入溪、“ ”一個人、一座山、一個太陽等等許多意義豐富的圖形,其構思之巧妙,想象之豐富,語言之詼諧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學們體會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樂趣。

  (2)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做人的價值,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啟迪,學生迷路時教師不是輕易的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辨明方向;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激勵,當學生登山畏懼時,教師不是拖著走,而是點起他內在的精神力量,鼓勵他不斷的向上攀登。如在教學華師大版初一數學(上)線段的長短比較時,我一開始設計詢問學生平時如何比較身高,並請兩個同學演示。再讓學生仿照比身高方法來比較兩支筆的長短,由此引導學生找到比較兩條線段長短的方法。這樣學生很容易理解了這個問題。在學習角的大小比較時,不再需要我的引導,學生從線段的比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較方法。

  (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調控教學,照顧差異,發現“火花”。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透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透過表情、動作來實現交流。如在教學華師大版初一數學(上)4.3立體圖形時,我讓學生分組動手製作多面體的展開圖,在學生製作時我觀察各組製作過程,並參與到他們的製作過程中,在和他們的交流中我瞭解了他們在製作時的所思所想。個別存在的問題給予個別解決。在講如何判斷正方體的展開圖時,我先是傾聽學生們的方法,然後讓幾個有代表性、思維方法好的學生進行講解。這樣,我在教學中也學到了許多知識,同時縮短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學生把我當成了他們學習的夥伴,願意與我進行探討、互相交流。

  二、教學中要“用活”教材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教師要創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要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啟用,形成有教師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既要有能力把問題簡明地闡述清楚,同時也要有能力引導學生去探索、自主學習。

  (1)教材不等於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大於教材。教學內容的範圍是靈活的,是廣泛的,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只要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的材料都可作為學習內容。教師“教教科書”是傳統的“教書匠”的表現,“用教科書教”才是現代教師應有的姿態。例如華師大版初一數學(下)6.3實踐與探索P14 ,T·2這是一個有關形狀體積變化的問題。教材中只是作為一個練習題出現並沒有類似例題,我針對這類問題設計了一節課。課上我沒有急於讓學生馬上去做,而是找來兩隻一大一小的兩隻圓柱形的杯子,一隻杯子中盛滿水,開始做實驗。透過實驗引發了學生探索慾望,學生根據實驗情況找到了解決此題的幾種方法。再比如講解P15 ,問題2儲蓄中的利息和利息稅問題。我在教材的基礎上設計了幾個實際生活中碰到的問題讓學生課前到銀行去詢問和調查,課上同學們展示了自己的調查成果,用例項引發了學生學習慾望,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2)充分利用教材開創自由空間。過去的教和學都以掌握知識為主,教師很難創造性地理解、開發教材,現在則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編入了一些讓學生猜測和想像的內容,以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和各種不同的思維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學生自由閱讀的欄目以及課題學習。如華師大版初一數學(上)P14 關於幻方的閱讀材料以及P122身份證號碼與學籍號的課題學習。對於這些知識我把它們改成學生課外學習研究材料,讓學生透過詢問、調查、閱讀有關書籍和上網查閱等多種渠道蒐集有關這些知識資料並透過書面形式打印出來供全班同學閱讀。這樣做既鍛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課外知識。

  三、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體現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資訊,而是對外部資訊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意義。學習的過程是自我生成的過程,這種生成是他人無法取代的,是由內向外的生長,而不是由外向內的灌輸,其基礎是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就此進行教學。”這段話道出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掌握了這個標準以後,我在教學中始終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瞭解他們已知的,分析他們未知的,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目的、教學方法。

  例如教學華師大版初一數學(上)4.1立體圖形,這一節接近於實際生活。我在瞭解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上,讓他們自己總結、交流他們對立體圖形的感受、自己動手製作熟悉的立體圖形,並根據自己的想像利用豐富圖形構造生活實景。這樣避免了我一味地講解,學生一味地記憶。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在輕鬆的學習氛圍中掌握了知識。

  四、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科學的評價每一個學生

  新課程評價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相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識、有能力、有紀律的創新型人才。

  (1)評價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發展。淡化考試的功能,淡化分數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話成為歷史。

  (2)評價學生應該多幾把尺子。尺子是什麼呢?就是評價的標準,評價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來量,肯定會把一部分有個性發展的學生評下去。

  (3)評價中應遵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生在這種只有更好的評價激勵下,會不斷的追求,不斷的探索和攀登。這才是評價的真正目的。

  以上幾點是我在這一學期教學實踐和學習時的心得。

課改心得體會8

  3年前開學以來,我在課堂上發現老師變非常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動態資訊交流。透過資訊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原來我們這界是課改年段。

  新教材真正體現了這次課改的精神,學習過程與後果並重,同學們成為學習的主體和積極參與者。因此課堂上出現了轟轟烈烈的教學場景,我們忙於收集資料,課堂上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我認為課改讓同學們的學習方式改變了,同學們學得主動了,大膽了。我們變成了學習的主人,變得主動而靈活,大家都搶著發言。學習由苦變樂,師生互動,學生間的互動變成了課堂上的主旋律。

  四年級的時候,徐愛華老師開課,上了一節《尊嚴》。這一堂課贏得了許多老師的讚歎。我們查找了大量的資料,瞭解石油大王哈默,我們踴躍發言,還表演了哈默給鎮長捶背的樣子和哈默與鎮長的對話。我們還講了幾個關於尊嚴的小故事。我們精彩的小故事和發言把這堂課推向高潮。

  徐老師與我們默契十足,搭配的很好。讓我們和老師們感受到了課改的力量!

  課改主要體現在:創設情景、生成問題、合作探究、產生新疑。它讓同學們對學習更有興趣,發言更積極。沒有了“滿堂灌”、“填鴨子”的教學方式,同學們在課堂上大顯風采,我們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學習熱情高漲,使學習成為充滿樂趣的事。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師課堂上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過程,同學們學習過程不僅要用腦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說,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教師要積極參與同學的學習過程。我們才能無拘無束的置身於其中,嘗試學習,享受學習的樂趣。課堂才能煥發無限的生命力,同學們思維活躍,熱情高漲,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角。

  六年級第一學期,周素娟老師開市重點課程,我們查找了充分的材料,以介紹的方式來描素我們的廈門。我們不僅介紹了廈門還說了閩南語,唱了閩南語歌,介紹了美食,講速了故事,描繪了風景,我們精彩的介紹和表演贏得了老師和領導們的掌聲和好評,給這堂課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雖然課改給給我們帶來了不少好成績,課堂、學生和教師都產生了可喜的變化。但是,新課程教學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問題。如:把課程改革僅理解為教材的變化,換了一套教材而已;知道學校教育要以學生髮長為本,實際課堂教學中還是以教師為中心。

  老師還要給學生更多的選擇權;更開放,向學生社會生活的更大時空開放;更有效,多一點探究、創新體驗,多一些同伴互助協作。給我們一些權利,讓我們自己去選擇。給我們一些機會,讓我們自己去體驗。給我們一點困難,讓我們自己去解決。給我們一個問題,讓我們自己去找答案。給我們一片空間,讓我們自己向前走。

  課改帶給我們新一種學習方式,讓我們更有信心,更有動力,更有力量!

課改心得體會9

  迎著課程改革的浪潮,我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今天,在全社會的熱切關注和期盼下,一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誕生了。新課程洋溢著時代的氣息,體現著素質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最佳化課程結構、調整課程門類、更新課程內容、改革課程管理體制和考試評價制度等方面,都取得突破性進展。我們既為此感到光榮與自豪,同時也覺得使命的神聖與責任的重大,能參加試驗工作,不僅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同時又是一項嚴峻的挑戰。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改革課堂教學

  樹立起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煥發語文課堂活力,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二、用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煥發課堂活力

  應試教學課堂圍繞知識目標而展開,儲存繼承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驗和體驗,但忽視了學生創新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如何啟用所需的先前經驗,萌動求智慾望呢?新課標要求我們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啟用學生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於捕捉新資訊的能力,並把這種能力的培養定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為此,我們仔細研究教育心理,準確把握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徵和思維特點,積極探索有利於激發興趣、啟用思維、激勵探討的課堂教學方法。例如在處理每單元的重點篇目時,我們始終採用五步三查的教學模式,根據不同內容精心設計問題,組織課堂教學。

  這樣教學,課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教師已成為學生的親密朋友,教室也轉變成為學生的學堂,學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無聞的模範聽眾。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現與培養:或質疑問難,或浮想聯翩,或組間交流,或挑戰權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組際互動,環境互動,在有限的時間內,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鍛鍊和表現的機會。教室中再沒有陰暗冰冷的 “死角”,課堂上充滿著流動的陽光,平等、和諧與交流共存,發現、挑戰與沉思同在。活躍的思維,頻動的閃光點,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師的授課既源於教材,又不唯教材。師生的情感與個性融在其中,現實的生活進入課堂,學生在互動中求知,在活動中探索,既輕鬆地掌握了知識,又潛移默化地培養了能力。學生的整體素質有了質的提高,語文課堂真正煥發出它應有的活力。 學習方式還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在學習中我讓學生參與確定學習目標、學習進度和評價目標,使學生在學習中積極思考,在解決問題中學習。實現互動式、交流式的合作學習,課堂中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參與學習、體驗成功的機會,在探究性學習中,透過設定問題情境,讓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透過實驗、操作、調查、資訊蒐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活動,經歷探究過程獲得知識與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情感體驗。學生思維活躍,閃光點頻頻,他們已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

  三、用紮實多樣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死教書、教死書不能適應社會對教育的需要,新課程改革正是對今天教師教學觀念的挑戰。教師應由知識的佔有者轉化為知識的組織者,由知識的傳遞者轉化為學習的促進者,超越課堂的藩籬,將現代教學過程演化為“培養學習者”的過程,實現由“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的根本轉變。用紮實多樣的訓練,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使學生獲得一定的終身學習的本領。

課改心得體會10

  我是一名剛步入體育教育事業的新人。

  對課改沒什麼大的感受,要說變化也就是拿自己的課堂與我上初中那會的課堂作比較,那個時候可能是更加隨意一些,加上教學設施的不完備,很多事情都是用嘴來描述的,我們也只能聽老師的描述,在腦海中想象。

  我覺得課改十年來老師變化有以下幾點;

  一、教學語言體系變化。

  現在老師更多地使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以學生為中心,三維課程目標,多元學習評價等等,這些現代新詞。

  體育教師透過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組織措施,有效地實現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二、教學內容的變化。

  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

  從總體上講,教學內容由過去的,單一競技運動專案,向多樣化運動專案轉變。

  另外教學內容由學非所用,向學以致用轉變。

  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理念充分展現,給學生更多的學習時間和練習時間,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同時教師駕馭課堂的主導作用變得清晰可見。

  課程改革10年來,統一、僵化、程式化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正在被打破,靈活、多樣、講究效率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正在形成。

  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有效地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奠基學生幸福的人生,進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課改心得體會11

  20xx年12月12日至19日,在局領導的帶領下,我們先後到xx學校和江蘇泰興的洋思中學進行學習。經過緊張地學習,我對新課程改革的發展方向更具體、明晰———那就是要堅定地走課改之路,向課堂要效益。對於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我也有了更切身的體會和感悟。審視自己的工作歷程,對於新課程改革和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我想談談自己的一點感觸、反思和建議。

  透過學習,我的感觸是:走進洋思課堂,我眼前豁然一亮,看到的是一個生機勃勃的課堂。長時間來,我們新田的教師“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教重複書”,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已是定勢,殊不知一場教學模式的改革在全國轟轟烈烈地展開,而今洋思中學的課改已走過了30年的歷程。我們新田的課改起步已經遲了,要想方設法迎頭趕上,我們要有一種使命感。

  瑞華實驗學校是第一批課改實驗學校,由於種種原因,課改走進了死衚衕,不得不迴歸原點。作為一個經歷了全過程的參與者,我在反思。我粗淺認為在實際的課改中必須要解決這些基本問題:

  一是方向問題。我這裡所說的方向問題,不是指要不要課改的問題?也不是指學那種課堂教學模式的問題,而是特指課改要由上而下的問題。領導(校長)堅定的決心是課改成功的關鍵,自上而下的形式容易形成合力,便於課改工作的展開,也能及時糾正課改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由此延伸出另外第二個問題,就是一所學校的領導(校長)要是課改的專家或是行家,是學校課改的總設計師。學校的行政人員應率先學習培訓,掌握課改教學模式的理論和實施流程。課改不只是學校教科室的事,是整個學校領導團隊的事,這個團隊是表率,是改革的風向標,要做到人人都能為教師解惑。學校領導團隊就課改形成合力後方可進行下一階段的工作(不能是校長願做,分管領導態度模糊),不可操之過急。依次類推,當有一批課改骨幹後,發揮“傳、幫、帶”的作用,形成課改燎原之勢。在這兩個問題上,我們瑞華是走了彎路的:在20xx年推行新課改,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過程中,當時95%的教師不明白這些概念,我們也沒有經過學習培訓(當時我們的教師外出學習觀摩的機會太少了),課改的白丁一個,硬著頭皮往前走。我們邊學習,邊摸索,邊嘗試,學岳陽許市模式,搬許市模式,結果走入了困境,走不下去了。現在想想,如果當時有一個專家坐鎮及時指導,自身若電能充沛,也許課改之路會走得穩妥些。當然,我們也有一批年輕教師接受了新理念。

  二是教師觀念的改變是難題。有的教師教學已形成定勢,改變困難大。而課改需要一大批噴薄激情的教師,點燃、燃燒激情是必不可少的步驟,推進教師的二次創業,需要一個自上而下的評價機制,適當給教師鬆綁,給學校的探索開綠燈。打造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教師是踐行者,教師觀念不改,必將影響執行力。我個人認為課改之初,對於不願參加課改的教師,人員編制松的學校,能引導改變的則引導,不能引導改變的則變換工作崗位。課改,一個班的教師就是一個團隊,不能因為一個人而打亂課程教學結構,擾亂軍心。從另外的角度說,課改實驗班級的教師一定的搭配好。當然,對思想暫時轉不過彎的教師的學習要求不能放鬆,

  三是需要教育局的支援。課改涉及到一些硬體設施建設,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幫助學校改善辦學條件;另外,課改最需要的是技術支援。當我們學校遇到課改難題時或走入困境時,希望能得到局裡課改團隊的及時指導和幫助。

  以上是我的一點思考,下面我想提點建議。進行課改,打造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問題會暴露在各個層面,需要及時解決。就課改,我想能不能由縣教研室、基教股牽頭、領導,成立一個課改團隊。這個團隊的教師可從全縣教師中選拔,各會考科目(九科)選2-3名教師,由教研室、基教股負責培訓(這部分教師暫時由教研室、基教股管理,適當的提高待遇)。等局裡確定教學模式後(我個人認為洋思的“先學後教,當堂練習”適合於我們的教學),縣裡的課改團隊分步驟開展工作:第一階段(兩週時間),課改團隊教師在加強理論學習的同時,邊觀摩(影片)邊集體備課邊試教,各學科教師輪流試教,同學科教師聽課,然後進行總結完善。第二階段(兩週時間),課改團隊教師繼續集體備課和試教,準備過關課,上過關課,由教育局組織專家評定,培養出我縣第一批課改骨幹。第三階段(兩週時間)局領導帶領課改團隊送課下鄉。兵分2-3路,同時下鄉送課,併為當地教師作一次學科課改培訓。第四階段是課改團隊成員迴歸本校指導課改,並按局裡的分工跟蹤、彙報學校的新課程開展情況。

  新課程改革,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工作千頭萬緒,作為我所處位置而言,就是堅決執行,加強個人學習,抓實學校教師的培訓,帶領教師走好課改之路。

課改心得體會12

  (一)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課堂是高效課堂

  (1)精神飽滿的課堂即高效課堂。

  (2)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人慾罷不能的課,實現高效就要讓人有興趣。

  (3)高效課堂就是學生沒有一刻會閒下來打瞌睡,會集中所有的注意力來聽講。

  (4)真正的高效能帶動起每一位同學的興趣,使每一位同學都學有所獲,因此還要注意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要。

  (5)剛上課的10分鐘,這段時間很重要,要儘量透過事例引發學生的興趣,有興趣了,學習效率自然就上去了。

  (二)促使師生、生生多維互動的課堂是高效課堂

  (1)師生能夠積極互動才算是高效課堂。

  (2)應減少小組合作,合作過多會妨礙獨立思考能力並養成依賴習慣,會使同學們對自己小組討論的內容十分了解,但對其他小組負責的內容掌握得很差!並且同學之間的討論只能停留在表面,不可能像老師一樣上升到理論層面,舉一反三完全沒有辦法做到!

  (3)動不動就問就討論,會讓我們自主思考能力下降,遇到難題時再去問,這樣我們才會記住這個題,因為我們確實思考過了。高效課堂必然是多向度的以問題交流與探究為紐帶的師生與生生間多維互動的課堂。當下,讓學生多講、多活動、多透過小組合作解決問題,似乎已成為高效課堂的不二法門。可學生們的上述觀點,不能不引起我們深刻的反思。學生們認為,應減少小組合作,合作過多會妨礙獨立思考,並形成依賴習慣。這再次告訴我們,教師運用小組合作組織教學時,必須注意小組合作的有效性,關注問題預設與問題生成的真正探究價值,不能僅僅滿足於表面的課堂活躍。

  (三)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的課堂是高效課堂

  (1)完全在於學生本身,當他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思維緊跟著老師授課,積極思考,這就已經完全達到了高效的目的。

  (2)高效課堂應該是一種十分活躍的課堂,在這樣的課上活躍並不表現在行動上,更多的是表現在思維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的思維活動起來,跳躍起來。

  (3)理科以老師講為主,但允許學生髮散思維,一道題有多種解法時可以讓學生逐一展示,講求一題多解,舉一反三。

  從上述觀點我們得知,學生們是非常重視關於積極思維這一高效課堂的本質特徵的。

  (四)關注全人教育的課堂是高效課堂

  中國有兩個優秀的教育傳統,一是先教人做人,後教人讀書;二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有4點建議供參考:

  1.人人都當主持人。我主張每位學生每個學期都要當學科主持人,學生的學科興趣與特長不同,不同的學生完全可以當不同學科的主持人。

  2.人人都當主講人。也就是說,要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在不同的學科裡當小組主講人。

  3.讓每個孩子都陽光。我在聽課中發現,有的學生髮言很少,這肯定是學習相對落後的學生。如何讓這些學生在課堂中陽光起來,而不致成為被課堂遺忘的角落?我主張,課前老師、課堂主持人、小組主講人要幫助這些學生做有針對性的準備,專門為他們創設課堂發言的機會。什麼是教育?這就是教育。

  4.讓知識與能力齊飛。有人擔憂,活起來的課堂,學生對知識、能力的掌握到底如何。我認為,其一,有了活起來的課堂,就有了進入主體狀態的學生,就有了學生有意義的學習與生活,學生的綜合素質必然是高的,反過來講學習質量就高。這是規律。其二,活起來的課堂,必須做到活而不亂,既活又實。關鍵是,師生要始終關注課堂、單元教學中的診斷、反饋與矯正,重視知識的整合與建構。在這裡,我倒不擔心學生情感領域的發展。

課改心得體會13

  一、建立背景及起因

  目前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結合方面,存在一些不良傾向,特別是在我們農村,大多數家長文化程度和素質偏低,他們往往忽視家庭教育的作用,以及自身對孩子應負的教育責任,或者把孩子託付給父母形成隔輩教育,或者愛的多、管的少,形成溺愛教育。我校特色建立源於20xx年xx月張憲華老師的家訪,由於這次家訪發現了留守兒童問題,經校領導與老師們和部分家長的商討,建立了我校“家校一體共同參與”的辦學特色。

  二、建立步驟及其具體實施過程情況

  (一)完善組織建設,加強領導

  1、學校首先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教導主任為副組長,各班主任老師為成員的特色學校領導小組。

  2、成立了村級家長委員會,並制訂了《家長委員會章程》和《家長委員會工作制度》。學校每年召開兩至三次家長委員會議,一般有學校領導通報學校工作計劃及取得的成績,聽取委員會成員的合理化建議。

  3、學校建立了家校聯絡卡,進一步加強了家庭和學校的聯絡。使家校雙方及時瞭解學生在校及在家表現,以便加強配合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4、嚴格家訪制度。學校規定,新接班的班主任要在一年內每生家訪不少於一次,連任班主任一學年家訪人數不少於全班的二分之一,並對每次家訪作以詳細的記錄。

  5、為了使家長能對學校各方面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議,學校設立了校長信箱,及時與家長溝通,成為家校聯絡的橋樑之一。

  6、建立了學生成長檔案包。(A、學生的個人情況登記表。B、學生在家表現綜合評價表。C、學生在校表現登記表)

  7、每學年開始,給每位學生建立了《家校一體預習手冊》和錯題檔案,下發了《怎樣預習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就學生如何搞好提前預習給家長作了說明。要求家長抱著對學生、對學校高度負責的態度,放下手中工作參與到教學活動來。把建立特色學校活動進一步推向深入。

  8.針對我校的教學特色,結合當前當堂達標教學,我校在《家校一體學生預習手冊》上做文章,下功夫,力爭做大做強。我們專門成立了相應的語文、數學教科研小組,撰寫了教科研課題,如:語文:李鳳英老師的《當堂達標教學下的古詩文教學研究》;數學:王繡老師的《如何在數學教學中使預習與當堂達標模式有效結合》;切實把《家校一體預習手冊》落到實處。

  (二)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紮實辦好特色教育。

  1、定期舉辦專題講座。從20xx年春季開始,為提高家長(特別是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管理孩子的能力,我校定期組織家長觀看教育子女專題講座、召開教育子女經驗交流會、請優秀家長做《家庭是怎樣教育子女》的專題報告。

  2、定期召開家長會,每學期學校都要召開家長會,會上家長們首先聽取學校的工作報告,其次聽取本班任課教師對本班學生情況介紹,會後每位家長還要填寫家長意見反饋表,學校把各班家長的意見彙總,由學校進行統一答覆。

  3、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這是學校開展創新家庭教育的又一內容。每學期舉行一次“學校開放日”活動,讓家長真正走進校園,參觀學校的角角落落;深入課堂,瞭解孩子的課堂表現,知道教師是怎樣教的,並進行評教,及時提出寶貴意見;參與孩子節日,觀看六一節目、元旦文藝匯演。極大的調動了家長與孩子的熱情;拉近了教師、家長、學生之間的距離,增強了相互之間的瞭解、尊重和關心,出現了孩子督促家長做模範家長,家長教育孩子做“三好學生”的可喜局面。“家長開放日”活動受到了家長的一致好評。

  4、家長評教。(根據平時的表現家長對每位教師進行評議)來促進教師的教學工作。

  5、成立村級預習互助小組:為進一步解決留守兒童的課業輔導問題,20xx年6月在各級領導的指導提議下,並結合我校的兩個市級課題,我們決定組織成立村級預習互助小組。經過一系列的準備交流工作,20xx年xx月我們召開“宣章屯鎮中心小學家長會暨村級預習小組成立大會”,打破年級界限,以自然村為單位選舉出村級家委會、成立村級預習互助小組。同村家近的四、五個孩子組成一組,打破年級界限,以《家校一體學生預習手冊》為依據,教師出示預習內容,讓學生自主學習,每天一個家長輪流值日,負責孩子們的預習秩序,值班家長能輔導的由家長輔導,輔導不了的可由高年級孩子輔導低年級的孩子。村級預習互助小組在家長的努力、村級家委會的督促和老師的回訪指導下以點帶面的開展起來,真正解決了留守兒童的家庭輔導問題,也極大的促進了學生的學和老師的教。村級預習互助小組的成立:保證了學生們的安全。特別是在夏季,由於學生放學時間早,一部分孩子有可能在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去下灣,這樣增加了孩子不安全的因素,預習小組的成立可防止這種可能性的發生,保證了孩子們的安全。村級預習互助小組的成立可化解家長之間的矛盾。學生家長往往在現實生活中或多或少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矛盾,由於村級預習互助小組的成立,學生成為家長之間的紐帶,這樣家長之間的矛盾也可化解。

  6、實施了家長值班制度:每天有一位家長走進學校進行值班,明確了家長值班職責:

  (1):每位家長每學年到校值班一次,在校一天。

  (2):按時到校值班、簽到、做好值班記錄

  (3):到校後幫助值班教師做好上放學時值勤和校內值勤。

  (4):協助體育教師安排好學生的兩操。

  (5):值日家長每天任意聽一節課,(家長推門聽課)並對教師進行評議。留下反饋意見,以便我們對預習教學的改進。

  (6):對學校發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家長的到來既端正了學生的學習態度、提高了老師的教學水平,也規範了學校的各項秩序。

  7、從20xx年9月起,我們進一步挖掘家長和社會資源,聘請有特長的家長走進孩子們的課堂,具體做法如下:

  (1)建立了家長資訊採集表(登記造冊)

  (2)海選出特長家長,並建立了特長家長檔案。

  家委會還給特長家長下發了的聘書。經過海選小組的海選,確定了3位有特長的家長:一年級家長康洪林的《少年太極拳》、四年級學生家長宋維香的(手工製作)、二年級學生家長黃偉明的《疾病預防》,還特邀、聘請了王業強校長為我們學生上書法課教孩子們練毛筆字;學校制定了課程安排表,每隔週234來我校給學生上一節課,家長的參與真正拓展了孩子們的知識面,提高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彌補了學校師資的不足,使我們的課堂活了起來。這一舉措在家長之間反映效果也很好,家長們對學校更加信任了。

  (3)結合我鎮大棚蔬菜基地的優勢,讓懂蔬菜技術的學生家長當課外輔導教師,讓我們的學生走進蔬菜大棚上實踐課,一舉倆得,既讓學生學到知識,又能與家長溝通。

  8、定期表彰優秀家長。在學校開展各項活動中,得到了很多家長的大力支援,為此學校每年都要表彰xx名優秀家長。

  (三)建立活動初見成效

  1、“家校一體、共同參與”充分發揮了學校的主導作用,也充分地挖掘了家庭潛力,使得學校與家庭的聯絡更加密切,距離拉的更近,形成了強大的教育合力,為每一個孩子的全面發展,綜合素質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培養以及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家校聯絡也使得廣大家長朋友充分認識到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並能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參與到學校組織的各項教育活動中來,加強了與學校的溝通,加深了與教師的感情。透過聽報告、座談、參與聽評課等活動以及與其他家長的接觸與交流,提升了自身素質,使自身的家庭教育水平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3、家校聯手齊抓共管,也促使廣大教師不斷加強學習,不斷提高教師自身在新形勢下的教育水平,進一步強化了服務意識,昇華了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水平,取得了家長的信賴和社會的滿意。

  三、今後打算:

  為使特色學校發展更上一個臺階,真正實現我校“人文寬和、幸福陽光”的辦學理念,我們將繼續努力不斷進步,爭取實現以下目標:

  1、繼續調動發揮家長委員會成員的積極性,充分行使村級家委會的“特權”。

  2、總結已開展的村級預習合作小組情況,逐步推廣到學校管轄範圍的社群和自然村。

  3、“預習與當堂達標教學相結合”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初步形成,並積極推廣應用。

  4、我校還打算利用現代資訊科技,在校園和學生教室內安裝上攝像頭,目前校園攝像頭以安裝完畢。構築學校網際網路平臺,初步建立家長與班主任的網路聯絡平臺或QQ群,讓每位家長每時每刻都能瞭解自己孩子的表現,最終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

  5、繼續實施家長值班制度和特長家長進課堂制度。

  6、走進社群舉行“家校一體”成果彙報會。(可利用六一兒童節、元旦文藝匯演、三八婦女節等形式)

  7、打造“校園主題文化系列”,整體構建學校廣場文化、教室文化、辦公室文化、走廊文化、運動場文化等系列文化。

  8、創編自己的校歌,校徽(已完成)整理制定《宣章中心小學管理手冊》。

  9、根據特長家長進課堂的材料,開發校本課程編撰校本教材,真正讓校本課程走進課堂,走向學生。

  目前,我們“家校一體”學校特色辦學的嘗試在上級領導的關心支援下,取得了一些成績,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由於僅僅處於嘗試和探索階段,且探索的廣度和深度還不夠,還沒有實現所有家長真正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中來。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始終堅持“家校合一、立德樹人;攜手共創、和諧家園”的辦學理念,確立“讓每一位學生、教師、家長都成為最好的自己”的培養目標。以“家校一體共同參與”為主題,繼續完善“家長委員會”的職能,力爭透過家庭、學校、社會三位結合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達到縣級較好水平。讓我校的特色學校建立工作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課改心得體會14

  <<數學課程標>>明確指出: “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教學活動的組織者的發展、引導者和合作者 ” 教師角色的轉變,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了數學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結合自身近年來參與小學數學課程改革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感受。

  一 、數學課程在目標定位上,提出“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為總目標。

  新基礎教育強調從培養21世紀現代人才和實施素質教育的啟度來確立教學思想,誠心誠意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十分明確。因此,數學課程的目標不只是讓學生獲得必要的數學知識、技能,它還應當包括在啟迪思維、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發展。強調學生“經歷了什麼”、“體會了什麼”、“感受了什麼”。旨在讓學生願意親近數學、瞭解數學、用數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環境與社會,學會“做數學”和“數學地思考”,發展學生的理性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等。

  二 、數學課程在教材編寫上,試圖建立旨在促進學生髮展、反映未來社會需要、體現素質精神的數學課程新體系。

  新教材在編寫上努力確立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強調體現教材的人文精神。在此思想指導下,新教材不是以例題、習題形式,而是以數學活動的形式安排的。提供了大量的觀察、操作、實驗等實踐活動,如:“實踐活動”、“數學小調查”、“做一做”等欄目。加強了學生生活、社會生活的聯絡,在題材上引入了“奧運”、“環保”等內容,著眼於學生的情感體驗,教材還設計了“數學故事”……

  三 、數學課程在教學方式上,強調教師要透過情境等手段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活動。

  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想法,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導,並組織學生進行合作與交流,得出有關結論。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願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結合學生實際進行教學,鼓勵演算法多樣化,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實現學生學習方式上的轉變,提高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四 、數學課程在評價體系上,由注重甄別和選拔轉變為注重激勵,關注過程。

  《標準》在評價建議中貫穿著評價觀念的轉變。強調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全面瞭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因此,課程評價應由注重甄別和選拔轉變為注重激勵和過程。這樣的評價體系應做到評價目標多維性,評價主體多元性,評價方法多樣性,評價結果激勵性。

  五 、站在課程改革的前沿陣地,在新課程、新理念的指導下,我嘗試在課改這一大環境下啟用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構築新課堂。力求讓數學課堂教學煥發出蓬勃的生機。

  1、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主體化。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那麼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呢?主要是學生會的,教師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懂的,教師不教,學生自己能提出的,教師不代勞。教師在課堂中要抓準機會,創設條件,讓學生深入學習、合作、探究,讓學生在玩、說、練、議中學習數學,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例如:教學《有幾輛車》時,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說算式,再經過交流合作結合一系列玩、說、練等活動,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深入探究,這樣不僅學生輕易掌握了所學內容,還啟動了其思維。學生學習熱情高漲,積極主動投入到學習中,真正實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2、聯絡生活實際--數學學習生活化。

  根據一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生活經驗,學生的學習應該從生活出發,從學生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出發,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使學生真正認識數學知識。數學來源於生活,又為實際生活服務。正因如此,教學中,我努力創設條件讓學生把數學學習與實際、實踐活動聯絡起來,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數文具;聯絡實際說說6、7、8、9、10可以表示什麼?這樣讓學生將數學與生活聯絡起來,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循規蹈矩走不出封閉的大門,因步自封編不出優美的童話。在新課改這一廣闊天空裡,我們應該不怕失敗,不斷努力,不斷創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課改心得體會15

  學習《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使我領悟到了教學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本事,讓學生享受“歡樂數學”。

  一、變“備教材”為“備學生”

  教師的備課要探討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一樣的資料確定不一樣的學習目標;要根據不一樣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複習、做作業等;要研究到觀察本事、想象本事、思維本事、推理本事及總結歸納本事的培養。一位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不僅僅表現他對知識的傳授,更主要表此刻他對學生學習本事的培養。

  二、變“走教案”為“生成性課堂”

  當師生的主動性、進取性都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育過程遠遠要比預定的、計劃中的過程生動、活潑、豐富得多。教師要利用好即時生成性因素,展示自我靈活的教學機智,不能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教師要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要在教學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誠合作的民主關係。同時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的一言一行,在教與學的平臺上,做到教學相長,因學而教,樹立隨時捕捉教學機會的意識,就必定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活潑趣味,更加充滿生機,也更能展示教師的無窮魅力。

  三、變“權威教學”為“共同探討”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我們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因而,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忙、參謀;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為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

  四、變“教師說”為“學生多說”

  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理解數學概念或經過數量關係,進行簡單的確定、推理,從而掌握最基礎的知識,這個思維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有利於及時糾正學生思維過程的缺陷,對全班學生也有指導意義。教師能夠根據教材特點組織學生講。教師不僅僅要了解學生說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生說的質量,這樣堅持下去,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本事。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上好數學課應當儘量地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能把學生埋在越來越多的練習紙中。在數學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既動手又動口,並輔以其它教學手段,這樣有利於最佳化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必然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應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歡樂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