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再別康橋> 【實用】《再別康橋》教案三篇

《再別康橋》教案

【實用】《再別康橋》教案三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3篇,歡迎大家分享。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1~2分)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解釋:康橋=劍橋=Gambriage)

  然後問學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學生會說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對徐志摩的介紹。

  二、徐志摩個人資料(5分)

  (課件介紹)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範朗誦。)

  三、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先讓學生讀,再用範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10分)

  五、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說出這是為什麼──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裡“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透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書……)

  六、課後小結(1分)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

  ──(選自謝榛《四溟詩話》)

  七、課後作業(1分)

  1、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

  2、選學徐的其它詩歌。

  八、結束語

  《偶然》徐志摩。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

  1、基礎知識目標:瞭解新文人詩內涵。

  2、思想教育目標: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

  3、能力培養目標:新詩的欣賞方法。

  二、教學重點:新詩的鑑賞。

  三、教學難點:詩的欣賞方法。

  四、教學方法:誦讀欣賞。

  五、課時安排:2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大家有沒有看過《人間四月天》?能不能介紹一下。(它有哪些內容,徐志摩是怎樣一個人?)

  在中國,有錢往往意味著為所欲為,意味著揮霍無度,所以中國多的是有錢人但缺少的是貴族。真正貴族出身的人舉止與其他人是不一樣的,更有教養,更親近藝術而遠離金錢。所以中國的社會風氣要想好轉,要想變成受人尊敬的國家,必須有自己的貴族群落,在西方,貴族影響著整個社會風尚。東歐鉅變之後,俄羅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難,但在和中國接壤的俄羅斯小城,人們看到的卻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禮,(與中國的搶購風對照)照樣進歌劇院,照樣看書,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話:溫飽足而知禮儀。馬斯洛有一個需要層次論,滿足口舌之慾是人最起碼的追求,在溫飽與安全感得到滿足後,人還有歸屬的需要,還有尊嚴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只為了追求生理需要,有人稱之為“豬欄的理想”,人還應該有更高層次的追求。有時候,在庸俗與高尚之間,在墮落與追求之間,我們必須有所選擇。

  所以,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應該竭力培養自己的貴族氣質。這種貴族氣質不是傲慢,而是謙遜,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蕩不羈,而是遵守規則。流氓大亨黃金榮大熱天把衣服從小到下扣得緊緊的,為什麼?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紳士。泰坦尼克號上的那些紳士,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嚴,把生機留給老人與婦女,而樂隊也照樣在莊嚴地演奏,這就是紳士。比如我希望陳文思同學以後是以自身的魅力,內在的修養去吸引別人眼球,而不是靠大聲說話引人注意。

  老師補充介紹徐志摩。這個新詩壇的美男子,竟成了北平少女界的“大眾情人”。

  (二)講授新課。

  1、朗讀指導、

  (1)現在大家先聽一首歌曲。然後自己在下面讀一遍。呆會兒哪個同學給大家讀一遍。

  徐志摩是屬於新月派的,新月派主張三美,建築美,音樂美,繪畫美。要讀出音樂美,斷句就很重要。自自己讀,然後體會三美。

  一個同學讀,另一個同學評。如此反覆。

  (2)第一節應該怎麼來斷句?應該怎樣來讀?

  (3)這裡還有一個問題,為什麼詩人一開始說“輕輕的我走了”而不是“我輕輕地走了”,後者更符合語法規範啊。他後面連用了兩個輕輕的,都在“我”之後。

  前面講過調整語序的作用,一個是強調,一個是音韻的需要。這裡主要是強調,而且這樣一寫,音韻上感覺也好一些。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連用三個,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康河給詩人留下的最美的印象,就是她的寧靜與和諧,詩人不忍心驚動她的寧靜,打破她這種美。(竹林裡:某某某到此一遊)

  (4)詩一共分了七節,是不是每一節語調的處理都一樣?一般高潮的時候我們會讀得重一些飽滿一些,在這首詩裡,你認為哪一節是高潮?為什麼?

  第一段是說我要走了,向你告別。第二至第四節是回憶康橋的美景。因為回憶美景,作者禁不住激動起來,要撐一支長篙去尋夢,並且滿載一船星輝,在星夜放聲高歌!但是馬上又回到了現實,我不能放歌,我要走了。主體部分作者的感情經歷了幾次變化?分別是什麼樣的變化?

  彩夢——尋夢——夢醒

  關於輕輕的與悄悄的:有一種看法,認為悄悄,可以理解為他不願意把來尋舊夢的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願意讓人知道自己複雜的處境和複雜的內心。同時,悄悄也有寂寞的含義,這一片感情領地是屬於自己的,一個感情純真的詩人只能選擇這種告別方式。輕輕則突出寧靜,主要是在一開始營造一種氣氛,而當作者內心經歷了一番狂瀾之後,他的心其實是更加寂寞的。

  放朗誦帶,同學們體會。

  2、內容研討。

  問: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離別往往會使許多東西變得非常美好。那麼,作者選取了哪些景物來代表康橋?

  意象分析:

  (1)金柳。

  為什麼不說楊柳,綠柳而要說金柳?既與夕陽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裡可能是金色的,給柳樹披金似乎沒見到過)金又是最富貴的一種顏色。這裡的柳已經不是普通柳樹了,而是代表著整個康橋,作者對康橋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來加以描繪,還把柳樹比作新娘,連影子都是燦爛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由此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青荇。

  剛才講到了柳,還是一種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傷心不過灞橋柳。但這裡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麼徐志摩卻願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在這裡,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願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表現了水草的快活與輕鬆。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

  本來很一般的景物為什麼會在詩人的眼裡變得如此美好?因為這些景物上寄予著作者對於康橋的無限留戀。柳草本無情,有情的是詩人,當它們變為詩人筆下的形象時,也就飽含了詩人的情感。這時候,我們就稱作者筆下的這些景物為意象。如果沒有負載這種情感,就只能稱物象了。而這首詩是透過一組意象來表現作者情感的`,那麼它所烘托出的那種氣氛,那種藝術境界,我們就稱之為意境。物象――意象――意境

  (3)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其他可能出現的問題:

  第六節:為什麼詩人不能放歌?因為他馬上就要離開康橋了,一想起離別,詩人的心情馬上變得萬分沉痛。所以詩人說“我不能放歌”。離別時候的沉重壓得人發不出任何聲響。

  怎樣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悄悄無聲,笙簫有聲,這是一對矛盾,但在作者這裡卻達成了統一。詩人內心一定翻滾如大海,但是離別愁緒壓倒了一切,所以痛苦的笙簫離別曲只能在心中迴盪。這是多麼沉重的痛苦啊。(別離的笙簫是悄悄的,看似矛盾,實際上在這裡達成了統一,悄悄有孤寂的意思,離別的笙聲更加劇了作者內心的孤寂)(寂靜區別,無聲音稱為寂,如萬籟俱寂,而靜則有和諧的意思在裡面,還有一種生機。又如貧窮,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一、教學重點

  1、 學生透過學習能夠大致瞭解該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2、 學生透過對具體字句的感悟能夠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3、 學生透過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夠有感情的朗讀這篇詩歌。

  二、教學難點

  1、 對於&“繪畫美”的感悟。

  2、 對於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學工具

  多媒體

  四、教學方法

  對比鑑賞法、擴寫法、美讀法、分組討論法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 、教學步驟

  【導語】

  以古 曲《陽關三疊》入境,與 大家一起背誦古詩《送元 二使安西》。

  這是一首關於什麼的詩篇呢? (離別)

  這是古人的離別,那麼我們今天再來學習一首現代的離別詩歌《再別康橋》,看一看這種離別又是一種怎樣的離別。

  【正文】

  1、整體感知

  一起朗讀這首詩歌,感知這首詩歌寫得怎樣?

  (好、美或者舉詩歌中的一些具體景物作答)

  2、對比鑑賞(透過對比進一步感知本詩的意境美)

  透過對比得出:“金柳”、“新娘”、“豔影”給人創造了一種唯美的意境,好像讓人看見了一幅新娘對著鏡子搖曳身姿的動態畫面一樣,而“柳樹”、“姑娘”、“影子”透過對比就顯得枯燥無味。

  “娘”和“ 漾”押韻,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而“娘”和“徊”則沒有這樣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讓作者心境盪漾地究竟是什麼樣的場景?

  4、鑑賞

  根據上面的詩歌第二段的鑑賞方式,分組討論:3、4、5、6段中透過作者的精心描寫,你可以看到什麼場景,請你把這種場景描述出來。

  (把組分好,然後每小組一小段)

  (總結參考------同學回答完了之後進行總結)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軟泥中歡快的招手。

  第四段:夢像彩虹一樣五彩斑斕,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間都沉浸著有待發現的自由的夢。

  第五段:撐一支長篙,駕一葉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尋夢,那滿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搖擺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聲才能表達我的心情。

  第六段:夢依舊,人以非。我還能撐一支長篙去尋找自由的夢嗎?今晚的沉默將伴著我悄悄地離開。離開這自由的康橋,離開這自由的夢。

  現在大家已經把文字的意境表達出來了。作者給大家描繪了一個讓人嚮往的康河世界。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既然大家已經把詩中的畫描述出來了,那麼你能給每幅畫取一個美麗的名字嗎?

  5、詩圖

  6、思考[來源:]

  作者在描寫這些讓人憧憬的景觀時,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呢?請在詩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字或詞。

  難捨難分(有一種不願打破寧靜的依依不捨之情)

  歡喜 (看到康橋有如此的美景作者滿心歡喜)

  眷戀 (招搖的水草是自由的象徵是我想要的)

  迷戀 (很多夢想藏在浮藻間他們都是我的夢)

  沉醉 (撐著長篙尋著夢我快樂無比我要放歌)

  失落 (回顧現實青春不再夢不再只能離別吧)

  難捨難分(失去了夢讓我的心隱隱作痛還是走吧)

  7、寫作背景(加深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瞭解)

  1922年歸國後,徐志摩在現實的中國為了生活苦苦掙扎。1928年當他第三次歐遊,第二次遊歷英國劍橋時,站在曾經夢想飛翔的康橋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 由歡樂。作者感慨萬千,後來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感懷的離別詩篇 。

  8、朗誦

  首先:老師範讀

  其次:學生互讀(在朗讀時要加強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透過對比讓學生有所感)

  9、總結

  繪畫美——雲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輝、夏蟲。音樂美——節奏輕快,韻律柔和,抑揚頓挫,朗朗上 口。建築美——四行一節,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迴環呼應。

  10、探討

  作者離別的僅僅就是自己的母校劍橋大學嗎?他 離別的還有什麼呢?

  1、曾經想要實現的 文學上的夢。

  2、兩年的康橋生活讓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緣,文章裡的第二段中隱含有林徽因的出現讓作者心境 盪漾的意思。

  11、板書

  繪畫美 音樂美 建築美

  12、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再別康橋》。

  2、對《再別康橋》進行擴寫。

  【教學反思】

  新月派的詩歌注重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因此在閱讀鑑賞時要好好的揣摩形式與內容這兩方面,然後才能在把握作者寫作情感的基礎上去有感情的朗誦。以此作為出發點 我從兩個角度入手對文章進行了分析。第一,內容方面的“繪畫美”作為教學難點重點突破;第二,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在詩歌的字句中如何的體現。這兩點突破之後再進行朗讀訓練,會更有益於對這篇詩歌的理解和把握。

  具體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達到對詩歌“繪畫美”的感悟,我採用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對比鑑賞法、美文擴寫法、討論法等,從不同的方面調動學生對詩歌意境進行感悟。化抽象的美為一種可鑑賞的美。對於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的把握,學生在理解過程中在第四、第五段上有很大的障 礙。特別是對“揉碎”的理解有兩種,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已經被揉碎了;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分散在每一片浮藻間。怎麼會“滿載一船星輝”呢?在這裡我讓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在腦海中幻化出滿天的星星灑滿康河,一葉扁舟搖曳其間的場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一段中體現情感的詞在美文擴寫的過程中大體都有涉及,稍加點撥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朗讀可以說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朗讀過程中我採用了對比朗讀的方法。用自己的範讀和黃磊朗誦的《再別康橋》flash進行對比。讓學生領悟到詩歌朗讀是要把握節奏、重音等基本內容還要領悟作者的情感融進自己的感情。“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位學 生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讀法。

  本節課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在內容的層次方面,臨場上沒有很好的把握。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下:第一,內容的設計方面有點偏多,有點想要面面俱到。這樣一堂課的容量太 大,使得有些內容還沒講完就下課了。比如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如果重新教授的話應該分兩節課要好一點。第二,講臺上比較緊張,在授課時出現的本應該在後講授的內容放到了前邊講。造成課堂的內容很亂。第三,在課前預習時沒有明確的問題提示,最好應該讓學生先嚐試著擴寫文章。這樣課堂上就不用苦思冥想還無所得了。

  總的來說就設計而言應設計成兩課時;就預習而言應該讓學生明確預習的內容;就備課而言,應該熟記於心。努力做到課前仔細準備、課上臨場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