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張小嫻> 關於張小嫻的愛情故事

張小嫻的愛情故事

關於張小嫻的愛情故事

  她的名字,在華文愛情小說的市場上就意味著熱銷;

  她的語句,被奉為愛情箴言,道盡關於愛情的一切;

  她的人生,精彩而神秘,令人們忍不住好奇心滿溢。

  800多年前,一個叫元好問的中國詞人問出了一個至今仍發人深省的精彩問題:"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當然,這個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五花八門。而在如今這個充斥著紛繁誘惑的時代裡,婚姻不再是人們唯一的歸宿,而愛情也往往或多或少地與物質財富聯絡在了一起,我們面對這樣的問題,是否變得更加舉棋不定、猶豫不決、捉摸不透呢?令人欣喜的是,一位富有才情的香港女作家張小嫻,用她細膩的文風和動人的字句為我們一層層地揭開了愛情的面紗。

  聽見愛的召喚

  "情也是一種慾望"

  1994年,張小嫻因連載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麵包樹上的女人》而聲名大噪,迅速走紅文壇,是繼瓊瑤、亦舒之後,兩岸三地最受歡迎的愛情小說家。她寫的愛情故事感動了無數讀者,她的一句:"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也廣為流傳。她一席"愛即慾望"的論斷為我們點開了愛情赤裸裸的現實真相,如今婚姻法的修訂以及坐寶馬還是騎單車的爭論令人深思,對此,張小嫻平靜地問:"你有房子,但是人沒有了,你還是很快樂嗎?"

  古往今來,房子的所有權彷彿就意味著安全感,大多數的女人在面對著競爭的壓力和生活的挑戰時,不得不寄希望於婚姻,渴望其能夠為自己提供物質的保障。而在張小嫻看來,女人所需要的愛和安全感並不是非得靠男人來給予的,而是可以透過女人們自己的努力來創造和收穫。

  說出愛的真諦

  "我不需要帥哥"

  金庸先生說得極為中肯:"關於愛情,你應該問張小嫻。"但是,關於張小嫻的愛情,卻很少有人問出答案。這個似乎已經看透愛情的女子卻很難被別人看透,她從不接受香港媒體的採訪,也極少出現在電視節目上,她低調地寫著小說、辦著雜誌,勤於更新部落格、微博,也時常在網上與讀者們互動,但是她似乎永遠都是在解答別人的愛情問題。在張小嫻筆觸細膩的文字和難以計數的愛情金句背後,這個寫了近20年"愛情"的女作家自己的愛情故事又是怎樣的呢?網路上曾流傳著與她的小說《麵包樹上的女人》如出一轍的"張小嫻的愛情故事",不知名的人還冒名寫了所謂的"張小嫻自傳"。在訪談中,張小嫻斬釘截鐵地告訴我們:"這些都是假的!"她坦言,小說是完全虛構的創作,或許有些情節和場面是的確她曾經經歷過的,但那也是因為作家們已融入創作,難以看清現實與小說中的分野了。

  或許,張小嫻自己的故事,是這樣的。從前有一個女孩,名叫張小嫻,她一向很獨立、喜愛運動、也寫的一手好作文,她繼承了媽媽冷靜的性格,也擁有了爸爸的感性氣質,更重要的是,她從小就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樣的男人。由於父親是一位英俊瀟灑並有些浪蕩氣息的男人,她深刻明白,自己並不需要一個帥哥,同樣也不會愛上一個浪子,因為這兩個特點,她都能輕而易舉地從父親身上看到。當被問及她對男人的要求時,她毫不避諱地表示自己對男人的要求都很基本——聰明、善良、有才華,但歸根到底,愛情,要需要看機遇。

  讀過愛的變幻

  "我的初戀是個錯誤"

  高中畢業後,在tvb擔任編劇的她認為寫愛情片段比寫打麻將的事更能引起自己的興趣,就這樣寫著寫著,19歲那年,張小嫻,初戀了。在她的青春記憶裡,初戀是個錯誤。那時候,年輕的她以為這個人、這段情就是理想的愛情,但後來,她覺得自己錯了。

  父親曾告訴她:"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正是這句話,讓張小嫻的愛情觀蒙上了一層淡淡地悲觀情懷。在訪談中,她平靜地述說著:"愛情,最後都是要分開的。人生的無常就是這樣,儘管你今天很幸福,但是兩個人之中總有一個會先離去。"被她看透的愛情讓她成為愛情天后,早早的經濟獨立不僅讓她可以更純粹地尋找真愛,也讓她擁有了更大的寫作空間,21歲就獨自買房的她認為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資本,只要有了資本、有了底氣,就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去選擇,不需要為任何現實的條件而選擇愛情。

  寫盡愛的味道

  "我心裡住著四個人"

  這20多年來,有趣的是,許多將張小嫻奉為"愛情導師"的讀者拿著她的書去談戀愛,早已談成結婚,而她卻單身至今。在張小嫻的心裡,自己從來就不是愛情導師,而愛情唯一的導師即是愛情本身。經歷過、感受過、體驗過、思考過,才會最終明白最適合自己的人是什麼樣的、最需要追求的'人生是什麼樣的,當這一切都明瞭的時候,我們對愛情的理解也就撥雲見日了。

  在談及過去的戀情時,她的瀟灑令人佩服,一句"過去的已經過去了"展現出了面前這個看起來柔弱文靜的女子無比強大而堅定的內心。在張小嫻的愛情經歷中,最令她珍惜的還是那些細微而平常的生活細節,有感動、有浪漫、有歡笑也有淚水,於她而言,最美的愛經得起平淡的流年,最浪漫的事就是長相廝守。

  即使歲月已在臉上留下了揮之不去的痕跡,但那些惹人喜愛的女人心裡往往都住著一個3歲的自己。如今仍在戀愛的張小嫻告訴我們,她的心裡住著一個小孩子、一個老人、一個女人還有一個男人,她用年輕的心態去創作,也用滄桑的神情注視人生。當看透愛情的無常、讀懂歸宿的多元、享盡人生的酸甜苦辣,或許我們就會明白,愛情不是生活的全部,人生還有很多值得我們追尋的東西——夢想、事業、信仰等等。

  愛情,它不像可樂,剛開始時傾瓶而出,堆積起一杯滿滿的泡泡,過不了多久,泡泡散去,才發現真正只有半杯。愛情是一杯醇厚的美酒,時間愈長,愈是香氣沁人,讓人無法抗拒它的誘惑,喝了易醉,不嘗又可惜。張小嫻不僅是描寫愛情的優秀作家,她描寫起美食來也是一把好手,她對美食的描述往往能夠刺激我們的味蕾,而她對情感世界的描寫也常常讓我們的神經末梢都不自覺地變得更加敏銳起來。

  在她諸多成功的小說和散文的背後,有一個共同的原則和立場在如今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同,那就是——在現代生活當中,在每個人都渴望得到愛情和安全感的時候,我們應該明白,這種愛和安全感,並不來源於別人的饋贈,而來源於我們自己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