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文言文> 關於對文言文教學的困惑

對文言文教學的困惑

關於對文言文教學的困惑

  文言文的學習令許多學生深感“頭大”(這是我們做學生時慣用語),然而它卻既是教師不得不教的內容,又是學生不得不學的“老古董”。在一片“創新”與“改革”的呼聲中,怎樣讓文言文真正走入學生心靈深處,則成為文言文教學中亟待解決而又異常棘手的問題。文言文內容在高中語文新教材中的大幅度增加,因此,使文言文教學的研究和探討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

  中學文言文教學費時不少,成效甚微,這種狀況由來已久。文言文教學的出路到底在哪裡?如何才能恰如其分地將“創新”的教育理念與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模式有機地結合?到底有沒有一種更趨完美的文言文教學方法呢?這些許許多多在中學語文教學一線默默耕耘著的語文教師們的困惑。也是我的困惑。

  我想只要是同學樂意接受的,能激趣的就是好方法。對嗎?

  我們都曾有過學生年代。記得老師在黑板上抄寫的一首小詩,讓我至今難忘。-----文化胎記君須記:“中國/ 為寫好這兩個字/ 我用了一生/ 如果哪裡還差一點/ 請把我填在那裡。”中國——中國文化,他是一個民族的胎記,他是我們自已的文化。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在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如何正視、傳承、發揚中國文化已經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責任。這是老師教給我們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性。

  我的語文老師對我們說過:“文言文的特點——半門外語。高中生學習文言文的目的很明確——培養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亦即離開老師能獨立讀懂一般的文言文。”語文教學要求教師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因為世界無比豐富多彩,我們無法窮盡海洋般寬廣的知識;世界不斷地發展著,我們無法預先了解未來生活。但是,我們可以透過一定的方法隨時獲取改進我們生活所必須的知識。知識的掌握的確重要,但能力的發展更為重要,即“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是老師告訴我們,語文教學只能是教給同學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這個道理就像有人一比:甲教乙學騎腳踏車一樣。學騎腳踏車的主角是乙,甲要做的工作是講清騎腳踏車的要領及注意事項,並做示範,然後把腳踏車交給乙,讓乙握把、踩蹬、上車、騎行。開始,甲可扶一扶,過一段時間就要放手讓乙自己騎,甲在旁邊觀察、指導,發現問題予以糾正;但腳踏車一定要在乙的手裡,讓乙自己揣摩、體會,經過反覆練習,掌握騎腳踏車的技能,從而駕馭車子,駛向目的地。

  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更是培養語感的好方法。這種對語言的敏銳而強烈的感知力,對於閱讀理解十分重要。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這是說沒有足夠的`量的積累,便不會有質的飛躍。以上是老師教給我們要學好文言文,必定要自已多讀多練習,別無他途。

  遺憾的是,老師他說歸說,我們做歸做,一個字悔啊!

  老師為了我們想盡了辦法。(當時,老師曾力排眾異)創設情境,幫助學生入情入境。在檢查預習、正音正字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課下註解及老師所給出的補充註釋自主疏通文意、複述課文內容,透過質疑、探究的方法先過閱讀理解關。老師配樂範讀、學生點評、透過利用聽覺效果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美讀能力,利用師生互動品讀課文這一環節引領學生再過品讀、美讀。.精心精妙點撥引導,讓文言文富有的文化內涵的“沉香“滲入學生靈魂深處。古為今用,用古人的話訴說自已,縮短了古人與我們的代溝。組織朗讀、背誦、實詞虛詞……比賽,啟用認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一切的一切,驅逐我們對文言文的懼怕和討厭,讓我們在文言文的快樂學習中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遺憾的是老師費盡心機,我們沒領情.一個字愧啊!

  老師已經病故。學生時代也離我們漸漸遠去。可是他抑揚頓挫的誦讀聲,他為我們學習文言文創設的情境,就這樣沉澱.下來至今歷歷在目難以忘懷。如果說我和我們不太“頭大”文言文,還能對文言文有一點點喜歡的話,是因為我們有幸遇到了我們的語文老師。

  老師,我們用時方知少啊!如果真有來生,我們還做你的學生.一定聽你的教導.改了我行我素的壞毛病.認真地把語文學好.把文言文學好.

  只要是同學樂意接受的,能激趣的方法就是好的,就是成功的,就是不會忘記的。

  教學的步伐不停止,在教學方法與技巧等方面的改革與創新就不會停止;教師們的探索與嘗試也同樣不會停步!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輩仍“將上下而求索”永不止歇! 在此向辛勤的老師問候了。

  在這裡還想借地請教點問題-------也是我一直困惑的。 什麼叫做“淺易文言文”?它和“淺近文言文”、“普通文言文”有什麼區別?什麼叫做“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它和“閱讀文言參考書的初步能力”以及“初步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有什麼不同?再有,所謂“閱讀能力”,主要是指認讀能力、理解能力,還是鑑賞能力?或是三者兼而有之?

  我看見的是見仁見智,各行其是,歸根到底正確的答案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