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的主旨

再別康橋的主旨

再別康橋的主旨

  徐志曾三次來到康橋,

  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他從美國來到劍橋大學研究院進修。學習期間形成了資產階級的人生觀和文藝觀。對於愛、美與自由的單純信仰,產生了他為之傾心的社會理想。換言之,劍橋所體現的英國式文明,形成了他所向往追求的康橋理想。他把康橋當作他“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戀之鄉”。興趣也轉向文學,喜愛寫詩。回國後寫詩《康橋再會罷》。  第二次1925年4月重遊,歸國後寫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

  第三次是1928年8月,寫下了《再別康橋》。

  詩人三次離別康橋時的感情也迥然不同,第一次依戀,第三次再別時心情大不相同,因為回國后帝國主義的侵略和軍閥統治下的舊中國,他痛感康橋理想主義的破滅,以由“單純的信仰,流入了懷疑的頹廢”。所以在《再別康橋》中,已然找不到寫《康橋再會罷》時的那種熱切依戀。雖然也歌詠了康河的美,但更多流露出自己孤獨寂寞的情緒,詩人以纏綿悽婉的筆調,微妙展露了因“康橋幻想”幻滅而無限哀傷的情懷。

  徐志是“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注重形象思維,主張將真實的感情,透過豐富、獨特具有詩人內在感受的藝術形象和創設詩的意境來抒發,以期達到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再別康橋》寫的是詩人的離別愁緒,突出的感情是一個“別”字。詩歌重點寫的'“境”,則是康橋的康河。他敏銳的抓住“金柳”“青”“波光”“清泉”“彩虹”“星輝”的具體形象,由近及遠、由上而下地勾勒出康河的景觀。對“撐篙”的追憶,更是詩人在感到理想破滅後,傷感無奈的“尋夢”聯想。詩作巧妙的把氣氛、感情、景象三者融為一體,創造出耐人尋味的意境,委婉含蓄的表露了離別愁緒,使詩篇格調輕盈柔和,有一種無可奈何的夢幻般的情調在語言上喜用迭字強化感情,營造了一個寧靜、沉鬱的別離氣氛,定下了全篇感情的基調,產生了一種輕靈柔和和迴環的音樂美感,朗誦時富有一種音節的節奏感、韻律感。把詩人理想幻滅後的失望、無奈的傷痛、孤寂、落寞的感情表現的更為真切、深切和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