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文言文> 如何進行文言文教學

如何進行文言文教學

如何進行文言文教學

  文言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更是其中的難點。與不少同行交流,都有這樣的一些思考:我們在文言文教學中,究竟能教給學生什麼?應該教給學生什麼?確實,在文言文教學中,受限於考試指揮棒,以及學生的學習習慣、接受水平,我們似乎更多地是在文言字詞句上下功夫,或者是簡單地就文言文寫作的背景進行交待,來闡述作者要傳遞的情感。這樣的教學,可以說佔了大多數,看似面面俱到,既照顧到了對文言字詞句的學習,也照顧到了文言文內容、情感的理解,但卻出現了不必要的割裂。 筆者以為,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應以剖情析理為主,將字詞句學習與背景解讀、內容解讀、主旨理解等有機結合起來,做到三知,真正領略文言文中的文氣。本文就以《指南錄後序》教學為例,簡單談談如何剝析文言文寫作首尾、內在情感、背後義理。

  一、察背景,知首尾

  《指南錄後序》是文天祥為自己的詩集《指南錄》所寫的一篇序文,序文簡要地記寫了自己出使元營後的艱險遭遇。在具體課堂教學中,我沒有大肆特談文天祥出城之前的實際情況,也就是所謂的背景。在文言文教學中,對寫作背景的感知,可以有意識地讓學生在具體的詞句中感受,這樣兼顧理解,才能知道文言文中所寫內容、情感的前因後果。只有透過對背景的深刻感知,瞭解到文章寫作的首尾,才能真正讓學生走進文字。

  在具體教學中,我設定了這樣一個情境來向學生髮問,引導他們結合文章來感知背景。我用課件開啟當時元軍與宋軍對峙圖,讓大家設想,作為宋朝一方,大家可選擇的路徑有哪些?能不能用盡可能簡單的語言來表述。不少學生想到無外乎五種路徑,出城戰而勝之、固守待援拖之、待敵未來逃之、雙放交談和之、開啟城門降之。確實,面臨這樣的背景,也只有這五種方法。於是,我繼續問道,請大家再想,此時此刻元軍已經圍城,我們還能怎麼辦?不少學生髮現,前三種方法已經行不通,最後一種方法不可能,最好的方法看來只有試試和談了。這時,讀文章第一小節,大家終於能深切感覺到了文天祥出使元營的首尾。作者簡單一句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戰、守、遷皆不及施就把當時明廷所面臨的情況簡潔地表達出來,迫字道出元兵兵臨城下、即將攻城的嚴峻事實;戰守遷則是三種常規的應對方案,但此時皆不及施,有力地表現了當時情況危急,國家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形勢,也交代了自己不得愛身一行的原因所在,就是為了去求和,不過是為了朝廷顏面,說成是覘北和紓禍,這就是作者逃亡的大背景。

  二、析色彩,知情感

  《指南錄後序》主要是文天祥說明自己在逃亡過程中,抄錄詩篇和編纂詩集的`目的,表達的是他心指南宋、冒死南歸的愛國之情。因此,在文章中,作者遣詞造句的色彩性很強,就是為了傳遞豐富而鮮明的情感。其實,由於文言文普遍言簡意豐的特質,很多時候作者較少用筆墨去鋪敘情感,更多地是透過詞語本身的情感色彩來表達。往往兩個字意思差不多,但表達的內涵卻大不一樣,傳遞的情感也大相徑庭。所以,在文言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注重對具體字詞色彩內涵的分析,挖掘詞句背後的情感。

  文中,作者來到元營卻遭到扣押,由於作者要批判的物件很明確,理由也很直接,因此字詞的情感色彩並不隱晦,面對無恥內奸和敵人,在語言文字上,作者極盡蔑視與鄙夷。於是在教學中,我就要求學生將其中的帶有情感色彩的字詞圈出來,在理解字詞含義的基礎上把握其中的情感內涵。比如,對於呂師孟和賈餘慶兩個奸人,作者在文中用了兩個句子描述,一為構惡於前,一為獻諂於後,簡簡單單的兩句描寫就把兩人的醜陋、無恥的小人面目刻畫得繪形繪影。再如,面對敵人,則直前詬虜帥失信。稱之虜帥並詬之,蔑視憤恨之情,不言而喻;後文的詆大酋罵逆賊等詞,也情感鮮明,透過不同的字詞,表達了內心對敵賊的憤慨與痛恨。在這樣的引導分析下,學生對作者的情感把握既很到位,也很深刻。

  三、剖情形,知義理

  《指南錄》及這篇序文,與其說是詩文,不如說是作者文天祥的內心獨白。作者在逃亡過程中,一方面憂心國家、懷念故國,另一方面又蒙受誤解冤屈,於是他希望能藉此來傳遞自己真正的內心,這是作者的創作詩文的終極目的。作者在逃亡過程中,經歷了很多現實中難以想象的苦難,有足夠的時間與經歷去思考關於死亡的話題。如果不明白這一點,和對死亡沒有什麼概念的學生來談生死,恐怕很難切中內心,更不要說明白作者文字背後的深刻內涵了。類似的情況,在文言文教學中比較常見,由於時代不同、經歷不同、文化不同等各種因素,現在的學生已經很難理解古人內心的堅守,這也是文言文教學中必須要打破的文化隔膜。

  在具體教學中,我反其道而行之,將不少教師認為比較單調、沒什麼好教的第四節和第五節作為教學的重點,透過放大剖析文天祥僥倖逃脫、直面死亡的具體情形,來對比反襯一位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一位尊貴榮享的官員,在家國將滅、生死不卜之前的抉擇與堅守。比如,我引導學生來欣賞文章中作者描繪自己逃脫的艱險情形:文中作者用了一批動詞,如得奔變詭行宿出沒避出渡入展轉等十幾個詞,扼要寫出南歸行程,竟無一重複,把期間的驚險歷程和窘迫之狀,刻畫得真實傳神,讓大家試想其中的波折與困苦。又如述說自己的九死一生時,作者用了十八個死句,寫出十七次非人世所堪的險惡經歷,再現了此次北行歷經的磨難,驚心動魄,極富變化。透過這樣的情形描摹,一位在生死場徘徊的忠臣義士形象就鮮明凸現出來,那麼對下文作者呶呶不休的故國之情、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心也就很好理解了。

  文言文教學的本質不是僅僅去學習一些現在已經基本用不上的文言字詞句,也不是像學歷史一樣瞭解過去的一段史實,更不是概念性地感知古人表達的一些情感,而是要透過引導學生對文章字詞句的理解來剖情析理,領會文章所傳遞的精神之氣,比如《指南錄後序》中的正氣,就是在一詞一句中領會出的,這也是文言文字身的精髓,也是文言文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具體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找準文言文教學的定位,真正引領學生明確寫作首尾、理解內在情感、知曉背後義理,理解和吸收文言文中蘊含和傳遞的民族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