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教學案例

再別康橋教學案例

再別康橋教學案例

  《再別康橋》追求“整體當中求變化,參差當中求異”,顯示出新月似的特點和個性,概括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飄逸的風格。下面是yjbys小編分享的再別康橋教學案例,更多內容請訪問(www.ruiwen.com/wenxue)。

  一、《再別康橋》一課教材地位

  《再別康橋》這首詩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中國現代詩三首》中的第二首。作為高中階段語文學習的開始,這個單元選編了一些中國現當代詩歌。這個單元是這一階段文學鑑賞的開始。《再別康橋》作為中國現代詩歌中新詩鑑賞的開始,是鑑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範例文,也是鑑賞其他現代新詩的基礎。

  二、《再別康橋》一課教學難點

  詩歌是一種非實用、非功利性的表現人類心靈世界的富於創造性的文學樣式,是抵禦物化世界的利器。在各種文學樣式中,詩歌的思想感情是最難把握的。因為詩以抒情為本,情感的抒發往往比較含蓄、隱晦,所以,詩歌鑑賞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而教學中要防止僵化、片面解讀,最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鑑賞詩歌的多種途徑、方法。如:知人論世的方法,注意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和詩人的思想狀況,但背景與內容也不可、不必機械地一一對應;要抓住詩歌中的意象,儘可能展開聯想和想象,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注意詩歌的表現形式和技巧等等。總之,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生活體驗,啟發學生的悟性和靈性。

  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是高中階段語文學習及文學鑑賞的初級階段的開始,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中的第二首詩《再別康橋》則是鑑賞中國現代新詩中的名篇佳作的開始,是鑑賞其他現代新詩作品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更要防止僵化、片面的解讀,而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學會鑑賞詩歌的途徑及方法,並能運用這些途徑和方法去鑑賞其他詩歌作品。

  因此,《再別康橋》一詩的教學難點是透過對這首詩的音樂、語言、意境等特點的把握,引導學生藉助這節課所學到的鑑賞詩歌的途徑及方法繼續鑑賞徐志摩的另外兩首新詩作品,進而瞭解徐志摩詩歌的藝術風格。

  三、突破教學難點的創新教學設計

  1、藉助導語,創設情境,明確學習目標。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的關鍵在於學生的興趣----求知、探索的興趣,而能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成為了評價課堂創新教育的一個重要標準。那麼,興趣是什麼呢?

  興趣是一個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趨向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表現為一個人渴求深入認識某種事物,併力求接近該事物或該種活動的心理傾向。人一旦對某種活動產生了興趣,就能提高完成這種活動的效率。興趣是影響學生學習活動效率的一個重要心理因素。個體只要有了學習的興趣,就會產生樂於刻苦鑽研,勇於攻克難關的強大原動力。正因為如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充分而有效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只有這樣,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才得以發揮,課堂教學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其學習興趣的`方式有多種,其中一種最常見的方式便是透過設計巧妙而恰當的導語,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進而調動其學習興趣。因此,我在教授《再別康橋》這首詩時,便設計了這樣一段導語:“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毛澤東的兩首詞,初步接觸了現代詩歌,也初步掌握了鑑賞現代詩歌的一些方法技巧。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學習詩歌時,應從那些方面入手進行鑑賞呢?”這段導語,以提問的形式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他們聽完這段話後就會立即思考這個問題,並在頭腦中歸納出答案:“透過誦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體驗詩中的感情。感知和分析詩歌語言,調動聯想和想象,理解詩中鮮明生動的形象(意象)。品位詩歌意境,感受意境之美。”這樣,這小小的一段導語,既引導學生對上節課的內容進行了複習,又引導學生領悟這節課依然是用這種途徑和方法鑑賞詩歌,進一步明確了鑑賞詩歌的途徑、方法,同時也明確了這節課學習的重點內容。

  在此基礎上,教師繼續用下面的導語,進一步明確這節課的學習重點和難點----學習目標。“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和鑑賞現代詩歌《再別康橋》。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著名詩人徐志摩詩歌的代表作。學習時,同學們要注意把握這首詩的音樂、語言、意境等方面的特點,體會這首詩的風格特點。”把握了這首詩的風格,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瞭解徐志摩詩歌的藝術特點。這樣,這節課的難點便十分明確了,而學生們也更加明確了這節課的學習目標。

  在學習過程中,有目標和無目標的學習效果會有很大的差別。尤其是在創新教育、創新學習中。學習者有目標,常常會根據目標主動地選擇學習內容,並進而主動規劃和安排自己的學習,即自主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充分發揮個體主觀能動性而創造性地學習。有人曾問:“學生是什麼?”詩人羅伯特.弗羅斯對此做了這樣的回答:“學生是已經有了某種知識程度而想更上一層樓的人。”他的話指出了兩個重點:知識與慾望。有了一定的知識做基礎,加之以相應的慾望----在學習上便稱之為學習目標,學生就會有學習的動力,而有了這種積極進取的動力,便會鞭策學習者勇往直前、努力學習。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習目標的明確,往往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並大大提高其課堂學習效率,從而在課堂教學中,進一步貫徹創新學習的理念、原則、方法,推動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素質。

  以上便是透過恰當、巧妙的導語的設計,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目標。

  2、巧妙設疑,自主探究。

  藉助導語,將學生引入課堂學習氛圍並明確學習目標之後,便一步步引導學生掌握與這首詩有關的內容:字詞、作者簡介、詩歌寫作背景等,其目的是更好地學習把握這首詩。在初步瞭解相關內容的基礎上,教師透過巧妙設疑----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探究課堂學習目標----重點難點。

  著名文學家巴爾扎克指出:“開啟一切科學大門的鑰匙都毫無異議地是問號,我們大部分的偉大發明家都應歸功於此,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而我則要說,學習的智慧更在於遇事都問為什麼。學習的過程,其實質是學習者不斷地生疑----質疑----釋疑的過程。“疑”是學生學習的關鍵。只有“疑”,學習者才能積極思考,去質疑、釋疑,在不斷質疑、釋疑過程中,才有創新。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因此,“疑問”能使學生心理上感到茫然,產生認知衝突,從而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並在這個過程中有所得和進行創新。如果在學習過程中,長期處於無“問題”狀態,說明思考者思考不夠,這樣只會荒廢學業。因此“問題”是學生提高學習能力的基礎,進行創新的關鍵。但如果學生沒有“問題”呢?

  背景資料

  此詩寫於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志摩。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心靈,喚醒了久蟄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菸與文化》)

  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中國南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號上,後收入《猛虎集》。可以說“康橋情節”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歐遊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上海。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後,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由於他當時時間比較緊急,又趕著要去會見另一個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活動記錄下來。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湧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不過當時的徐志摩留下的是英文版的《再別康橋》,當時是一位不知名的中國人翻譯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