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張愛玲> 張均《張愛玲十五講》簡介

張均《張愛玲十五講》簡介

張均《張愛玲十五講》簡介

【張均《張愛玲十五講》內容簡介】

  資深研究專家張均,深度細說張愛玲,引領“張迷”,全方位追蹤傳奇背後的真實人生,探究張愛玲身世中無可逃避之哀剖張愛玲愛情中不能承受之痛,品味張愛玲文字裡華麗燦爛之美。

  一個女作家,未必就生得美,像所有遭受“始亂終棄”命運的女子一樣,張愛玲也經受過內心的劇烈痛楚,但人們一定要想盡辦法從那段沉痛舊事上創造出傾國傾城的絕世浪漫。我更願意將張愛玲看成一個以文字為生的普通人——經受著一份與別人並無大舜的命運,卻能以驚人心力將自己的閱讀經驗,將自己對世界的經驗與感受,轉化為一篇篇至美的文字。在一片熱鬧喧之下,潛伏著人世深永的哀愁,這在張愛玲的文字中得到了精確呈現:戲如人生,人生如戲。作為中國的虛無主義者,張愛玲寫作時如同《紅樓夢》《金瓶梅》一樣,很講求現世細節的鋪敘……耽溺於物質的虛無,可能最接近張愛玲內在魂靈與傷痛。

【張均簡介】

  男,1972年生,副教授,士生導師。1994年畢業於華中理工大學(現更名為“華中科技大學”),獲工學學士學位;1997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文學士學位;2002年畢業於中山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2002年始任職於中山大學中文系。2004年始兼為武漢大學中文系博士後流動站科研人員。2006年起先後兼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新文學學會理事、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會理事。

  出版專著5部,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二十一世紀》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14篇(次)論文為《新華文摘》、人大影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等刊物轉載。

  學術志趣:主要集中於當代文學史研究。

【張均《張愛玲十五講》精彩書摘】

  這是寫什麼的問題,還有一個怎麼寫的問題。作為一部重視學術史與論證邏輯的學術著作,我還希望寫得不那麼面目“可憎”,能夠讓熟悉張愛玲的朋友願意閱讀,甚至喜愛,所以,我在語言與文體規範上有意迴避了學術著作例必會有的“八股”文風,儘量減少註解,如對張愛玲的小說原文,以及胡蘭成、張子靜等人的'回憶文字,就僅在文中標明,而未採取嚴格的含作者、出版版次、頁碼等資訊在內的學術註解。同時,也使用了較為散文化的語言。這或許會引致同行的議,但於我自己,倒是心甘情願的。倘若張迷朋友對書中的一二論述產生反對或認可的意見,那自會感到莫大歡喜。“一箭之人大海”的寂寞,在張愛玲的話題上,不是一種失敗。在寫法上,我另外避免的一點是傳奇化。張愛玲曾經感嘆說:“中國觀眾最難應付的一點並不是低階趣味或是理解力差,而是他們太習慣於傳奇。”(《(太太萬歲)題記》)何謂“傳奇”?是指我們因著自己對生活中缺少的事物的過分嚮往,而往往無意識地強調、誇大甚至虛構物件的某一部分事實,而從中獲取某種想象性的替代性的滿足,因而對物件的另外一部分不那麼合“口味”的事實加以忽略、遺忘,甚至改造。舊的中國大眾文學都是這麼敘事的,張愛玲熟悉並且警惕,然而她又怎能抵擋生前身後人們對她自己的傳奇化敘事呢。譬如,中國自宋以後即無“貴族”,但後人多習以“最後的貴族”來談論張愛玲;譬如,一個女作家,未必就生得美,但人們樂於從各方面誇大張愛玲的“驚豔”;譬如,像所有遭受“始亂終棄”命運的女子一樣,張愛玲也經受過內心的劇烈痛楚,但人們一定要想盡辦法從那段沉痛舊事上出、“創造”出傾國又傾城的絕世浪漫;又譬如,張愛玲天分極高,但人們動輒就把“天才”之類的冠冕加到她的頭上,甚至不允許有才華更甚於她者,尤其是同時代女作家。幾年前,我為廣州的一家報紙寫了一篇談張愛玲的稿子,文中有一句大意是說蕭紅在表達人世的荒涼上比張愛玲更透徹,發表出來後這句給刪了。我推測編輯的顧慮在於可能有太多讀者不能接受這種觀點。畢竟,有許多看書的人對蕭紅已不甚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