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公開課教案

《再別康橋》公開課教案

《再別康橋》公開課教案

  《再 別 康 橋 》

  【設計依據與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要"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讓學生受到美薰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在"閱讀與鑑賞"中也要求"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此詩以其優美的意象和韻律影響了自她誕生以來的一代又一代讀者。鑑賞這首詩,不僅可以培養學生體驗詩歌情感,陶冶性情,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導學生感受美的事物,增強學生的審美鑑賞力和審美創造力。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深深依戀之情。感受《再別康橋》的情感美、意象美、韻律美。2、指導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提高審美情趣。3、體會徐志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培養人文情懷。

  【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

  一、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 、課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上網搜尋康橋圖片、徐志頭像、《再別康橋》詩題、配樂朗讀錄音等與課文相關材料,培養學生搜尋資訊的能力。

  2 、學生課堂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並配以畫外音。如:

  "這座橋,風景秀麗,聞名遐邇;這個人,風流倜儻,才華橫溢;這首詩,清新空靈,載譽中華。你想欣賞這座橋,走進這個人,感受這首詩嗎?"

  (讓學生收集資料,展示資料,既培養了學生搜尋資訊的能力,又激發了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同時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感受學習成功的機會。)

  二、整體感知,瞭解內容

  1 、 學生自讀課文,完成自讀思考題。

  ( 1 )學生自己介紹徐志的生平與創作況。

  (徐志是一個生來就為追尋感動的詩人,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顆耀眼的彗星。康橋是他的知己,是他的"精神依戀之鄉"。詩人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詩人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芽的。")

  ( 2 )這首詩,讓人感到很美,大致說說你覺得美在哪裡?

  (這首詩美在情感,美在意象,美在韻律。)

  ( 3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 4 )作者再來康橋,再別康橋,來去都有什麼特點?(輕輕地、悄悄地)為什麼要這樣?

  (對它愛得情深意摯,深情款款,如"慈母之於睡兒,緩抱軟吻",深怕驚醒了它。)

  重回康橋,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軟泥上的青,油油的在水底招搖;蔭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是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星輝斑,夏蟲鳴叫 。)

  常言"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因在夕陽中。把柳樹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樹比做新娘,既寫出夕陽下泛著金光的柳樹的美麗美好,也表達了對康橋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

  文中還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清泉一般是碧綠的,作者為何將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嫵媚不僅有樹清水,還有岸邊的綠樹紅花和在此洗滌的紅頸白的少女。是 - 屏繡康河。)

  怎麼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蕭"一語?

  ("笙蕭"是中國傳統的用以抒發感情的樂器之一,此時他生怕打擾驚醒了他心愛的康橋,只能悄悄欣賞,默默作別。)

  詩中哪一句最能表達詩人對康橋的感情?

  (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怎樣理解?

  (對康橋依依不捨,希望永遠與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離的感情。)

  2 、課堂討論,交流自學所得。

  3 、教師小結。

  (以上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從誦讀中感知課文內容,既讓學生了解詩歌的內容和蘊涵,又提高了學生整體把握詩歌意蘊的能力。)

  三、品味鑑賞,體景悟情

  1 、體驗情感美

  ( 1 )這首詩感情真摯,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播放配樂朗讀錄音,學生自由朗讀。初步領會: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 2 )詩歌第一節和最後一節在語言上同中有異,請仔細揣其中的意味,說說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第一節三個"輕輕"一再疊用,給全詩定下了抒情的基調,抒發了詩人對母校的虔誠恭敬,劍橋大學在詩人心目中崇高而偉大,詩人用自己的形象烘托了劍橋大學。最後一節用"悄悄"與"輕輕"遙相呼應,形成迴環復沓之美,進一步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的難捨難分。作者隻身輕輕來到康橋,又獨自悄悄離開,與康橋寧謐的意境相符;他不願驚動心愛的康橋,與他對康橋喜愛眷戀之情相吻合;疊音詞"輕輕"與"悄悄",迴環復沓,有輕微跳躍的音樂美。)

  2 、感悟意象美

  ( 1 )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麼?

  意 象 感 情

  雲 彩 難捨難分

  金 柳 歡喜、眷戀

  青 對康河永久的眷戀

  潭 水 將留戀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長篙、星輝 感情達到高潮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橋永久的戀情。作者甚至想永久留在這裡,"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透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

  ( 2 )聽老師誦讀,想象夏夜星光下,詩人獨自泛舟康橋,默然尋夢的畫面,感悟詩歌的意象美。

  3 、品味韻律美

  於誦讀中感悟

  詩節勻稱,詩句整齊

  用韻細蜜精巧

  音樂和諧,節奏感強

  迴環復沓

  (全詩共7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壓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7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這正體現了徐志的詩美主張。)

  4 、總體感知詩歌的情感、意象和韻律美。

  ( 1 )學生分組朗讀詩歌。

  ( 2 )教師與學生配合朗讀詩歌。

  (走進《再別康橋》,我們能感受到旎迷人的風光,清新如畫的別離,淡淡如煙的哀愁,興奮熱烈的眷戀,夢幻般的惆悵;走出《再別康橋》,我們依然覺得唇齒留香,含蓄雋永。)

  ( 3 )背誦詩歌。

  ( 徐志的新詩以情感美、意象美、韻律美鑄就了其詩歌清新空靈的獨特風格。以上教學環節,著力引導學生從這三方面感悟美、體驗美、品味美,從而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學生的審美鑑賞力和審美創造力。 )

  四、比較鑑賞,拓展延伸

  1 、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等)

  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的這首詩相比較,在送別的物件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等物象,告別物件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雲彩等)寄託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以上重點賞的部分。)

  2 , 試和徐志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寫一篇不少於五百字的 賞文,並在全班交流。

  沙揚娜拉

  --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裡有蜜甜的憂愁 --

  沙場娜拉!

  (要求學生透過將本詩與古代離別詩的橫向比較和與徐志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的縱向比較提高鑑別能力。這樣既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又拓寬了學生的鑑賞視野,便於學生更深入廣泛地把握徐志的詩風、詩魂,同時還為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提供了平臺。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作為公開課比較多,出新出奇比較不易。我設計本課重點放在詩歌意象的把握以及為何要用該意象而不用同類的意象等方面,旨在探索中華文化傳統的遠遠歷史以及為此而創造出的認人能認同的意象。

  總的來說,這次公開課還是較為順利,也少許取得一點成效.。教師們的正面評價是:匯入新課有利於學生對新知識的 把握,教師基本功紮實,板書漂亮,詩歌朗讀指導抓得好,自己能做到聲情並茂;教材處理合理,教學目標落實到位,教學環節過渡自然,教學思路清晰,講課有激情,語言幽默風趣;能深入文字,分到位;注重師生互動,學生參與度高,注重學生能力培養;課件製作精美。

  可能大部分聽課老師礙於情面,桌面肯定較多,只在教學課件字的 顏色,課文朗讀時背景的搭配提出一點建議。

  但我自己清醒地認識到我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不足:

  1. 匯入儘管比較切合學生的實際,有利於回憶舊知,啟迪新知,帶動學習興趣,但不是很簡潔,時間上控制不到位,有拖沓嫌疑。

  2. 分課文時,過於注重意象分的到位,面面俱到,沒有取捨,有平均化力氣的現有,重點不夠突出。

  3. 設定問題沒有遵循由淺入深的規律,問題沒有層次感;也缺乏循循善誘的啟發藝術。

  4. 教的多,練得少,教練結合的 時間搭配不是很科學。

  5. 時間把握不夠準,有拖堂現象。這可能與事先沒有試講有很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