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 作者簡介

魚我所欲也 作者簡介

魚我所欲也 作者簡介

  《魚我所欲也》全文提出在“生”和“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該捨生取義的觀點,這是作者孟子堅持的為人的原則。下面是小編分享的《魚我所欲也》作者簡介,歡迎閱讀!

  《魚我所欲也》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樑(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透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後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範疇為基石的。

  《魚我所欲也》原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通"避",下同)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魚我所欲也》註釋:

  1. 選自《孟子·告子上》,題目是編者加的。《孟子》是記錄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軻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現存七篇。

  2. 熊掌:熊的腳掌。古人認為珍貴的食品。

  3. 苟得:苟且取得。這裡指的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4. 闢:同“避”躲避。

  5. 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義。

  6.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辦法。“者”在這裡指代辦法。

  7. 何不用也:什麼手段不可用呢?

  8.由是則生而又不用也:透過某種辦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詞,指某種辦法。

  9. 非獨:不單,不僅。

  10. 喪:喪失。

  11. 豆:古代一種木製盛食物的器具。

  12. 呼爾而與之:(輕蔑地)呼喝著給他(吃)。爾,助詞。

  13. 蹴cù:用腳踢。

  14. 不屑:認為不值得。這裡是不願意接受的意思。