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閱讀題

魚我所欲也閱讀題

魚我所欲也閱讀題

  閱讀是提高語文水平的關鍵。語文課件《魚我所欲也》有哪些閱讀題呢?下面是小編分享的魚我所欲也閱讀題,歡迎大家閱讀。

  ㈠閱讀下面文言文選段,完成問題。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欲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⒈《魚我所欲也》選自《 》一書,此書與《 》《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⒉解釋加點的詞。

  ⑴欲( ) ⑵得兼( ) ⑶於( ) ⑷苟得( )

  ⑸患( ) ⑹如使( ) ⑺莫( ) ⑻闢 ( )

  ⑼惡( ) ⑽由是( ) ⑾是( ) ⑿則( )

  ⒀喪( ) ⒁是故( ) ⒂耳( )

  ⒊本文作者論述了怎樣對待生與死、義與利的問題,其中心論點可用四個字“ ”概括。

  ⒋翻譯下面句子。

  ⑴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⑵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⑶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㈡讀下面一段文字,回答。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即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本心。

  ⒈解釋加點的詞。

  ⑴簞( ) ⑵豆( ) ⑶蹴( )

  ⑷屑( ) ⑸萬鍾( ) ⑹辯( )

  ⑺於( ) ⑻何加( ) ⑼奉( )

  ⑽得( ) ⑾鄉( ) ⑿已( )

  ⒀本心( )

  ⒉文段可分為3層。第一層,以古代“ ”的事例進一步論證捨生取義是人所共有的本心;第二層,用“ ”與上層“ ”對照,論述見利忘義是因為失其本心;第三層,指出現在為了“ ”而忘義,得出結論是因為“失其本心”

  ⒊ “鄉為身死而不受”的原因是 。

  ⒋從文中看,人們為什麼會接受萬鍾?答: 。

  ⒌翻譯下面句子。

  ⑴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⑵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⑶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本心。

  ㈢閱讀下面文段,回答後面問題。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欲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即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本心。

  ⒈解釋加點的詞。

  ⑴呼爾而與之( ) ⑵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

  ⑶鄉為身死而不受( ) ⑷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

  ⑸所欲有甚於生者(    ) ⑹萬鍾於我何加焉( )

  ⑺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 ) ⑻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

  ⑼所惡有甚於死者( ) ⑽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云邪( )

  ⒉解釋下面的通假字。

  ⑴故患有所不闢也( )

  ⑵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

  ⑶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 )

  ⑷鄉為身死而不受( )

  ⒊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為之,”這是為什麼?

  答:

  ⒋本段作者的觀點是:“ ”。開頭提出觀點後,接著從 、 (填內容要點)兩個方面加以論述,從而得出的結論是“ ”。

  ⒌運用比喻論證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中以“ ”比喻生與義,並指出“所欲有甚於生者”就是 ,“所惡有甚於死者”就是 。

  ⒍對比也是本文的主要特色,文中“ ”和“ ”對舉,“ ”和“ ”對舉,“ ”和“ ”比較,“ ”和“ ”比較,突出了所要說明的問題。

  ⒎本文主要論述“ ”的重要性,第一段透過比喻引出中心論點,正面論述 是人的本心;第二段從反面論述 是“失本心”,從而闡明“ ”比“ ”更重要,人應該保持本心的道理。

  ⒏人生面臨著各種選擇,學過本文,你得到怎樣的啟示?

  答:

  ⒐翻譯下邊句子。

  ⑴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⑶故患有所不闢也。

  ⑷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⒑作為繼孔子之後著名的儒家大師,孟子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請根據自己的積累,試寫出其中兩條(不得從本文中選取)。

  ⑴

  ⑵

  《魚我所欲也》閱讀訓練題答案

  ㈠⒈《孟子》;《論語》 ⒉略 ⒊捨生取義 ⒋略

  ㈡⒈略 ⒉“不受嗟來之食”;萬鍾;一簞食,一豆羹;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 ⒊捨生取義 ⒋為了華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及所認識的窮人的感激。⒌略

  ㈢⒈略⒉略⒊這是因為失掉了本心(即見利忘義)。⒋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生與死、義與利;見利忘義是失其本心。 ⒌魚與熊掌;義;不義。 ⒍魚;熊掌;生;死;義;利;古;今 ⒎捨生取義;捨生取義;見利忘義;義;生⒏略⒐略⒑略

  知識擴充套件:魚我所欲也賞析

  本文節選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內容是闡明“性善說”,即人性裡天生就有向善的種子,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視,因為它們分別是仁義禮智這幾種道德的萌芽形態:“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意近“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義之端也。”人應該推求本心,順著“本心”的方向發展,並將它發揚光大,從而成為道德上完善的人。

  放到《告子上》全文裡看,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受住考驗;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虧心事來。其實,僅對本文的結構進行一番分析,我們也可以看出,它的主旨是講每個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簡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裡,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捨生取義”的觀點,並分別從正面和反面加以闡明。行文至“所惡有甚於死者”,作者對這個觀點的論述就結束了。緊接著“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提出了新的命題: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賢者”能夠保有它。第2段就是對這個命題的論說和闡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來之食”的故事證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辯禮義”接受“萬鍾”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慣有行為,並對此進行批評和嘲諷。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舉的失去“本心”的事例,並不牽涉生死,而只是富貴與“義”之間的矛盾與對立,所以,它和“捨生取義”的說法沒有什麼關係。從課文整體上看,人應該保有“本心”是本文論述的中心。“捨生取義”的觀點和不受嗟來之食的故事講的都是“本心”賦予人的極大力量,屬正面論證;“不辯禮義”接受“萬鍾”的故事講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恥,屬反面論證。

  朱熹說:“此章言羞惡之心,人所固有,或能決死生於危迫之際,而不免計豐約於宴安之時,是以君子不可頃刻不省察於斯焉。”(《四書章句集註》)這段概括主旨的話,還是比較恰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