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文言文> 高中文言文省略句

高中文言文省略句

高中文言文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是古今都有的現象,當文言文的省略情況比現代文多見,也較複雜。常見的是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和介詞省略,有時也省略數量詞和定語等。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文言文省略句相關內容,歡迎閱讀。

  A主語省略

  1、(蘇子)舉酒屬客。譯:蘇軾舉起酒杯勸人喝酒。(《赤壁賦》)

  2、於是(蘇子)飲酒樂甚。譯:這時候蘇軾喝著酒,快樂極了。(《赤壁賦》)

  3、(蘇子和客)相與枕藉乎舟中。譯:蘇軾和客人互相在船上靠著墊著睡著了。(《赤壁賦》)

  4、(蘭芝)乃投水而死。譯:蘭芝於是投水自盡。(《孔雀東南飛》

  5、(蘭芝)十三能織素。譯:蘭芝十三歲就能織白絹。(《孔雀東南飛》

  6、(婚姻生活)始爾未為久譯:婚姻生活才開頭。(《孔雀東南飛》

  7、(我)終老不復取。譯:我就一輩子不再娶妻。(《孔雀東南飛》

  8、(沛公)坐須臾。 譯:沛公坐了一會兒。(《鴻門宴》)

  B謂語省略

  C賓語省略

  1、有志矣,不隨(之)以止也譯:有志氣,不盲從別人而停止。(《遊褒禪山記》)

  2、遣去慎莫留(她)。 譯:千萬不要留她。(《孔雀東南飛》

  3、戒之慎勿忘(這個悲劇)譯:以此為鑑,千萬不要忘記這個悲劇。(《孔雀東南飛》

  4、使工以藥淬之,以(之)試人。譯:讓工匠用毒藥浸過它,拿它在人身上試驗。(《荊軻刺秦王》)

  5、人不敢與(之)忤視。譯:人們不敢對他正眼相看。(《荊軻刺秦王》)

  6、欲與(之)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之)留待。譯:想同他一起去,那人居住的遠,還未到來,為此而留下等待他。(《荊軻刺秦王》)

  7、前為(之)謝曰。譯:上前替他向秦王謝罪說。(《荊軻刺秦王》)

  8、使(之)畢使於前。譯:讓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荊軻刺秦王》)

  9、豎子不足與(之)謀。譯: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謀大事。(《鴻門宴》)

  10、毋從(其)俱死。譯:不要和劉邦他們一起送死。(《鴻門宴》)

  11、則與(之)鬥卮酒。譯:左右就遞給他一大杯酒。(《鴻門宴》)

  12、為(吾)擊破沛公軍。譯:給我打敗劉邦的軍隊。(《鴻門宴》)

  D定語省略

  1、主簿通(太守)語言。—譯:主簿傳達太守的話。(《孔雀東南飛》

  2、樊噲側其盾以撞,(交戟)衛士仆地。譯:樊噲側著盾牌一撞,交戟的衛兵們跌倒在地上。(《鴻門宴》)

  E介詞省略

  1、而卒葬(於)之—譯:死後葬在這裡。(《遊褒禪山記》)

  2、有碑僕(於)道—譯:有一塊石碑倒在路旁。(《遊褒禪山記》)

  3、沛公軍(於)霸上—譯:沛公在霸上駐軍。(《鴻門宴》)

  4、徘徊(於)庭樹下。—譯:在庭樹下徘徊。《孔雀東南飛》

  5、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以)金千斤,邑萬家。譯:現在樊將軍,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作賞金,購取他的頭。(《荊軻刺秦王》)

  6、取之(以)百金。譯:用一百金買下。(《荊軻刺秦王》)

  7、群臣侍(於)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譯:侍立在殿上的群臣,不能帶一點兵器。(《荊軻刺秦王》)

  8、沛公軍(於)霸上。譯:劉邦駐軍在霸上。(《鴻門宴》)

  9、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譯: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鴻門宴》)

  10、置之(於)坐上。譯:把它放在座位上。(《鴻門宴》)

  F定語中心語省略

  倒裝句

  現代漢語的語序一般以主語在前,謂語在後;定語在前,中心語在後;狀語在前,動詞在後;謂語在前,賓語在後。如果這種順序被顛倒,就成為“倒裝句”。文言文的語序倒裝主要有四種:

  A主謂倒裝。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謂語而將它放在句首,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

  B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誌時候,賓語通常都要前置。

  C定語後置。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的後面。

  D狀語後置(介賓結構後置)

  A主謂倒裝。

  1、渺渺兮予懷。—“渺渺”是主語“予懷”的前置謂語,譯:我的心想得很遠很遠啊。(《赤壁賦》)

  B賓語前置。

  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提前:

  1、何為其然也?—(何為是為何的倒裝)譯:為什麼簫聲這麼悲涼呢?(《赤壁賦》)

  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裝)譯:現在在哪裡呢?(《赤壁賦》)

  3、而又何羨乎?—(何羨是羨何的倒裝)譯:又羨慕什麼呢?(《赤壁賦》)

  4、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是以何的倒裝)譯:不如此,我怎麼會這樣?(《鴻門宴》)

  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裝)譯:今天的事情怎麼樣?(《鴻門宴》)

  6、客何為者?—(何為是為何的倒裝)譯:客人是幹什麼的?(《鴻門宴》)

  7、大王來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裝)譯:大王來時帶了什麼東西?(《鴻門宴》)

  8、沛**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裝)譯:沛公在哪裡?(《鴻門宴》)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提前

  1、及時相遣歸。—(相遣歸是遣歸相的倒裝)譯:趁早送我回孃家。(《孔雀東南飛》

  2、嬉戲莫相忘。—(相忘是忘相的倒裝)譯:遊戲時不要忘了我。《孔雀東南飛》

  3、誓天不相負。—(相負是負相的倒裝)譯:我指天發誓,絕不會辜負你。《孔雀東南飛》

  4、好自相扶將。—(相扶將是扶將相的倒裝)譯:好好侍奉婆婆。《孔雀東南飛》

  5、還必相迎取。—(相迎取是迎取相的倒裝)譯:那時一定去接你。《孔雀東南飛》

  6、久久莫相忘!—(相忘是忘我的倒裝)譯:永遠不要忘記我啊!《孔雀東南飛》

  7、君既若見錄。—(見錄是錄我的倒裝)譯:您既然如此惦記我。《孔雀東南飛》

  8、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自意是意自的倒裝)譯:但是我沒有料到自己能先進入關中(《鴻門宴》)

  用“之”“是”把賓語提到前邊

  C定語後置。

  文言文雖有修飾詞放在中心詞前面的,但多數置於中心詞之後,所以構成了文言文句式的又一特點。定語後置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用“者“”之“”而“作標誌詞。二是數量詞作定語時,也常後置。

  1、凌萬頃之茫然。—(茫然是萬頃的後置定語)譯:越過茫茫的江面。(《赤壁賦》)

  2、客有吹洞蕭者,—(吹洞簫是客的後置定語)譯:有吹洞簫的客人(《赤壁賦》)

  3、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知其事是賓客的後置定語)譯:太子以及知道這件事的賓客。(《荊軻刺秦王》)

  4、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一雙是白璧的後置定語,一雙是玉斗的後置定語)譯:我拿一雙白璧,想獻給項王,一雙玉斗,想給亞父。(《鴻門宴》)

  5、群臣侍殿上者.—( 侍殿上是群臣的後置定語) 譯:侍立在殿上的群臣。(《荊軻刺秦王》)

  6、金千斤,邑萬家。—(千斤是金的後置定語,萬家是邑的後置定語)譯:一千斤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荊軻刺秦王》)

  7、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舉所佩玉玦以示之的後置定語)譯:范增多次向項王使眼色,再三舉起他佩帶的玉暗示項王。(《鴻門宴》)

  D狀語後置(介賓結構後置)

  1、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應為“蘇子與客於赤壁之下泛舟遊”)(《赤壁賦》)

  2、月出於東山之上。(應為“月於東山之上出。”)(《赤壁賦》)

  3、徘徊於斗牛之間。(應為“於斗牛之間徘徊。”)(《赤壁賦》)

  4、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應為“況吾與子於江渚之上漁樵”)(《赤壁賦》)

  5、相與枕藉乎舟中。(應為“相與乎舟中枕藉。”)(《赤壁賦》)

  6、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應為“唐浮圖慧褒始於其址舍.。”)(《遊褒禪山記》)

  7、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古人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觀)(《遊褒禪山記》)

  7、沛公軍霸上。(應為“沛公(於)霸上駐軍“)(《鴻門宴》)

  8、徘徊庭樹下。(應為“(於)庭樹下徘徊”)《孔雀東南飛》

  9、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應為“夫今樊將軍,秦王(以)金千斤,邑萬家購之。” )

  譯:現在樊將軍,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作賞格,購取他的頭。(《荊軻刺秦王》)

  10、嘉為先言於秦王曰。(應為“嘉為先於秦王言曰。”)譯: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說道。(《荊軻刺秦王》)

  11、燕王拜送於庭。(應為“燕王於庭拜送。”)譯:燕王親自在庭前拜送。(《荊軻刺秦王》)

  12、見燕使者咸陽宮。(應為“(於)咸陽宮見燕使者。”)譯:(秦王)在咸陽宮接見燕國的使者。(《荊軻刺秦王》)

  13、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應為“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於項羽言曰。”)譯: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說。(《鴻門宴》)

  14、具告以事。(應為“以事具告。”)譯:把事情全告訴了他。(《鴻門宴》)

  15、長於臣。(應為“於臣長。”)譯:比我大。(《鴻門宴》)

  16、具以沛公言報項王。(應為“以沛公言具報項王。”)譯:把劉邦的話全部報告了項羽。(《鴻門宴》)

  17、得復見將軍於此。(應為“得於此復見將軍。”)譯:能夠在這裡又見到將軍。(《鴻門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